1848大清烧炭工 第241节

  “咱们家隔壁原来农忙时常给咱们家打短工的吴得柱一家子,原来分地没有,分到了足足二十五亩田!

  他们家分的田,都是咱们周家的田!刚才在路上撞见他,别提多嘚瑟了,还说他已经让大儿子报名参军当了圣兵,说他们家现在也是北殿的人了。”

  周家原来有两顷半的田,五口鱼塘,在东湖镇还有间鱼铺,虽说和省垣武昌的大富大贵之家没法比,可也是殷实之家,衣食无忧。

  看到原来自家的短工分的田比他们家多,还他娘的分的是他们家的田,周济鸿心里很不是滋味,气呼呼地补充说道。

  “这田也不是那么好拿的,要剪了辫子才能拿田。爹爹,不然咱们跑吧,不受这鸟气!”

  周济鸿话音刚落,周汝诚便甩了他一个耳刮子:“跑?!咱们现在除了这座宅子,分文不剩,口粮都是靠北殿接济,往哪里跑,又能去哪里?”

  他们周家现在唯一的家当只剩脚下的这座宅院,连他们的吃的口粮,都要去北殿在东湖镇开设的粥棚领。

  周家的田被分了出去,周汝诚心里又何尝没有情绪。

  毕竟这是他们周家祖辈数代人积攒下来的家业。

  换做是半年前,突然有造反武装把他们周家的家业分给泥腿子,周汝诚肯定不同意,会想方设法抗争。

  但这半年多来,周家突遭厄难,周汝诚又遭遇了许多事情,遇事冷静了许多。

  从坐拥两顷半的田产的殷实之家,到只能分得十五亩中田,落差固然很大,难以接受。

  不过在东殿男馆中待了数月,侥幸逃回江夏县的周汝诚,只求一个安稳,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在这乱世活下来。

  “我就是气不过!”周济鸿捂着被打得通红的左脸说道。

  “爹爹,不然我也报名当圣兵吧,多少能给家里省点口粮,也能为家里挣个身份,不致被人欺负。”周济深想了想,说道。

  “铳炮刀枪无眼,不许去!都给我在家里老实待着!”周汝诚厉声呵斥道,制止了周济深的这个念头,旋即偏头看向老二周济鸿,问道。

  “布告上写的明年免纳粮,少要田可换些山塘,此事你可问过圣兵了?”

  “问过了,确有此事。”周济鸿回答说道。

第291章 不老实的汉阳士绅

  周汝诚来回踱步,思忖良久,说道:“咱们周家以养鱼贩鱼起家,为父养鱼的手艺也没落下,咱们家少要些田,多换些鱼塘。”

  “听凭爹爹做主。”周家兄弟异口同声道。

  周家向来是周汝诚做主,以往周家的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也是靠周汝诚里外操持,他们对周汝诚的决定没有异议。

  当然,两兄弟也清楚他们老爹的秉性,周汝诚向来强势,有异议他们也说不过周汝诚。

  “你褡裢里装的是什么?粥棚发的吃食?”周汝诚的目光落在周济鸿鼓囊囊的褡裢上,忍不住吞咽了口口水,满怀期待地问道。

  “不是吃食。”周济鸿打开褡裢,露出褡裢的几本书。

  “粥棚发粥发粮的圣兵知道我们家读过书,发了这些书给我,让我们家闲时好生读书,说什么明年北王开科考试,会考这些书里头的内容。”

  听到科考二字,周汝诚不禁眼前一亮。

  他们周家家境有起色后,累世参加科举。

  但江夏县科考竞争十分激烈,考了几代人,也只他爷爷中了个生员。

  到了他儿子这一代,只有周济深中了童生,周济鸿则是花钱捐了个监生。

  周汝诚信手拿起几本书略略翻了翻,看了几眼。

  都是些关于舆地、算学、以及他不懂,带豆芽菜文字的书籍,书中也没有关于天父天兄的词句。

  “先吃饭吧。”

  周汝诚让周济鸿暂时先把书收起来,随即收拾了些散落在院子里的废木料来到没有铁锅的砖灶前生火。

  周济鸿把书放回房间后,拿出从镇里粥棚领到的六个拳头大小的红薯,放进灶膛烤了起来。

  待红薯烤得差不多了,周家父子一人拿着一根比筷子略粗的木棍往红薯里一扎,将红薯从滚烫的灶膛里取了出来。

  趁着凉红薯的功夫,周汝诚神采奕奕地向两个儿子讲述周家祖宗发家的往事。

  周家祖宗的事迹在周家世代相传,每个周家家主都将祖宗的事迹挂在耳边。

  周济鸿、周济深以前没少听周汝诚说祖宗发家的经历,早听得他们耳朵都起茧子了。

  不过这回周济鸿、周济深两兄弟听得格外认真,丝毫没有像往日一般,父亲一说起这些就显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因为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已一去难返了,不得不像他们祖宗那般,为生计而劳作奔波。

  翌日清晨,周汝诚带着两个儿子,去见江夏清田队,向负责分田的图正表明他们家只要六亩中则水田,剩下的田额,全部都换成鱼塘。

  负责东湖镇均分田地的是江夏清队二组图正王旭焘。

  面对周汝诚提出的要求,王旭焘颇为意外,好奇地问道:“别家巴不得多要田,少要山塘芦地,你们家是头一家少要田,多要鱼塘的。”

  王旭焘一旁的弓手陶振永提醒道:“养鱼可没种地安稳,没个三年打底,难见收益,你可想好了?一旦登籍造册,不能反悔。”

  “禀上官,草民想好了,绝不反悔,草民家祖上就是养鱼卖鱼的,圣朝雅政,给小民发田地,往后大家伙的日子肯定过得红红火火,大伙日子红火了,就能吃上荤腥,届时草民的鱼正好长成,只怕是没出东湖镇,就被人买光了。”周汝诚忙不迭说道。

  “你说话倒是中听。”

  王旭焘埋首翻阅着册子,同几个本组的组员交头接耳,计议了一番,计议毕,达成一致意见,王旭焘指着半里外的一处鱼塘对周汝诚说道。

  “田螺坑附近有口好塘,大小正合适,只可惜鱼塘附近没有中则田,只有上则田,为便你们劳作,分你们家六亩二等上则水田,你可同意?”

  周汝诚是本地人,清楚田螺坑附近田地的情况。

  田螺坑附近的上等水田只要精心耕作,寻常年景产量都是两石半打底,而且能稻麦轮作,一年收两次粮。

  只要他们父子三人手脚勤快,打理好这六亩上等水田,温饱肯定是没问题的。

  再者,少打理些田,他也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在鱼塘上。等熬到鱼塘出鱼了,他们家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周汝诚坚定地点点头,说道:“感谢上官照顾,草民同意。”

  “既是如此,随我去插田插塘。”王旭焘合上册子,带着周汝诚插田插塘去了。

  前去插田插塘的路上,周汝诚一面走,一面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布告上说,分了田地后,江夏县业农之民,头年每人可领二石粗粮和种粮,给合二两银钱的安家费,农具也免费发。这些东西何时领,又是到何处去领?”

  周汝诚现在除了一套倾颓的宅子外一无所有,很关心布告上北殿承诺给江夏县业农之民发放的钱粮农具会不会发,什么时候发。

  “这些事情不归我们清田队管,农具和粮由你们东湖镇的农会发,安家费由农会信用社发,口粮若不够,可到农会开凭证,到农会信用社借粮,借粮一石年息半斗。具体什么时候发,农会会有布告,我看你也是读书人,应当识字,平时留意着些。”王旭焘耐心地解答了周汝诚的问题。

  “多谢上官指点。”周汝诚将王旭焘说的话牢牢记在心上。

  插了田塘,指明四至,王旭焘从随身的棉布挎包里取出一张鱼苗票递给周汝诚,说道:“鱼塘主可凭鱼苗票领鱼苗,这票你好生收好,等鱼苗送到了,农会那边会带你去领鱼苗。”

  周汝诚攥着鱼苗票,连连向王旭焘致谢。

  清田队的人如此好说话,耐心解答他们周汝诚的问题,工作又如此细致,连鱼苗的问题都替他们考虑好了。还承诺发口粮和种粮,借口粮的粮息也很低。

  凡此种种,说明北殿是要江夏县长久立足的。

  若后续这些善政都能落实到位,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周家父子都收敛起了闹事逃乡的心思,决定先试着把日子过下去。

  江夏县幸存下来的乡绅富户孤掌难鸣,表现得比较老实。

  与江夏县一江之隔的汉阳县的幸存乡绅富户的可就没那么老实了。

  江夏县行耕者有其地之策,又是均分田地,又是办农会的消息如烈火燎原一般,传到江对岸的汉阳县。

  汉阳县不安分的乡绅聚集于蔡甸,商议对策。

  蔡甸原名蔡店,为汉江下游的一个渡口,因有蔡姓人家来此开店成集,故名蔡店。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汉阳府县官员认为这里离汉阳城很近,属城郭之郊。郊外之地应称甸,故将蔡店之“店”更为“甸”,意指蔡甸乃汉阳的畿甸之地。

  不过这些已经是宋时的老黄历了,眼下蔡甸,乃至整个汉阳县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为王家,话事人为汉阳生员王树坤。

  其实蔡甸的王家在半年之前只不过是汉阳县的二流家族。

  但在北殿驻扎汉阳县三个多月里,汉阳县的一流乡绅富户基本上都被公审铲除干净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汉阳无大绅,树坤打头阵。

  王树坤由此被部分惊慌失措,坐立难安的汉阳县中小乡绅推举为他们的话事人。

  北殿初次入汉阳,严惩汉阳府大乡绅,大乡绅除了提前出逃的两家,几无幸免。

  至于中小乡绅,只要老老实实奉上一半家财,非劣迹昭著者,只是被敲打了一番。

  几个月前,北殿惩处汉阳府大乡绅的时候。

  王树坤还抱有幸灾乐祸的侥幸的心理。

  觉得一直压制他们的汉阳县高门大户被铲除,对他们这些中门中户而言,也不全是坏事。

  他们王家可以顺势取代原来汉阳县的一流乡绅富户的生态位,顺势上位。

  为此,王树坤不惜将族里的几个旁支子弟送到北殿,想要入北殿,当圣官圣兵。

  气人的是北殿宁可到偏远的乡村征募新人新兵,宁可吸纳从荆州带来的难民,也不愿要他们这些汉阳本地乡绅的子弟。

  如今王树坤算是想明白了北殿为什么不要他们汉阳县本地的乡绅子。

  王氏祠堂的梁柱间投下鬼魅般的影子,十二张檀木椅围着裂了缝的供桌,汉阳县幸存的乡绅们齐聚一堂。

  默不作声的王树坤只是用它枯瘦的手指碾着烟丝。

  “江夏县的地契全被彭刚那厮在宾阳门城楼上给烧了,彭刚这挨千刀,本以为只是做做样子,邀买人心,哪成想这厮真给泥腿子分田。

  不仅从广西、湖南来的那帮外地臭泥腿子分了,江夏县本地的泥腿子也分!”

  从拖路口赶来的胡藻岩最沉不住气,猛拍桌案,震得杯盏叮当乱响,率先开口说道。

  “我在江夏县白沙洲的三百亩沙洲地全填了那帮泥腿子的肚子,他娘的!那可是能种金子的膏腴地啊!这么好的地分给那些泥腿子,简直是造孽啊!”

  虽说《耕者有其地法令》的凌冽寒风还没真正吹到汉阳县。

  可江夏县与汉阳县不过一江之隔,往返甚为便利,在江夏县有买田置地的汉阳县乡绅不在少数。

  不少在江夏县有田的汉阳县乡绅,田产已经被没收分了。

  胡藻岩便是其中之一。

第292章 汉阳乡绅团结起来!

  “自古治天下靠的都是咱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和乡贤。”从黄陵矶赶来的地主高铎出言冷声讥讽道。

  “彭贼还想靠他的那些斗大字不识一升泥腿子治天下不成?”

  高铎的情况和胡藻岩差不多,他在江夏县的金口镇等地也有田产,并且高家在江夏县金口镇等地也有田产,这些田产同样被北殿没收为公地,发放给了北殿成员和江夏县农民。

  所不同的是高家有自己的船帮,是汉阳府的主要船东之一,此前常常包揽漕粮的运输,积累下了不菲的身家。

  由于高铎银子藏得好,北殿过黄陵矶时高家识时务地交出了些江船给北殿,高家现在还有个四五万两白银身家。

  论身家和实力,高铎是要强于蔡甸的王树坤一家。

  不过高铎知道北殿不好对付,选择藏拙,没有冒头当出头鸟。而是和其他汉阳县幸存的乡绅一起,将蔡甸的王家推举上台,利用王家探一探北殿的深浅和态度。

  彭刚身边不仅有泥腿子,还有百来号湖南诸生,北殿学堂也教人识字。

  除却生员童生、北殿含杨壎在内,可有一个进士,三个举人呢。

  不然江夏县清分田地怎么搞得起来。

首节 上一节 241/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