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28节

  ……

  这种狂热,在随即启动的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网下配售面向基金、保险、券商、QFII(虽制度尚未正式实施,但已有部分具备资格的机构在准备)等机构投资者。

  路演团队带回来的反馈是空前的热烈。

  王盛虽未亲自出席所有路演,但其《时代》周刊封面的光环、一系列成功的国际项目案例、以及清晰描绘的“渠道+内容+文旅+科技”生态蓝图,成为了最强大的说服工具。

  机构投资者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公司,而是一个搭乘中国消费升级和文化自信东风、有望复制甚至超越海外传媒巨头的潜在霸主。

  认购意向如雪片般飞来,初步询价的有效申购倍数超过了惊人的150倍,不得不启动高比例回拨机制。

  而真正将这场资本盛宴推向高潮的,是面向广大公众投资者的网上申购。

  2003年的中国股市,历经风雨,散户投资者群体庞大且情绪极易受感染。

  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DCF模型,也对市盈率、市净率不甚敏感,但他们有着最朴素的判断逻辑——“跟着强者走”、“相信品牌的力量”。

  “盛影传媒”这个名字,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功夫足球》、《博物馆奇妙夜》、《假结婚》、《人在囧途》、《潜伏》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早已深深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王盛的名字,更是与“成功”、“奇迹”、“为国争光”紧密相连。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视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英雄,这种民族自豪感的加持,其威力远超任何一份枯燥的投研报告。

  再加上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渲染:“中国电影第一股”、“王盛缔造的资本神话”、“下一个迪士尼?”……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标题,不断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

  申购日前夜,各大证券营业部里,讨论的话题几乎都围绕着“盛影传媒”。

  老股民们翻看着报纸上的招股书摘要,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未来股价翻倍的密码;新股民则兴奋地打听如何开通权限、需要准备多少资金。

  一种“打新必赚”、“错过悔一生”的集体情绪在迅速蔓延。

  这种盲从心理,源于对过去一段时间“打新”赚钱效应的路径依赖,更源于对“盛影”这个品牌和王盛这个人近乎迷信的信任。

  申购日当天,庞大的申购资金如潮水般涌入。

  冻结的资金量最终定格在一个创纪录的数字,中签率被极限压低至一个可怜的比例。

  无数没有中签的散户在论坛上、在营业部里捶胸顿足,仿佛与一笔横财失之交臂;而幸运中签者,则如同中了彩票般欢欣鼓舞,已经开始憧憬上市后连续涨停的美好景象。

  市场的热烈反应,彻底打消了所有关于发行价过高的疑虑。

  盛影传媒用无可辩驳的市场认同,证明了其价值,也为后续文化传媒类企业的上市估值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

  在所有喧嚣与躁动中,一个最终的决定从盛影传媒董事会办公室发出,并通过上市公告书向全社会公布:

  盛影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将于2003年12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股票简称为“盛影传媒”,股票代码为“603888”。

  钟声将鸣。

第498章:推迟

  2003年的11月,寒意渐深的不仅是京城的天气,还有中国电影贺岁档弥漫的硝烟。

  在盛影传媒挂牌上市的钟声于魔都证券交易所敲响之前,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尊严、市场与未来格局的票房大战,已然进入了白热化的宣传绞杀阶段。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两部即将正面碰撞的巨制——星辉海外与盛影传媒联合出品,周星星自导自演的《功夫》,以及新画面影业押上重注,张亿某执导的《英雄》。

  这是一场宿命般的对决,一场被媒体渲染为“世纪之战”的较量。

  《英雄》在经历了去年贺岁档临阵撤档的尴尬,以及今年海外发行严重受挫(未能在北美大规模上映)。与《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光环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它仿佛憋着一股悲壮之气,选择了比《功夫》提前一周,于11月27日,率先登陆全国院线。

  张伟平和张亿某显然希望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市场高地,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扫阴霾。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早已严阵以待,且从去年撤档事件后便持续不断进行舆论绞杀的强大对手——盛影传媒公关部。

  王盛当初那句“若《英雄》国内票房超过五千万,公关部年终奖金减半”的指令,早已不是秘密,它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盛影公关部每一位成员的头顶,也化作了他们无穷的战斗动力。

  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凭借对媒体渠道的强大影响力和娴熟的舆情引导技巧,盛影公关部成功地在公众视野中,为《英雄》贴上了多个负面标签:

  “形式大于内容”、“模仿《卧虎藏龙》拙劣”、“脱离群众、曲高和寡”、“缺乏文化自信的空洞画卷”……

  各种犀利甚至刻薄的评论,通过影评人、自媒体(论坛、BBS)和合作媒体,反复冲刷着潜在观众的认知。

  这种旷日持久的舆论铺垫,在《英雄》上映前夕达到了高潮。

  “还记得去年那部临阵脱逃的‘大片’吗?”

  “投资三亿,就为拍一部给外国人看的风景PPT?”

  “省下电影票钱,等着看星爷的《功夫》吧,那才是真正的诚意之作!”

  类似的论调,在网络上,在纸媒的边角,在影迷群体的口耳相传中,肆意蔓延。

  终于,11月27日,《英雄》公映。

  首日,凭借其巨大的前期声量和依旧强大的院线关系,它在全国范围内拿到了超过40%的排片率,这个数字本身,彰显着它作为“大片”的余威。

  然而,冰冷的市场反馈,却给了新画面影业当头一棒。

  上座率,感人至低。

  在许多黄金地段的“中影盛世”院线影城内,晚上六点的黄金场次,《英雄》的影厅里稀稀拉拉,上座率甚至不足五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盛影传媒出品、早前上映的另一部中等成本都市爱情喜剧《恋爱行星》,以及一部由范小胖主演的古装轻喜剧《胭脂醉》,影厅内却笑声不断,上座率普遍维持在六成以上。

  更有甚者,一些影城经理反馈,在售票窗口,竟有年轻观众直接询问:“《英雄》是不是很闷?要是无聊我就不看了,等过几天《功夫》上了再看。”

  “省点钱,不想浪费钱在这种垃圾电影上面。”——这句源于网络舆论攻伐的刻薄评价,竟真的成为了部分普通观众最朴素的消费选择逻辑。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长达一年的舆论绞杀。

  张伟平在新画面的办公室里,看着首日粗报的、远低于预期的票房数字,以及那刺眼的上座率数据,脸色铁青。

  他预想过竞争激烈,却没想到观众会用脚投票得如此决绝。

  盛影传媒那套组合拳,不仅打击了《英雄》的口碑,更精准地摧毁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欲望。

  “他们这是恶意竞争!是垄断!”张伟平愤怒地拍着桌子,但对眼前颓势却束手无策。

  加大宣传投入?

  在盛影系媒体和其影响下的舆论场里,犹如石沉大海。

  降低票价?

  那无异于承认自身价值不足,且会进一步挤压本就紧张的利润空间。

  更何况,院线还不一定同意。

  《英雄》的出师不利,如同一股寒流,让原本就因盛影上市在即而倍感压力的传统影视圈,更觉凛冬已至。

  ……

  与此同时。

  一场关于财富与排名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英国青年胡润,这个以编制中国内地富豪榜而闻名的“榜爷”,此时正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面对着一堆纷乱的数据,眉头紧锁。

  他原计划在10月底照例发布新一年的《胡润百富榜》,但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他的节奏。

  最大的变数,来自于那家即将登陆A股的文化传媒公司——盛影传媒。

  根据公开的招股说明书和最终确定的发行价区间,一旦盛影传媒成功上市,其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王盛持有的股份市值,将瞬间膨胀至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按照发行价上限22.8元计算,其持股价值将超过150亿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基于发行价的静态计算。

  以盛影传媒目前引发的市场狂热和其高成长性,上市后股价攀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届时,王盛的个人身家将达到何等规模?

  一百六十亿?

  一百七十亿?

  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王盛将毫无悬念地空降富豪榜前列,甚至可能直接冲击榜首!

  要知道,在2002年的胡润榜上,首富的身家也不过七十多亿人民币。

  王盛这一个股,就足以颠覆整个榜单的格局。

  “必须调整!必须推迟发布!”

  胡润对他的团队说道,语气中带着兴奋与紧迫,“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等待盛影传媒上市后的确切市值。

  这将是我们榜单历史上最具轰动性的事件之一!一个来自文化产业、年仅二十多岁的首富……上帝,这太有话题性了!”

  他敏锐地意识到,王盛和盛影传媒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财富故事,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信号。

  它标志着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爆发和资本化进程的加速,也预示着财富积累的领域,正从传统的制造业、地产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科技产业蔓延。

  胡润决定,将2003年《胡润百富榜》的发布推迟到12月中旬,待盛影传媒上市交易、股价初步稳定后,再行计算和发布。

  他要确保这份榜单,能够最准确地捕捉到这一年中国经济格局中最具标志性的变化。

第499章:《功夫》上映

  2003年12月5日,周五。

  京城的冬夜,寒风已然料峭,却吹不散弥漫在城市空气中的那份火热。

  这种火热,并非仅仅源于供暖季的开始,更深层次地,来自于一种集体性的文化期待与消费热情。

  尤其是在遍布京城的各家电影院门口,傍晚时分便开始聚集起络绎不绝的人流。

  林晓月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挽着男友张恒的手臂,随着人流走向位于海淀中关村核心地带的“中影盛世影城-中关村店”。

  她是99年扩招后上的大学,如今已毕业一年多,在一家IT公司做行政,张恒则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是一名程序员。

  两人在京城租了间小房子,开始了忙碌却也充实的职场生活。

  今天是周星星新片《功夫》全国公映的日子。

  对于他们这一代看着港片VCD长大,又亲身经历了内地影视产业狂飙突进的年轻人来说,“周星星”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情怀,一种无厘头幽默与草根逆袭交织的独特记忆。

  更何况,这部《功夫》由如日中天的盛影传媒深度参与,从立项之初就备受瞩目。

  “人也太多了吧!”林晓月看着影城门口蜿蜒的队伍,忍不住惊叹。

  巨大的玻璃幕墙上,《功夫》的海报占据着最核心的位置——周星星摆出经典的如来神掌起手式,身后是猪笼城寨的芸芸众生,海报上方“盛影传媒”、“星辉海外”的Logo格外醒目。

  影城内部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今日排片,《功夫》后面跟着一长串的场次和时间,几乎占据了所有黄金时段。

  张恒:“听说这家店《功夫》排片超过80%了,全京城都差不多,其他院线最少也有70%。《英雄》?喏,就角落里那两场。”

  他努了努嘴,指向显示屏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林晓月顺着方向看去,撇了撇嘴:“《英雄》?狗都不看。”

  这话并非她独创,而是最近在公司的午休闲聊、在常逛的“电影红茶馆”BBS上,乃至在秋秋群里,许多同龄人,尤其是接触互联网较多的年轻一代中,普遍流传的一种论调。

  这种论调的形成,并非空穴来风。

首节 上一节 328/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