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27节

  文章不仅分析了他对项目精准得近乎预知的眼光、高效务实的制作风格,更深入探讨了他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一个将中国资本、市场潜力与好莱坞工业体系、全球发行网络完美嫁接的“链接器”。

  报道引用了大量王盛在专访中的原话,清晰地传达出他的核心观点:中国电影市场是正在崛起的巨轮,不再是单纯的输入地,而是未来的重要产出方和合作者;好莱坞需要的是平等对话与互利共赢,而非俯视与说教;他和他所代表的盛影模式,正是这种新合作范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文章还提及了他对技术变革(数字电影)的重视,对培养本土团队的坚持,以及他那复杂而引人猜测的个人商业帝国构建。

  詹姆斯·曼试图勾勒出一个兼具东方智慧与西方商业逻辑,深谙规则却又超越规则,正在悄然改变全球电影产业力量平衡的新型大亨形象。

  报道整体基调是惊叹、分析甚至带着几分敬畏,虽然也隐含西方主流媒体惯有的审视,但总体上,是将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级人物来呈现。

  ……

  大洋彼岸的华夏。

  舆论沸腾。

  嗖狐、新浪、网易……几乎都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与王盛相关的头条新闻。

  “王盛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中美电影链接者’!”

  “《时代》周刊深度报道:王盛如何用‘盛影模式’冲击好莱坞?”

  “从北影厂子弟到《时代》封面,王盛诠释中国电影新力量!”

  “《时代》肯定王盛成就,国产电影迎来高光时刻?”

  报道内容多是转载或编译自《时代》的文章,配以他那张极具辨识度的封面肖像。评论区内,更是热闹非凡。

  “牛逼!王盛给国人长脸了!”

  “《时代》封面啊!这可是全球影响力的象征!”

  “链接者这个词用得好,我们不再是学生,是合作伙伴了!”

  “盛影赶紧上市,我要买爆!”

  “《博物馆》和《幸福》确实厉害,实至名归!”

  “期待《功夫》干翻《英雄》!”

  当然,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诸如“捧得太高”、“商业气息太重”、“个人生活”等,但很快就被汹涌的正面评论所淹没。

  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荣誉的加冕,更被国内媒体和公众解读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2003年这个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正处于高速发展渴望获得世界认可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中国人以如此强势的姿态登上《时代》封面,其所引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振奋效应,是空前的。

第496章:总结

  十月的京城,秋意已浓,金黄的银杏叶点缀着大街小巷,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平添了几分静谧与沉淀的气息。

  王盛归国的消息,如同他当初悄然离去一样,并未大张旗鼓。

  外界关于他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热议尚未平息,无数媒体的采访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电话、传真、乃至通过各种关系递来的邀约,几乎要将盛影传媒公关部的门槛踏破。

  然而,所有这些请求,都被以“王董行程繁忙”为由,礼貌而坚定地回绝了。

  唯一的例外,是《中国青年报》。

  这份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广泛影响力、且与王盛及“盛影系”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官方媒体,获得了这次宝贵的独家专访机会。

  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朋友间的深度交流,专访记者依然是与他相熟的张建伟。

  专访安排在王盛办公室隔壁的小型会客室,没有过多的摄像机架设,只有录音笔和记者本。

  王盛换上了一身舒适的深蓝色羊绒衫,而非笔挺的西装,显得随意而放松,与在好莱坞时那种精准计算下的公众形象有所不同。

  “王董,首先祝贺您登上《时代》封面,这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张建伟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熟稔的祝贺。

  王盛微微一笑,端起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是上好的龙井:“建伟,咱们之间就不用这些客套话了。《时代》封面,更多是西方媒体对一种他们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又无法忽视的‘现象’的好奇与界定。它代表了一定的关注度,但也不必过度解读。”

  他的语气平和,带着一种远行归来的沉淀感,丝毫没有志得意满的张扬。

  “这次在好莱坞近一年的时间,从《博物馆奇妙夜》到《当幸福来敲门》,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能否谈谈您在国际舞台上的最大感受?”张建伟引导着话题。

  王盛略作沉吟。

  “感受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

  他缓缓说道,“规则与尊重。好莱坞有其运行百年的成熟规则,从制片人中心制到全球分账体系,从工会制度到颁奖季游戏规则。

  要想在那里立足,首先要理解、尊重并善于运用这些规则。但尊重不等于盲从。”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坚定:“真正的尊重,来自于你能够带来他们需要的东西——可以是惊人的票房回报,可以是他们未曾触及的文化视角,也可以是庞大的市场潜力。

  当你手握足够的筹码,并且证明了你具备在他们规则内‘玩得转’甚至‘玩得更好’的能力时,平等的对话和深度的合作才成为可能。这一次,我们通过几部不同形态的电影,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您提到‘初步证明’,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您还会继续在好莱坞执导电影?很多影迷都期待您下一部国际作品大获成功。”张建伟问出了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王盛摇了摇头,答案明确而清晰:“如果有非常合适、能激发我创作冲动的项目,我不排除未来还会亲自执导演筒的可能性。

  但近期,我的工作重心会完全回归国内,不会再接洽好莱坞的导演项目。”

  他看着张建伟,眼神坦诚:“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盛影传媒的A股上市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需要我全身心投入。

  其次,国内的市场经过短暂的波动,正在快速复苏且潜力巨大,我们自己的‘盛影片单’计划,包括《功夫》迎战贺岁档,以及后续一系列电视剧、电影项目,都需要我来把握方向和品质。”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自信说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功夫足球》、《博物馆奇妙夜》、《电锯惊魂》以及《当幸福来敲门》这几部风格迥异,却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取得成功的电影,我已经向所有国际合作伙伴,清晰地证明了我对全球不同市场观众口味、对不同电影题材和体量的精准判断与掌控能力。

  这种能力的证明,其价值远超单纯执导一两部电影。它为我们未来更多元、更深入的国际合作,无论是投资、合拍还是技术交流,铺平了道路,奠定了信任的基石。现在,是我将这种证明后的势能,转化为在国内市场以及全球战略布局上实际成果的时候了。”

  这番话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战略的宣告。

  他不再需要靠不断地亲自执导好莱坞项目来证明自己,他的“点金胜手”已然得到公认,接下来的舞台,是运筹帷幄,布局全局。

  张建伟迅速记录着,然后敏锐地抓住了王盛话语中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您提到‘技术交流’,这是否与您一直以来对国内动画和特效人才的培养有关?

  我们注意到,在您与迪士尼的最新合作项目《Zootopia》中,似乎有中方技术团队的深度参与。”

  王盛赞许地点了点头,顺势抛出了他此次专访想要释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

  “没错。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我布局已久的一步。”王盛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通过与北电深度合作成立的‘盛影视觉特效有限公司’,我们一直在系统地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字时代影视制作人才。

  这次与迪士尼合作《Zootopia》,我坚持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让我们盛影系的技术人员,成建制地进入项目核心制作团队,比例不低于50%。”

  他详细解释道:“这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而是一次宝贵的‘留学’。

  我们的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他们需要在世界最顶级的动画工厂里,在真实的A级大制作项目中,去学习最前沿的流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

  迪士尼方面将提供为期半年的强化培训和全程项目指导。这笔投入,短期内看是成本,长期看,是为中国动画、中国电影特效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埋下种子,夯实根基。”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期待:“我坚信,中国不缺少有才华、有创意的动画和特效人才,他们缺少的是参与顶级项目、与国际一流团队并肩作战的机会。

  我愿意做这个搭桥的人。未来,我们不仅要参与,更要主导,要创造出源于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画IP和视觉奇迹。这,是我在商业成功之外,另一份重要的责任和期待。”

  专访在深入而坦诚的氛围中结束。

  ……

  几天后。

  《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和二版用大幅版面刊登了这篇题为《“链接者”王盛归国:已证明掌控力,重心落于本土与未来》的独家专访。

  报道详细记录了王盛对好莱坞规则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总结、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重磅披露的对中国动画(特效)人才的扶持计划和长远愿景。

  报道一经刊出,果然如预期般,再次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业内人士从中读出了战略转向的信号:“王盛这是要将在国际上积累的资本、信誉和经验,反哺国内大本营了!”

  “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这是在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打地基啊!”

  影迷和年轻观众则更加热血沸腾:“盛爷牛逼!这才是真正的大佬格局,不光自己牛逼,还要带着整个行业飞!”

  “期待盛影自己搞出媲美迪士尼的动画大片!”“有王盛在,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就充满信心!”

  国际媒体也迅速跟进编译了报道内容,《好莱坞报道者》、《综艺》等专业媒体评论称:“王盛的战略收缩是明智的,他正将好莱坞的成功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他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揭示了其打造长期竞争力的野心,这或许比几部电影的票房更值得警惕(或关注)。”

  当然,也少不了些许杂音,诸如“说得比唱得好听,效果有待观察”、“不过是资本包装下的另一种叙事”等等,但这些声音在主流舆论的澎湃浪潮中,显得微不足道。

第497章:钟声将鸣

  2003年的深秋。

  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年初事件的短暂冲击后,正伴随着宏观经济的强劲复苏而逐步回暖。

  上证指数在徘徊于1300点至1400点区间后,开始显现出缓慢上行的态势。

  股权分置改革的讨论虽在学界和监管层日趋热烈,但尚未落地,市场仍沉浸在庄股时代末期的氛围中——既有对政策红利的渴望,也有对资金推动行情的迷恋,散户投资者们则在各种真伪难辨的消息和本能的从众心理中寻找着方向。

  监管层方面,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对代表新经济、新消费模式的企业敞开怀抱。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盛影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第一股”的IPO进程,备受瞩目。

  经过上市前辅导的精心打磨、申请文件的数轮反馈与补充、以及发行审核委员会的严格审议,盛影传媒的A股首发申请,终于在2003年10月下旬成功过会。

  消息传出的那一刻,上市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来自中金公司、金杜律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中介团队,无不感到一种压抑已久的振奋终于得以释放。

  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海量数据的核对,对监管反馈意见的字斟句酌,终于换来了这张通往资本舞台的门票。

  这已不仅仅是一次IPO,更是一次对中国资本市场承载力和文化产业信心的极限测试。

  经过与监管层的反复论证和特批,盛影传媒获得了远超常规的发行额度,这既是对其龙头地位的认可,也被视作文化产业通过资本市场“超车”的一次战略试点。

  最终的股权结构与融资规模,以一种震撼市场的姿态公之于众:

  上市前总股本:10亿股。

  这个数字本身就彰显了其行业巨无霸的体量。

  王盛:持有7.7亿股,占比77%。上市后,其个人财富将以十亿为单位计算,但其意义远非个人财富的增长,而是意味着创始人对这艘文化航母的绝对控制权得以延续,保证了战略的稳定性和执行力。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持有2亿股,占比20%。国有资本的深度绑定,为公司在政策敏感的内容领域和全国性布局中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压舱石”作用。

  陈良(代表个体和早期小团体):持有3000万股,占比3%。早期功臣的股权激励,在此刻转化为令人艳羡的资本盛宴,完美诠释了跟随与坚守的价值。

  陈良知道这其中的利益后,主动让出了一部分给早期的小团体众人。

  至于王盛持有的股权,众人没有异议。

  本次发行: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2.5亿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占发行后总股本(12.5亿股)的20%。这是一个足以震动整个A股市场的融资体量。

  发行价格的确定,则是一场关于信心的豪赌。

  尽管询价区间(18.8元/股—22.8元/股)已经充满了挑战性,但基于路演过程中海内外机构投资者所展现出的、近乎疯狂的认购需求——有效申购倍数突破200倍,承销团与公司管理层展现了极强的魄力,毅然决定以询价区间上限——每股22.8元人民币——定价。

  这意味着:

  发行总市值:高达285亿元人民币。

  募集资金总额:达到惊人的57亿元人民币!

  发行市盈率(摊薄后):定格在48倍。

  消息传出,市场为之窒息。

  有批评者称这是“市梦率”,是透支未来十年的增长预期。

  有分析师惊呼“估值泡沫”,有谨慎者提醒“风险积聚”。

  然而,在狂热的支持者看来,盛影传媒代表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是中国十三亿人口文化消费爆发的未来,是“渠道为王、内容为后、文旅为疆”的生态化反的未来,是一个有可能与迪士尼、环球同台竞技的东方巨头的未来。

首节 上一节 327/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