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440节

  李组长下意识地予以专业回答,加深了对南祝仁话题的参与:“……对,确实没法短时间改正。”

  南祝仁道:“好,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继续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你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是会试着用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弥补这个问题造成的损失,比如加快物资的调,还是说——”

  南祝仁的话直接被打断。

  李组长抢着道:“我自己的工作肯定会进行调整,就算是现在我也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了。”

  李组长深吸一口气:“但是我肯定也还会找办法向上反映,去改变现在的情况……哪怕我还没想到办法。毕竟这样下去不行,现在的情况肯定不行!”

  ……

  南祝仁没有丝毫因为自己被打断而感到不满,甚至没有任何的负面思绪产生。

  甚至有些欣喜。

  李组长的这个反应,恰恰是南祝仁需要的。

  南祝仁继续托举了李组长一把:“很好,我现在知道了你的想法。那你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和之前一样吗?”

  李组长点头:“对,一样,没有变化。”

  南祝仁伸出手虚在身前虚按,示意节奏可以缓一下:“你可以先仔细感受一下自己。”

  到了这一步,李组长对南祝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意识配合了。

  他没有闭眼,而是深吸了两口气,视线凝固在一个点。三个呼吸的时间过后,点头道:“对,没有变化。”

  南祝仁点头:“那你的感受中都包含哪些呢?”

  这一回的问题,李组长却没有了之前的果断。

  他顿了一下,道:“……很生气。”

  有点迟疑,显然没说全。

  南祝仁点头,故意问道:“还有吗?”

  李组长没有回答。既没有否定,也没有同意。

  他似乎有张嘴的趋势,但是很快又重新把嘴给抿上。

  这说明他心里似乎有一个答案,但是却碍于种种原因没有说出口。

  南祝仁知道,在咨询关系并没有构筑得那么牢固、而来访者本身又不怎么配合的情况下,他需要作为来访者的嘴替,来把对方想说又没有说的东西说出口了。

  不能太直接,而且必须要精准。

  恰恰识别情绪是南祝仁最擅长的。

  当然,南祝仁不能直接用对方的微表情来告诉对方作为判断的依据,超出常理太多的东西,有的时候反而会给人一种“我不太懂所以我可以不信”的依仗来。

  南祝仁要用更加咨询师的办法。

  南祝仁先确定道:“你似乎还有别的情绪?”

  李组长视线游离了一下:“可能吧……”

  南祝仁点头:“你似乎自己不明确这种情绪,没有关系,人对于自己情绪的感知不可能是百分百地精准的——你想听听看我的判断吗?”

  李组长看着南祝仁的眼睛。

  没有拒绝。

  南祝仁道:“在你刚刚的陈述中,有一个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

  南祝仁也看着李组长的眼睛,两人没有丝毫阻碍地对视着。

  南祝仁深吸一口气:“——那就是‘灾难’。”

  这个说法让李组长不明所以地眨了眨眼,这不是两人话题的背景吗?

  点出这个东西,就跟说了一个废话一样。

  南祝仁解释道:“当你的话题里面只有‘灾难’的时候,你的情绪里面是没有‘愤怒’的,而是另一种让你痛苦的情绪。”

  南祝仁伸出一根手指:“你在刚进来的时候就说你的时间很紧,一堆事情等着你,这种时候,你的身上只有这种情绪;”

  南祝仁伸出第二根手指:“随后你说到物资协调慢,反应不上去的时候,一开始也是这种情绪,随后才出现了愤怒;”

  南祝仁伸出第三根手指:“当你说到‘防水布迟到三天,导致更大损失’的时候,你的愤怒到了高点,而这种情绪也到达了一个高点。但有意思的是——”

  “这个时候,这种情绪比愤怒要先到;同时,它的峰值也比你的愤怒要高。”

  南祝仁伸出另一只手,一起在身前比划了一下。

  “看起来,就好像你的愤怒其实是由它催生出来的一样。”

  ……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组长的眼神避开了和南祝仁对视。

  他盯着桌上的矿泉水瓶,但耳朵依旧是竖着的。

  南祝仁缓缓道:“如果让我太精准地形容这个情绪的话,也很难,它好像包含了很多东西——”

  南祝仁如数家珍道:“悲伤、无助、沮丧……等等。”

  “但如果把它们复合起来的话,似乎就有一个答案了。”

  南祝仁一字一顿道:“那是‘失控感’,或者说——无力感。”

  ……

  就在南祝仁突出这三个字之后。

  肉眼可见的,李组长的鼻翼用力开合了一下。

  大量的氧气被他吸入腹腔,用以提供力量。

  南祝仁还没说完,他缓缓道:“李组长,我们心理学有个叫做【投射】的名词。”

  “它指的是——个体将自己内心无法接受的、感到威胁的或痛苦的情感、冲动或念头,无意识地归因于外部世界或他人。”

第608章 这也是一种责任感

  【投射】是由精神分析学派最早提出来的概念,如今被被广泛地运用在心理咨询的领域中。

  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咨询中常见的【移情】,就是一种特殊的【投射】。

  网络上比较盛行的“虚空索敌”,也是一种【投射】。

  某恋爱路对抗番里面的“因为你戴着黄色眼镜,所以看到的东西才是黄色的”,依旧是一种投射。

  总体来说,【投射】在多数情况下往往带着一定的贬义。

  直接指出别人有【投射】,是种含有有攻击性的表达。

  好在李组长此刻已经被南祝仁用了大量时间作为铺垫,构筑了比较基础的咨询关系。

  同时还被引入了一种自我探究的状态中去了。

  ……

  听到南祝仁的判断。

  李组长抬起头,眼中没有愤怒和防御。

  他在南祝仁刚刚说出“失控感”这个词的时候,就像是被抓住了尾巴的赛亚人一样展现出了某种无力。

  “投……射?”李组长重复着这个对他而言有些陌生的词汇,像在雾里看花,迷茫,却又有着一丝求知。

  他渐渐锁起眉头:“你的意思是说我在……冤枉他们,我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南祝仁立刻帮助李组长澄清:“不,不是这个意思。”

  他的语气非常平和,带着解释而非指责的意味:“这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在极端压力下,我们大脑为了保护自己而自动启动的‘应急程序’。”

  南祝仁用了一个中性且易于理解的比喻,来进一步降低攻击性。

  这是为了避免来访者产生被指责感,促进理解和接纳。

  南祝仁身体微微前倾,用更形象的方式解释道:“打个比方——我们的内心有一个容器,用来装我们各种情绪。当灾难发生,这个容器瞬间被倒入了巨量的、我们无法承受的情绪——”

  “比如,眼睁睁看着群众受难却无法立刻解决的焦急;面对庞大天灾时感到的自身渺小;还有……因为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快而产生的内疚。”

  三个举例。

  南祝仁每说出一个,都仔细观察着李组长的反应。

  他看到李组长的嘴唇抿得更紧,手指无意识地蜷缩起来。

  “这些情绪,尤其是内疚和无力感,太沉重了,重到几乎能把一个人压垮。”南祝仁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共情,“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理防御系统就会工作。”

  “它就像一个保护性的过滤器,会无意识地将这些内部无法承受的、痛苦的情绪,‘投射’到外部去,归因于一个外部的人或事物。因为,面对一个外部的‘坏人’,远比承认自己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内疚,要容易承受得多。”

  看似是在解释【投射】的机制。

  但以李组长的能力,不可能听不出南祝仁的言外之意?

  他沉默了一会。

  半晌后,才艰难道:“所以……我找出来的那个‘他们’,其实是我自己……受不了了?”

  ……

  对于李组长的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南祝仁肯定道。

  在李组长给出反应之前,南祝仁及时地抬上后续的支持:“但这不是你的错,李组长。这恰恰说明你内心的责任感太强了,强到你不允许自己有无力的时候。”

  “面对你无能为力的天灾,你的大脑为了让你能继续撑下去,不被这些情绪吞噬,才为你‘创造’了一个可以让你去战斗、去愤怒的目标。”

  南祝仁看着李组长的眼睛:“这个‘假想敌’,是你高度责任感的另一种体现——虽然他会让你自己很痛苦。”

  将李组长的【投射】解释为“高度责任感的痛苦体现”,而非“推卸责任”或“性格缺陷”。

  这一串紧随其后的解释起了作用。

  李组长的某些情绪还没来得及出来,就转瞬即逝了。

  “我……”李组长的喉咙动了动,想说什么。

  南祝仁盯着李组长的脸。

  这个时候,对方的反应非常重要。

  如果对方接受了自己的说法,那么干预就能够进入正式的疗愈阶段,开始发挥正向作用了。

  而如果对方再像之前一样防御,被激惹到……

  那南祝仁要考虑暂时结束今天的干预,仅仅保留“心理评估”的收获了。

  好在。

  就听到李组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没有说话。

  【沉默】

首节 上一节 440/4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