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南祝仁目前连第一层的【表面诠释】都还没开始,他当下运用的属于【动力学诠释】的铺垫——【神入】。
一个听起来相当唬人的名字,但说起来很简单。
——其实就是一种高级的【共情】方法,
但是这种共情办法又要求有更扎实的操作性基础。比起一般的共情,【神入】要求咨询师暂时性地、有控制地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感受,思考其思考,并从那个内部视角去理解其体验的能力。
【神入】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南祝仁眼下使用的情感验证。
将来访者表述的“工作还是老样子”,引申出更加准确的“对工作麻木”了。
很有效
来访者对于南祝仁眼下精准的形容很受用。
对于南祝仁那种眉头微蹙、仿佛感同身受的表情也很满足。
咨询关系进一步深化。在这个基础上,南祝仁才好正式开展【动力学诠释】。
……
眼见来访者对于“麻木”的这个形容很有触动。
南祝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申道:“一般来讲,情感上的麻木是在反复地遭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的冲击之后,才最终形成的。”
“而我们察觉到自己‘麻木’的时候,肯定也意味着再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南祝仁强调,“甚至可以说是强度相对较大的冲击。”
他看着来访者的眼睛道:“所以,最近是有什么事情再次冲击到你吗?”
这便是一次【表面诠释】了——将来访者表露出来的情感尝试着和她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事件联系起来。
南祝仁的内心此刻稍微有些紧张,担心来访者会再次给予一个“没什么好说”的反馈。
不过考虑到对方问题的特性,此刻在南祝仁表露出对其内心细致的观察后,她的反应应该是——
“……唉。”
就看到来访者长出了一口气,沉默两秒后,她的视线偏向一边:“还是……有的吧。有两个。”
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分别是什么呢?”
“第一个,就是上周我们要做咨询的时候。”来访者道。
南祝仁心里挑了挑眉,这是他也比较关心的话题,没想到来访者此刻自己主动提起来。
“我要咨询,我们胡主任是知道的,理论上我在这个时候是休息的。”来访者道,“但是因为上周突然有个很急的排班,把我的休息时间顶掉了。如果我还要来咨询的话,那就要找其他正在休息的护士回来帮我顶上。”
“但是……胡主任问了一下,没有人来顶。所以我就错过咨询了。”
来访者对着南祝仁挤出一个歉意的笑:“估计也给你造成麻烦了……”
南祝仁摆摆手,示意不用在意,随后把焦点拉回到那句话刚刚呈现出来的内容上:“我更关注你在这件事情中的感受和选择。不过如果我没听错的话,刚刚那句话里面,你好像是给你当时遇到的麻烦设立另外一个选择的。”
南祝仁比划了一个倒放的手势,回忆道:“你说过‘找其他正在休息的护士回来帮我顶上’——你有这么尝试吗?”
南祝仁强调:“是你自己,而不是胡主任。”
来访者摇头:“没有。”
南祝仁追问道:“为什么呢?”
“找不到的。”来访者回答。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表情一脸笃定。
南祝仁追问:“你好像说过你没去尝试,但是就直接得出了这个结论?”
来访者耸了耸肩,理所当然道:“都知道不可能的事情,干嘛还要去浪费时间和情感。”
南祝仁心里摇头,又点了点头。摇头是因为来访者的反应显然不健康,点头则是因为来访者的话从侧面反映出来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紧张。
从她自己的视角,验证了【社交关系不稳定】这个信息。
“而且……”不等南祝仁再说什么,来访者突然又开口。
她做出一个成年人的成熟样子:“工作嘛,大家都做好分内的工作,把事情做好就行了,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这样最好。”
……
南祝仁面上的表情不变,心里微微一凝。
这是一句相当重要的话。
不过南祝仁想了想,还没到用上这句话的时候,先按下来,让来访者继续。
“这是第一件事情。”就听见来访者呼出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坐姿继续道,“第二件事情,就是……昨天凌晨,我去查房,发现了我们那里三号床的病人有点问题,我记下来了。”
来访者又重新吸了一口气:“然后在晨会交接班的时候,我就报告了三号床病人夜里的情况,说他血压有点波动,需要重点关注。结果护士长只是‘嗯’了一声,就直接跳过去讨论下一个病人了。就好像……我说的完全是废话!”
最后的尾音有点重,显然带了一些愤怒。
南祝仁及时跟上继续【神入】,对来访者的内容进行反应,同时对情感进行验证:“也就是说,昨天早上你观察到了重要的病情,并且提出了专业的建议,但却被完全忽略了。”
“对!”来访者纷纷点头。
和咨询刚刚开始的时候,她现在整体的情绪反应和对咨询的投入程度,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她的音量也高了不止一截:“那是我的病人,我对他最了解。而且我的判断是对的,后来白天他的血压果然出了问题!”
她的语速也越来越快:“但我们护士长就是那样,从来不会给你任何反馈,好像你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做错了就挨骂,做对了也没人看见。”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挺崇拜她的。她能力很强,至少比我们强。但她不只是个护士,是护士长,那作为领导层,却没有多少管理的技巧,不会给下属反馈;现在甚至连专业能力都开始出问题了,就——”
来访者深吸一口气:“——就很让人没话讲。”
嗯,从这段话里面,能够看出来来访者对于护士长的情感变化;也能够看出来,她的心里给护士长设置了多少标准。
都在帮助南祝仁再一次验证他的判断。
不过今天的咨询到此为止,“验证”的部分已经足够了。
南祝仁需要去挖掘新的东西。
他先对来访者的这句话进行了情感标注和放大:“所以,那一刻的感受不仅仅是‘愤怒’,更像是一种……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努力被完全无视了,甚至被否定了。这让人感到非常‘挫败’。”
“同时,你对你的护士长也很‘失望’,因为你对她本来有很多期待,但是她现在几乎没有对你进行呼应了。”
南祝仁每突出一个情绪的相关词,来访者就微微点一下头。
但是在南祝仁说完之后,她又似乎冷静了下来,嘴角略微勾起,道:“也……没那么严重。就是有点不爽而已。可能我太敏感了。后来我也没说什么了。”
稍微又【防御】了一下。
但是咨询进行到现在,南祝仁已经可以稍微放肆一点去冲破来访者的【防御】了。
南祝仁道:“我听到你在描述这件事时,身体语言和语速都发生了变化。然后你又很快地告诉自己‘没那么严重’、‘太敏感了’。”
南祝仁伸出两只手,把它们并排放在身前:“好像有一个声音在第一时间感到委屈和愤怒,但立刻有另一个声音跳出来,告诉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感觉,要把它压下去。”
这是不仅仅是对于来访者的言语内容进行诠释,也是在对来访者的过程进行诠释。
虽然像是【对峙】,但南祝仁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来说,反而是能够进一步深化咨询关系的。
……
来访者听到南祝仁的话之后愣了一下,好像什么东西被说中了。
她的眼神飘忽了一下:“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难道在办公室里吵起来吗?我是去工作的,不是去惹事的。大家都做好分内的工作,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她没有否认,而是开始了某种辩解。
而且辩解的内容,有些熟悉。
这是个机会,南祝仁精准地抓住了:“‘大家都做好分内的工作,把事情做好就行了’——这是你第二次提起这句话了。”
来访者一愣:“有吗?”
南祝仁点头:“你之前拒绝联系同事帮你顶班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南祝仁深入道:“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某种道理,某种……准则?而且你似乎确实是把它当做某种准则在用,因为你在前后两件事情里面,都用这句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南祝仁有意识地引导道:“这似乎是你的一个舒适区,或者说……安全区?”
开始【深层诠释】了。
眼下是一个初级的【深层诠释】,南祝仁试着把来访者在这两个事件、以及这两个事件中的情感,联系起来。
只要这一次的诠释成功了,接下来就可以尝试着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
长到——去链接上来访者的过去经历,乃至于童年经历。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的眼睛。
第577章 由愧疚驱动的准则
就看到来访者理所当然地点头:“算是……准则吧。大家各司其职,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也不要被别人麻烦,我觉得这是基本的工作准则。”
好极了。南祝仁心中一喜。
又出现了一个亮点。
“你好像又说了一句之前说过的话。”南祝仁谨慎了一下,言语略微模糊一些,减弱话语中的【对峙】性。
来访者眨了眨眼:“是吗?”
南祝仁点头:“‘大家各司其职,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麻烦别人、也不要被别人麻烦’——这句话你之前也说过的。”
来访者想了想,笑了:“你听得真的很认真啊。”
她身体后靠了靠,情绪一下子从刚刚诉说工作不顺心的状态脱了出来,转而变成放松的样子:“那……这是有什么背后的心理原因吗?”
因为来访者心情的变化,咨询的气氛好像也一下子浮起了泡泡。
南祝仁的诠释却和这种气氛不搭:“听起来,很独立,很有主见,很有责任感。但也同时……似乎有一丝孤独的味道。”
向上的咨询氛围,确实能够让包括咨询师在内的人都感到放松,但咨询的目的可不是“愉快地聊天”。
至少这次咨询不是,这次咨询的这一个阶段不是。
所以南祝仁果断地把咨询氛围重新压了下来。
来访者嘴角还有笑,但是弯起来的眼睛重新睁大了。
南祝仁继续道:“你的这种很有主见、很有责任感,也有些孤独的准则,这是一种在很长时间里,通过很多次经验才学会的自我保护方式,对吗?”
来访者的嘴角一点一点淡了下去:“为什么这么说呢。”
她的情绪基调下沉了,但是这回没有防御。不管是身体姿态上还是言语表达上,都没有。
这对南祝仁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意味着来访者并不排斥、甚至有些开始主动迎合南祝仁的这种深挖。
时机成熟了。
南祝仁道:“因为人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往往不是凭空形成的。它们通常是我们为了适应某个特定环境而发展出的最有效的生存策略。”
“而我们在某个环境中的策略成功了,于是便被沿用了下来。也许在那个时候,那种策略保护了你。但当它被一成不变地用在现在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中时,它可能会让你感到更加孤独,乃至于……痛苦。”
南祝仁看着来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