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497节

  他念头转动,问道:“熊总,怎么说?”

  “不好说啊。”熊潇鸽对于来自方源资本的接触也觉纳闷,“俞总,我只能说,像企鹅做投资,有时候就是通过这种机构来代持股份或者联合投资,我看他的意思,还挺暧昧。”

  机构作为普通合伙人GP来管理基金,资方作为有限合伙人LP,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在股东名单里。

  至于方源资本的老总唐葵,他以前是从高盛出来的,与企鹅同样出身高盛的总裁刘炽平有着很不错的关系。

  俞兴想了一会,没太想明白,直接询问对方的意见:“这怎么回事?”

  “我还想问你怎么回事呢。”熊潇鸽好笑道,“你到鹏城干了什么?”

  俞兴略微茫然:“我什么都没干啊,就撩拨了几句他们,然后就去看车了,企鹅应该不至于那么没定力吧。”

  熊潇鸽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局势也不太理解,思考再三,认为有个这样的接触终究不是坏事。

第505章 谢谢过山峰

  短视频市场的竞争在逐渐加剧,但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唱歌的唱歌,内置的内置,导流的导流。

  俞兴对于疑似对手的接触意图不太理解。

  这一趟鹏城之旅关于抖音的竞争,他注意到的是来自马伝的表态,乐音倒是有可能会改变发展方向,叠加阿里本身煊赫的资源,相关压力极可能上升。

  至于企鹅……

  吴蜀抗曹?

  俞兴觉得也没到这个地步,但左想右想的想不明白就干脆不想了。

  他回到临港之后又给熊潇鸽回了一个电话,不仅愿意与方源资本的唐葵联络,还要求熊总居中介绍的见面沟通。

  熊潇鸽对于俞总前后态度的变化不解:“你和企鹅接触了?有端倪了?”

  “没端倪,不变应万变。”俞兴干脆地说道,“反正他想找碳硅聊,临港这边两个碳硅,碳硅集团也正需要聊,顺手的事。”

  熊潇鸽沉吟。

  碳硅集团的C轮融资迟迟没有完成,这笔资金的目标是为了量产前的冲刺,还是比较重要的,而IDG、今日资本、启明创投、浙产投因为对抖音的融资,都默契的愿意加入C轮。

  问题在于,碳硅集团这次属于狮子大开口,直接喊出10亿美元规模的融资,号称是上市前的最后一轮。

  四家机构私底下沟通,也都觉得这个实在是太“号称”。

  与融资规模的相对应的是碳硅集团拟定的40亿美元估值,同样被认为太高,这个数字对于已经持股的四家还好,但对于其它接触的机构就过高了。

  作为对比,已经上市的比亚迪市值也就180亿美元。

  碳硅集团的C轮融资如此便进行的很艰难。

  “俞总,你愿意放开条件了?”熊潇鸽思考之后认为临港这边是要迫于量产的要求而降低估值与融资条件。

  “不,是红隼资本找到了愿意投资的海外财团。”俞兴说道,“预计会在2亿美元上下,申城这边的国资也会掏些钱,就算融不到10亿美元,我们也先这么融,大不了明年再融一次。”

  熊潇鸽吃了一惊:“2亿美元?红隼资本,这个……刘总确实有手腕。”

  他没想到刘琬英能从海外兜来资金。

  俞兴笑道:“也是我们碳硅集团的表现还可以。”

  熊潇鸽有些遗憾,谈到一个本来没打算拿出来的消息:“好吧,俞总,我本来想等沟通得差不多再说了,碳硅集团的这轮融资比较慢,我上周带人飞了趟欧洲,也见了几家机构,他们也有些愿意接触的兴趣。”

  俞兴吃了一惊:“熊总,你……你是有手腕的啊,欧洲的机构?交游广阔啊你。”

  他当然知道红隼资本是怎么回事,碳硅集团没法等下去了,过山峰的保底自然就要出手,但考虑潜在影响,就没那么扎眼。

  同样的,因为见到碳硅集团量产前遭遇的困难,申城国资也过来援手,不希望临港的新能源中道崩殂。

  “还不知道能不能行,但红隼资本能游说来这么大笔的资金,成功的可能就高一些。”熊潇鸽笑道,“说起来,不单是我认识些朋友的原因,还是欧洲那边的车企今年太震荡了,很多机构觉得柴油乘用车的业务要极度萎靡,都在考虑清洁能源的转型。”

  他乐呵呵的说道:“这还得感谢那个过山峰了,要是真能成,咱们属于间接受益。”

  欧洲上空的车企风暴还在持续,据说有不少高管都面临官司,柴油车排放造假、两桩市场垄断都牵动着许多利益。

  最直接的受益者大概就是新能源代表的特斯拉,它的股价在风暴中连创新高。

  熊潇鸽又聊了几句,忽然发觉电话另一端没有声音。

  “喂,俞总,信号不好吗?喂喂?”

  “能听到,能听到。”俞兴握着手机,“咳”了一声,“我没想到会和欧洲车企遭遇的问题有关,还得感谢那个谁啊。”

  熊潇鸽调侃道:“啧,看来过山峰真给你们车企留下严重阴影了,你俞总这样的人,居然都不敢直接提名字,还那个谁。”

  俞兴哭笑不得:“是,我不敢,我不敢,嗯,国内对于新能源确实很扶持,多来些资金是好的,也缓解缓解供应链的压力。”

  碳硅集团压力很大,与之相关的压力同样很大,市场终端起不来,上游就承受持续的压力。

  熊潇鸽知道这一点,建议道:“俞总,这样吧,你们碳硅再出几个人,下周跟我一起再去一趟欧洲,单是我这边,可能还是没法把碳硅集团目前的情况说透。”

  他继续说道:“欧洲如果最终不行,也不用气馁,沙特那帮人也很有钱,都可以去谈谈,有过山峰对传统油车车企的杀伤,清洁能源的转型是近期热点。”

  柴油车不行了,要加快转型,要么转氢能源,要么转电动车。

  坐落于临港的碳硅集团虽然估值要的高,但现在已经不同于最初做项目时的空空如也,熊潇鸽相信外国那帮人如果愿意来考察,至少瞧见两套大压铸,都会很惊讶的。

  俞兴真心实意地说道:“行,谢谢熊总。”

  “客气了,咱们之间说什么。”熊潇鸽本身就重资投了碳硅集团,自然要积极想办法,笑着说道,“要谢就谢过山峰。”

  俞兴有点无奈的说道:“行吧,谢谢过山峰。”

  一笔直接来自过山峰的资金,与一笔可能间接因为过山峰来的资金,再加上原本有意向的资金,这么合力一抬,想必是能把那些犹豫的资金裹进来的。

  俞兴不是非要10亿美元,只要能保证量产的顺利就行。

  他坐在办公室里,又与打电话过来的方源资本BOSS唐葵寒暄了一会,最后看着桌面上的文件,随手翻到空白页,一挥而就的写下五个字——谢谢过山峰。

  过山峰得谢,最好的方式就是它的资金得到最好的使用。

  俞兴把纸揉成一团的丢进垃圾桶,思考一会后点了四个可以前往欧洲参与游说的名单,希望他们能尽快帮助公司补齐资金的短板。

  然后,他在下午又一次召开车型定价的小范围会议,正式谈到34-35万的提议。

  果不其然,办公室里迅速出现激烈的反对声,理由也都很充分。

  俞兴强调规模效应与补贴杠杆,颇为坚定地表示这个想法。

  “那是要建立在销量的基础上。”崔之愚面色凝重,“俞总,销量不达预期就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那时候怎么办?”

  俞兴理所当然的说道:“我扛呗。”

  崔之愚不是想逼老板,只是要表达事情的严峻性:“怎么扛?”

  俞兴答道:“卖了上市公司扛。”

  崔之愚与胡铮南等人面面相觑,原来是兄弟单位来扛,那……行吧。

  最近腱鞘炎手疼,本来是右手疼,想着多用左手,然后左手也疼了……就得花更多时间码字,等国庆节去医院用冲击波治治看。

第506章 对冲预期

  碳硅集团对于第一款车型的定价因为现金补贴的存在,可以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售价往下限方向定,销量自然容易起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补贴退坡这样一个可预期范围内的变动必然会带来强烈的影响,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同时,通过规模效应压低成本也存在边际递减,前期降得多,后期降得少,前者能靠固定成本分摊和大额采购的折扣,后者更多就只能依赖于物流效率、材料损耗等精细式的优化。

  再者,还得能达成有效的规模才行。

  所以,这种定价的责任只有俞兴这个创始人才能承担。

  至于其他高管的责任,某种程度上激烈的意见表达便对得起薪酬了,总不能真让他们担起把售价定到毛利不足9个点的责任吧。

  俞兴这样不惮的揣测只和刘琬英一个人聊天的时候聊起来。

  “不是,俞老板,你这样的想法……”刘琬英完全没想过其他高管表态背后的立场,有些愕然的说道,“你是不是有点太心黑了?”

  “谈不上什么心黑。”俞兴乐道,“公司就是这样,该一个人拍板的时候就得一个人拍,该大家集思广益的时候就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刘琬英是资方,是空头,但没真正在俞兴这样的位置做过,对于他的说法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然而,随着俞兴这边初步确立大致价格,原本激烈的意见迅速消失,大家好像都开始快速的围绕定价来推进工作,情况就显得有点……微妙,仿佛真就等着老板的乾纲独断。

  该推销售方案的推销售方案,该研究金融贷款政策的研究政策,该明晰现金补贴的明晰现金补贴……

  刘琬英听了俞兴对碳硅集团高管们工作状态的转述,这才真是有些服了。

  她只感慨一点:“他们手上也有期权啊。”

  “刘总,我觉得你是最应该能理解的啊。”俞兴佯装惊讶,“你可以算是一手主导了大众掌门人马丁对自家公司的做空,还不知道人性是什么样的嘛。”

  在过山峰的阴影之下,马丁反手做空自家公司,这种操作一经暴露便毫无疑问的把他打落到无底深渊。

  就个人的表现来看,这是过山峰做空以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位。

  刘琬英沉默一会:“也是,没有对自己个人利益考虑的反而少见,或者说,也许能有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权衡。”

  俞兴笑着点点头,倒也不会为高管们可能存在的考量而有什么心态上的波动。

  刘琬英问了个问题:“真这么定价的话,那你们短期肯定能提高市场竞争的优势,但补贴退坡说慢也快,到时候又怎么办?”

  “我们昨天还开会讨论了这件事。”俞兴笑道,“这也属于大家迅速推进工作的一个方向,我们需要把‘九州’的定位做出来,补贴退坡肯定会有冲击,那就用技术的升级和车型的口碑来尽量冲抵这种影响,围绕电车技术的研发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这属于碳硅集团内部比较统一的意见。

  刘琬英思虑许久,说道:“所以,碳硅集团方方面面的事情,最终还是落在你们自己车的品质上面,规模效应啊、补贴退坡啊、利润杠杆啊、市场口碑啊……”

  俞兴认真的点头:“谁说不是呢。”

  刘琬英问道:“那你有信心吗?”

  “如果你是以投资人的身份问我,我肯定是百分百的信心。”俞兴略一踌躇,“要是咱们私底下聊,一半一半吧,诶,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市场的反馈,信心都是虚的。”

  刘琬英没有调侃这种回答,反而颔首道:“有一半已经很不错了。”

  俞兴想了想,更正道:“本来是只有一半,但我还有增幅的运作,回头能有六成。”

  刘琬英洗耳恭听。

  “等你们融资的钱到位,我们一下子花不完,到时候就拿部分资金买股票,可有对冲碳酸锂价格上涨的预期。”俞兴合盘托出。

  刘琬英愣了愣,见他煞有介事的模样不似玩笑,惊愕道:“还买?诶,俞总,俞老板,你真把自己当成碳硅巴菲特了?”

  “碳酸锂的价格肯定要涨的,你以为上面的补贴政策只驱动我们车企吗?”俞兴表达想法,“不是只有我们30万的车才有几万块钱的补贴,是只要混动车型满足几十公里的续航要求,那就都有补贴,纯电的补贴还更多。”

  “普通的乘用车存在限制,那些6米、8米的大巴车是能做起来续航的,今年和明年的电池装机量肯定会有一个集中的释放。”

  “磷酸铁锂电池低密度的价格又比较便宜,装机的电池绝大部分必然是磷酸铁锂。”

  “这个基本的供需关系受到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冲击,你可以去研究研究,上游的供应调整也是需要时间的。”

  俞兴给了很认真的分析,之所以电池装机量会集中释放,是因为大家造车都得有过程,现金补贴必然会催生一批追逐补贴的车型。

  补贴可以是维持部分利润的保底,也可以是放大利润规模的杠杆,同样还能是骗补的动力。

  刘琬英就问了一句:“你之前分析阿里的时候也是这么认真吗?”

  俞兴没想到小英居然这么不相信自己:“喂,这是我业内的最真实感受,8月的价格是3.3万/吨,这个月的价格已经是3.9万/吨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一定一定还会再涨的,而且很可能是大幅上涨。”

首节 上一节 497/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