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兴有些无奈,叹了口气:“王总,我不是想提意见,就是随便聊聊,我也真没什么要说的了。”
他手往中控台一搭:“唔,这种搪塑是PVC糊树脂的吧,要是能用TPU,触感能更像天然皮革,就是贵了点。”
俞兴打了个预防针:“王总,我们发布会的时候打算对比PVC和TPU材质的不同呢,到时绝不是因为我在这边见到了你们用这种材质哈。”
王川福立即说道:“那自然,俞总,你畅所欲言。”
“哎呀,什么畅所欲言啊,我就随便聊聊而已。”俞兴回头看向船夫哥,忽然有点惊讶的说道,“嗯?这车的后车窗没有一键升降吗?”
“……”王川福的声音也有点闷了,“没有。”
俞兴点点头:“那应该也没有防夹功能吧?”
王川福轻轻吸了口气:“没有。”
俞兴回头,这次轻踩油门后说道:“王总,咱们回去聊,到办公室里还能抽抽烟。”
罗红斌无声的动了动喉头,心里忽觉松了口气。
俞兴开了几秒钟,伸手去按屏幕又取消这个动作,笑道:“这个车机的返回按键放在右上角,这样设计的人一定不开车,我快一米八都没法一下子就按到它。”
副驾的罗红斌默默帮忙把车机从地图返回到主界面。
俞兴边开车边说道:“我在临港那边和公司的人开会,提出一个要求,希望碳硅造出来的车是奔着30万+的品质去,而不是想着叠加补贴后的实际卖价是20多万,这实际是一辆20多万的车,让他们一定要多从车主需求的角度出发,精益求精。”
王川福由衷的说道:“俞总,你今天来对了,我们受益匪浅啊,我下次去临港得多带点人交流。”
罗红斌也跟着这么说,听着两人聊天的话题转向临港发布会,下意识的把车窗往下放了放。
他呼了一口气,往后一靠才猛然发觉后背不知不觉的已经冒出一层细密的汗。
秋老虎的风吹拂进来,汗水隔着衣服和座位一起发出需要座椅通风的共鸣。
第503章 撬动
临港的碳硅集团与鹏城的比亚迪存在专利上的合作。
不算俞兴这一趟的参观交流,两家公司在过去一年里也有多次高管和员工的互访,有时碰见汽车行业里的会议或活动在两个城市以及附近地区举办,那就会去逛一逛。
只是,最让比亚迪高管和员工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碳硅生产线上的巨大压铸机。
很多人心里都存在疑问,那么搞,到底能不能成?
后来随着碳硅集团造车的继续推进,能不能成的疑问便成为能不能在市场里成。
高价,六座,增程,再加上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领头人。
虽然碳硅集团在业内渐渐出现做事低调扎实的风闻,但不要说油车车企,比亚迪这种新能源车企也同样对它的未来满是疑虑。
两家车企在尝试新能源的方向上似乎存在很大的方向差异,像即将推出的唐便是S6验证三年的动力系统再拿过来改造和优化,内饰配件也是谨慎考虑后的应用,而碳硅集团就显得高举高打了。
在今天之前,至少比亚迪工程研究院的罗红斌是不太相信俞兴能把车做成功的,但跟着一起试乘试驾又交流过后,他在晚上便主动承担了倒酒的任务。
说俞总上手一摸就能提出宝贵意见是有点夸张,可是,他也就今天刚实地看了唐,夸张也夸张不到哪去了。
罗红斌之前和不少同事都对碳硅集团这几年有个疑惑,原以为它会迅速造出车就推向市场,没想到丝毫没感觉急切的就那么硬生生的熬了几年。
碳硅集团在熬什么?
他晚上倒着酒,觉得大概就是在熬俞总白天显露的那些,除了试驾后提出的实际体验的不足,他在了解唐的系统和构架之后对于成本的估算也大差不差。
这些显然都是需要沉心钻研和仔细琢磨的。
俞兴和罗红斌碰了碰酒杯,见对方干了这杯,也跟着喝完,摇头道:“我过来不是挑刺的,白天就是出于一个手里比较阔绰的车主立场来评价唐的感受,真正市场里考虑这个定位的用户群体不一定会像我那么研究。”
不管是在临港,还是今天在比亚迪,他都是从车主的需求出发,但两款车定位的群体存在很大差异,他本人更是不缺钱,难免就会出现失真。
“俞总,你的话有道理。”罗红斌听到俞总这样的表态,忍不住说道,“我不是奉承你,俞总,我觉得你比我想象中更……怎么说呢,更在行。”
他没喝酒之前是不会这样说的,几杯酒下肚之后多了些直截了当,再回想白天的情况,人家俞总已经很注意姿态了。
“我这个人吧,以前年轻,为人处事比较尖锐。”俞兴笑着说道,“现在可能是碰见的人多了,比较喜欢换位思考了,我知道唐这款车的很多选择不是你们没想过,只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罗红斌站起来倒了杯酒,心里竟然有点激动:“俞总,你这话就是给面子了。”
王川福看着罗总隐约有点醉意,乐呵呵的拿起酒杯,说道:“俞总,不要给面子,请说‘但是’吧。”
“我真没什么‘但是’。”俞兴碰杯之后又忽然不吐不快,“但是吧……”
王川福见状,干了这杯“但是酒”。
“但是吧,车型没上市前就暴露的问题都是好的,我自己是这么认为。”俞兴放下酒杯,“虽然存在成本角度的考虑,但是,就以唐的车机来说,它用了微软的CE系统,肯定是考虑你们已经使用的硬件性能和稳定,而没有使用安卓系统肯定也是因为它对硬件的要求和系统所需要的优化工作,那些都需要更多的投入。”
罗红斌点了点头,认可俞总这样的总结。
俞兴沉吟道:“问题在于,你们今年上市的G5就使用的是安卓车机啊,采用什么车机系统所需要考虑的技术成熟、成本问题在你们车型上是能放在一起衡量的,如果围绕唐的车机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从去年与G5一起立项研究和攻克,今天摆在我面前的唐或许就是更好的。”
“我不清楚你们的立项流程是什么样的,成本考虑又是什么样的,或者定位出现变化,只是就唐的价位来看,它在当前阶段能够提供更好的东西。”
“至于这种更好品质的唐能不能在市场获得更多的认可……”
王川福与罗红斌等人都凝神等待俞兴的判断。
俞兴说到这里却是一顿,随即一笑:“那就是王总需要权衡和考虑的事情,我就不贻笑大方了,我得先想着怎么卖好自己的车。”
王川福摘下眼镜,揉了揉脸。
片刻之后,他说道:“俞总,你是有胆识的,现在给新能源的补贴确实是个撬动的好机会。”
俞兴见船夫哥忽然转到一个更高层面的角度,稍微琢磨后说道:“国内的支持力度很大,这对车的高品质要求与利润空间,还有车企运营,都是一个很好的撬动作用。”
他今天试驾完之后有聊到唐的成本与利润,在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之前,唐的单车成本大概在22万左右,虽然还没确定最终的指导价格,但盈利基本就是补贴钱。
唐用了一套2.0T的混动系统,又能与同期燃油车通用部分零件,再加上电池等方面的优势,成本仍然很高。
但这不是说唐只能赚补贴钱,车的品质通过补贴是可以撬动出更大规模的。
简单说,唐如果落地卖21万,补贴了6万块钱,吸引来的客户能有100个,最终能转化出10个成交客户,但如果没有补贴,唐要卖27万,可能只会吸引到10个客户,最终只能转化出1个成交客户。
前者在一年之内如能最终带来5万客户,唐的成本能降低到17万,也就带来比单纯的补贴更多的利润,关键就在于车的品质如何在通过补贴撬动的潜在客户群体里获得认可。
70分的车获得100个客户里的10个,90分的车可能就是获得100个客户里的30个,后者提升品质所需要的成本通过规模效应反而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碳硅集团的考虑就是通过补贴来撬动用户群体,进而让车型达到规模效应来迅速降低成本,最终创造出盈利空间。
补贴对于车企而言,它可以是维持部分利润的保底,也可以是通过降低购车门槛来扩大销量,最终放大利润规模的杠杆。
俞兴只听王川福那么一句知道他的考虑,就是因为碳硅集团选择的便是后者。
第504章 定价
俞兴在比亚迪考察和交流了三天才定下返程的航班。
相较于这次国庆在鹏城的互联网会议,他对这边的新能源事业更上心。
作为秘书,章阳煦能很直观的注意到这一点,平时也就对汽车行业的信息和动态格外留心,尤其失恋之后更是有很多时间的进行思考。
他见老板在候机室里翻完报纸后远眺蓝天,趁机说道:“俞总,比亚迪的唐在11月就要上羊城车展了,现阶段肯定没法怎么改了,不知道明年能不能推出更优质的版本,国家补贴确实是很好的杠杆啊,不好好利用就可惜了。”
俞兴瞧了瞧章阳煦,笑道:“你最近脸色不错,黑眼圈也没以前那么重了。”
章阳煦嘿嘿一笑,他已经彻底辞去干了几年的兼职,失恋后又哀莫大于心死,事业心更重了。
俞兴听刘琬英闲聊提到过山峰失去一位外围探员,先把手里的报纸叠好,然后才说道:“王总能理解我要利用补贴杠杆来运作碳硅集团的想法,因为碳硅集团一无所有,所以,比亚迪有自己的基本盘,它稳打稳扎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怎么会是一无……噢,我明白了。”章阳煦话说一半忽然明白老板的意思,碳硅集团只是在做第一款车,不像比亚迪拥有在售的多款车型以及各类资源。
“补贴确实是很好的杠杆,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俞兴娓娓道来,“一是有时限,二是分国补和地补,除非王总,应该说,包括其他对新能源感兴趣的团队立即激进的狂飙,不然都很难处理后续的补贴滑坡。”
补贴会滑坡,这不是判断,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有政策上的明文规定。
去年的四部门联合通知,把原先的试点政策推向全国,已经明确了2013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与逐年退坡机制,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退坡10%,2015年退坡20%。
俞兴之前就因为这个被临港的领导催过,有时去市里开会,也会知道这方面的情况。
国补是固定的,地方上的补贴却存在空间,像京城、鹏城、申城都能做到1:1,但天津只有0.8,硬性地方标准实际上是0.5的下限。
也就是,一辆车国补3.15万,地方至少给补1.575万,合起来至少4.725万,最多6.3万。
申城那边的消息比较灵通,有对后续补贴的预测和判断,至少地方上肯定要大幅减少或者改变扶持方式,可能是从充电桩等公用设施入手。
这就意味着,能够发挥有效杠杆作用的黄金补贴大概就这两三年的功夫。
明确的政策是到2015年,2016年还没确定如何延续,后面的2017、2018年就极大可能会有大幅削减。
如果从现在开始跑步入场,时间基本是来不及的,等车不计成本的造出来,现金补贴也已经没了大半。
如今能够有效发挥杠杆作用的大概也就碳硅集团、比亚迪与存在任务的那么几家合资,但真正有动力这么玩的,目前就是临港这边。
不是没有杠杆就造不出好车,而是有了杠杆就可以在成本上略微奢侈一些。
比亚迪的唐因为存在补贴,它的落地价可以比成本还要低,碳硅集团目前的“九州”单车成本已经逼近32万/辆,产能没有形成规模,供应链存在溢价,研发成本无法摊销,压力便相当之大。
单是成本就跨越30万的门槛,定价要怎么定?
明年能确定的最高补贴是5.6万/辆,后年还不清楚,但从目前的消息可以暂时乐观的认为也能在5万左右,然而,两年之内如果无法有效的压低成本,后面真就可能是卖一辆亏一辆。
至于如何有效的压低成本,方向也恰恰就在这个32万的成本之上,要是能凭借它足够的用料和技术吸引来众多客户,自然就能完成良性的闭环。
“九州”目前分为顶配和标配两个版本,碳硅集团内部对于标配的定价倾向于定到36万之上,考虑的是至少留出12%的毛利,这样哪怕补贴滑坡,也能不那么惨淡。
但是,36万的定价在市场里又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即便考虑到补贴的存在,最终落地价也会超过30万。
所以,碳硅集团内部就相当纠结,不管是高强度钢的应用、一体化压铸的开拓,还是车机的研发、三电的投入,成本确实就那么高,但第一款车落地超过30万又是极大的压力。
29.9常给人2开头的错觉,30.1又是另一个层次的感受。
即便是俞兴在内部谈到这个问题,也遭遇很激烈的意见,大家都担心市场反馈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要是这样的话,死倒不会死,但发展肯定会很难受了。
俞兴和秘书聊了一通,上了飞机也就情不自禁的一直在思考定价问题。
说慢实快,春节过后就是发布会,定价必然要在节前最终确定。
等到航班降落在申城,俞兴起身前幽幽的说了句:“要不,还是控制在29万以下吧。”
章阳煦自然知道老板在说什么,心里吓了一跳,落地价在29万以下,叠加明年最高的补贴,指导价就只有34.6万,只比成本多了不到3万块钱。
这样的话,毛利还不到9个点。
像比亚迪、吉利和长城,毛利率能做到15%-18%,国外的特斯拉在Model S上更是有25%。
章阳煦犹豫几秒:“俞总,要我劝你吗?”
俞兴笑道:“你劝得动吗?”
章阳煦自然劝不动:“要是真这么定,公司里可能要拍桌子的劝了。”
“再怎么样,我们明年做到5万辆还是行的吧。”俞兴起身,“先把口碑做起来,我们赚后年的钱。”
章阳煦拿下行李箱,跟在老板后面,觉得5万辆也是一个很有压力的数字,比亚迪的唐是它的突破之作,这次听到他们内部的预期也没超过5万一年,更何况是门槛再上一个台阶的九州。
等到坐进公司来接的车里,心事重重的章阳煦发现俞总似乎已经不再想这个事,不禁佩服他的心态。
车至半路,熊潇鸽的电话打了进来。
俞兴听了几句,听到对方介绍接触抖音融资的方源资本,不禁有些纳闷:“抖音不缺愿意投钱的机构,熊总,你应该给我介绍碳硅集团的啊。”
“这个吧,我也是受人所托。”熊潇鸽斟酌道,“这个方源资本吧,怎么说呢,它和企鹅的关系还不错,话里话外愿意掏重资。”
俞兴一怔,与企鹅关系不错,还重资,话里话外是有点其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