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95节

  只是,由此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激进的设计会显著提高成本,像供应商博世如果提供基于碳硅集团新车型的双叉臂,它要开发新的模具,进行设计的验证,还要与上游供应商重新匹配材料规格。

  一个是稳妥+横置+麦弗逊+低成本的方案,一个是激进+纵置+双叉臂+高成本的方案。

  俞兴琢磨之中就颇为纠结。

  同样纠结的还有胡铮南,他在参加多次的方案讨论会之后觉得选择哪一种都没有错,但现在就是需要决定如何选,以及,这样的选择又关乎后续的市场定价,实在不能说不重要。

  第一款车型的价格如果不被接受,后果真的很严重。

  胡铮南在被俞总点名见面之前左思右想,几乎就要支持第一种稳妥的方案了。

  可是,来自工程部的亚当斯知道他要和老板讨论方案之后专程找过来,极具信心的表态:“我们可以完成纵置的设计落实,前后双电机的独立驱动正是电气化所赋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如果不是电车,我们反而没有这种机会,胡,你要珍惜呀。”

  胡铮南立即就变得重新纠结了。

  等到敲响办公室的门,他觉得自己开始属意激进的方案,但是……这还得看俞总支不支持。

  “坐,胡总,我看你最近为了不同方案,加班挺多的,注意身体啊,人都憔悴了。”俞兴伸手示意,边说边重新把视线落在文件上。

  胡铮南出了一口气:“嗯,大家对不同方案的理由都很明确,所以就得多聊聊。”

  “双叉臂这个很好,但博世那边的价格是真高啊,一套铝合金锻造的搞下来至少得1.2万了。”俞兴用笔圈出来数字,这是初步接触后的双叉臂+多连杆的悬架报价。

  “博世的这套报价是要搭上它集成的电子稳定系统的,所以是最贵的,还需要看量,大概就是1.2万-1.5万的区间。”胡铮南斟酌道,“如果是换成采埃孚的高强度钢加铝合金,估计是在1万-1.2万,如果是日进的,估计能低到0.8万左右。”

  博世是搭着卖,价格最贵,日进的是钢制双叉臂,只有基础的传感器,厚度也要薄一些。

  因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聊的价格都定不下来,而且涉及到模具开发,也具有不同的支付方案,要么是模具钱额外付掉,要么是平摊到悬架成本里。

  俞兴微微点头:“要是规模化采购,这一套降个10%或者15%,也不少。”

  胡铮南凝重道:“那更要看市场情况怎么样了,我们的定价肯定会产生很大影响。”

  要是一年的需求量超过5万套,成本能够降低,但一年五万就意味着每个月至少是4166辆销量。

  4166辆……

  胡铮南觉得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售价是奔着中高端去的。

  他这么一想,脑子里的小人又开始往第一套方案站了。

  要是用麦弗逊,一套铝合金的麦弗逊+多连杆+电子稳定系统ESP,博世的价格差不多0.8万左右。

  一辆车的利润能多少?

  这两套方案最多就能有7000块钱的差额了。

  俞兴踌躇片刻,问道:“国产化替代的效果怎么样?”

  “申城汇众有麦格纳的技术,但没有铝合金锻造,宁波华翔那边有对博世的逆向研究,但很难满足我们搞纵置的定制化,它俩的产品效果差不多是博世的六七成,博世的疲劳寿命是80万次循环,它们大概50万次,价格也差不多是六七成。”胡铮南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六七成的效果对应六七成的价格。

  只是,华翔肯定不行,碳硅这边做纵置会占用机舱中部空间,这就迫使双叉臂悬架的上下摆臂要向两侧延伸,也就导致安装位置、摆臂长度都是定制化的。

  俞兴默默思考许久,询问道:“胡总,你更倾向于哪种方案?”

  胡铮南忽然觉得嗓子好痒,他连续喝了三口茶又开始觉得头皮发麻,踌躇着说不出倾向。

  “没事,你尽管说,又不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俞兴看出来胡总的迟疑和紧张,这么说了一句后又说道,“我是感觉我们如果能在整体框架上先具有竞争力,这肯定是好的。”

  什么是具有竞争力的整体框架?

  就是从硬件上先给更高级别。

  安全层面的笼式车身+一体化压铸后地板就是这样的抉择。

  先不论会调校成什么样,至少,硬件先堆上来。

  胡铮南见俞总站队,嘴上不由自主的说道:“双叉臂更需要有经验的调校,不然容易松松垮垮的。”

  俞兴笑道:“调校不好是能力问题,硬件上的选择是态度问题,该给的还是都给了吧。”

  胡铮南听到老板这样说,心里并没有松了一口气,仍旧觉得不知这样是对是错。

  俞兴沉吟两秒:“博世对于新能源的接触是挺积极的,既然我们在和它聊iBooster线控制动,那就看看能不能搞个打包价,该省省,该花花。”

  他对于博世所表现出的技术前瞻还是挺佩服的。

  胡铮南有些艰难的问道:“俞总,你确定支持这套双叉臂的方案吗?”

  他虽然今天是要看俞总是否支持,但事关重大,这是和车价、销量、内部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都相关的决策。

  俞兴没有立即回答,这个方案的成本确实会上升……不过,最终的定价是能调的……

  实在不行,真的亏本卖卖?

  他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把事情落在了钱的上面,继而忽然心里一宽,最终怎么样还得看三菱和大众支不支持。

  它们支持吗?

  没有声音,沉默就代表赞同。

  俞兴合上文件,认真的询问胡铮南:“胡总,现在不考虑成本问题,你觉得就我们目前的情况,这两个方案里选哪一个是能造出来更好的车?”

  胡铮南叹息道:“那肯定是双叉臂那一套,不单单是悬架,还有更适合电车的前后电机设计。”

  俞兴点点头:“行,那就再讨论和验证这一套方案,再和博世他们谈谈,如果大家都觉得能够施展,那就定下来这一套。”

  胡铮南感觉嘴唇发干:“就怕造出来的车亏钱啊。”

  俞兴笑道:“要是真亏钱,那也是钱亏给用户了,大家交个朋友,支持下销量。”

  这么亏钱,至少比换电拼命亏掉的钱强吧。

  胡铮南忍不住仰了仰脖子:“希望我们的车大卖,销量规模上去,成本就能下来,谁家也不能一直亏啊。”

  俞兴感觉到胡总的压力,笑道:“造出好车才能提升销量,提升销量才能降低成本,这么看,我们的这一步是正确的。”

  胡铮南只能希望如此了。

  他辞别老板,走出办公室,只觉身上都直冒汗。

  等到一路整理思绪又见到工程部的亚当斯,胡铮南面对这位从美国Fisker公司挖过来的人才,沉声道:“我们需要继续验证双叉臂的方案,俞总更倾向于这个。”

  亚当斯欢欣鼓舞的挥了挥拳,很好,很好,这是更好的选择!

  胡铮南继续和多位员工沟通方案的选择与验证,连续开了两场小会,虽然不知道到底选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但既然选了,那就尽力把选的做好。

  他这一天依旧加班到很晚。

  等到回家,思维上的疲惫和兴奋仍然交织在一起袭击着大脑。

  “哎,你有没有看微博啊?”沙发上的胡夫人刚见到开门的胡铮南就这么问了句。

  胡铮南疑问:“嗯?怎么了?没看。”

  “就你们公司的老板好像被人批评了,三菱的要让他用车说话呢。”胡夫人关切的说道。

  胡铮南有些茫然,不清楚老板前两天去车展的小花絮。

  等他打开微博,还没搞清楚事情原委就先看到了三菱在媒体上的言论,殷殷期盼碳硅集团的俞总用车说话,而不光三菱,还有多家汽车行业的媒体同样持此论调。

  胡铮南皱着眉头,大致弄明白车展上的事情,还没说话就又刷到新的车企声音。

  宝马在微博的官号转发了三菱的动态,同样是四个字:用车说话。

  胡夫人见丈夫回神,问道:“怎么回事啊?”

  胡铮南摇摇头,思考片刻后说道:“也没什么事,这种微博平台的运营都是员工在负责,无非就是凑凑热闹,搅点风雨罢了,俞总也不会当回事的。”

第377章 以车会友

  三菱盯上了俞兴。

  准确说,是广汽三菱自觉受辱的谭永泽盯上了俞兴。

  第一回被无视,第二回被挑着三菱的问题攻讦,本以为带着媒体记者一起到面前能拿沈航三菱的发动机说事,结果在媒体和路人的视线之下听到车型的安全测试又职业性的怂了下来。

  谭永泽作为混迹行业里的老狗,当面没敢针锋相对,晚上躺在床上却觉得碰面时没发挥好,辗转反侧之后更是羞恼。

  你要是宝马的老板,你骄横就骄横,你一个搞新能源的创业者,你有什么好骄横的?

  谭永泽颇为不忿,连带着找媒体批评碳硅集团和微博上用运营帐号发言都是亲自操刀,想要出一口恶气,非要给对面一个难看。

  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他自己用关系打招呼的圈内媒体,近期正在关注申城车展的行业媒体也或多或少的注意到这个事,还有被揪着续航问题的宝马也凑了热闹,紧接着便席卷到更多的看客和参与者。

  微博属于新媒体平台,这两年非常火热,吸引了很多传统媒体入驻,但传统媒体对于这种玩法不够适应,还在琢磨和摸索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光发热,像“汽车周报”的小编就意外发现这次关于俞兴在车展里的花絮获得不少评论和转发。

  他知道俞兴曾经在微博上搅动过和企鹅的竞争舆论,但平心而论,这位近两年都颇为低调,上一次的微博动态还是春节,瞧着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老网红”,不曾想还能激出来一些浪花,也就愈发愿意掺和这事。

  与之相比,论坛讨论氛围更浓厚的像汽车之家、易车网等垂直汽车网站,虽然俞兴主要探讨的是新能源领域,但互联网上有一条箴言。

  “要断章取义”——节选自《不要断章取义》。

  作为严重利益相关的碳硅集团创始人,俞兴的指指点点既显得颇为刺眼,又在不同的传播途径中有所变形,由此甚至在论坛上掀起一股对新能源是否有未来的讨论。

  汽车之家上面发起了一个投票。

  A,新能源汽车具备发展前景。

  B,新能源汽车没有前景。

  C,新能源汽车是什么?

  结果,这场投票有53%的人选择B,34%的人选择C,13%的人选择了A。

  这种对新能源前景的讨论和判断又在简化后传到微博,继而酝酿传播之后传递到纸媒,再连带着波及如今已经在做混动车偏偏前两年不如意的比亚迪,俨然是刮起了一场舆论风波。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传播越来越碎片化,而“用车说话”与“俞兴无车”这样的标签无疑极具传播性。

  俞兴本人是真没想到自己逛个车展还能逛出来这样的事,颇有些瞠目结舌,确实搞不清楚到底是从哪里刮起来,又如何刮成了这样一场风雨。

  IDG的章苏阳不算专门给俞总打电话过问,他是借着与阿里谈成收购对方手里碳硅数据公司的股份这事而顺便问了两句情况,也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车都还没出来,这种舆论负面标签是很不利的。

  俞兴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感觉冤枉之余也安抚了章总的忧虑:“没事,章总,我这边已经安排公司和交通局挂靠对接了,这种舆论好运营,过半个月搞个汽车测评,负负得正。”

  章苏阳不解:“俞总,怎么说?”

  “别人给我贴标签,我搞出来个更大的标签就行,现在这种舆论挺无聊,既对行业没推动,也对消费者没作用,无非就是闲聊掰扯。”俞兴笑道,“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在这个月引入了一个25%偏置碰撞测试,我们这次一样用这种设置来测一测不同品牌的汽车。”

  章苏阳还是没理解:“25%偏置碰撞是干什么的?”

  “大家以前都是测正面全宽碰撞、中度偏置碰撞等什么的,都不测这种25%偏置碰撞,但这个角度在真实事故中占比挺高。”俞兴解释道,“车企为了测试获得成绩都会有意无意的进行针对性加强。”

  章苏阳一下子明白了,业内以前没有25%偏置碰撞测试,车企自然不会刻意加强能在这个环节起作用的零部件强度,现在这么一测……

  如果这种偏置碰撞真在现实事故里占比颇高,一是看看到底谁更安全,二是可能会倒逼车企加强这部分的结构强度。

  而且,以前没有,现在来测很可能出现让人大跌眼镜的测试结果。

  章苏阳琢磨一会后说道:“俞总,什么车的成绩会差啊?舆论注意力是转移了,但车企不得更抨击你啊?”

  “我这是和市里联合的活动,也和我们临港的主任说过了,又不做什么小动作,全程拍摄加公证,车企要是喷我,自然有消费者帮我喷回去的。”俞兴说道,“我这是立足消费者的立场,提高行业标准,学习前辈经验,让大家一起造好车。”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还没测呢,我也不知道什么车成绩差,要是关注度足够高,国内高强度的热成型钢也能扩大需求,宝钢在搞1500MPa的热成型钢,湘省的华菱明年可能就投产了。”

  章苏阳迟疑片刻后说道:“车肯定越安全越好。”

  他觉得能推动行业标准提高当然是好的,不管是偏置碰撞对真实场景的模拟,还是汽车结构强度的加强,但要说拉动需求,那得是什么样的测试结果才能震动行业……

首节 上一节 395/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