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89节

  章苏阳听到这就下意识想拒绝,但转念想到俞总这样正式的推荐,还是卖了个面子:“具体什么时间?这周日行吗?”

  “行,章总,那就周日见。”俞兴确定了时间。

  不过,意图创业的“禾赛”三人组是在周五晚上就抵达的申城,颇为兴奋的在临港见到愿意帮忙介绍投资人的俞兴。

  俞兴见他们连时差也不倒,秉承着大家时间都很宝贵的念头,直接拉着他们去找了今日资本的徐欣。

  徐欣有事要忙,但见到俞总亲自登门,还是耐住性子的给了十五分钟的见面时间。

  这次见面由社交能力更强的李一帆描述项目的前景与可行性。

  然而,徐欣听着他对激光雷达的描述,只用几个辛辣的问题就轻易击碎粗糙的创业者,甚至连十五分钟都没用完就让李一帆垂头丧气了。

  “还有两分钟。”徐欣刻意看了看手表,又似笑非笑的看向俞兴,“俞总,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俞兴沉默几秒,只能说道:“徐总,我觉得你没有耐心。”

  他对着茫然的三人组说道:“走,我带你们去找启明创投。”

  徐欣好笑道:“哎,俞总,你连启明创投都要去找啊?”

  俞兴没搭理她,带着三人组去找了启明创投的胡煦波。

  胡煦波与俞兴的关系在上次并购案里有所缓和,但对于他这样带人介绍融资还是颇为意外。

  他的时间倒是很多,只是……

  胡煦波一来对激光雷达不熟悉,二来对俞兴这个人很警惕,三来看不出禾赛三人组有什么稀奇,最终给出委婉的否定意见。

  “胡总,你真觉得激光雷达没搞头吗?”俞兴临走前问了句。

  胡煦波慎重的说道:“或许有吧,但一定不是现在,研发资金的投入感觉也会很大。”

  俞兴带人连续碰壁两次,又瞧见三人组的沮丧,只能安慰道:“创业就是这样的,肯定不会得到多数人的看好,但只要有一个两个看好,那也足够了,晚上好好休息,后天见IDG的章总,章总是很有魄力和眼光的人。”

  禾赛三人组接受俞总的经验之谈。

  次日,他们没什么额外的安排,也就逛了逛临港的碳硅集团。

  “你对碳硅集团什么感觉?”李一帆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询问冷静理性的孙恺。

  “感觉碳硅集团的研发资金压力也会很大。”孙恺认真的说道,“我听了他们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介绍,居然连铝合金的材料都要自己研发。”

  “他们不自己研发不行,这种一体化压铸需要铝合金进行免热处理,不然,压铸件的变形率肯定会高,废品率也会增加很多,这就必然要在材料上进行创新。”向少卿有工程经验,给出自己的评价,“挺大胆的。”

  李一帆点点头:“比我想象的要……更有魄力吧。”

  三个人讨论了他们对碳硅集团的观察。

  周日,章苏阳抵达临港。

  俞兴第三次为禾赛三人组引荐知名投资人。

  可惜,章苏阳的看法与前两位保持一致。

  “俞总,研发压力大,而且,恐怕不是一时半会的没法盈利。”章苏阳不得不拒绝,“这不符合我们的投资理念。”

  俞兴没法强行要求IDG投资,但也确实没想到会这样连续碰壁。

  他看着失望的三人组,思考片刻后说道:“这样,我来找红隼资本,他们会愿意的。”

  红隼资本总不能不行了吧?!

  嗯,红隼资本也……

  刘琬英是给俞老板面子的,她没有当面直说,而是把他拉到一边:“你非要投,也能投,但就投一笔启动的钱,后续研发的钱,红隼投不了,丑话说到前面。”

  禾赛三人组不知道刘总会和俞总聊什么,但只看这种拉到一边的动作就猜到结果。

  这天晚上,俞兴开车送三人回酒店,路上提到红隼愿意给一笔天使资金,随即就聊激光雷达这种先进工艺可以带来的超车机会。

  就好像一体化压铸给车身带来的增强,激光雷达一旦成功,必然会带动汽车产品力的提升,不管各家因为自身实力而提升的多少,总归是有提升的。

  禾赛三人组比较沉默。

  李一帆眼看到了酒店,忽然出声:“俞总,融资太难了,就算拿到红隼的天使轮,后续恐怕也很难继续融资,不知道碳硅集团在激光雷达的研发上面有没有规划?”

  俞兴听到这种意义明显的话,忍不住挠了挠头,不行了,真不行了,还是请三菱出场吧。

第369章 入伙

  禾赛三人组带着激光雷达的项目遭受融资冷遇,这是俞兴有所预料但没想到会冷到这种程度的,而李一帆流露出的进入碳硅集团做相关研发的兴趣更是出乎意料。

  但这个事化繁为简,大致就是三个问题。

  激光雷达对不对?对。

  他们是不是对的人?是。

  能不能搞到钱给他们?能。

  俞兴只是简单的思考就给出积极但又克制的态度,因为,从另外两位脸上惊讶的表情能看出来,李一帆的这种表示并没有经过商量,没准就是一时冲动。

  “你们晚上再聊聊,红隼资本的钱是可以拿的,后续融资可能有些困难,但我也能帮忙想办法,不过,我确实看好激光雷达未来的商业化,如果你们愿意加入碳硅集团,我是百分百欢迎的。”

  俞兴就在酒店门口给了表态,希望对方是深思熟虑过后的决定。

  三人都对俞总表示了感谢,不管如何,这位带着连续见了四家投资机构,确确实实的提供帮助,这便很让人感激。

  俞兴开车离开。

  李一帆、向少卿、孙恺三人站在酒店门口看着轿车消失在黑夜之中。

  “唉,俞总是个好人啊。”孙恺叹气。

  “是啊,早就听说俞总是位热心人,这次一见,果然很热心,但传言也有真有假。”李一帆心情有些低落,但还是说道,“他一点也不尖酸刻薄啊。”

  向少卿客观的说道:“可能是企鹅那种竞争把俞总逼到不得不尖酸刻薄的地步。”

  李一帆点点头,又聊了几句观感之后问道:“这个项目现在怎么选?”

  向少卿和孙恺都变沉默,这两天碰见的投资人态度像是一盆凉水泼到创业的热情之上,现在只觉格外的透心凉。

  即便是红隼资本的天使资金,看起来也更像是俞总凭借个人关系帮忙争取到的,但后续资金如果供不上就是更大的问题。

  “Velodyne的激光雷达要八九万美元,还无法达到车规级的标准,这里面的空间是很大的。”向少卿重申了激光雷达产品的前景,又说道,“孙恺搞的激光器也能直接优化成车载雷达的光源。”

  三人最早考虑做甲烷检测产品就是因为存在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像孙恺在斯坦福大学就研究了激光光谱学,而向少卿与李一帆都在机械控制领域有经验。

  这些技术和经验恰恰可以转到激光雷达之上,它又有远比工业检测设备更高的市场潜力。

  只是,知名投资机构的冷淡太让人沮丧。

  但是,再返回去做甲烷检测……毕竟还有来自俞总的看好,他又能拉到第一笔资金。

  李一帆看着夜色,思考着说道:“看俞总和那些投资人实际是很熟的,他又有上市公司,机构们不愿意给我们投,但他们愿意给碳硅集团投,这样的话,只要碳硅集团愿意给我们投,都是一样的。”

  三个人刚有创业计划就遭受资本的无情看衰,现在着实觉得迷茫。

  孙恺叹了口气,意兴阑珊的说道:“别祸害他了,人家投钱是让他造车的,不是造激光雷达的,向少卿,你回你的苹果,李一帆,你去你的西数,我到我的斯坦福,就这么着吧。”

  李一帆被他这么一说也无奈的摇了头,罢了罢了。

  向少卿犹豫片刻后说道:“我觉得还是听听俞总明天怎么说,他能做出来这么大的项目,他肯定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李一帆和孙恺对视一眼,忽觉有理,这件事还要看俞总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次日下午,临港办公室。

  俞兴见到了出现黑眼圈而看起来明显憔悴的创业三人组。

  秘书倒茶之后退出办公室,留出来交流空间。

  李一帆三人这趟过来其实在心里有一大半的预期是各回各家,反而比前两天都放松许多,所以寒暄之中没多聊激光雷达,更多的是好奇碳硅集团这个电车项目的进度。

  俞兴耐心的为他们介绍碳硅集团在各项研发与合作上的进展,甚至还分享了自己对组织架构的思考和调整。

  相较于上半年,碳硅集团在梳理整合研发体系之后又设置了跨部门的委员会,一个是原先的执行委员会变更为产品决策委员会,另一个是增加了供应链管理办公室。

  李一帆他们没有企业管理的经验,听着俞总的侃侃而谈只觉一知半解。

  “俞总,碳硅集团的研发任务也很重啊。”李一帆终究还是把话题转到正事之上,“这个激光雷达……”

  俞兴毫不犹豫的给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答案:“碳硅集团现在没钱。”

  李一帆三人尽管存在预期,仍然心中一凉。

  “所以,关于你们想做的激光雷达,现在从碳硅集团出钱是不行的,像IDG、今日资本他们给的融资也是基于我们对电动车的考虑,而不是激光雷达。”俞兴说道,“碳硅集团后续还需要融资,这方面是要稍微注意的,但没关系,我手里现在有笔资金暂时用不上,正好可以拿来做研发。”

  “这个公司呢,我现在是这么想的,等它有些进展之后就可以作为资产再注入碳硅集团,还可以多点溢价帮我把股份拿回来一些。”

  这套方案实际是想用来收购莲花工程的,但现在先用在禾赛这边。

  碳硅集团现在不管莲花还是禾赛,都不可能挤出钱。

  孙恺呆了呆:“机构们会不乐意吧?”

  “等我拿到融资,他们乐意不乐意就不重要了。”俞兴笑道,“只要最终结果是好的就行。”

  孙恺:“……”

  李一帆没想到俞总已经整了一套施行的方案出来,更没想到对方的思维完全不是考虑投不投资,而是在考虑如何投资与运作。

  他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再思考面前的情况。

  俞兴喝了一口茶,说完自己的方案之后询问道:“你们昨天也仔细商量了吧,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三个人听到这样的问题面面相觑,昨天越聊越晚,越晚越沮丧,但今天看俞总,他倒是信心很足,不单单是言语,更是实际动作的体现。

  “咳,俞总,那个……嗯……我能问你个问题吗?”向少卿犹豫几秒后询问。

  俞兴笑着点头:“当然可以。”

  “投资人不看好激光雷达,你为什么愿意投呢?”向少卿看着面前的碳硅集团创始人。

  俞兴略微踌躇,还是决定把这件事简化来聊。

  他点了一支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说,一家公司到底怎么才算好?”

  李一帆想了想,给出自己的答案:“有好产品,有护城河。”

  俞兴追问:“那护城河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李一帆琢磨片刻,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太繁杂了,既有书本上的,也有对现实里各种龙头的模糊感知。

  “我觉得吧,一个公司能把东西卖出价格又不会驱使用户转投竞品,那它就挺好的。”俞兴笑道,“我认为,激光雷达的未来就是这种能力的要素之一。”

  这话相当直白。

  李一帆似懂非懂。

  “BBA有品牌价值,也有各自的细分定位,而像我们这样的新成立的车企,很难拼品牌,最直观的体现还是在科技上拉开差距,激光雷达有这样的潜力,我也认为它能切实的带来相较于现在车型的安全冗余,这就值得下注。”俞兴进一步说了考虑,“而且,相较于从供应商那里拿货,把研发并进来无疑更方便积累经验,如果以后激光雷达也能普遍,我们也能更容易的拉开差距。”

  孙恺迟疑道:“就怕我们未必能做成功……”

  “你们是真把丑话说前面了啊,但这样也挺好。”俞兴笑道,“没有什么是一定成功的,对于你们这个方向,我就一句话,做不好算我的。”

  ——做不好算我的。

  三人组的沮丧和犹疑在这句话面前都一扫而空!

  靠,俞总都这样表态了,还有什么不敢上的?

首节 上一节 389/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