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50节

  姚阳晖赶忙隔空碰勺,没想到俞总还会点名,这是真的知道自己啊。

  他参与进聊天,感觉大家都很放松,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俞总,听说,我们部门的副总监是你确定的,可是,我……”姚阳晖不太自信,迎着俞总的目光更觉紧张,沉默几秒后干脆心一横,“我的学历和工作履历都不出众。”

  郭川有些惊奇的看着这一幕,怎么还有这样的?

  俞兴笑了:“你这么想吗?我觉得还行,你过去不也是在上汽扎扎实实的工作嘛,本科学历,当初是成绩不好吗?为什么没有读研?”

  姚阳辉吸了一口气,答道:“我当时就想早点工作,减轻家里负担,俞总,我老家是在山里,我从小就帮家里放牛,后来上学也晚,大学成绩还不错。”

  “你这肤色就是放牛晒的是吧?”俞兴调侃一句,说道,“不光是我,刘建凯,你还记得吧,他对你的评价也不错,认为你是一个能扎实做事的人,另外,我看过你对美国Fisker公司的分析,我认为很有启发和参考,不算今天,我基本都大致看过大家递交的工作报告和材料,我觉得你的视野还挺宽广的,这一点值得称赞。”

  Fisker是一家美国电车公司,技术路线就是增程式电动车,创建于2007年,但现在的情况不是太好。

  “公司现阶段需要扎实做事的人,也需要能够认真思考行业的人,所以,你升职了,这是答案。”俞兴说完这次的升职,继续解决这位员工的情绪问题,“姚阳晖,你可能是不够自信,由于种种原因,你的同事们都看起来更……更有光彩吧。”

  他微微一笑:“就像我刚才和郭总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你如果继续扎扎实实的做好工作,继续敏锐的进行思考,未来哪怕不在碳硅集团,我相信你也会有所成就的。”

  “况且,放眼咱们整个集团公司,保研的,读博的,出过国的,不说比比皆是,也确实很多了,但像你这样放过牛的可能才是独一无二。”

  姚阳晖听着俞总真诚的声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士为知己者死。

  他没有说出这句话,只是默默的点头。

  俞兴给予最后的鼓励:“姚总监,大胆一点,公司以后会有更快的发展。”

  姚阳晖回了最普通的话:“好,俞总,谢谢你。”

  “吃,吃,菜都凉了。”俞兴的注意力重新回到郭川身上,“郭总,咱们中午没喝酒,你既然说我快人快语了,我也就直说了,咱们以后都可以少喝点酒,多做点事。”

  郭川旁听了俞兴对员工的鼓励,颇为欣赏的问道:“俞总,我现在就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临港这边的招商政策怎么样?”

  俞兴有些惊讶:“郭总想把公司放在这边?”

  “还没确定,俞总,这边卡不卡你们?”郭川问了个小问题,又像是无形中反应自己碰到的现实问题。

  “目前还没碰见。”俞兴斟酌道,“未来不清楚。”

  郭川微微点头:“那行,你碰见了就和我说,反正我距离落实还有时间,如果临港这边的政策好,也没那么乱七八糟的事,我是愿意和碳硅集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俞兴笑道:“那我要是碰见,真不知道该不该和你说了。”

  郭川莞尔,心里已经有了最后的决定。

  从意向到调研再到投资,空气悬挂的项目可以正式启动了。

  下午一点半,郭川正和俞兴聊着项目与供应链,刚接过对方递来的烟就见他指了指旁边的人。

  “郭总,介绍一下,这是玲珑轮胎的王晓萱王总。”俞兴介绍比约定时间还早到一些的王晓萱。

  郭川一边握手,一边惊讶道:“我看到王总往旁边默默一站,还以为是俞总的助理。”

  “我不用这么漂亮的助理。”俞兴笑道,“王总是专程为你而来,想为你的空气悬挂提供囊皮。”

  郭川转了转念头,先看王晓萱,再看俞兴,沉吟道:“囊皮这一块,我记得碳硅集团给我推荐了两家,然后我问了问,觉得赛轮集团比较合适,嗯,还正是问的玲珑轮胎。”

  “是的,但王总这个人很有主观能动性,她愿意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块业务的开拓。”俞兴介绍道,“考虑到技术环节的情况,我就想着还是王总自己来对接。”

  王晓萱知道俞总的推荐只会到这种程度了,立即说道:“郭总,我已经和家里谈好,愿意成立专攻囊皮业务的新公司,将会全力配合你与俞总的团队,我们已经拥有高硅白炭黑复合材料和适配的硫化工艺,明年会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未来两年就能建立囊皮产品的疲劳测试标准,这一次是我这边的全力以赴。”

  郭川有点被“全力以赴”四个字打动,又看了眼笑眯眯的俞总,思考一番后给了个态度:“那就谈谈看。”

  王晓萱压住心里的兴奋,知道机会已经展开半扇门,沉声道:“郭总,我们不会让你失望的。”

  郭川没有回答她,而是看向俞总,沉声道:“俞总,我和王总不会让你失望的。”

  俞兴哈哈大笑,连连摆手:“郭总,你们谈你们的,这真跟我没有半毛钱关系,反正,你的东西做不好,我是不会采购的。”

  郭川点头后再看向王晓萱:“王总,听到了吧,你的东西做不好,我是不会采购的。”

  他最后说道:“俞总,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那位姚总监是这样,我这边是这样,俞总和你的电车项目是这样,整个供应链也是这样,王总今天同样应了这句话,倒是挺巧。”

  俞兴含笑颔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第320章 体系

  郭川彻底下定决心,将要投身空气悬挂的国产化突破,由此带来的是王晓萱主观能动性的落实。

  对于俞兴而言,郭川是要做碳硅集团的一级供应商,王晓萱则是要做给郭川供货的二级供应商,而她为了做好囊皮也自然要寻求属于她的供应商。

  供应链如此环环相扣,最终才能孵化出电车项目的成功。

  俞兴是过了两天才联系了临港管委会那边,询问郭川这类公司能拿到什么样的优惠政策,算是给予一次内推,想着两边回头再接洽细聊。

  然而,联系是上午的事情,下午就有了来自副主任朱泽辉的电话,要约着直接见面聊。

  朱泽辉不光是临港的副主任,也是浦咚新区的领导,他这样的态度是让俞兴颇为意外的,于是就择日不如撞日的约在了晚上,直接定在金融中心。

  从浦咚的办公楼到环球金融中心只有驱车15分钟的路程,来往还是相当方便的。

  晚上八点钟,俞兴见到朱副主任,听到的第一个问题就让他感觉到对方的胃口很大。

  “俞总,碳硅集团这个配套企业,按照你们的预估,这种研发合作的还能有多少家?”朱泽辉的目光没有局限在郭川这么一个空气悬挂项目上,而是注意到这次所反应出来的情况。

  碳硅集团之前提交的项目书里有提到产业链与供应商,但这种情况的描述很少,也比较模糊。

  朱泽辉今天聆听汇报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询问下属也没得到答案,干脆就直接找上正主。

  “这个很难说,是看供应商自己的情况。”俞兴斟酌道,“像郭总要做的空气悬挂,我本以为他要在长春做,因为他好像一直在那边活动,但这次就对临港比较感兴趣,完全出乎意料,嗯,也可能是想和我们一起分摊研发成本,这种只有深度合作才能最大概率的双赢。”

  朱泽辉换了个角度询问:“碳硅集团要做出一款成功的汽车,需要多少供应商?像郭总这种深度联合的又有多少?”

  “直接给我们供货的一级供应商在500家左右。”俞兴报了个数字,笑道,“深度联合也说不准,主任,如果是在临港做配套,需要取决于我们产品的市场反应,也得看咱这边的政策怎么给。”

  他觉着这次会面的性质没那么官方,也就更直接的说道:“临港如果能给钱给地给税惠,那肯定是更有吸引力,毕竟长三角这边本身就有供应链。”

  朱泽辉沉吟道:“这都得按流程。”

  俞兴觉着,要是都得按流程,那今天这趟见面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他争取道:“流程肯定是尊重的,但是,主任,我们摸国内供应链的情况,嗯,还是拿一个典型的项目举例子,‘智波’公司是我们投资的一家研发毫米波雷达的项目,这个东西是国外有但不卖给我们的,他们把功能放在高端车型上面,所以,国内既没有中高端车的需求,也没有热门的研发土壤,我们不投,它现在就是没人做。”

  “这种冷门项目,它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我想的是,如果临港或者申城的国资愿意出钱,那我们就不用求人如吞三尺剑了。”

  “这个项目做出来有没有意义呢?至少,它如果能在临港开花结果,那就是国内汽车产业链的独一份。”

  “这是一朵小花,如果能多开几朵,我有一个更好听的词叫做‘生态协同’,有一句更好听的话叫‘临港汽车产业链的生态协同’。”

  俞兴说到这里停顿两秒,继续说道:“我说这些话当然是有立场的,希望碳硅集团能从中获利,取得成功,但我们也不是一定成功,如果碳硅集团没做好电车,像郭川的空气悬挂,像智波的毫米波雷达,它的生产线,它的技术,那都还是在临港这片土地上,都是跑不掉的,也就仍然对临港极其有益。”

  朱泽辉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俞总,你是会游说的。”

  “嗯,我是觉得把事实情况说清楚就是最好的游说。”俞兴还在继续游。

  朱泽辉的姿态没有摆高,思考一会之后探讨道:“流程就是流程,俞总,你看这样有没有竞争力,咱们可以做一个试行办法,像你刚才举例的毫米波雷达、空气悬挂,这种能做研究和突破的供应商公司,临港可以给予低于市场价10%-30%的土地优惠,税收方面可以在地方留存部分上返还30%-50%的比例。”

  “至于资金,这又具体项目具体对待了,申城做投资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流程,只能说,可以谈谈长期利益。”

  他回应了钱、地、税这三方面。

  俞兴这下是真来精神了,关键的是这种“试行办法”,这就不是原有流程,而是另试新的流程了。

  流程需要尊重,但还可以开新的流程。

  他没有立即露出高兴的表情,反而皱眉不语。

  朱泽辉见状,直接说道:“俞总,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完全可以直说。”

  “主任让我说,那我就说了,包括我们碳硅集团自己当初在研究临港政策的时候就在心里嘀咕,这种涉及到比例的问题到底怎么划分啊,里面是不是有些内情啊。”俞兴直言不讳,“这次的供应商同样有疑虑,有人就问了我一件事,问我有没有被人卡,我相信这种试行办法出来之后,他们也会对比例的确定存在疑问。”

  朱泽辉解释想法:“每个项目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也需要进行区分和审核。”

  “要我说,只要能围绕‘技术自主’和‘生态协同’两大效果的就可以直接给最高级别的优惠,它们是环节不一样,但做事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把汽车做好。”俞兴诚恳的说道,“如果担忧存在骗补或者什么情况,那就在审核的时候多注意,不用因为那10%和20%错过建立供应体系的机会。”

  朱泽辉赞同了一个提法:“体系,这个词是对的。”

  这也是他这一趟见面的考量。

  只是,他随即又摇头道:“能做出一个‘试行办法’就不错了。”

  俞兴不接话,反正自己是提议,能不能做到是你们自己去商量。

  朱泽辉这次真的思考了很久。

  半晌之后,他忽然问道:“碳硅集团过去几个月就一直在做调研供应链的工作?”

  俞兴确认道:“是的,查缺补漏。”

  “审核方面严一些是对的。”朱泽辉慢慢的说道,“优惠比例要回去再谈,也不是我一个人能定,既然碳硅集团做了很多调研,也清楚很多项目的问题,那就出出专家,到时候一起参与审核和认定,免得错过好项目,看错差项目。”

  俞兴转了转念头,应道:“领导点兵,那我们碳硅集团愿意当仁不让。”

  随即,他笑道:“这种围绕电车项目打造的体系必然会带来长期的竞争力。”

  朱泽辉微微点头,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临港还有别的电车项目吗?”

  俞兴怔了一秒:“主任又从外面找项目了?”

  朱泽辉看了眼面前的这位,平静的说道:“我是说,你下次可以直接说,这种围绕碳硅集团打造的体系。”

  俞兴露出笑容:“是,感谢主任给我们碳硅集团的支持,我们希望临港能迎来更多的电车项目,以碳硅集团的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朱泽辉伸出右手:“口号很好,那就希望俞总多多运营了。”

  他也知道那个运营的赞誉。

  俞兴握了握手,礼貌的说道:“好的,主任,我对运营碳硅集团有信心。”

  朱泽辉笑声颇大的拍了拍俞兴的肩膀,想起关于俞兴的另一件事。

  俞兴对于这种不那么符合礼仪的笑声有些不解。

  朱泽辉乐呵呵的说道:“行,那我就看你怎么运营这个铲铲。”

  俞兴惊愕三秒后由衷的说道:“知己知彼,主任,我对临港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第321章 谏言

  临港愿意进行提供更体系化而不是针对某一个项目的政策,这对碳硅集团是一大利好。

  俞兴第一时间和郭川分享了这个消息,电话另一端倒是很淡定。

  “申城嘛。”郭川说道,“千金买马骨,碳硅集团要是拿出很好的产品,相信这种扶持会更多的,俞总,我们就指望你了。”

  俞兴笑道:“是我就指望大家了。”

  接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有了供应商,才能拿出一半的好产品,产品拿不到好反馈,供应商也就完了一半。

  俞兴结束与郭川热切的通话,虽然还没得到临港方面的确定消息,但觉得朱主任既然那么说了,恐怕也是有把握的,所以就思考着在内部选择几个备选的专家名单。

  老厂长庞瑞阳对于自己入选有点意外,不过,他是喜欢给自己找不自在的那种人。

  “俞总,空气悬挂也好,毫米波雷达也罢,投资和合作来做这些肯定是好的,但我们不能一门心思的都指着他们,不管是博世还是德尔福,这些全球闻名的供应商所能提供零件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是经过考验的。”

  “我肯定也希望看到国内能有一批出色的供应商,我要是郭总那种做供应商的,巴不得再多几个俞总你这样的车企,但我们是造车的一方,我们是要以最终做出一辆能卖掉的车为第一目标!”

首节 上一节 350/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