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64节

  嘴角则咧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弧度,流淌着混合口水和白沫的粘液,时不时发出意义不明的“嗬嗬”声,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忽地,他突然猛地昂起头,对着空无一物的天空嘶吼,漏风的声音尖利刺耳,不似人声:“祖宗!列祖列宗!你们看见了吗?我儿杀光了短毛,皇上给我儿抬旗啦!轿子!我儿带着八抬大轿来接我啦!进京!面圣!皇上要赏我黄马褂穿!哈哈哈~~”

  押解王树坤的北殿将士对此习以为常,厌恶地用鱼尾铳托狠狠往王树坤背上砸去,厉声呵斥道:“闭嘴!老疯狗!快走!今日你还得再游两个村!”

  王树坤被枪托砸得一个踉跄,险些摔了个狗吃屎。

  他扭过头,用那双空洞中带着疯狂的眼睛盯着方才用铳托砸他的那名北殿将士,脸上突然换上一副极其夸张的、近乎谄媚的滑稽表情,模仿着戏曲里的腔调,尖声唱喏道:“嗻——!奴才……奴才王树坤,叩谢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一边喊着,一边竟然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旗人,试图在这满是污秽的街道上打千磕头,不料却被身上的铁链绊倒,重重摔在地上,啃了一嘴的泥。

  但他似乎完全感觉不到疼痛,反而跟一条蛆虫似的,就势在地上蠕动起来,继续用破锣嗓子唱着他那荒诞不经的谢恩词。

  周围围观的人群爆发出畅快的哄笑。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蔡甸跺跺脚,蔡甸地头都要抖三抖的人物,如今竟变成这般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

  转瞬之间,被北殿将士强行从地上拎起来的王树坤立时切换成一副恐惧到极点的表情,五官扭曲得变了形,死死地盯着前方空处,像是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似的,发出凄厉到极点的尖啸:“啊——!别过来!别索我的命!不是我!逼死你们一家的不是我!是衙门!是董府尊!你女儿是董府尊相中的!冤有头债有主!别找我,去找他们!去找他们啊!”

  王树坤疯狂地挥舞着被捆住的双手,仿佛在驱赶着无数看不见的索命冤魂,束缚在他身上的铁链哗啦作响。

  押解王树坤的北殿将士不耐烦了,粗暴地拖拽、推着王树坤继续前行。

  王树坤不再喊叫,也不再挣扎,只是痴痴呆呆地笑着,口水不受控制地滴落在前襟。

  他歪着头,开始用仅剩的几颗牙齿,一下一下地地啃咬着脖子上那块写着:欺压乡里,盘剥百姓,恶贯满盈的沉重木牌。

  木头碎屑混着血丝从他嘴角溢出,他却浑然不觉,仿佛在品尝着什么美味珍馐。

  “装疯这么久,没疯也真疯了。听说汉川县有不少认识他的士绅,明日送到汉川县游街游村吧。”彭刚只是轻蔑地瞥了王树坤几眼,目光便从王树坤的身上挪开。

  似王树坤这等汉阳的二流乡绅,还没资格让彭刚正眼瞧他。

  “汉川县是第三个要施行我殿根本之策的县?”李奇好奇地询问道。

  汉川县地处汉阳上游之地,若汉川县完成北殿根本之策,他所驻守的汉阳县西北有汉川县屏护,东南有江夏县屏护。

  汉阳县将成为真正的安全后方,作为本地军事主官的李奇防务压力会小很多,至多要剿一些零星的民团武装和小毛贼。

  再乐观些,随着汉阳县各地农会相继成立,地主民团武装和毛贼连相关工作前仅剩下的那点活动空间都不复存在,本地的治安问题,交给农会和汉阳县的治安队也能解决。

  “其中之一。”彭刚一面御马缓缓前行,一面交代李奇道。

  “汉阳县现在可以开始征兵了,先在汉阳县招募一个团的新兵,送到武昌北郊的沙湖大营操练。”

  虽说由刘蓉兄弟主持的武昌行政学堂有一百八十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广西、湖南的小知识分子正在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

  可根据刘蓉兄弟的汇报,武昌行政学堂的这批学员最快也要等到下三月底才能完成培训。

  月底之前,彭刚仍旧只有一百二十多名清田队队员可用。

  现有的清田队队员自然是要紧着军事上更重要,经济上收益更大的县用。

  再者,汉阳县的工作完成之后,一百二十多名清田队队员队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包括相对温和的经验和强硬暴力的经验。

  第三次清田均地,彭刚不打算再一个县一个县地进行,准备两个县同时进行。

  如果两个县同时进行顺利,后续三个,乃至四个县同时进行也未尝不可。

  第三批次进行的两个县,一个为汉川县,另一个则为黄州府的附郭县黄冈县。

  此二县,汉川为长江支流汉江之要冲之县,汉川县城扼守汉江。

  黄冈县则与武昌县(武昌县不是武昌府的附郭县,乃今之咢、阝城。)隔江对望,控扼长江。

  且两县农业条件优越、物产较为丰富,皆是比较富裕的县,对这两个县先施行根本之策经济上的受益也更高。

  “汉阳县农会已经对各乡各村的农民进行了摸底,登记造册,莫说是一个团的新兵,殿下就是要两三个团的新兵,我也能征募到,给殿下送到武昌北郊的沙湖大营去。”李奇拍着胸脯向彭刚保证道。

  “两三个团的新兵?”彭刚笑着摇摇头说道,“征召如此之多的青壮当兵,农忙时忙不过来。”

  此番虽在汉阳少数得了大十几万人口,彭刚要征新兵,莫说是两三个团,直接征两三万人也是能够做到的。

  但这么做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那便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阳县的农业生产。

  北殿的有效人力暂时还是有限的,农业生产和征兵之间需要取得一个平衡,除非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否则彭刚不会考虑直接榨干现有的人力池。

  当然,现在的清军兵勇除非撂着天京方面的太平军主力不管不顾,全力进攻武汉三镇,不然清军还真没有把他逼到这一步的能力。

  清廷也需要仔细考虑如何使用手头上有限的资源,在“长毛”和“短毛”之间做出权衡。

  “也是,靠缴获,靠粮商从外地买粮,粮食来源都不稳定。”李奇驾驭着坐骑,跟上彭刚说道,“缴获敌人的粮食吃得香,自个儿地盘上种出来,收上来的粮食吃得安稳踏实。”

  李奇也是务农出身,家里还是自耕农的时候种过自己的地。

  后来丢了地,只能佃种别人的地,虽然还是种地,但和种自己的地感觉不一样,没有安全感。

  “农忙时不能征调,农闲时可以挑选青壮,操练步操,习用火器,日后若征他们入伍,便能缩短他们在新兵营的训练时间。”彭刚说道。

  “这倒是个好主意,等农闲时我便亲自拣选青壮,派老兵当教官操练他们。”李奇觉得这个法子挺好,两不耽误。

  翌日傍晚,巡视汉阳县毕,彭刚回到了汉阳城。

  汉阳县的相关工作已经完成了收尾,各地的清田队成员也陆续回到了府城休息。

  左宗棠原定为清田队成员筹备的庆功宴也取消。

  原因无他,连续四个月的高强度相关工作工作使得一百二十余名清田队队员身心俱疲,回到汉阳城后无不是闷头就睡。

  江夏县相关工作的过程较为温和,清田队队员们只是觉得身体上累。

  汉阳县相关工作的过程极为暴力血腥,即使有北殿将士护卫,清田队队员们也得时刻保持精神紧绷的状态。不仅身体疲惫,心理上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汉阳县的一应新籍册都在这里,殿下请过目。”

  在汉阳府衙署等候彭刚多时的左宗棠迎接了彭刚,并呈递上了相关工作完成之后的汉阳县籍册。

  和上回江夏县相关工作一样,这次汉阳县清田,左宗棠也顺道组织清田队的成员绘制了汉阳县的舆图

  彭刚翻阅着崭新的,带着墨香的新籍册。

  此次汉阳县相关工作,拢共清分了四十八万七千八百余亩耕地,十九万汉阳县农民分到了土地。

  当然,这个人口数据是不包含汉口的,汉口作为湖北第一商埠,其经济活动与汉阳县其他地区差别很大。

  汉阳县相关工作的完成,汉阳县农会建立,昭示着彭刚的北殿告别了对汉阳县的粗疏统治,在汉阳县构建起了基层组织,得以对整个汉阳县实现有效统治,乃至是动员。

  汉阳县成为继江夏县之后第二个王权政令下乡的县,北殿对汉阳县的统治不再局限于汉阳城以及境内的几个有驻军的主要津渡大镇。

  “汉阳县的知县和四科主官,左先生可有推荐的人选?”彭刚合上汉阳县籍册,问道。

  既然汉阳县已经完成了相关工作,也是时候搭建汉阳县的行政班底,负责处理汉阳县的政务。

  “这是左某草拟的汉阳县四科主官人选,请殿下过目裁定。”左宗棠从衣领中掏出一份名单递给彭刚,同时补充说道。

  “至于汉阳县知县,王大雷两次相关工作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且为人沉稳,精通农政钱谷诸事,让他来当汉阳知县比较合适。”

  左宗棠本想推荐他的大舅子担任汉阳县知县,不过左宗棠的好友郭崑焘担任了湖北首县的知县,汉阳这个次县的知县人选再任用和他有姻亲关系的人也不合适。

  考虑再三,左宗棠还是推举了王大雷。

  根据左宗棠对王大雷的观察,平心而论,王大雷除了没有正式的功名,王大雷在其他方面都要比他的三个舅子强。

  王大雷给彭刚做了三年多的事,而他的三个舅子,不是埋首书斋就是长期在外游学。

  落实到具体办差事,王大雷肯定做的要比他的三个舅子好。

  这种情况下再举荐他的大舅子来当汉阳县知县,难免有荐人唯亲之嫌。

  王大雷是跟随彭刚的老人,彭刚筹备起义之前,王大雷便在紫荆山的大冲为彭刚打理大冲附近的产业,有经营之才,随军转战期间襄助彭毅打理过圣库,也组织过老弱妇孺营伍的转移,也有管理经验。

  虽然王大雷没有哪方面很突出的才能,但胜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均衡,什么都懂一些,会一些,没有明显的短板。

  在北殿的老人中,王大雷是比较少见的高级知识分子,若非早年其族兄王大作霸占了王大雷的童生名额,现在说不定也能考取个生员功名。

  彭刚对左宗棠举荐的这个汉阳县知县人员很满意。

  彭刚低头扫了一眼左宗棠提供的汉阳县四科人选,四科主官,两个是左宗棠的学生,一个是王佺的学生,一个是彭刚的三期学员。

  这些人都是在两次相关工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并无不妥之处。

  “就依先生之见,回武昌之后,我让北殿承宣官起草任命文书。”彭刚收起左宗棠的名单,点点头说道。

  “上个月就听说天京方面要北伐,东王是否已经定好了北伐的主帅和部队?还有天京方面许诺我殿的西征钱粮,可有消息了?”左宗棠问起天京方面的情况。

  今年一月底,彭刚便已经收到了天京方面要北伐直捣幽燕的消息。

  就目前对太平天国的大好局势,彭刚是支持太平军主力的北伐战略。

  历史上杨秀清、洪秀全的北伐战略方向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是两人师行间道,疾趋燕都,希望以一支精锐部队快速奇袭京师的轻敌冒进战术。

  以致林凤祥的北伐军与天京大本营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联系通道,也没有安排后续部队梯次跟进北伐。林凤祥的两万西殿精锐,如同一把刺向清朝心脏的尖刀,刀尖锐不可挡,但刀柄后方却空无一物,后劲乏力。

  在后勤补给方面,林凤祥的北伐军采取是因粮于敌的策略。

  这一策略在初期攻打安徽时得益于有捻军的支持,且战线距离天京并不远,较为有效。

  但随着深入北方,清军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将粮食、人口撤入城中,使林凤祥的北伐军无法获得补给。

  尤其是进入华北平原后,北伐军粮尽衣单,饥饿难战。

  太平军又多系南方人,没有经历过北方的寒冬,缺乏过冬所需的被服,北伐部队迅速减员的同时战斗力也跟着急剧下降。

  打到天津北方军已是强弩之末,难以继续前进,最终止步于天津。

第314章 时移人易

  (312章被审核屏蔽了)

  太平天国北伐之策既定,考虑到历史上太平军第一次北伐失败案例。

  彭刚一月底就曾致信杨秀清,言明北伐幽燕可缓图徐进。

  第一阶段挟攻克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之余威,兵分东西两路北上。

  东路沿运河北上,攻取淮安、清河(清江浦),西路渡江北上,过滁州、取凤阳,最后夺取泗州。

  皖北、苏北地区的淮泗之地得手,便可着手经营淮泗之地,以淮泗之地为下一步北伐的后勤基地和跳板。

  待淮泗之地根基稳固,下一阶段便可顺势夺取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的徐州地方,继而北上山东,撤清廷之藩篱。

  山东北通幽燕,南御江淮,西制中原,境内有丘陵地形,面对空旷平坦的华北平原呈高屋建瓴之势,进可攻,退可守。

  天京方面只要取得了山东,战略层面将变得极为主动。

  便能够以山东为跳板,顺势攻取京师,完成北伐大业。

  只要占据山东,即使一次没能够拿下京师城也不打紧,可以退回山东重整旗鼓,以图再战。

  换言之,只要能控制山东,杨秀清的北伐就有着更大的容错率。

  也许是彭刚北伐策略和路线与杨秀清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也或许是时移人易,现在杨秀清已经不是四年前那个紫荆山烧炭工杨秀清,而是东王九千岁兼天父的杨秀清。不容任何人置喙他的决定,冒犯他的权威,哪怕是神天小家庭的兄弟也不行。

  彭刚这纸一月底就寄出,洋洋洒洒千余言的信件犹如石沉大海,至今都没有任何回音。

  “无论是北伐的主帅和部队?还是天京方面许诺我们的西征钱粮,都还没有消息。”彭刚轻叹一声,摇摇头对左宗棠说道。

首节 上一节 264/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