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61节

  终于,彭刚转过身,面对台下那八十张年轻而质朴的脸庞,朗声道:“同学们!”

  熟悉的称呼瞬间拉近了距离,武昌师范学堂的首期学员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胸膛。

  这些学员大都是北殿童子营出身,当初在随营学堂,时常前来给他们讲课的讲武堂三期的老大哥便是以同学称呼他们。

  “你们抬起头,看清楚!看清楚竖匾上的这八个字!这不是学堂的装饰,也不是空话!这是你们将来要蚀刻进骨血中的魂!”

  彭刚提高说话的声量逐字逐句道:“身正为师,何谓身正?不是道貌岸然,板起脸孔,挺直腰板就算身正!是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是要持身以正,待人以诚!

  你们将来都是要站在蒙童面前的第一个人师!那些娃娃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清得像泉水!你们心里是干净还是肮脏,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他们。

  你们自己身子歪一寸,教出来的学生就能歪出一丈去。你们要公平正直,要洁身自好!要让你自己,活成一块堂堂正正、能照见人心的镜子!”

  “学高为范!”言及于此,彭刚再次高喝,目光扫过面前的这群学员。

  “这不是要你们去考状元,去做那只会掉书袋的酸秀才!学高,乃是要求你们对将要传授的蒙学根基,必须烂熟于心,必须通透明白!每一个字,它的音、形、义,你都得吃透!简单的加减乘除,不能有一丝含糊!

  我知道,你们许多人学问根基尚浅。但正因如此,才更要在这学堂里刻苦用功!要把每一个字都认准,每一道算题都搞通。

  只有这样,将来你们走出这里,去到乡间、营盘、街巷,担任学堂蒙馆的老师,面对那些渴望识字的娃娃和兄弟姐妹时,才能堂堂正正、清清楚楚地教会他们。你们自己学高一分,就能让更多的人明理一分!

  记住这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把它们刻在心里!将来,你们每一个人,就是这八个字的活榜样,要把这道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最后,彭刚的声音陡然拔高,眼里对眼前的这些学员充满无尽的期望与重托:“笔墨战场同样壮阔!同样重要!甚至,更加艰难,更需要毅力!

  告诉我,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给我扛起来?!有没有骨气,去做这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代新民之师?!有没有决心,用你们的毅力去换我华夏亿万孩童眼中的光明?!”

  “有!!!”

  “谨遵北王训谕!身正学高!薪火相传!”

  怒吼般的誓言响起,两百名武昌师范学堂的学员如同即将奔赴沙场的死士,眼神坚定,铿锵有力地回应着他们的领袖。

  训话毕,彭刚亲手为武昌师范学堂剪彩,宣告武昌师范学堂自今日成立。

  “先生,武昌师范学堂之事,往后还劳烦先生多家操心。”说着,彭刚携刘炳文步入学堂,一面走一面掏出两本的薄薄本子递给刘炳文过目。

  “这是我这些时日草拟的武昌师范学堂的章程,和将来所设蒙学学堂之教育纲要,烦请先生过目,先生如有什么想法,亦可添入其中。”

  考虑到刘炳文本就是开学馆的,塾师出身,又是彭刚的老师,彭刚考虑再三任命了刘炳文为武昌师范学堂校长。

  一来刘炳文本身就喜欢教书育人专业对口,二来刘炳文是目前投效彭刚的唯一一个进士,进士的身份对旧知识分子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来也能彰显彭刚对师范学堂的重视。

  刘炳文走到校长办公室,寻来他的玳瑁老花镜戴上,仔细读起了武昌师范学堂的章程,和蒙学(小学)学堂之教育纲要。

  比之武昌师范学堂的章程,刘炳文更关注的是蒙学学堂的教育纲要。

  在彭刚的这份纲要中,目的为扫盲,只要求完成四年蒙学课程后的学生具备最基础的文化知识与计算能力。

  学制方面将蒙学一分为二,分为初级蒙学和高级蒙学,每段蒙学学制为两年,合计为四年。

  要求完成初级蒙学的学业后能掌握拼音,学会使用《常用字字典》,认识八百个以上最常用的汉字,并熟练掌握最少六百个汉字,学会基本的遣词造句。

  能看懂简单的布告、标语、契据、书信、借条、收条、欠条,书写一百五十字以内的简单作文。

  数学方面的要求为掌握百以内的整数四则运算,千以内的加减运算,学会打算盘。

  高级蒙学则要求完成学业后能认识一千八百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并熟练掌握其中的一千四百个,会写六百字以内的基本文章。

  数学方面则要学会小数,计算税率、利息、折扣、成数,掌握一些简单的几何和代数。

  课程方面语文课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占比最大,数学次之。

  语数之外,再设自然常识课,系统讲解浅显的农业知识如选种、施肥、防虫,卫生知识如清洁、防疫、急救,以及解释雷、电、雨等自然现象。

  “识字为根本,算学为致用之学,殿下重算学我也能理解,只是这自然之课,如雷、电、雨等现象,殿下虽同我讲过,我至今都不甚了了,我自己都不明白,如何教?”刘炳文不解道。

  “此课程我有时间会亲自专门来学堂同那些师范学堂的教师讲解,让他们明白后再教。”彭刚说道。

  彭刚本来是打算开设科学课,简要介绍一些当下西方的新技术。

  但过着眼实际,当下华夏连能搞懂常见自然现象的人都极为罕有,开设此课程也是对牛弹琴,还是先把最基本的自然现象搞懂再说。

  “武昌师范学堂首期学生便有两百人之多,如此之多的人,吃穿用度不是小数目,武昌师范学堂的经费是否循讲武学堂,行政学堂之制,由圣库直接拨给钱粮?”刘炳文问及武昌释放学堂的经费来源和教师待遇问题,“师范学堂的十五位讲师待遇又是什么标准?”

  “这是自然,武昌师范学堂的经费和其他两个学堂一样,每年递交预算申请交由圣库核算后拨给。”彭刚点点头说道。

  “笔墨战场也是战场,师范学堂的讲师待遇,照常备团连长的待遇给,每人再分一座师范学堂旁的院子。”

  “武昌师范学堂之址原为寺庙,附近没有民宅,寺田佃农的窝棚,武昌战役之时也早让鄂抚常大淳派人烧了。”刘炳文愣了愣,开口说道。

  “我会派工兵团来武昌师范学堂旁建,保准师范学堂的讲师,人人明年都能住上新院子。”彭刚许诺道,“学堂内闲置的房屋还有不少,宅院建成之前,他们暂且先住在学堂内。”

  “我代那些讲师谢过殿下。”刘炳文向彭刚致谢。

  “皇帝不差饿兵,我又岂会让我的人衣食宿无着。”彭刚摆摆手说道。

  和刘炳文谈话毕,彭刚又接见了武昌师范学堂的第一批讲师,赏赐了他们每人八石稻米,十两银子五吊吊钱,作为这些讲师们的安家之资。

  并许诺如果教学成果优异,不仅也涨职称钱粮,往后亦可凭他们的个人意愿,派遣到已经完成土改的县担任县劝学科的科长或者开设分学堂后,到分学堂担任校长,署理分学堂。

  武昌师范学堂的生源不如讲武堂和行政学堂,可讲师队伍的素质一点也不低,除了刘炳文的学生之外,还有七个讲师是彭刚专门从军队中抽调回来的二期学员。

  赏赐画完大饼毕,彭刚勉励了这十五名讲师一番,旋即又在学堂内召见了江夏县农会代表,以及汉阳县的几个主要农会代表。

第311章 民为根本

  开设武昌师范学堂只是解决了扫盲教育的“师”的问题,想要把蒙学学堂办起来,尚需解决“堂”的问题。

  彭刚携以萧国英、萧国达为首的江夏县、汉阳县两县代表在武昌师范学堂内参观了一番。

  略略参观了一阵,彭刚领着他们来到武昌师范学堂一进院的一株银杏树下席地盘腿而坐议事。

  “诸位不必拘礼。今日把大家伙聚在一起,是想跟大家唠唠娃娃们读书的事。”就坐后,彭刚开门见山,语气如同拉家常一般。

  虽说彭刚已经让这些农会代表不必拘礼,可这些农会代表,连同和彭刚有亲戚关系的两县农会总理事萧国英、萧国达在内,仍旧表现得相当拘谨,生怕在彭刚面前失态失言。

  彭刚眉头微锁,说道:“顺利的话,武昌师范学堂的第一批师范学生,明年此时便可毕业出师。师资将渐有着落,然则,校舍何在?总不能让蒙童们都在打谷场、树荫下上课吧?你们久在地方乡里,可有良策?”

  萧国英面露难色,他语气沉重,显然此事已困扰他多时:“殿下所虑极是,殿下……读书是天大的好事,谁不想自家娃崽出息?可是……这盖学堂的钱粮又从何而来?总不能让农会信用社出钱粮吧。

  请先生的束脩,我们农会凑凑能凑齐,可这盖学堂的砖瓦木料乃至人工,加起来可是天大一笔钱粮……属下近日亦为此事焦灼。江夏县库帑紧张,目下县里的经费几乎都来源于农会信用社,腾挪不出这笔巨款。若摊派于民,恐伤殿下仁德之名,亦违我殿爱民之本意。江夏、汉阳二县百姓亦无力承担。”

  萧国英最初的想法是由农会每年攒钱粮把蒙学学堂给盖起来。

  但江夏县去年刚刚经历了战乱,百业初兴,想攒出盖大几十上百所蒙学学堂的钱,只怕是要好几年的时间。

  而武昌师范学堂的这批师范学生明年就能出来,彭刚说得也在理,到时候总不能让蒙童在打谷场、树荫下上课吧?

  至于农会信用社的钱粮,那是用于恢复农业生产的。

  再者,从农会信用社借钱粮盖几所十几所蒙学学堂尚可,可他们现在所需的蒙学学堂不仅仅是十几所,问农会信用社借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萧国达补充说道:“兴建新学堂,耗资甚大,时日漫长,且寻觅合适地基本就不易,砖瓦木石人工,样样皆需钱粮时间,只怕远水难解近渴。”

  彭刚静静听着,等农会代表们说完后,开口说道:“蒙学学堂老师的束脩不必农会出,由殿里拨付。

  我们自平在山一路打到武汉三镇,沿途所见的各处村镇,最高大、最宽敞、位置最便中的屋舍无非两类:庙宇与祠堂。

  你二人且说说,江夏、汉阳两县,此类屋舍共有多少?其中香火稀薄、僧道离散、或常年闲置的,又有几何?”

  这批蒙学学堂彭刚采取的是公办的形式负责兜底,学堂的教师直接给吃财政饭,用不着农会操心。

  当然,后续富裕县的农会乃至民间其他力量有能力办民办的蒙学学堂,只要用的是北殿官方的教材,提供的教师能通过官方的考核,取得教师资质,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彭刚也是支持的。

  萧国英凝思良久,据实回禀道:“回殿下,大小庙观祠堂,确实为数不少。仅江夏一县尚存的各类祠庙就不下百处。其中……嗯,约有四成,香火零落,殿宇残破。尤其不少小庙,自战事兴起,僧道还俗逃亡者众,已是蛛网尘封。祠堂亦是,平日多是空锁。”

  彭刚眼中精光一闪,说道:“既然如此,何不物尽其用?”

  庙宇祠堂的用料比一般的民居好得多,多为砖石建筑,且厅堂宽敞明亮,用现成的庙宇祠堂办学正合适。

  “殿下,您的意思是……?”萧国达试探着问道,心中已隐约猜到彭刚的意思。

  “正如你们所想!”彭刚思路清晰地说道。

  “就将这些闲置的庙产、祠堂,清查出来,略加修缮改造,充作蒙学学堂之用!

  国达、国英你们二人是江夏、汉阳两县农会的总理事,回去之后你们即刻牵头,由农会组成专组,彻底清查两县所有此类房产,分类处置。

  香火鼎盛的大庙,暂时不动。确有其主、仍在使用的祠堂,与族老协商,可否白日借出厅堂办学,给予补偿或褒奖。无主荒庙、香火已绝的小庙、以及那些族丁零落已无力维持的闲置祠堂,一律由农会登记造册,征为公用。

  完成登记后,直接上报殿里,供殿里选址开办初级蒙学学堂。

  被殿里选定为蒙学学堂的庙宇祠堂,农会立即组织人手进行修缮,清除杂草,修补漏顶,加固门窗,粉刷墙壁。

  殿内神像佛龛,或请至偏殿集中安置,或由本地百姓自行请回供奉,若实无主且非淫祀者,亦可谨慎移除。将正殿、宽敞的厢房辟为讲堂,打造结实耐用的桌椅板凳,为来年蒙学学堂的开办做准备。

  此举工程甚大,我会让工兵团下乡襄助你们那修缮学堂,但更多的还是要靠你们农会自己的力量。”

  在彭刚敲定的教育纲要中。

  初级蒙学对应的是初小,高级蒙学对应的是高小。

  最初的两年,高级蒙学恐怕是找不到多少符合资质的学生,头两年的办的蒙学学堂,主要还是以初级蒙学为主,先夯实基础。

  萧国英眼睛一亮,点头赞同道:“此举甚好,一可速效!现成屋舍,稍加整理便可使用,费不了太多的时间,立解燃眉之急!二可省费!所费仅修缮之资,不及新建十一,可省下大笔钱粮!”

  萧国达听得心潮澎湃,但作为政策具体执行者,不免虑及实际困难,谨慎道:“殿下圣明!此策确能解困局!然……恐有乡绅耆老,尤其是宗族长辈,视祠堂为祖产圣地,反对之声……”

  江夏县现在没有大族,做什么都比萧国达所在的汉阳县阻力小,萧国达所要考虑的困难要比萧国英多。

  “所以要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彭刚打断了萧国达。

  “要与他们言明,祠堂白日书声琅琅,孩童启蒙向学,正是光宗耀祖、绵延族运之大善事,远胜空锁闲置积尘!愿出借祠堂的开明宗族乡绅,我北殿亦可给予褒奖匾额,给与他们本族子弟就学的便利,近水楼台先得月嘛。若冥顽不化,阻挠我殿庙祠兴学大计……”

  说到这里,彭刚说话的语气略沉:“便晓以大势,告知此乃北殿根本之策,为开蒙扫盲,利在千秋。孰轻孰重,让他们自己掂量!”

  彭刚自认为比起洪秀全、杨秀清他们,北殿对庙宇和祠堂的态度已经够温和了。

  至少彭刚不会把事情做绝,还会讲道理。

  换做是洪秀全、杨秀清他们,管你庙宇里供奉的什么神仙,管你是传承多少代的大族,只要不是供奉天父天兄的庙祠,统统给你砸喽扬喽。

  武昌师范学堂的银杏树下,庙祠兴学的计划就此敲定,从江夏县、汉阳县两县先行试点开展。

  计议毕庙祠兴学之事,彭刚起身跨上他的豹花骢,驰马返回武昌城。

  途经武昌城郊的菜畦田地,彭刚勒马立于武昌城外的田垄高处,春风拂面而来。

  武昌的空气中已经不再有硝烟与尸体的刺鼻腥臭之气,扑鼻而来的是新翻泥土的湿润芬芳与混杂着草木嫩芽的清甜。

  彭刚目光所及之处,不再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而是一片被春水浸透的广袤水田,宛如一面面巨大、破碎的镜子,映照着初春略显苍白的苍穹流云。

  这片去年被战火犁过的土地上,真正的犁铧正在耕耘着这片沃土。

  农民们大多卷起了裤腿,赤裸的双脚深深陷在冰凉而柔软的泥浆里,他们的脊背弯曲着,几乎与水面平行。

  整田的汉子扶着犁,驱赶着鼻孔喷着白雾的水牛。沉重的铁犁划过水面,翻开深黑色的、肥沃的淤泥,泥浪翻滚,将去岁的稻根和杂草深深埋入地下,化作今岁的养料。

  更多的农民则分散在已平整好的水田里,正在进行最精细也最劳累的活计:插秧。

  他们身前飘着一只只盛满嫩绿秧苗的木盆或竹篓。

  只见他们左手熟练地分出一撮秧苗,右手飞快地将其捻入泥中。

  手指入水、分秧、插入、提起,动作迅捷、准确,似是千百代人的机械重复后已形成的本能。

  翠绿的秧苗被精准地按一定的行距、株距植入水中,星星点点,很快便成行成列,如同整齐的军阵。

  田埂上,有妇孺送来解渴的粗茶和简单的饭食。

  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农坐在田边,仔细地修补着农具。

首节 上一节 261/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