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他早就动过游说亚洲各国,共同组建反虞联盟的念头。
不过这个想法没持续多久,就被他主动放弃。
一方面是各国分布距离太远,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联盟仅限于口头,实际行动中还是要各自为战,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则是大虞帝国不好惹,他们牵头组建反虞联盟的消息一旦泄露出去,敌军很快就会兵临城下。
甭管最后反虞大业是否成功,他这个吕宋总督都会沦为祭品。
……
永安府。
这年头大虞帝国,在东南亚地区,就是金字招牌。
被大虞文化吸引,想要加入大虞的各国王公贵族,那是多不胜数。
缅甸王国和欧洲殖民者的动作,才刚刚开始,就被内线送了出来。
“黔驴技穷矣!”
看着手中的反虞联盟计划,李牧笑着感慨道。
原本他还担心,在拿下缅甸王国之后,安南都护府的战车就要被迫停下来。
现在看来,完全是多虑了。
无需他主动寻找对手,就会有人送上门来。
反虞联盟听起来很牛叉,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在战略上对大虞帝国形成了包围。
可稍微了解点儿地理常识的都知道,这个针对大虞的包围圈,也就是一个圈。
北方的鞑靼人、鬼方人、瓦剌人再怎么牛叉,也只能对着大虞爆锤,够不着安南都护府。
中亚地区的几个汗国更不用说,现在盘踞在西域地区的,还是一股叛军。
东边的倭国,就算不出来找麻烦,李牧都准备寻他们的晦气。
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主要是身边的软柿子太多,没必要急着上难度。
站在全局的角度看,现在的倭国,就是大虞的矿山。
靠着进出口贸易,大虞用高附加值产品,从当地换走了大量的金银。
至于偶尔发生的倭寇之乱,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背后有世家大族的影子。
自从江南士绅遭到爆锤之后,没有了地头蛇的配合,倭寇已经从东南沿海消失。
如果一直他们安分当着矿工和商品倾销地,李牧都不好意思对他们出手。
倘若缅甸人和西洋人的谋划成功,把倭国拉入到了战争中,李牧也不介意顺手送他们一程。
“侯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四方藩国围攻大虞,汉家江山岌岌可危,正需要英雄人物力挽狂澜。
倘若大虞帝国崩溃,那么天下群雄逐鹿……”
“打住!”
“李家世受皇恩,焉能生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心思!”
不等兰林杰说完,李牧当即训斥道。
有些事情想想就行了,绝对不能说出来。
取而代之的事情,等大虞帝国崩溃之后再说,在此之前他都是大虞朝的大忠臣。
汉高祖48岁才起兵反秦,他才三十多岁就拥有偌大的基业,完全不用着急。
第552章 三五计划
“侯爷,这是我们各部联合制定的计划,请您过目。”
说话间,王靖川顺势递出了文件。
自安南都护府开辟以来,这已经是第三个计划。
前面两个计划,主要围绕着开荒、强军、移民展开。
新占领区太多,人员配备不过来,政府的核心工作是维稳。
在地方发展上,除了在统一语言文字上面下功夫外,更多的是采取无为而治。
效果非常不错,在划分完口粮田后,百姓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高,民间经济恢复的很快。
经过这些年的过渡,当地百姓已经遗忘了此前的身份,许多人都在主动学习官方的语言文字。
外界把这些归功于仁治,不过李牧非常清楚,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安南都护府足够强大。
加上大虞帝国的名头本身就很响,在当地达官贵族中,大虞文化一直被奉为经典。
本来民间就心向天朝上国,尤其是跟着过了几年好日子后,更加坚定了大家融入的决心。
地方稳定了下来,就到了该建设的时候。
除了局部地区外,安南都护府大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非常的落后。
别说是发展工业,连基础的道路畅通,都没办法保障。
许多地区一到雨季,道路就变得泥泞不堪,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按照你们的计划,优先建立四纵四横的交通大动脉,把中南半岛串联起来。
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你们考虑过没有?
蒸汽火车,你们都是见到过的。
尽管技术还不成熟,暂时无法投入运用,但那才是未来的主流。
论起运输能力,火车的优势,不是马车能够比的。
在道路建设规划中,必须要把铁路考虑进去。
不说直接原路铺设,最少未来铁路施工的时候,现有的道路能够为其提供便利。”
李牧关心的询问道。
迟迟没有搞大基建,一方面是之前条件不成熟,衙门的财力承受不住;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铁路问题。
蒸汽机火车已经搞了出来,尽管技术还不成熟,但最难的0到1已经突破。
后续从1到100,那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舍得投入研发费用,肯定能够搞出来。
在铁路即将出现的关头,花大价钱去搞马路,性价比着实不高。
毕竟,以眼下的技术水平,要搞汽车难度着实太大。
与其砸钱搞全国性的驰道,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把铁路网络搞出来。
让马路充当铁路的替补,作为连接各地的城镇的纽带。
在缺乏机械的时代,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修路无疑是一项大工程。
此前都护府修建的道路,都是靠战俘们贡献。
尽管因为战争的缘故,战俘数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但架不住他们的任务重。
挖矿靠他们,开荒种地他们也是主力军,水利工程建设也离不开他们的身影……
现在要搞全国性的道路工程建设,光靠那帮战俘明显不够用。
一旦全面铺开,肯定要动员当地百姓参与。
在这个习惯了自带干粮服徭役的时代,倒是没人向朝廷要工资,但施工器械、爆破的火药,这些衙门肯定是要出的。
后续的道路修缮维护,理论上可以交给地方负责,但最终还是要当地百姓来完成。
站在李牧的位置上,不能单纯着眼于一个工程,而是要从全局来看问题。
建设道路网络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农业、畜牧业、工业、军事教育的全方位发展规划。
摊子铺的这么大,安南都护府还在打仗呢!
在战争时期,搞这种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那是充满风险的。
“侯爷,正是考虑到气候问题,这次计划才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
至于南洋地区,遍地都是岛屿,我们目前的发展区主要是沿海。
凭借水路运输的便捷性,就能基本满足需求,主要建设的是港口码头。
中南半岛地域辽阔,还是连接本土和南洋地区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偏偏当地降雨频繁,对道路施工要求非常高。
无论是铺设铁轨,还是使用枕木,都极易生锈和腐蚀,还有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铁路建设成本都居高不下。
相对而言,建设驰道成本就要低的多,后期的保养维护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如果不是担心伤到马蹄,其实建设水泥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交通部长倪志鸿开口解释道。
自从搞出了水泥之后,这种新式建筑材料,就成为了官员们的心头好。
无论是修建城池,还是建设码头港口,又或者是建造军事设施,都能看到水泥的身影。
如果不是产能有限,估摸着居民建房,也会大规模使用。
在中南半岛和南洋这种雨多的地区,对传统的木质结构房屋非常不友好,雨季的时候很容易受潮。
尤其是北方过来的移民,对当地气候非常不习惯。
“嗯!”
“计划太大了,需要砍掉一部分,或者说是把规划周期拉长。
按照你们的规划,需要投入五百万劳动力,埋头苦干五年时间。
对都护府来说,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本侯最多给你们提供一百万战俘,剩下的劳动力缺口,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
如果从民间征召民夫,不能在农忙时节,并且要控制好劳动时间。
不能影响农业生产,不允许出现大量的人员伤亡。
下去之后,你们要继续细化方案。
具体每一段施工,都需要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既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又不能给我捅出大篓子。
一口气全面摊开,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