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犹豫,让他们错过了最佳干涉时间。
当一船船移民进入南洋,在岛上建立起地方政权后,再想出兵已经晚了。
“侯爷,主要和当地气候有关。
伊里安岛虽大,但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受此影响岛上土地相对贫瘠。
政务部对伊里安岛的定位是木材和矿产供应地,但移民们不认同,他们正在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
随着向内岛探索的增加,发生意外的概率,也不可避免的提高。
前段时间死亡率增加,主要是遭遇了台风极端天气。
猝不及防之下,导致移民损失惨重。”
王靖川一脸为难的解释道。
伐木和采矿冶炼,同样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理论上能够支撑起一个地区的发展。
怎奈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根本挡不住。
沿海地区经常受雨水冲刷,还时不时遭遇台风光顾,要改造成优质良田太难了。
这些困难,没有吓倒移民。
怀着对土地的渴望,大家自发向岛内进行探索。
良田没有找到,但岛上的丰富物产,还是让他们收获颇丰。
看到了回报,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民间主动探索开发内岛,官府自然不会拦着。
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每人五亩熟地的分配政策,也走向了终结。
发展到现在,官方就算分了地,也是移民自己过去开荒。
为了鼓励开荒,安南都护府衙门还特意出台法律。
凡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二十亩以内都可以划为口粮田,享受免税待遇。
限制土地数量,倒不是李牧小气,主要是为了保护底层百姓。
倘若没有数量限制,要不了多长时间,百姓土地就会变成官员士绅的开荒成果。
现在安南都护府境内的土地禁止交易,叠加每人拥有土地数量的限制,相当于从源头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有了这些限制措施,再加上一系列的监督措施,才能保证谁开垦出来的土地,落到谁的名下。
在没有机械、缺乏耕牛的时代,纯靠人工去完成,二十亩地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极限。
“几千年来,国人的目光都在大陆上,对海洋缺乏足够的了解。
大举进军海洋,我们也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套用以往的经验,遭遇极端天气吃亏是正常的。
不过吃一堑,就得长一智。
我们无力改变极端天气,但必须学会在极端天气下生存。
尤其是台风高发区域,在修建港口码头的时候,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避开极端天气高发区域。
世界这么大,完全可以先易后难,犯不着死磕一地。”
李牧面无表情的说道。
极端天气放在几百年后,依旧是无解的难题。
大自然的伟力,不是人力能轻易战胜的。
选择了开拓南洋,就要承担大自然给予的考验。
“侯爷放心,政务部已经制定了相应措施。
目前主要开发的地区,多是土地肥沃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条件恶劣的地方尚未纳入发展规划。
截止到现在,我们在南洋地区,已经发现了上亿亩可开垦的土地。
理论上来说,把南洋和中南半岛的土地开垦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华夏!”
王靖川一脸激动的说道。
原本以为是李牧吹牛逼,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居然真存在广袤的土地。
随着对新领土开发的推进,再造一个华夏的政治口号,逐步变成了现实。
作为南扩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未来史书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起对文明的贡献,在古往今来众多名臣中,都能够挤进前十。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没人能抵御青史留名的诱惑。
如果前面投奔李牧,只是为了博取富贵,现在就变成了为理念而奋斗。
文官们上头,武将上头的更厉害。
每占领一座岛屿,都会在当地立碑记录。
从将领到士兵,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刻的满世界都是。
作为南扩运动的推动者,李牧自然不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每次战役的参战官兵,全部都会记录在案,同时存放于地方志和总部史料库中。
官兵们退役之时,还能抄录一份,带回去作为家族传承史料。
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志,也会收录他们的事迹。
“嗯!”
“五年计划马上就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从目前的数据反馈来看,应该是有所超出的。
下一个五年计划,也该逐步提上日程。
不同于之前的开拓,接下来的战略规划,还要强调发展。
光有广袤的土地不够,还要把这些土地,转化为综合国力。
各地生产多少吨粮食,开采多少矿石,冶炼多少铜铁,都要落实到具体数据上。
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是要因地制宜的逐步推进。
农业领域同样需要细化,哪里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政务部要做到心里有数。
下面的地方衙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百姓种植。
还有就是科举取士的问题,也到了该给一个说法的时候。
原则上本侯是赞成开科举的,但安南都护府疆域这么广阔,真要开启科举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朝廷那边,在科举取士上已经走偏,我们不能步其后尘。
具体的问题,各部应该互相协调,拿出一套妥善的解决方案来。”
李牧的话说完,众人瞬间感受到了压力。
新的发展计划,虽然没有推翻之前的玩法,但在内核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前面安南都护府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对外扩张,更好的占领和消化新领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方开疆扩土的速度,都超过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整个安南都护府有近一半的土地,依旧处于军管状态。
军事化管理,有利于迅速稳定地方秩序,但在经济发展上却拖了后腿。
哪怕把移民输送了过去,基本上也是发放完口粮和生活物资,就放任他们自由发展。
日常管理无非是宣讲一下朝廷的政策,只要不违法乱纪、不闹出乱子来,军方就不会干涉。
这样的管理方式,无非是让一群农民换个地方种地。
生产效率低下,对工业发展毫无助力。
想要提高综合实力,就必须转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
看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只要一开始把移民送入工厂即可。
可具体操作上,就不是单独的人口流动。
增加产业工人的前提是先得有产业,有产业的前提是先得有市场。
明明拥有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发展速度依旧缓慢,最大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不足。
对众人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圣贤书上从来没教过这些知识,古往今来那么多圣贤,也没遇到这种千古之未有的变局。
大家只能摸索着前进,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后面李牧提的科举,更是令众人头疼。
原则上同意,又否定了大虞朝的科举取士,摆明是想要推倒重建一套体系。
无非是担心抵触太大,才披着科举的皮。
看安南都护府的学生教材就知道,自家侯爷确实在推广儒家思想,但仅限于部分思想。
到了学术上,完全是背道而驰。
儒家重道轻术,这边直接颠倒过来重术轻道。
日常考试中,不光算术的分数拉到和国学一个档次,还增加了一个科学。
里面的知识一部分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是从欧洲流传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李牧亲自修改增补上去的。
传统的读书人看了,一个个都气的直骂娘。
幸好传统的腐儒,基本上集中在大虞境内,道听途说的消息他们也就私底下骂骂。
可按照李牧的意思,一旦把这些玩意儿纳入科举考试中,传统文人圈非得爆炸不可。
秉承着欺软怕硬的原则,这些人大概率不敢找李牧的麻烦,但骂起他们这些执行者绝对不会怂。
搞不好在士林中,他们的名声会比秦桧都臭。
明知道事情麻烦,他们还没法拒绝。
参考历史经验,每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是犟种,认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从古至今,都没有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因为读书人反对,就改变自己的国策。
尽管李牧还不是皇帝,但在众人眼中,这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侯爷,科举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啊!”
兰林杰忍不住劝说道。
宁愿把事情往后拖,他也不敢踩这个雷。
一旦在他手中出头了这一政策,大虞境内的读书人,非得扒了他家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