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山河 第788节

  正是因为李牧的这种威望,也让他们坐立不安。

  唯恐哪天李牧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直接独揽大权,甚至是干脆取天子而代之。

  自从汉宣帝开了坏头,权臣就没有了退路。

  李牧若是入主朝堂,权势可比当年的霍光强多了。

  勋贵系的那帮家伙,全部被施家给解决了,年轻一代都是跟着他混的。

  无需刻意安插人手,皇城内外都是自己人,连个制衡的都找不到。

  “区区一个缅甸王国,居然敢勾结西夷人犯我大虞?”

  柏锦文难以置信的问道。

  别看大虞帝国内部乱成一锅粥,对周边的邻居来说,依旧是一个庞然大物。

  尤其是汉水侯收复交趾,开辟安南都护府后,更是再一次把帝国威名推向了巅峰。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被汉水侯灭掉的国家,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像缅甸那样的小国,只需汉水侯一道诏令,就会从地图上抹去。

  能够苟延残喘到现在,主要是因为缅甸王识时务。

  见识到汉水侯的兵锋后,就变成了乖宝宝。

  甭管大虞朝如何内乱,都坚持每年送上大礼来朝贡。

  番邦如此守规矩,一时半会儿都护府也没有出兵的借口,加上正忙着开拓南洋,就把他们给忘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跑去入侵安南都护府,分明就是活腻了。

  纵使加上西夷人,众人也没放在心上。

  “真的,假的,这重要么?”

  “汉水侯想要离开,我们还能拦着不成!”

  史清尘放下手中的茶杯反问道。

  站在江山社稷的角度,李牧现在离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倘若执掌几年朝政,到时候满朝文武都是他的党羽,江山是谁家的就很难说了。

  哪怕李牧自己不想篡位,也架不住下面的人,要强推他上去。

  真到了那一步,他们这些前朝旧臣就尴尬了。

  究竟是为了一身清名殉国,还是为了荣华富贵充当“贰臣”,实在是太考验人性。

  ……

  “陛下的登基仪式,应该开始了吧?”

  站在甲板上,眺望了一眼远方初升的日头,李牧开口询问道。

  “侯爷,按照常规流程,登基大典将持续七天。

  主要包括对先帝的丧葬安排、百官劝进、祭告天地宗庙、正式登基仪式。

  新君年幼,一应流程应该会简化不少,待成年亲政时再举行大祭。”

  兰林杰当即回答道。

  为了彰显皇权的神圣性,历朝历代在新君登基大典上,都设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序。

  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都是皇帝亲自主持。

  新君是孩童,让他主持祭祀仪式,谁都不能放心。

  万一某一个节点,搞错了礼仪流程,闹出笑话来谁也担不起。

  在这种背景下,就只能让朝中大臣代为主持,等新君成年亲政后重新来一遍。

  李牧在南京的话,这些都是他的活儿。

  荣耀是荣耀了,但累也是真的累。

  不去南京城,除了逐步和大虞切割外,也是他真不想干活。

  新君和永宁帝不一样,甭管永宁帝多混账,他这个汉水侯都是人家封的。

  哪怕后面心怀忌惮,可终归没把事情做绝。

  在天下人眼中,汉水侯这个爵位和永宁帝在政治上是强绑定的。

  食君俸禄,就要忠君之事。

  施家逼死了永宁帝,他立即出兵平叛,就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代。

  效果非常明显,此次平叛大战,将他的声望推向了巅峰。

  现在功成身退,也是他作为大虞勋贵,给帝国的最后交代。

  功高震主成为既定事实,他主动退出朝堂,对各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后续就该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困难,逐步减少和朝廷的联系。

  “嗯!”

  “告诉我们在南京的人,等陛下登基大典完成后,就把本侯的辞呈递交上去。

  另外再起草一份奏折,着重强调新君的教育问题,让内阁多请几位名师给陛下开蒙。

  顺便提一提北疆的局势,让朝廷加强警惕,严防北虏趁火打劫。

  各地勤王大军,直接就地解散,返回各省任职。

  一应官职任命文书,派人催一催吏部,务必赶在勤王大军返回前落实。”

  李牧语重心长的说道。

  对南京内阁,他不抱有任何希望。

  大虞朝的烂摊子,没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根本搞不定。

  一群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连朝堂纷争都搞不定,如何能够搞定天下。

  如果换成先帝留下的那帮辅政大臣,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最少能够获得地方督抚的支持,完成对朝廷内部的整合。

  占据着大义的名分,不听话大不了换人。

  挟勤王大军大败叛军之威,地方督抚就算心里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选择憋着。

  在辞呈获得朝廷批准前,李牧才是大虞朝合法的首辅。

  以内阁名义进行的人事调整,也代表着他的意志。

  只要诏书下达,就算有地方督抚抗命,回归的勤王大军也会帮他们执行命令。

  现成的虎皮摆在他们面前,这些家伙都不会用。

  此刻李牧已经带兵踏上归途,没有他这位强权首辅压着,地方督抚对朝廷的敬畏之心,只会越来越低。

  内部无法及时整合,后续连正常征税,都会出现问题。

  大虞朝敢抗税的,可不光是江南士绅,其他地区的士绅道德节操也没高多少。

  前面没有带头抗税,那是他们有自知之明,非常清楚自身的政治份量不够。

  一旦带头干这种事,朝廷根本不会同他们客气。

  江南士绅的政治份量是够了,但架不住他们对大虞财政体系太过重要,朝廷根本没法让步。

  平常在官场上多吃多占,到了承担义务的时候却推三阻四,一下子引发了各方的不满。

  勋贵系带头开了团,朝中各派纷纷落井下石,一下子让他们陷入众矢之的,才迎来了灭顶之灾。

  现在局势发生变化,随着李牧带兵离开,大虞朝廷中枢迎来了虚弱期。

  对地方的控制力,势必会下降。

  “侯爷,京营和边军的封赏,还没有确定呢!

  您现在是不光是三军统帅,还是当朝首辅,完全可以在人事任命上拍板。”

  兰林杰开口提醒道。

  这两支部队,虽然不是李牧的嫡系,但政治上人家是站他这边的。

  既然是自家的小弟,肯定要照顾到。

  反正都要离开了,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些人推上去。

  朝廷一天没批准辞呈,李牧就是大虞朝的首辅。

  在皇帝无法掌权的情况下,首辅手中的权力,可以被无限放大。

  “过犹不及!”

  “新皇刚登基,总得给人家留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

  我们把事情都干完了,朝廷怎么办?”

  李牧果断拒绝道。

  提拔自己人看起来简单,问题是涉及到人事调整,先得有人去填坑。

  现在的边地,调谁过去都是坑人。

  若是找不到合适人选接班,把旧部大肆调到南方任职,那就相当于实质性放弃北方。

  如此大的政治黑锅,朝野上下没人能扛得动,李牧也不想去尝试。

  解决不了边患问题,后面捅出篓子来,作为举主是要负责的。

  他可不想因为小弟捅出了篓子,被迫卷入北疆战事。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回去就发起南征。

  只要指挥部距离京师足够远,朝廷的事情,就找不到他头上。

第539章 科举

  登基大典进行的非常顺利,小皇帝虽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却是最能平息党争的选择。

  大家共分从龙之功,各派谁也没有领先,朝中局势依旧维持原样。

  成功把新皇扶上位后,群臣便迫不及待的改元。

  按照以往的惯例,改朝换代之后,次年才会变更年号。

  这一次情况特殊,在福安帝遇害后,辽东反贼又把永宁帝抬了出来。

  为了给政变合法性背书,特意抹去了福安帝继位的那段岁月,接上了中断的永宁纪年。

  敌人支持的,肯定要反对。

  剿灭辽东叛军,朝廷拨乱反正后,自然要改回来。

  新君继承皇位,也是从福安帝手中接位,而不是继承永宁帝的皇位。

首节 上一节 788/8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