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面几位不同,与陈冲的交谈更多了一层文化层面的共鸣。
陈冲倾诉了她作为华裔电影人在好莱坞打拼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对东西方文化隔阂与融合的深刻理解。
“王导,你这个电影节,立意很好。”陈冲优雅地斟着红茶,“但关键在于‘平等’和‘尊重’。不能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迎合或猎奇。
我们要展示的,是完整的、立体的、现代的华夏文明,也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呈现和探讨美国社会自身的多元与复杂。”
她的话,与王盛内心那个“反向审视”的想法不谋而合。
“所以,陈冲女士,我更需要您这样横跨两种文化的艺术家来把握这个尺度。”王盛真诚邀请,“希望您能作为联合发起人,并主持文化顾问委员会的工作。”
陈冲沉默了片刻,然后转过头,眼中带着一种使命感:“好,我加入。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也为了电影这门艺术能够真正连接人心。”
第534章:钞能力
就在王盛于洛杉矶纵横捭阖之时。
国内这边,收到消息的韩三坪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项目的多重价值,并积极推动项目落地。
中美电影节的价值体现于,在华夏经济崛起,寻求文化自信与输出的当口,一个由我方资本深度主导、高端人士背书、在好莱坞腹地搭建的交流平台,无疑是绝佳的文化输出渠道和话语权阵地。
这远比被动参与西方电影节更主动。
通过论坛、市场、创投、大师班等环节,可以系统性地将好莱坞的工业经验、制片管理、技术人才“引进来”,助力国内电影产业升级。
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人和作品“走出去”提供了稳定、高规格的展示窗口。
在官方文化交流之外,这样一个由企业推动、市场运作、高端人士参与的平台,可以作为官方外交的有效补充,形式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更容易深入业界和民众。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理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正确。王盛构想的“双向深度理解”,既符合高层对文化自信的要求,也展现了超越简单宣传片的远见。
韩三坪整理了一份简明扼要的报告,直接呈报给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领导。
他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该项目的战略意义、已取得的实质性高端进展,以及由盛影主导、官方背后支持的可操作性。
总局领导阅后,高度重视。
在文化“走出去”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这样一个已然搭好高端框架、由国内最具实力的民营影视企业具体执行的项目,堪称及时雨。
官方直接出面组织往往程序繁琐且易引发不必要的关注,而借助民企和市场力量,则更为灵活高效。
很快,总局内部形成共识,决定全力支持。
一方面,指示相关部门与盛影传媒对接,研究如何在政策指导、资源协调、必要时以“指导单位”或“支持单位”名义参与等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方向符合国家文化战略。
另一方面,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渠道,与美国相关机构进行非正式接触,为电影节的顺利举办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至此,中美电影节项目从王盛的私人野心和商业布局,正式升级为受到国家层面关注和支持的重点文化工程。
官方的力量开始悄然注入,与王盛在好莱坞搭建的民间平台形成呼应与合力。
……
洛杉矶的晨光,透过半岛酒店套房的落地窗,将苏彦韬脸上那份混杂着兴奋与焦虑的疲惫照得清晰可见。
他面前的茶几上,散乱地摊开着各种法律文件、预算草案、人脉联络清单,以及一个喝空了的咖啡壶。
尽管王盛已为他搭好了通往好莱坞权力圈的跳板,列出了四位重量级联合发起人,但真正要将这些大佛请进庙里,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之添砖加瓦,其中的艰辛与琐碎,足以让任何一个缺乏根基的掮客崩溃。
好在,王盛留下的不仅是名单,还有无所不能的“钞能力”和背后若隐若现的盛影帝国作为信用背书。
“苏先生,这是伯恩斯律师事务所初步拟定的电影节非营利实体架构建议书,以及对应的年度预算审计流程要求。”一位西装革履、由威廉·莫里斯奋进指派的初级律师,将一摞厚厚的文件推到苏彦韬面前,语气带着大律所特有的矜持与疏离。
苏彦韬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强打精神翻阅起来。
条款严谨,但也意味着高昂的律师费和严格的财务监管。
他下意识地盘算着鹰龙传媒那点可怜的家底,能否支撑起如此“规范”的起步。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坐在他对面,代表王盛和盛影国际业务部的赵劲松总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苏总,预算方面不必过分担忧。王董已有指示,盛影传媒作为创始主赞助商的首笔五百万美元启动资金,三天内即可到账鹰龙为此项目专门开设的共管账户。
伯恩斯律师这边的费用,以及后续与UCLA、制片人工会等机构的合作中涉及的必要开支,均由盛影这边直接覆盖或实报实销。”
一句话,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苏彦韬有些飘摇的心神。
五百万美元!还是启动资金!
这几乎相当于鹰龙传媒好几年的营收总和!
他再次深刻体会到,与王盛合作,自己那点斤两,真的只配做个“地面执行官”。
“另外,”赵劲松继续道,仿佛在陈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马克·约翰逊先生那边,已经通过罗伯特·怀特先生递了话,他表示很乐意利用其在制片人工会的影响力,协助我们敲定首届电影节开幕和闭幕影片的片源,特别是几部有意冲击明年奥斯卡、需要提前在重要平台曝光的独立电影。当然,必要的‘公关服务费’,我们会单独走账。”
苏彦韬连连点头,心中最后一点对于失去主导权的不甘,在此刻烟消云散。
没有王盛的资本和人脉开路,他那个“中美电影节”的蓝图,恐怕连马克·约翰逊办公室的门都进不去。
“理查德·沃尔特教授已经正式接受了学术委员会主席的邀请,”
赵劲松翻看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同步着信息,“UCLA方面对联合举办首届电影节高峰论坛非常积极,愿意提供场地和部分学术资源支持,前提是论坛的议题设置和主要演讲嘉宾名单,需由沃尔特教授和王董共同审定。”
“应该的,应该的!”苏彦韬忙不迭应承。
“陈冲女士的经纪人回复,她原则上同意担任文化大使和联合发起人,但希望能更多参与展映单元的选片工作,特别是关注华裔导演和反映当代华人生活的作品。”
“没问题!陈冲老师能亲自把关,是我们的荣幸!”
苏彦韬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这些以往需要他仰望的人物,此刻竟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个被拉入了他的项目之中。
“约翰·伯恩斯先生的动作最快,”赵劲松最后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他的团队已经帮我们梳理了一份潜在的赞助商名单,并标注了接触优先级和关键联系人。
他本人也会在下周的某个行业晚宴上,适时向几位关系紧密的品牌合伙人‘提及’我们这个新生的电影节。”
钞能力开路,顶级人脉搭桥,专业团队执行。
苏彦韬看着眼前高效运转的一切,清楚地认识到,这个电影节从构想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王盛用资本和权势,强行拔高到了一个他原本无法企及的层级。
他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自己那点本地资源和执行力,确保这艘巨轮在洛杉矶的海岸线上顺利起航,不辜负王盛赋予的这次“鸡犬升天”的机会。
第535章:正规军的血脉
洛杉矶时间,2004年3月6日,上午九点。
半岛酒店套房的会议室里,一场决定“中美电影节”最终基调和初期骨架的核心会议临近尾声。
长条会议桌一侧,是以苏彦韬为首的鹰龙传媒核心团队,他们脸上带着连日奋战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亢奋与敬畏。
另一侧,则是王盛带来的盛影国际业务部总监赵劲松、首席财务顾问,以及两位负责法律与架构的资深专家。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一种近乎凝实的、由资本与权力交织而成的气场。
“综上所述,”赵劲松合上手中的平板电脑,目光扫过苏彦韬,“基于王董与四位联合发起人达成的共识,以及伯恩斯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框架,首届中美电影节的组织架构和核心运行机制已基本明确。”
他语速平稳,条理清晰:
“一、组织实体:在加州注册成立非营利性机构‘中美电影文化交流基金会’,作为电影节的法定主办方。
基金会董事会由十人组成,构成如下:
王盛(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核心出资方与战略制定者)
苏彦韬(鹰龙传媒负责人,本地执行与社区资源协调)
理查德·沃尔特(UCLA影视戏剧学院院长,学术权威与教育体系代表)
马克·约翰逊(奥斯卡学院核心制片人,好莱坞工业体系与奖项规则 insider)
约翰·伯恩斯(威廉·莫里斯奋进高级合伙人,法律、资本与顶级艺人资源)
陈冲(国际影星,跨文化象征与艺术品质把控)
理查德·洛佩特(CAA联合创始人,顶级人才经纪资源)
巴里·梅耶(华纳兄弟影业董事长兼CEO,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代表)
哈维·韦恩斯坦(米拉麦克斯影业联合创始人,独立电影与奥斯卡公关教父)
罗伯特·谢伊(新线影业CEO兼董事长,战略合作方与核心内容供应代表)
(预留若干席位)给予未来引入的中国电影主管部门指定的官方代表以及美国电影主管部门指定的官方代表。
王盛董事长拥有董事会特别决议的一票否决权。”
苏彦韬默默点头,对这个安排毫无异议。
能跻身这个级别的董事会,对他而言已是过去不敢想象的跃升。
“二、执行机构:下设常设秘书处,负责日常运营。秘书长由盛影国际业务部派遣高级经理担任,鹰龙传媒派出执行团队负责具体落地。所有关键部门主管的任命,需经王董最终审定。”
“三、核心板块:
1.主竞赛单元‘金天使奖’:设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男女主角等十二个奖项。评审团主席由理查德·沃尔特教授担任,成员由十位董事共同提名,确保国际视野与专业权威。
2.电影市场:与AFM(美国电影市场)错峰举办,重点打造中美合拍项目交易平台。
巴里·梅耶先生将推动华纳兄弟带来A级制作。同时,罗伯特·谢伊先生承诺,新线影业将把未来一到两部重点合拍项目或具有跨文化潜力的影片,在电影市场上进行全球或亚洲区的首轮融资推介,并开放其成熟的独立电影发行网络资源。
3.高峰论坛:UCLA作为学术主办方,议题聚焦‘全球化下的电影工业融合’、‘流媒体时代的挑战’、‘类型片的跨文化表达’等前沿话题。
4.新人创投单元‘东方新锐’:专门面向华裔及亚洲新生代电影人,获奖项目将获得盛影传媒不低于五十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并获得进入盛影体系孵化的优先权。
5.大师班及文化交流活动:由陈冲女士主导,邀请中美顶尖电影人进行深度对话和工作坊。
6.开幕/闭幕影片:首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初步意向为具有里程碑意义、能体现中美合作深度的作品。”
赵劲松顿了顿,看向王盛。
王盛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四、资金保障:盛影传媒已承诺的首笔五百万美元启动资金,将于今日下午正式汇入基金会共管账户。
后续,我们将启动面向全球品牌的首轮商业赞助计划,约翰·伯恩斯先生已提供了关键渠道清单。
电影节的长远目标是三年内实现运营收支平衡,五年内建立文化基金,实现自我造血。”
苏彦韬听着这一条条清晰无比、且起点高到令他眩晕的规划,感觉自己就像突然被塞进了航天飞机的驾驶舱,虽然手忙脚乱,但眼前却是浩瀚星辰。
他原来的那个社区影展蓝图,在此刻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
“苏总,”王盛终于开口,他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里最后的沉寂,“架构和方向已经定了。具体的执行,尤其是本地资源的协调、场地的最终确认、志愿者招募、本地媒体的预热,这些繁琐但至关重要的工作,就需要你和你的团队全力以赴了。”
他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请王董放心!”苏彦韬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站起身,语气激动得有些发颤,“鹰龙上下,必定鞠躬尽瘁,确保首届电影节一炮而红,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和投入!”
王盛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算是鼓励的笑容:“我相信你的能力。细节问题,后续由赵总监的团队与你对接。我只看关键节点的进度报告。”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外传来几声克制的敲门声。
赵劲松的助理推门而入,步履轻快但神色郑重地走到赵劲松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并将一个文件夹递给他。
赵劲松迅速翻阅了一下文件夹里的文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起身,将文件呈送到王盛面前。
“王董,《功夫》的北美首日票房初步统计出来了。”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那份薄薄的文件,以及王盛的脸上。
王盛神色不变,平静地接过文件,目光扫过上面的数字。
【《Kung Fu Hustle》首日票房(含午夜场):986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