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49节

  问题尖锐而直接,所有镜头都对准了王盛的脸,捕捉着他最细微的表情变化。

  王盛脸上并没有出现失落或不忿,他对着央视的话筒,用清晰沉稳的中文回答道:

  “遗憾?”他重复了一下这个词,仿佛在品味它的含义,“肯定是有一些的。”

  他坦然的承认,让在场的记者们都有些意外。

  “毕竟,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心血,我们的团队也付出了极致的努力。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高荣誉的肯定。”

  他话锋随即一转,语气变得豁达而有力,“但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人生哪有没有遗憾的。奥斯卡有它自身的规则、传统和当年的时运。《指环王:王者归来》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它的成功是众望所归,我们衷心祝贺彼得·杰克逊导演和他的团队。”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围凝神倾听的记者,继续道:“但在我看来,这十八项提名本身,其意义并不亚于任何一座小金人。

  它们代表了奥斯卡评委们,对‘王盛出品’,对盛影传媒制作水准,乃至对中国电影工业进步的一次集中而广泛的认可。

  这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我们讲述的故事,我们呈现的技术,已经能够站在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央,与最顶尖的同行们同场竞技。这本身,就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和力量,瞬间抚平了许多华语媒体人心头那点“意难平”。

  “而且,”王盛嘴角勾起一抹更具野心的弧度,“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今晚的得失上。对我来说,奥斯卡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但绝不是终点。我们更多的精力,应该关注未来。”

  他巧妙地抓住了话题转换的契机。

  “比如,就在几天后,3月5日,斯蒂芬导演的《功夫》将大规模登陆北美院线。”他侧身,将周星星让到镜头前,“我相信,北美观众会给予这部电影,比奥斯卡奖杯更热情、更直接的回馈——那就是票房和口碑。”

  周星星有些腼腆地笑了笑,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补充道:“是啊,电影拍出来,最紧要系观众中意。”

  王盛接过话头,继续列举:“再比如,今年暑期,由我们盛影传媒深度参与、范小胖小姐主演的《暮光之城》系列,将在全球同步上映。那将是又一个全新的故事,一次跨越文化与物种的浪漫冒险。”

  镜头立刻给到范小胖,她优雅地颔首微笑,用苦练的英语说道:“It‘s a amazing journey, I can’t wait to share it with you all。”(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迫不及待想与大家分享。)

  “未来,”王盛总结道,语气斩钉截铁,“盛影传媒还会推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有扎根中国本土的现实主义题材,有融合东西方元素的类型大片,有动画,有剧集……我们会继续在内容上深耕,在技术上突破,在市场上开拓。奥斯卡,我们还会再来。但我们的舞台,绝不仅仅局限于柯达剧院。”

  他的这番展望,格局宏大,信心十足,瞬间将采访的基调从“回顾遗憾”拉升到了“展望未来”。

  “王盛导演,您的意思是,盛影并不会因为今晚的结果而气馁,反而会更有动力?”有记者追问。

  “气馁?”王盛轻笑一声,摇了摇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今晚的结果,对我们而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它告诉我们已经走了多远,也提醒我们前面还有更长的路。

  我们会带着这份‘遗憾’,把它变成把下一部作品做得更好的动力。

  遗憾就像是盐,少了它,成功的汤羹反而会失了些味道。”

  “遗憾是盐”这个精妙的比喻,通过话筒和镜头,瞬间传遍了全场。

  ……

  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华夏大地正是阳光明媚的上午。

  无数通过央视电影频道连夜直播,或清晨爬起来看新闻重播的华夏影迷、媒体人和普通观众,也刚刚经历了心情的过山车。

  当十八项提名的消息传来时,网络上各大论坛(如天涯、猫扑、初起的贴吧)早已沸腾,“王盛牛逼”、“华人之光”的帖子刷屏。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怀着“或许能见证历史”的激动心情。

  然而,随着奖项一个个颁出,尤其是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花落别家,网络上兴奋的浪潮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

  “唉,还是差了点……”

  “《指环王》太强了,没办法。”

  “两个技术奖也不错啦!以前我们连提名都难!”

  “王盛说得对,提名就是胜利!十八项啊!想想以前!”

  “感觉好遗憾啊,明明离得那么近……”

  尤其是在大学校园、网吧和不少家庭的客厅里,这种“遗憾”感更为真切。

第533章章:广发英雄帖

  洛杉矶时间,2004年3月1日。

  半岛酒店的套房内,晨光熹微。

  王盛穿着舒适的羊绒家居服,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渐渐苏醒的洛杉矶。

  他没有打开电视,也没有翻阅送来的那一摞厚厚的报纸——不用看也能猜到,《指环王:王者归来》十一项全中的史诗级胜利必将占据所有娱乐版头条,而关于他“十八提二中”的报道,也定然会以各种角度被分析和解读。

  那些舆论的漩涡,自有专业的公关团队去监控和引导。

  他此刻的心思,全然聚焦于那个刚刚搭起框架的“中美电影节”上。

  与苏彦韬的鹰龙传媒达成合作只是第一步,要想将这个电影节真正打造成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平台,必须在北美这边拉起一支足够分量、能撬动资源的“发起人”队伍。

  “老板,这是根据您的要求,初步筛选的潜在联合发起人名单和背景资料。”

  助理将一份打印好的文件轻轻放在他手边的茶几上,同时递上一杯按照他习惯冲泡的绿茶。

  王盛接过文件,坐回沙发,仔细翻阅起来。

  名单是盛影国际业务部与他在好莱坞的私人顾问罗伯特·怀特共同草拟的,涵盖了学术、产业、法律、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关键人物。

  第一位:理查德·沃尔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影视戏剧学院院长,好莱坞顶尖的编剧教授之一,在电影理论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

  他并非纯粹的学院派,其编剧作品也有一定的商业实践,思想相对开放,对新兴电影力量,包括亚洲电影,一直抱有学术层面的关注。

  邀请他加入,可以为电影节注入学术公信力,并在高校群体和影评人体系中建立影响力。

  第二位:马克·约翰逊。资深制片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奥斯卡主办方)的重要成员,曾担任多部知名影片的制片,在好莱坞制片人工会中人脉深厚。

  更重要的是,他近年来对国际合拍,尤其是与亚洲的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他的加入,能直接打通与奥斯卡学院派和好莱坞制片体系的通道,提升电影节在产业内的认可度。

  第三位:林赛·多兰。一位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成功女性制片人,曾监制《沉默的羔羊》(虽未挂名但深度参与前期开发)、《一条名叫旺达的鱼》等名作。

  她以敏锐的故事洞察力和支持独特作者声音著称,与许多独立电影人和编剧关系密切。邀请她,可以平衡电影节的商业与艺术取向,并吸引更多元化的创作力量。

  第四位:约翰·伯恩斯。威廉·莫里斯奋进的高级合伙人,顶级娱乐律师,在好莱坞法律和经纪领域是教父级人物。

  他不仅处理顶级明星和导演的合约,更深度参与许多重大并购和跨国合作项目。

  他的加盟,意味着电影节在法律合规、商业架构以及触及顶级艺人资源方面,将获得坚实的保障。

  第五位:陈冲。华裔女演员、导演,早在八十年代就凭借《末代皇帝》蜚声国际,之后在好莱坞和华语影坛均有建树。

  她横跨东西方的独特身份和经历,使其成为中美电影文化交流的绝佳象征性人物。

  她的加入,能增强电影节的文化亲和力与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作用。

  名单上还有几位备选,包括几位对中国市场抱有强烈好奇的二线制片厂高管和知名的独立电影策展人。

  王盛沉吟片刻,用笔在理查德·沃尔特、马克·约翰逊、约翰·伯恩斯和陈冲的名字上做了重点标记。

  “就从这个组合开始。”

  王盛对助理吩咐道,“通过罗伯特·怀特的渠道,以我和盛影传媒集团、以及新成立的中美电影节联合组委会的名义,向这四位发出最正式的会面邀请。

  强调我们构建东西方电影文化交流黄金桥梁的愿景,以及他们对实现这一愿景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时间安排在今明两天,地点可以由他们定,最好是安静的私人会所或俱乐部。”

  “明白,王董。我立刻去联系罗伯特先生。”助理领命,迅速退出去安排。

  ……

  邀请发出后,反馈比预想的要快,也更积极。

  理查德·沃尔特首先回应,这位学者对于能参与一个可能定义未来电影文化交流模式的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爽快答应了当天下午在UCLA附近一家知名教授咖啡馆的会面。

  马克·约翰逊的经纪人回复,表示马克对能与“创造了《博物馆奇妙夜》和《电锯惊魂》奇迹的王盛导演”探讨中美电影合作非常感兴趣,愿意在次日中午共进午餐,地点定在了好莱坞一家极具私密性的会员制餐厅。

  约翰·伯恩斯的办公室则回复得更为正式,表示伯恩斯先生行程紧张,但愿意挤出半小时在明天上午于其威廉·莫里斯办公室进行短暂会晤。

  这符合娱乐律师的时间观念和地位。

  陈冲的回应则带着一份属于艺术家的感性与审慎,她通过经纪人表示,很欣赏王盛导演的作品和抱负,愿意详细了解一下电影节的构想,约定在次日下午于她位于圣莫尼卡的家中喝下午茶。

  王盛对这样的开局感到满意。

  在好莱坞,你的项目能吸引到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层级。

  洛杉矶时间3月1日下午,王盛在两名助理和一名保镖的陪同下,来到了与理查德·沃尔特约定的咖啡馆。

  沃尔特教授年约六旬,头发灰白,戴着眼镜,穿着休闲西装,颇有学者风范。

  他提前到了,正在角落里翻阅着一本电影理论书籍。

  “沃尔特教授,久仰大名。我是王盛。”王盛走上前,主动伸出手,态度谦逊而尊重。

  “王盛导演!欢迎来到洛杉矶,恭喜你昨晚在奥斯卡取得的惊人成就!”沃尔特起身热情握手,语气真诚,“十八项提名,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两人落座,点了咖啡。

  王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阐述了发起“中美电影节”的初衷和框架构想。

  他强调了电影节不仅仅是展映和评奖,更希望构建一个包含论坛、市场、创投、人才培养在内的全方位生态系统,促进两国电影从创意到工业、从市场到文化的深度对话。

  “王,你的构想非常宏大,也极具前瞻性。”

  沃尔特教授听得十分专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好莱坞需要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中国电影在工业化进程中,也需要借鉴和融合。

  一个高起点的、公正的平台至关重要。UCLA很愿意在学术支持、论坛策划和年轻电影人培养方面,与你们进行深度合作。”

  王盛顺势提出邀请:“教授,这正是我希望您能担任电影节联合发起人以及学术委员会主席的原因。您的学识和威望,将是这个电影节学术品格和独立性的最好保证。”

  沃尔特教授沉吟了片刻,推了推眼镜,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的工作。我原则上同意。细节我们可以让团队后续对接。我希望这个电影节,能真正成为思想的碰撞场,而不是另一个名利秀场。”

  “这正是我的目标。”王盛郑重承诺。

  与沃尔特教授的会面开了个好头。这位学界泰斗的加盟,为电影节镀上了一层坚实的学术金光。

  随后的行程紧锣密鼓。

  次日中午,与马克·约翰逊的午餐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约翰逊是典型的 Hollywood Insider,对市场和国际合作有着敏锐的嗅觉。

  他对王盛描述的“中国市场潜力与好莱坞经验结合”的蓝图非常心动,尤其看好电影节附带的市场交易环节。

  “王,你知道吗?学院(奥斯卡)一直鼓励多元化与国际交流。”约翰逊切着牛排,压低声音说,“一个成功运作的中美电影节,如果能有高质量的作品和专业的评审,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奥斯卡某些外语片或纪录片奖项的资格赛之一……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运作。”

  他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远景。

  王盛心领神会,邀请他担任联合发起人并主导产业联络委员会。

  约翰逊几乎没有犹豫,举起酒杯:“为了未来的合作,干杯!我相信我们能做成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下午,王盛准时出现在威廉·莫里斯奋进 Endeavor总部约翰·伯恩斯气派非凡的办公室。

  半小时的会晤高效而直接。

  伯恩斯言简意赅,询问了电影节的法律实体结构、资金构成、股权分配以及未来的盈利模式。

  王盛给出了清晰且符合商业逻辑的回答。

  “王先生,你的野心和执行力令我印象深刻。”

  伯恩斯最后说道,他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后,收下了王盛提供的更详细的计划书摘要,“我会仔细研究。作为联合发起人,我可以为电影节提供顶尖的法律和商业顾问支持,并引荐合适的资本和合作伙伴。但我需要看到更具体的执行方案和预算。”

  “这是自然。详细的方案会在两周内呈送给您。”王盛知道,已经成功了一半。

  伯恩斯这样的角色,不轻易点头,但一旦点头,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倾斜。

  最后,王盛来到了圣莫尼卡,陈冲那间充满艺术气息和海风味道的家中。

首节 上一节 349/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