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39节

  毫无疑问,王盛是这小小舞台中央最耀眼的焦点。

  他刚在正式会议上以不容置疑的姿态为行业“立了规矩”,此刻,无论是真心求教,还是意图试探,亦或是寻求合作分羹者,都自然而然地围绕在他身边。

  首先凑过来的是华宜的王忠军。

  他脸上堆着生意人惯有的圆滑笑容,手里端着一杯清茶,仿佛与王盛是多年老友。

  “王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王忠军开口便是奉承,随即话锋一转,切入实质,“咱们京圈这边,以前有些做法,可能确实格局小了点儿。主要是冯晓刚、王蒴他们那套东西,市场还认,我们也就跟着赚点小钱。”

  他刻意将“京圈”和“冯晓刚、王蒴”点出来,既是表明自己的基本盘,也是一种隐晦的试探,观察王盛对这批人的态度。

  毕竟,王盛与冯晓刚因《甲方乙方》项目结下的梁子,以及后续在舆论和排片上的压制,圈内人尽皆知。

  “王董您放心,”王忠军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显得推心置腹,“以后呢,华宜这边,肯定是以王董您定下的大方向为准。要是您觉得我们某些项目,或者跟京圈某些人的合作,不太合适,影响了行业风气,您言语一声。

  利润方面,我们华宜愿意让出一部分,算是支持盛影系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这番话可谓姿态放得极低,几乎是暗示愿意缴纳“保护费”来换取在王盛新秩序下的生存空间。

  华宜目前虽靠冯晓刚的贺岁片能赚几千万票房,但其主要利润来源,严重依赖电影中的广告植入。

  与盛影系动辄数亿的票房和全产业链收益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王盛瞥了王忠军一眼,语气淡漠:“王总说笑了。市场行为,自有市场规律。华宜怎么做,是王总自己的事。盛影没兴趣,也没必要干涉别人的利润分配。”

  直接、干脆的回绝,甚至连一点迂回都没有。

  王忠军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瞬间明白了王盛的意思:人家根本看不上你这点“让利”,也懒得为你和京圈那点人脉关系费神。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小圈子的那点算计,不值一提。

  王盛要的是制定行业规则,而非具体去分某一块小蛋糕。

  王忠军讪讪地笑了笑,识趣地不再多言,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既有被轻视的恼怒,更有对盛影这座大山的无力感。

  紧接着上来的是董坪。

  相较于王忠军的圆滑,董坪显得更直接一些。

  他的华亿被保利集团收购后,背靠大树,资本运作的野心更大。

  “王董,久仰了。”董坪开门见山,“不知道王董对电视台业务有没有兴趣?”

  他稍微停顿,观察了一下王盛的反应,见对方依旧平静,便继续道:“我们保利华亿目前正在运作收购琼州旅游卫视的运营权。这可是块肥肉,卫星频道,覆盖全国,

  对于文化产业的宣传和衍生开发意义重大。如果王董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合作,把这个平台拿下来。”

  董坪的话,勾起了王盛脑海中关于前世这段公案的记忆。

  琼州旅游卫视,成立于2002年,是中国唯一一家专业旅游卫星电视频道。

  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和潜在的广告价值,成立不久便吸引了多方资本觊觎。

  2003年至2004年间,围绕其运营权和股权,发生了一场复杂的争夺战。

  最初,拥有京城背景(京城国资委)的资本率先拿下了股份,结果不付钱,被踢出了局;随后,实力雄厚的保利集团通过其旗下的保利华亿也加入了战团,并一度占据上风。

  然而,电视台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其控制权极其敏感。

  最终,在多方博弈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作用下,这场收购未能被外部资本完全主导,运营权在经历波折后,于2006年左右实质上回归了琼州本地的国有资本巨头——海航集团手中。

  后续,等华宜上市钱多的没地方花的时候,也想过收购,但同样挨了重拳。

  王盛心中了然,这场收购案水深得很,涉及地方利益、国资背景和行业政策的多重博弈。

  保利华亿看似势在必得,但最终不过是徒劳一场。

  他无意卷入这种注定耗时耗力且结果难料的纷争。

  “董总好意心领了。”王盛摇了摇头,语气果断,“盛影的核心是电影和影院,电视台业务,尤其是卫视运营,牵扯太多,非我所长,也没那个精力去碰。”

  再次被干脆拒绝,董坪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也能理解。

  毕竟王盛的理由很充分,电视台的水,确实比电影圈要深得多。

  星美的覃宏也凑了过来。

  与其他几位不同,覃宏的星美在影院投资上颇有建树,他更关心的是王盛主导的“中影盛世院线”那庞大的扩张计划。

  “王董,‘百城百院’计划气魄惊人啊。”覃宏笑着恭维了一句,随即切入正题,“不知道在影院建设资金方面,王董是否还需要合作伙伴?我们星美在几个重点城市有些资源,可以帮忙解决一部分多厅影院的建设资金,方式可以很灵活。”

  覃宏所说的“灵活方式”,王盛心知肚明。

  星美背景复杂,覃宏本人更是与名噪一时的“天上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资金渠道未必完全阳光。

  王盛对于这种来源不清不楚的资金,向来是敬而远之。

  盛影自身现金流充沛,根本无需外部资金,尤其是可能带来麻烦的资金。

  “覃总费心了。”王盛语气疏离,“‘中影盛世’的扩张资金,目前由盛影和中影共同解决,储备充足,暂时没有引入其他资本的计划。”

  覃宏碰了个软钉子,也不意外,笑了笑便不再多说。

  这时,一位带着浙省口音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正是橫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永安。

  橫店集团以其庞大的影视拍摄基地闻名,但显然不满足于只做“场地出租”的生意。

  “王董,您好。我是橫店集团的徐永安。”

  徐永安态度谦和,“听说您和中影集团正在规划‘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项目。

  我们橫店在影视实景基地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些经验,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在这个数字基地项目上,参与一股,共同为中国的电影工业出份力?”

  橫店集团实力雄厚,且是实体产业出身,背景相对清晰。

  王盛对此人的观感比前几位要好一些。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回绝,而是给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回应:

  “徐总,数字基地项目目前还在前期规划和论证阶段,投资巨大,涉及方面很多。后续,中影集团可能会牵头,为整个项目进行专项融资。届时,欢迎橫店集团这样的行业伙伴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合作可能性。”

  这话留有余地,既没有关上合作的大门,也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将具体事宜推给了未来的融资阶段。

  徐永安闻言,脸上露出笑容,要的就是这个态度,他连忙递上名片:“太好了,那我们保持联系,期待后续能与王董和中影深入合作。”

  与其他几人或明或暗的资本合作试探不同,也有一些规模稍小,但更专注于内容创作的公司负责人,趁着这个机会向王盛请教创作方向。

  “王董,您看接下来几年,哪种类型的电影更有市场潜力?”一位来自南方的制片人虚心求教。

  王盛对此倒是不吝分享,这本身也是引导行业走向的一部分。

  “现实主义题材,扎根生活,反映普通人情感和命运的作品,永远有市场,也符合政策导向。”王盛明确点出,“中小成本的喜剧、爱情片,只要剧本扎实,表演到位,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票房基本盘会很稳定。”

  他顿了顿,强调道:“关键是真诚。不要刻意去模仿所谓的‘冲奖片’,也不要为了所谓的‘高大上’脱离群众。

  我们的观众在成长,审美在提高,他们需要的是能打动内心、引发共鸣的好故事。

  历史、奇幻题材可以做,但一定要尊重文化传统,做好考据,不能胡编乱造。

  那些涉及敏感历史时期、容易引发争议的题材,我个人建议,暂时尽量避开。”

  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清楚:鼓励现实主义和健康的商业类型片,不鼓励脱离实际的“艺术片”和可能触碰红线的历史题材。

  这与他之前在正式会议上强调的“文化自信”、“社会效益”一脉相承。

  一番交流下来,众人心思各异。

  有人得到了模糊的承诺,有人碰了钉子,有人获得了方向性的指引。

第517章:上影集团的敬畏

  2004年2月17日,京城。

  昨日民营座谈会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总局大楼的同一间会议室里,氛围却已然迥异。

  今天召开的,是面向国有电影集团的“学习贯彻《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座谈会”。

  相较于昨日民营资本间的暗流涌动与试探交锋,今日的会场更显庄重、严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体制内特有的秩序感。

  椭圆会议桌旁,座次依旧分明,但面孔已全然不同。

  王盛依然是焦点,但今日他的身份更为特殊——他是受邀列席的唯一一位民营资本代表。

  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标志着他在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中,已超越了简单的民营企业家范畴,成为了一个能够与国有巨头平起平坐的特殊存在。

  他依旧穿着剪裁得体的深色西装,神态从容地坐在一个略微靠后、但视角极佳的位置上,既不过分凸显,也绝不会被忽视。

  会议开始前,与会者陆续入场、寒暄。

  坐在主位一侧的,自然是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坪。

  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作为国有电影的“老大哥”和盛影传媒的战略投资者,他与王盛的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紧密同盟。

  见到王盛,他微微颔首,露出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

  紧接着,一位气质儒雅、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子主动向王盛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热情而真诚的笑容。

  此人正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任中伦。

  任中伦执掌上影集团已有一段时间,正大力推动上影的市场化改革与产业化发展。

  “王董,久违了!”任中伦率先伸出手,用力与王盛握了握,“这次一定要当面代表我们上影集团,特别是代表已经退休的朱泳德老董事长,向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会议室里,足以让周围几位国企老总听得清楚。

  王盛面带微笑,谦逊回应:“任董言重了,朱老身体还好吧?《当幸福来敲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上影集团作为联合出品方,给予了项目极大的支持。”

  “朱老很好,时常念叨起您,说您是上影的贵人!”任中伦语气恳切,他稍稍压低了声音,但话语中的信息却分量十足,“不瞒您说,王董,这部《当幸福来敲门》可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北美票房,昨天最新的数据,已经突破8000万美元了!迪士尼那边决定效仿《我的盛大希腊婚礼》,进行超长线放映,预计要放足一年!这简直是要创造一个小成本剧情片的票房奇迹啊!”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还有奖项,奥斯卡七项提名,还有其他一堆前哨站的奖项肯定……这可是我们上影集团参与投资的、真正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国际认可的项目!意义太重大了!”

  这番话,既是说给王盛听,也是说给在场其他国有电影集团的同行们听。

  众所周知,在几年前北影厂韩三坪与王盛联手搞“电影厂联盟”,试图整合全国制片资源时,以上影为代表的“沪圈”、“海派”势力内心是颇为不爽的,认为这是北影厂借助民营资本试图重塑行业规则,挑战他们传统的地位和影响力。

  暗中的抵触和掣肘并非没有。

  但此刻,任中伦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荣誉面前,过往的那点龃龉显得微不足道。

  《当幸福来敲门》的国际性成功,让上影集团脸上有光,在其向“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大型影业集团转型的道路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其抵触王盛这股新兴力量,不如主动拥抱合作,借助其在国际市场、资本运作和项目开发上的超凡能力,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王董,从今往后,您就是我们上影集团最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任中伦最后郑重强调,“以后我们上影要想出海,要想冲击国际奖项,还得多多仰仗王董您指引方向啊!”

  这番表态,姿态放得足够低,也足够明确。

  周围几位国企老总,如西影、潇湘、峨眉等集团/厂的负责人,闻言神色各异,但眼神中都流露出类似的思索与权衡。

  王盛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回应道:“任董太客气了,合作共赢是基础。中国电影走出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上影有深厚的底蕴和人才储备,未来合作的空间非常广阔。”

  这时,会议正式开始。

  主持会议的依旧是总局分管电影事业的副局长。

  他环视全场,目光在王盛身上略有停留,随即开始了引导性发言。

  内容与昨日大同小异,依旧是强调《若干意见》的重要性,阐述当前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国有电影集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在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的是,今天的发言更侧重于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在构建现代化电影工业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首节 上一节 339/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