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36节

  林父是魔都的普通工人,态度温和;林母则更显精明干练,打量张恒的目光带着审慎,但脸上还是保持着礼貌的笑容。

  “小张来啦,快坐快坐,就当自己家一样。”林父起身招呼。

  “是啊,别客气。从京城过来,路上辛苦了吧?”林母也开口,语气听不出太多情绪。

  “不辛苦,阿姨。”张恒将年货放下,努力让自己显得自然些。

  林晓月在一旁给他使眼色,示意他放松。

  这顿年夜饭,对张恒而言,或许比面对最难啃的代码还要耗费心神。

  但他知道,这是必经的一步。

  ……

  除夕夜的喧嚣与团圆过后,大年初一,阳光普照。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新一轮的硝烟如期而至。

  由王盛执导,马特·达蒙、凯特·贝金赛尔主演的好莱坞动作喜剧《间谍过家家》,正式登陆内地春节档!

  尽管此时,通过网络下载、盗版DVD等渠道,影片的模糊枪版早已在市面上悄然流传,但对于许多追求观影体验、尤其是渴望在大银幕上感受王盛好莱坞首秀魅力的影迷来说,走进影院仍是首选。

  魔都,一家“中影盛世”影城。

  张恒和林晓月排在取票队伍中。

  昨天顺利度过了“见家长”的初次考验,林晓月心情大好,特意拉着张恒来看早场电影,既是放松,也是支持她一直很欣赏的王盛导演的新作。

  “人还真不少。”张恒看着周围熙攘的人群,感慨道。

  影城大厅里,《间谍过家家》的海报占据了最醒目的位置,马特·达蒙和凯特·贝金赛尔持枪对峙又眉目传情的形象极具吸引力。

  “那当然,这可是王盛在好莱坞导的电影首次在国内上映!”林晓月语气带着自豪,仿佛与有荣焉,“虽然网上有盗版,但那画质音效能看吗?还得是IMAX!”

  取票,入场。

  巨大的银幕亮起,熟悉的龙标、盛影传媒的片头过后,便是新线影业的标志。

  当紧张刺激又妙趣横生的特工故事展开,当马特·达蒙与凯特·贝金赛尔这对“特工夫妻”在枪林弹雨和家庭琐事间狼狈切换时,影厅里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张恒也被吸引了,低声道:“这节奏,这动作设计,还有那种美式幽默……王盛驾驭得真不错,完全看不出是第一次执导好莱坞A级制作。”

  林晓月得意地扬了扬下巴:“那当然,盛哥出马,一个顶俩!”

  影片结尾,危机解除,夫妻二人带着孩子在海滩度假,画面温馨。

  灯光亮起,观众们意犹未尽地讨论着离场。

  “好看!动作戏爽,夫妻吵架那段笑死我了!”

  “王盛有点东西啊,这种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东西,被他拍得既有水准又有个人恶趣味。”

  “感觉比很多纯好莱坞导演拍的同类片子都流畅!”

第511章:反向输出

  2004年1月23日,农历甲申年大年初二。

  当华夏大地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慵懒与喜庆之中,中国电影市场的从业者们,尤其是那些关注着数据动态的圈内人,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脉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跳动。

  上午十点刚过,位于京城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内部,那套在2002年院线制改革后便开始逐步推广、并在此后两年不断升级完善的“全国影院票房数据统计系统”,已然结束了昨日(大年三十)数据的最终清洗与校验。

  得益于院线制改革后,各大院线为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精准分账而自发进行的内部信息化建设,以及专资办顺势提出的联网接入要求,至2004年初,全国范围内接入这套中央数据系统的影院数量已突破800家,覆盖了绝大部分主流院线的核心影院,银幕总数超过2700块,虽未实现100%全覆盖,但已能精准反映出一二线核心城市及主要票仓的真实市场表现。

  技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在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上,受限于当时的网络基础设施(多数影院仍采用电话线拨号或初期的ADSL方式进行每日一次的数据上报),还无法做到像后世那般秒级更新,但相较于几年前主要依靠手工报表、传真汇总的落后方式,效率已提升了何止十倍。

  系统基于各影院管理软件(此时市面上已出现数家专业的影院管理软件供应商)导出的标准化数据格式,通过自动抓取和校验,能够在次日中午前,便生成一份涵盖前日全国大盘、影片排片、场均人次、上座率乃至核心城市详细榜单的粗报数据。

  这份数据,对于掌握市场风向、制定排片和宣传策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下午一点,一份标注着“1月22日全国电影市场粗报数据”的加密文件,通过专资办的内部渠道,分发至各主要电影公司、院线及合作媒体。

  ……

  当天傍晚,从京城、魔都,到羊城、蓉城,全国各大城市的晚报纷纷在娱乐版头条刊发了来自专资办的权威数据,或者引述了来自盛影传媒官方确认的消息。

  《京城晚报》的标题带着一丝惊叹:《〈间谍过家家〉除夕惊艳亮相,首日狂揽1128万!王盛好莱坞首秀征服国内观众》。

  报道详细罗列了数据,并强调:“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档,能取得如此高的场均人次和上座率,充分证明了优质商业类型片对节日消费习惯的强大塑造力。王盛导演以其对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娴熟驾驭和对跨文化喜剧元素的精准拿捏,交出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答卷。”

  《羊城晚报》则更侧重于对比与展望:《王盛“左右互搏”,〈间谍〉首日破千万,〈功夫〉续航逼近四亿!》。

  文章写道:“这个春节档,几乎成了‘王盛出品’的独家秀场。新片《间谍过家家》以好莱坞式的高概念和精良制作为武器,攻城略地;旧作《功夫》(周星星执导)则以持久的口碑和生命力,持续收割票房。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撑起了春节档的大盘,也彰显了盛影传媒在内容制作和市场运营上的绝对统治力。”

  报道还特意提及了《间谍过家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据悉,该片自去年12月在北美上映以来,票房已突破1.5亿美元,全球累计收入更已超过3亿美元,其成功的‘混血’模式(好莱坞明星+东方导演+普世家庭主题),被视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典范操作。”

  《华西都市报》的评论员文章则角度更为犀利,标题直接点出了某种行业内的戏谑与洞察:《王盛找到“新玩法”?或消耗进口分账大片名额于无形?》。

  文章半开玩笑地分析道:“当一部由内地资本深度参与、内地导演执导、虽启用好莱坞明星但内核已深深烙上‘王盛制造’印记的电影,以‘进口分账大片’的名义在国内市场取得巨大成功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算不算是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消耗’了宝贵的进口片名额,却实质上为‘中国制造’的文化内容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王盛似乎找到了一条在现有规则下,最大化自身利益和文化影响力的捷径。”

  这种论调,虽带调侃,却也真切地反映了一部分业内观察家对王盛操盘能力的惊叹与某种复杂的情绪。

  ……

  与此同时,在电脑屏幕前,无数年轻网民和影迷,正通过“猫眼电影”的PC端网页,浏览着影片信息、查看排场、阅读影评,或者就在网站的社区板块里热烈地讨论着。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和与腾迅秋秋账号体系的深度打通,“猫眼”已不再是初生时的简陋模样。

  其影评社区聚集了大量的核心影迷,评分系统在影迷群体中建立了相当的公信力。

  关于《间谍过家家》的讨论帖层出不穷。

  “王导牛逼!这动作设计,这节奏把控,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拍好莱坞大片!”

  “笑点密集又不低级,夫妻互动太真实了,一边打架一边带孩子,哈哈哈哈!”

  “IMAX效果炸裂!开头那场追车戏就值回票价!比看盗版爽一万倍!”

  “所以说,还得是盛影,还得是王盛。以后好莱坞大片要是都这水准,我举双手双脚欢迎(狗头)。”

  “楼上真相了,感觉王盛这是给进口大片立了个新标杆啊,以后那些糊弄事的烂片还好意思来吗?”

  在这些讨论中,那句“王盛找到了一种消耗进口分账大片名额的方式”的戏言,被多次引用和玩梗,迅速在“猫眼”社区和与之联动的秋秋群、BBS中流传开来,成为一种带着自豪和认同的黑色幽默。

  它隐约指向了一个事实:在王盛的手中,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进口分账大片”,其定义和影响力正在被悄然改写。

  它们不再仅仅是文化入侵的象征,也可以成为展示中国电影人实力、甚至反向输出影响力的舞台。

第512章:《大闹天宫》

  2004年1月29日,农历甲申年正月初八。

  京城的年味儿尚未完全散去,大街小巷仍残留着鞭炮碎屑的硫磺气息和灯笼对联的鲜红印记,但城市的脉搏已然恢复了往常的强劲节奏。各行各业陆续结束假期,投入到新一年的奔忙之中。

  京信大厦,盛影传媒集团总部。

  高耸的玻璃幕墙在冬日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大厦内部早已是一派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

  员工们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相互间的拜年问候简短而热情,随即迅速投入到积压的工作或全新的项目里。

  新年后的第一个开工日,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年的、更加沉稳而自信的气息。

  复工后的第一项重大议程,并非上市公司的财报会议,也非院线扩张的进度审核,而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中国电影人梦想与遗憾的项目——《大闹天宫》。

  事实上,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中,并非无人觊觎过这颗古典神话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就在不到十年前,1996年,导演张建亚曾雄心勃勃地启动了中国首部尝试大规模电脑特效的魔幻电影《大闹天宫》。

  那一次,投资方京城珠达电脑动画公司豪掷预算一亿人民币,意图用当时还算前沿的数码技术,让美猴王真正腾云驾雾,大闹天宫。

  愿景是宏大的,探索是勇敢的。

  据说剧本甚至对原著结局进行了改编,让孙悟空最终回归花果山,强化其反抗精神。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彼时的中国,电影工业基础薄弱,特效技术尚在蹒跚学步,更关键的是,资本市场的支撑远不如今日稳固。

  最终,因投资方资金链断裂(传闻是同时进行的房地产项目拖累),这个耗资已达2500万的项目在1997年无奈搁浅,只留下一些概念图和零星拍摄素材,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声沉重的叹息,一个著名的“未完成项目”。

  技术、资金、市场、工业体系……环环相扣的短板,勒死了那次早产的雄心。

  ……

  盛影传媒的一间小会议室内。

  除了王盛和徐客,在场的还有盛影传媒负责内容生产的总裁、盛影视觉特效的艺术总监与技术总监,以及徐客带来的两位核心编剧。

  没有过多的寒暄,会议直接进入主题。

  徐客显然是做了充分准备,他走到投影幕布前,打开PPT,上面显示出《大闹天宫》的Logo概念图。他清了清嗓子,眼神灼灼,开始阐述编剧团队构思的故事大纲。

  “王董,各位同仁,”徐客的声音带着他特有的磁性,“我们的构想,是立足于《西游记》原著第四回到第七回的核心情节,但绝不拘泥于原文。我们想要呈现的,是一个更具史诗感、更富戏剧张力、也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大闹天宫’。”

  他切换PPT,画面呈现出结构图。

  “故事主要分为三大幕:

  第一幕,‘花果山称圣,龙宫借宝’。我们会用极具想象力的镜头,展现孙悟空吸收天地灵气、破石而出的神异,以及他在花果山称王,与群猴逍遥的快意。重点会放在‘龙宫借宝’这场戏,我们将设计前所未有的海底奇观,展现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的威力与灵性,这是孙悟空获得力量象征的关键。

  第二幕,‘天庭册封,蟠桃盛宴’。孙悟空被招安,封为‘弼马温’,发现受辱后反下天庭,自封‘齐天大圣’。

  与天兵天将的初次交锋,我们要打得精彩,打出孙悟空的桀骜不驯与神通广大。

  随后是二次招安,管理蟠桃园。重点戏‘蟠桃盛宴’,我们打算极尽奢华之能事,展现天庭的瑰丽与虚伪,为孙悟空后续的大闹做足铺垫。偷蟠桃、盗御酒、吃仙丹……这些情节会紧凑编排,突出一种反抗秩序的快感。

  第三幕,‘大战天庭,八卦炉中炼真身’。

  这是全片的高潮。我们将设计层层递进的天庭高手与孙悟空的对决,巨灵神、哪吒、四大天王……每一场战斗都要有独特的视觉奇观和打法设计。

  最终与二郎神杨戬的巅峰之战,会是力量、法术和变化的极致比拼。被擒后,八卦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以及破炉而出后的大闹灵霄殿,将是视觉冲击力的最高点。”

  徐客讲得投入,手势不断,显然对这个框架颇为自得。

  “在主题上,我们强调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对自由和不公命运的抗争。

  所以,结局我们参考了96年未完成版的一些想法,打算让孙悟空在某种程度上‘胜利’,他砸烂了灵霄殿,让玉帝狼狈不堪,然后潇洒地回到花果山,与他的猴子猴孙们继续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非原著中被镇压的结局。

  我们认为,这样更能体现英雄主义和人性的解放。”

  他顿了顿,看向王盛:“当然,这只是故事骨架。

  血肉部分,我们设计了大量细节。

  比如孙悟空的性格,会更加丰满,不仅有顽劣叛逆,更有对‘名分’的在意,对同伴的义气。

  天庭众仙,也不会是脸谱化的反派,玉帝的权谋、太上老君的淡漠、仙官们的庸碌,都会有所展现,营造一个更真实、也更讽刺的天庭生态。”

  徐客的阐述完毕,会议室里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盛身上。

  王盛缓缓翻看着手中那份详尽的故事大纲和部分概念草图,手指在纸页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

  片刻的沉默后,他抬起头,看向徐客,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首节 上一节 336/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