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和热烈的掌声!
涨幅超过三成!
这充分显示了市场资金对“中国电影第一股”的热情追捧。
王盛抬头看着那鲜红的数字,脸上露出了一个清晰的笑容。
他与身边的韩三坪、朱总等人用力握手,接受着众人的祝贺。
交易大厅内,瞬间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状态。
身着红马甲的交易员们开始紧张地接单、报单,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行情屏幕上,盛影传媒的股价开始跳动,成交量迅速放大。
仅仅开盘十分钟,换手率就超过了15%,显示出极高的市场活跃度。
股价在短暂冲高至35元后,略有回落,但始终稳固在29元上方震荡。
在场的盛影员工们激动地互相拥抱,有人甚至眼眶湿润。
……
一位财经记者在现场进行连线报道,语气激动:“观众朋友们,正如大家所见,盛影传媒上市首日开盘即迎来暴涨!目前股价稳定在29元上方,涨幅30%!
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家民营影视龙头的强烈看好!‘中国电影第一股’的征程,已经强势开启!”
交易大厅的喧嚣与窗外黄浦江的平静形成对比。
而在全国各地,无数关注着股市和娱乐新闻的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这一消息。
京城。
京信大厦盛影传媒总部。
当开盘价跳出的那一刻,整个楼层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第501章:树大招风
2003年12月8日,下午。
魔都证券交易所那声象征性的锣响余音尚未散尽,一场席卷全国舆论场的风暴已然成型。
正如无数市场观察者所预料的那样,盛影传媒(603888)登陆A股,并不仅仅是财经版块的头条,它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社会文化的每一个角落。
当天下午,从京城、魔都、羊城,到诸多二线城市的报摊亭,但凡带有“晚报”、“都市报”、“娱乐报”字样的纸质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将“盛影传媒上市”作为最醒目的标题。
《京城晚报》在文化版用了整版报道,标题是《“盛影号”航母鸣笛启航,中国电影驶入资本深海》,文章详尽梳理了盛影传媒从婚庆录像到全球票房巨擘的八年历程,配图是王盛在上市仪式上沉稳敲锣的大幅照片,评论称“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胜利,更是一个时代对文化产业价值认可的象征”。
《羊城晚报》的财经版视角则更具冲击力:《29.64元!盛影传媒开盘暴涨30%,神秘掌门人王盛身家瞬超170亿!》。
文章中间简单粗暴地列出了一个计算公式:王盛持股7.7亿股,乘以开盘价29.64元,其持股市值已达到惊人的228.23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砸在了无数读者的心坎上。
“百亿富豪”,这个在2003年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的名词,被牢牢地钉在了王盛的头上。
《华西娱乐报》更是直接用上了《王盛:八年造梦,一朝封神!》这等充满个人崇拜气息的标题,将王盛的创业史描绘成一部励志传奇,着重渲染了《功夫》热映与上市成功的双重喜悦,称其为“献给所有相信梦想者的一剂强心针”。
然而,在一片看似铺天盖地的赞誉之下,潜流早已开始涌动。
在一些更具批判性和独立色彩的媒体上,以及初具规模的网络论坛如“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的财经板块,质疑和警惕的声音开始浮现。
《南方周末》的一篇评论文章标题相对克制,但内文却犀利无比:《盛影上市:文化产业的盛宴还是泡沫的开端?》。
文章指出,盛影传媒48倍的发行市盈率远超传统制造业和 even大部分科技股,其估值严重依赖于对未来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的“美好预期”。
“当一部电影的票房成败足以影响一家百亿市值公司的股价波动时,这是否意味着资本已过度渗透文化创作,使其沦为纯粹的金融产品?”
文章进一步质疑,盛影传媒通过“中影盛世院线”掌握庞大渠道,结合自身强大的内容制作和发行业务,已初步形成“渠道+内容”的闭环,是否存在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挤压竞争对手、形成行业“托拉斯”的嫌疑?
“我们乐见中国出现自己的迪士尼,但也需警惕垄断带来的创新停滞和市场公平的丧失。”
一些匿名的“业内人士”和分析师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语气更是充满酸葡萄心理和担忧。
“这就是资本吹出来的泡沫!一部电影的成功具有极大偶然性,将未来寄托于此无异于赌博。”
“王盛太年轻了,手握如此巨量资金,他懂得如何驾驭吗?我看悬。”
“盛影的模式就是通吃,从上游IP到下游影院,连宣传渠道都把控得死死的,其他中小公司还有活路吗?”
“我听说他们内部管理非常霸道,王盛说一不二,这种个人色彩浓厚的公司,风险极高。”
更有甚者,在一些小范围流传的、来源不明的“内参”消息和恶意揣测中,开始散播“王盛上市就是为了圈钱套现,准备随时跑路海外”的荒谬言论,试图从道德层面将他彻底抹黑。
这些声音虽然尚未成为主流,却在特定的圈层——尤其是那些在盛影崛起过程中利益受损,或是对其模式感到恐惧和不适的竞争对手、传统势力以及部分保守的金融人士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但在普罗大众的视野里,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和普通影迷心中,又是另一番光景。
对于他们而言,复杂的资本运作、市盈率、托拉斯……这些词汇遥远而枯燥。
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的,是《功夫》影院里那酣畅淋漓的笑声与震撼视效,是“猫眼电影”带来的便捷选座体验,是《博物馆奇妙夜》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王盛的名字,与这些优质、好看、提气的文化产品紧密相连。
“上市怎么了?盛影拍的电影好看,我乐意花钱看!”
“人家凭本事赚钱,眼红什么?”
“王盛要是跑路了,谁还能拍出《博物馆奇妙夜》这么牛的电影?”
“反正我支持盛影,支持王盛!”
网络论坛上,类似的挺王言论占据着压倒性优势。
林晓月这样的年轻白领,在午休时看到报纸上对王盛“圈钱跑路”的污蔑,甚至会气愤地和同事争辩几句。
在他们看来,王盛用八年时间,从一个普通的北影厂子弟走到今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发生在本土的成功学奇迹,值得敬佩而非诋毁。
……
京城,新画面影业。
张伟平的办公室内,气氛压抑得如同冰窖。
桌上摊开着好几份不同的晚报,头版无一例外都是盛影上市和王盛身家暴增的消息。
《英雄》在《功夫》碾压式排片和口碑下的惨淡票房报表,像一记记无声的耳光,抽在他的脸上。
“泡沫!托拉斯!圈钱跑路!说得好!说得他妈的好!”张伟平猛地将一份报纸摔在桌上,脸上因为愤怒和一种近乎绝望的嫉妒而扭曲,“看到没有?不是只有我们这么想!这小子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他对面坐着一位神色阴鸷的中年男子,是公司聘请的公关顾问,同时也与某些背景复杂的势力有所牵连。
“张总,稍安勿躁。”中年男子声音低沉,“现在的舆论,对我们有利有弊。利在于,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力量对王盛和盛影的快速膨胀感到不安,这包括了文化圈里的一些老前辈,也包括了资本市场里担心泡沫的人,甚至……”
他意味深长地指了指天花板。
“弊在于,”他话锋一转,“王盛和盛影在普通民众里的声望太高了,尤其是年轻人。单纯靠媒体放话,很难动摇他的根基。他那套‘用作品说话’的逻辑,在目前阶段非常有效。”
“那怎么办?就看着他这么风光上市,然后拿着股民的钱进一步挤压我们?”张伟平低吼道,眼中布满血丝。
“当然不。”中年男子阴冷地笑了笑,“舆论只是第一步,是点燃火药的引线。我们需要的是更实际的动作。他不是靠着《功夫》和上市风光无限吗?那就想办法,在这最风光的地方,给他撕开一道口子。”
他顿了顿:“我收到风声,上面有些老同志,对王盛这种‘挟资本以令市场’,甚至隐隐有影响文化导向能力的民营资本家,非常不感冒。认为他破坏了规矩,挑战了秩序。”
张伟平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如同黑暗中窥见猎物的野兽。
“对!还有他那个猫眼电影,搞线上选座,是不是涉及资金池?有没有金融风险?能不能往非法集资上靠一靠?”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脸上浮现出病态的潮红,“就算搞不死他,也要让他脱层皮!让他知道,这个圈子,不是他一个小辈能随便通吃的!”
类似的密谋,并不仅仅发生在新画面。
在京城某些不对外开放的私人会所包厢里,在沪上某些资本大鳄的茶叙中,甚至在海外一些因王盛截胡项目而利益受损的机构内部……一股股或明或暗的力量,正因盛影的上市和王盛的骤然显贵而被激活、被串联。
他们有的因利益受损而愤懑,有的因地位受到威胁而警惕,有的则纯粹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看不惯王盛所代表的这种彻底市场化、资本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502章:登顶首富
2003年12月8日的夜晚,对于绝大多数盛影系的员工而言,是一个不眠之夜。
并非因为彻夜的狂欢——尽管公司上市的成功足以让任何一位与有荣焉的员工心潮澎湃——而是因为一条在下午交易时间结束后,通过公司内部OA系统、各部门工作群或是直接用短信通知发出的,简短却石破天惊的消息:
“为感谢全体员工多年来与公司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经集团董事长王盛先生提议,董事会批准,将向符合条件的员工发放特别上市纪念红包。
发放标准如下:累计工时满三年(含符合条件的临时工)——1000元;累计工时满两年——500元;其他在职员工——300元。
红包将于今晚12点前,直接发放至各位工资卡账户。愿我们继续携手,共创盛影未来!”
消息传出,起初是难以置信的寂静,随即,在各个办公室、项目部、后期机房、甚至远在怀柔影视基地和全国各地院线的盛影系单位里,爆发出了一阵接着一阵的、几乎要掀翻屋顶的欢呼与尖叫!
“一千块!真发一千块!”一个入职刚满三年的年轻动画师看着手机短信,激动地掐了自己胳膊一下,疼得龇牙咧嘴,却笑得像个孩子。
在2003年,这笔钱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工资,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巨款”。
“老王够意思!连我们这些‘临时’跟组的都算!”一个跟着《功夫》剧组辗转数月、合同即将到期的灯光助理,看着短信提示的入账信息,眼眶有些发红。
这种被尊重、被纳入“自己人”范畴的感觉,远比金钱本身更让人温暖。
……
粗略估算,盛影系旗下包括盛影传媒、光线传媒、盛影特效、中影盛世院线(管理团队)、乃至关联的艺人经纪、出版、游戏等业务板块,符合条件的员工接近两万人。
这一下,真金白银撒出去数千万元!
没有复杂的流程,没有层层审批的拖延,就在上市首日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夜晚,承诺的红包准时到账。
无数员工的家庭电话在这一刻被打爆,内容无一例外是兴奋地分享着这突如其来的喜悦。
在许多普通员工看来,老板王盛上市圈了多少亿那是财经版的故事,而这实实在在打到卡里的一千、五百、三百元,才是与他们休戚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上市红利”。
这一刻,公司的凝聚力、员工的归属感,被这个简单粗暴却又无比真诚的举动,推向了顶峰。
……
与员工层面的普天同庆相比,公司在魔都举办的上市庆功宴,则显得格外“正派”和低调。
宴会设在外滩附近一家历史悠久、格调典雅的老牌酒店宴会厅,没有红毯秀,没有邀请太多娱乐圈的明星大腕来蹭热度,也没有安排任何博眼球的表演。
到场的主要是公司管理层、核心骨干、保荐机构中金公司的团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几位重量级的政界人物。
当魔都领导成员的身影出现在宴会厅时,现场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随即是更加热烈的掌声。
他们的到场,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给一家新上市公司面子,更是对盛影传媒所代表的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一种明确背书。
领导在简短的致辞中,没有过多提及股价和市值,而是高屋建瓴地指出:“盛影传媒的成功上市,是魔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文化大都市建设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
我们希望盛影传媒能以上市为新的起点,坚守主业,勇于创新,不仅要做资本市场的优等生,更要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排头兵,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更大贡献。”
王盛在答谢辞中,也完全契合了这一基调。
他感谢了各方支持,重申了公司的责任与使命,语气沉稳,态度谦逊,将个人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时代、政策和团队的努力。
整场宴会气氛热烈而不失庄重,交流务实而富有建设性,更像是一场高规格的工作研讨会,与外界想象中娱乐圈、金融圈交织的浮华盛宴相去甚远。
王盛端着酒杯,与各位领导和重要合作伙伴逐一寒暄,姿态放得很低。
他知道,树大招风,此刻越是风光,越需要谨慎。
将庆功宴的格调拔高,聚焦于产业和宏观层面,既能有效规避某些潜在的负面联想,也能进一步巩固与地方政商两界的良好关系,为公司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