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325节

第492章:幸福的回响(下)

  九月的北美电影市场,通常被视为暑期档狂热后的缓冲期,也是秋季颁奖季的前奏。

  大片偃旗息鼓,为来年的奥斯卡野心家们腾出空间。

  然而,2003年的这个九月,因为《当幸福来敲门》的存在,显得格外不同。

  在812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之后,所有人都以为这部中等成本的合拍片会像大多数依靠口碑发酵的影片一样,走一条平稳而缓慢的衰减曲线。但市场的反馈却让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分析师们大跌眼镜。

  次周一,在工作日本应相对冷淡的票房统计中,《当幸福来敲门》的日票房环比周日跌幅仅为惊人的18%,远远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周二,票房甚至出现了小幅逆跌。

  到了周三,当周中票房数据汇总时,影片的北美累计票房已悄然突破1300万美元。

  排片率如同被无形的手推动着,从首周的不足1500家影院,稳步扩张到超过1800家。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主流商业院线,在看到其恐怖的上座率(尤其是在白天场次和周中时段)后,也开始谨慎地增加排片。

  这部电影仿佛拥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吸引着那些不常走进影院,或是被战争新闻和浮夸商业片弄得身心俱疲的观众。

  这股“幸福”的涟漪,迅速扩散到了好莱坞的权力中枢。

  在华纳兄弟位于伯班克的行政楼层,一位资深制作副总裁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重新评估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聚焦家庭和个体奋斗的项目。

  王盛和迪士尼合作的这部《当幸福来敲门》证明了,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式讲述一个‘小故事’,其情感穿透力和商业回报可能远超预期。

  我们需要研究这种‘情感刚需’。”

  派拉蒙的一位创意总监在午餐会上对同僚感叹:“我们是否过于迷恋IP和续集了?看看这部《当幸福来敲门》,它没有超级英雄,没有爆炸,只有一个男人和他的孩子。

  但它让观众哭了,也让他们笑了,最重要的是,它让他们走进了电影院,并且在离开后告诉朋友也必须去看。这种最原始的口碑力量,我们似乎有些遗忘了。”

  米拉麦克斯的哈维·韦恩斯坦,这位奥斯卡季的操盘老手,迪士尼旗下数得着的马仔在私人放映室里看完成片后,沉默了片刻,然后对身边的助手说:“通知我们负责奖项公关的团队,重点关注这部《当幸福来敲门》。杰米·福克斯的表演是影帝级别的。

  王盛……这个中国人,他太懂如何在规则内玩转东西方叙事了。他把一个我们几乎拍滥的‘美国梦’题材,注入了东方式的坚韧和含蓄,反而让它显得新鲜而有力。这是个可怕的对手,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

  而在迪士尼内部,气氛则更像是意外的狂喜。

  动画工作室大楼里,负责本片的制片人罗伯特·盖勒和莎拉·米勒,看着节节攀升的票房报表和几乎一边倒的媒体好评,时常相视而笑,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庆幸。

  “罗伯特,还记得王坚持要用杰米·福克斯时我们的犹豫吗?”莎拉·米勒翻着《娱乐周刊》将影片列为“秋季必看”的版面,感慨道,“他现在简直成了‘坚韧父亲’的代名词。”

  罗伯特·盖勒点点头,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实时更新的票房数据上:“还有他坚持要在旧金山实景拍摄,复原80年代的街景。

  现在影评人都在夸赞影片的时代感和真实性,说这增强了故事的信服力。

  莎拉,我们当时觉得他有些固执甚至苛刻的要求,现在都成了影片成功的基石。他对电影本质的把握,超越了很多在好莱坞混迹几十年的人。”

  最感到措手不及的,或许是那些专注于市场数据分析的机构。他们的模型通常基于类型、阵容、宣发规模等变量进行预测,但《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显然引入了他们模型难以量化的“情感共鸣”和“时代情绪”参数。

  “这不合逻辑,”一家知名数据公司的分析师在内部会议上坦言,“在战后这种普遍寻求 escapism(逃避现实)的时期,一部如此直面现实困境的电影,竟然能取得这样的票房走势。

  唯一的解释是,它精准地触碰到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希望’和‘确定性’的渴望。它将个人的挣扎与普世的家庭价值绑定,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慰藉。”

  媒体的报道角度也开始深化,不再局限于影片本身。

  《纽约客》刊登了一篇长篇特稿,探讨“后……时代、后伊拉克战争时代,美国观众的心理需求与电影供给之间的错位与契合”,将《当幸福来敲门》作为一个关键文化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它反映了民众在宏大叙事失效后,向微观个体和基本人伦价值的回归。

  《华盛顿邮报》则联系了真实的克里斯·加德纳本人(影片结尾已注明灵感来源于其经历),他的现身说法,以及他对影片“捕捉到了那段岁月精髓”的肯定,进一步为电影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背书,形成了又一波宣传热点。

  ……

  王盛在洛杉矶的酒店套房里,平静地接收着来自各方的信息和数据。

  “王先生,韦恩斯坦先生希望能约个时间共进晚餐。”怀特在电话里的语气更加恭敬了。

  “告诉他,我近期行程很满,心领了。”王盛淡淡地回复。

  要不要冲奖,迪士尼会安排的,他无需出手。

  “迪士尼那边希望加大宣传投入,他们觉得影片有潜力冲击更高的票房峰值,甚至……在颁奖季有所作为。”怀特继续汇报。

  “可以,但宣传基调不能变。不要过度炒作,保持影片‘质朴感人’的核心印象。”

  ……

  挂断电话,王盛走到窗边,俯瞰着洛杉矶的夜景。

  这座城市星光璀璨,却也现实冷酷。

  一部电影的成功,在这里如同投入大海的石子,能激起多大涟漪,取决于它本身的质量,也取决于浪潮的方向。

  《当幸福来敲门》无疑撞上了正确的浪潮。

  美伊战争带来的精神迷茫和情感需求,奥斯卡前哨战对优质文艺片的天然关注期,以及北美社会对“美国梦”叙事某种程度的疲惫与重新审视……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为这部融合了东方叙事克制与西方个体奋斗精神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

  它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必然。

  随着九月第三周的结束,《当幸福来敲门》的北美票房稳健地突破了3500万美元,超越了其制作成本,并且后劲依然十足。

  杰米·福克斯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早期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预测名单上,王盛也因其“精准的导演把控和跨文化叙事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赞誉。

  一个改编自中国电影内核,由华人导演主导,中美资本合作,讲述一个在美国发生的励志故事的电影,正在用最直接的方式——票房和口碑——证明着其跨越文化壁垒的强大力量。

  这让那些习惯了以救世主或教师爷姿态看待外来作品的好莱坞大佬们,在惊讶之余,也不得不开始正视一个事实:来自东方的创作者,不仅能够驾驭他们熟悉的商业类型片,也能深刻理解和呈现他们本土的社会情感,甚至可能做得更加触动人心。

  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的简单成功,而是一种叙事话语权的微妙转移。

第493章:《时代》

  洛杉矶,九月的尾声。

  干燥的圣安娜风掠过城市,带来一丝内陆沙漠的灼热。

  《当幸福来敲门》北美票房突破4000万美元的消息,如同最后一块拼图,彻底夯实了王盛在好莱坞难以撼动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功夫足球》近亿美元的北美票房是令人瞠目的奇袭,《博物馆奇妙夜》全球超四亿的收益是商业巨制的煌煌成功,《电锯惊魂》以小博大的黑马奇迹是精准眼光的体现……

  那么这部《当幸福来敲门》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丰收,则向好莱坞展示了他全面而可怕的掌控力——从极致商业到温情文艺,从东方奇幻到美国本土现实题材,他似乎无所不能,且每一次都精准地踩在了市场与时代的脉搏上。

  更不用说,他身后还有一个正在缓慢苏醒的、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以及他本人就是那个市场的主宰者之一。

  这种“内容创作+资本运作+市场掌控”的三位一体模式,在好莱坞的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最成本的成功那位,直接搞出了针对他的“派拉蒙法案”。

  吴雨森在《风语者》票房惨败后已然式微,李安虽凭借《卧虎藏龙》享誉世界,但其创作路径更偏向作者化的艺术探索,且并未像王盛这般深度介入好莱坞的资本与工业体系核心。

  王盛,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当那些嗅觉灵敏的美国重量级媒体想要深入解读这位横空出世的“东方奇迹”时,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与新线影业关系相近、以深度人物报道和时代趋势分析见长的《时代》周刊。

  1993年,传媒巨头特纳广播公司收购了新线影业。

  1996年,时代华纳收购了特纳广播公司。通过这次交易,新线影业和它的“兄弟公司”城堡石娱乐公司一起被并入时代华纳集团。

  此时,华纳兄弟影业和新线影业在集团内部是平级的姊妹公司,都向集团总部汇报。

  新线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独立运营,拥有自己的开发、制作、营销和发行部门。

  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内部赛马的竞争者关系。谁输谁就要被对方吞并。

  直到2008年,由于新线出品的多部电影(如《黄金罗盘》)票房表现不佳,导致巨额亏损,AOL时代华纳决定对其进行重大重组。

  2008年2月,AOL时代华纳宣布将新线影业大幅缩减规模,将其整合进华纳兄弟娱乐公司。

  也就是说,《时代》周刊和新线影业是“堂兄弟”公司的关系。

  不过,新线影业和这位堂兄弟的关系一般,与新线影业合作密切的媒体,是《娱乐周刊》、《名利场》、《首映》、《好莱坞报道者》与《综艺》这些聚焦行业领域的媒体。

  新线影业无法影响《时代》周刊,《时代》周刊的知名度,也不需要新线影业为它牵线搭桥。

  在伯班克与迪士尼讨论下一步合作的王盛,收到了《时代》周刊的专访邀约,稍作思考,他接了下邀约。

  ……

  专访安排在九月末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地点就在王盛下榻的半岛酒店套房客厅。

  《时代》周刊派出了他们的资深文化评论员兼特约编辑,詹姆斯·曼,一位以深刻洞察力和犀利提问著称的老牌记者。

  他带着一名摄影师和一名助理,准时抵达。

  简单的寒暄后,专访在临窗的沙发区开始。洛杉矶的天际线在窗外铺展,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王盛平静的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

  “王先生,”

  詹姆斯·曼打开录音笔,开门见山,“首先,祝贺《当幸福来敲门》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似乎与您之前那些更……‘高概念’的商业作品截然不同。是什么促使您执导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

  王盛身体微微后靠,姿态放松,目光深邃:“曼先生,电影对我来说,从来不只是生意,或者说不全是。它是一种沟通的语言,一种探索人性的工具。

  《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内核——关于爱、责任、坚持和在逆境中守护尊严——是超越文化和国界的。我选择它,是因为它打动了我。至于时机,”

  他顿了顿,语气略带深意,“也许正因为当下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宏大叙事的挫败感,人们反而更需要回归到个体、回归到最基本的人伦情感中寻找力量和慰藉。”

  詹姆斯·曼飞快地记录着,追问道:“所以您认为,是这种‘情感需求’催生了影片的成功?而非单纯的电影技巧或明星效应?”

  “电影的成功永远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王盛回答得滴水不漏,“故事是基础,表演是血肉,时机是土壤。我们只是恰好种下了一颗合适的种子,并遇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季节。”

  “谈到表演,杰米·福克斯并非最初的首选。您坚持启用他,是否冒着巨大的风险?毕竟,威尔·史密斯似乎是更‘安全’的选项。”

  “风险始终存在。”王盛淡然一笑,“但我相信判断。杰米身上有一种被生活打磨过的质感,一种内在的韧性,这与克里斯·加德纳的角色高度契合。演员与角色的灵魂共振,远比名气大小更重要。结果证明,他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詹姆斯·曼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让我们回顾一下您令人惊叹的好莱坞轨迹。《功夫足球》,一部香港喜剧,在北美斩获近亿美元;《博物馆奇妙夜》,全球票房超四亿;《电锯惊魂》,成本与回报比堪称奇迹;现在又是《当幸福来敲门》。

  您的成功模式似乎无法被简单归类。您如何定义自己在好莱坞的角色?导演?制片人?战略家?还是……征服者?”

  最后一个词,他用了“Conqueror”,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王盛闻言,轻轻摇头,语气依旧平稳:“我不是征服者,曼先生。好莱坞也不是需要被征服的城池。我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座桥梁,一个连接东西方市场、资本和文化的‘链接器’。

  我带来东方的故事、视角和资本,也学习并运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全球渠道。我们是在共同创造价值,满足不同市场观众的需求。”

  “链接器……”詹姆斯·曼玩味着这个词,“一个非常有趣的定义。那么,作为‘链接器’,您如何看待您身后的中国市场?它在这场全球电影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时代》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王盛最为好奇的一点。

  “中国电影市场……”

  王盛缓缓说道,每一个字都清晰而有力:“就像一艘刚刚启航的巨轮。它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增长的经济体量,以及日益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

  目前,它或许还在适应远洋的规则,调试自身的引擎,但它的体量和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转回头,直视詹姆斯·曼:“它不会是任何市场的附庸,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内容输入地。未来,它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产出地和资本输出地。

  我的公司,盛影传媒,正在国内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市场化改革。我们上市在即,目标就是打造一艘能够经得起风浪、并能驶向全球的中国电影旗舰。”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五年,或者十年。但趋势不可逆转。好莱坞需要学会的,不是如何‘教育’或‘俯视’这个市场,而是如何与它平等对话,找到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而我,恰好在两边都拥有一些资源和理解,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所以,您是在为未来的中美电影合作,或者说竞争,制定规则?”詹姆斯·曼敏锐地抓住了核心。

  “规则是由市场、由实力、由共同利益决定的,不是由某个人制定的。”

  王盛语气平淡道:“我只是一个实践者,一个先行者。我用成功的合作案例——《博物馆》、《电锯》、《幸福》,以及即将到来的《间谍过家家》、《暮光之城》——来证明这种新模式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他提到了未来的项目,语气平常,却让詹姆斯·曼精神一振。

  “《暮光之城》,您坚持启用中国演员范小姐作为女主角,这是否是您将中国元素更深层次植入好莱坞主流类型片的一次大胆尝试?”

  “范是一位极具天赋和职业精神的演员,她适合那个角色。”

  王盛首先肯定了范小胖本人,“至于‘中国元素’,我更倾向于称之为‘全球化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融合’。电影是世界的,观众也是世界的。

  为什么女主角不能是华裔?

首节 上一节 325/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