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432节

  南祝仁抓住关键点就开始深入:“冷。在哪个部位感觉最明显?”

  李玲玲沉默了比刚刚更加长一点的时间,随后道:“……手……还有……胃里……像结了冰……”

  南祝仁点头:“嗯,手和胃里,像泡了水……不,更冷一点,像结了冰。”

  先【重复】一下。

  南祝仁又道:“除了冷,还有别的感觉吗?比如重量,或者形状?”

  这是【具体化】和【隐喻探索】的技巧,引导来访者更细致地描述身体感觉,使用用“重量”、“形状”一类的具体描述,帮助表达难以言喻的感受。

  李玲玲的呼吸急促起来,盖在身上的毛毯一起一伏。

  她道:“有的……很重……像是被一块石头压着,我觉得动不了。”

  南祝仁点头:“一块冰冷的、沉重的石头,压在胃里,让你感觉动弹不得。”

  再一次【重复】并整合李玲玲的描述,让她感到自己的体验被准确接收和理解。

  李玲玲轻轻闭了下眼,像是默认,又像是疲惫。

  对话进入本次咨询的关键部分了。

  “这块石头现在还在吗?”南祝仁问道。

  “……在。”李玲玲答道。

  “和它刚刚出现的时候给你的感受比起来如何呢?是轻了一些,还是重了一些,还是没有变化?”南祝仁又问。

  李玲玲停了两个呼吸的时间,道:“可能轻了一些……但也可能没什么变化,我不太清楚。”

  南祝仁点头:“好。”

  他放低了自己的声音,轻而缓地道:“现在,我们不需要移开那块石头。”

  “我只邀请你,再一次去感受一下你后背被枕头支撑的感觉——”

  南祝仁伸手摸了摸李玲玲的枕头。

  “还有毯子的温度——”

  南祝仁又指了指李玲玲身上盖着的毛毯。

  “让这两种感觉——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同时存在。”

  立刻消除负面感受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南祝仁的目的是引导她意识到,安全的、支持性的感受可以和痛苦的感受并存,以此扩展她的情感承受窗口。

  李玲玲依言闭上眼睛,呼吸似乎更深了一点。

  半晌后,她回答道:“……可以。”

  南祝仁心里点头,李玲玲在咨询中的配合度是相当高的。

  他继续道:“很好。那接下来,我们保持着对‘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的感受,试着去回忆——”

  他的语气愈发低而稳:“——在你的记忆里,作为一个护士,你的手,有没有过……稳稳地、精准地完成一次操作的感觉?”

  南祝仁鼓励道:“不一定是大事,任何一次都可以。”

  此刻的话题转向李玲玲的专业能力和成功体验,开始进行关键的积极资源取向式提问,来激活积极身体记忆,以及身份认同。

  李玲玲愣了一下,眼神里出现一丝茫然。

  然后……慢慢浮现出一点微光。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曾经拿着针管、此刻却无力地放在毯子上的手。

  李玲玲的声音依旧沙哑,但有了细微的波动:“有的……”

  “我刚进来的时候,给一个孩子打针……他很怕。我,我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

  南祝仁用很夸张的幅度用力点头。

  语气的波动则是不变:“是在刚当护士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吗?那确实是记忆非常深刻。”

  南祝仁道:“你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那个时候,你的手是什么感觉?”

  南祝仁的眼睛紧紧盯着李玲玲的反应。

  只见毛毯上面出现了微微的收缩,那是被手抓紧、摩挲才会出现的变化。

  非常好。

  就听见李玲玲道:“那个时候……我的手是稳的。因为我练习了很多遍,我一点也不紧张……我知道一定能够成功。”

  南祝仁不厌其烦地继续【重复】:“很稳,而且你知道知道一定能成。”

  他突然问道:“你现在还能感受到那种‘稳’的感觉吗?”

  李玲玲一愣,毛毯下面的手指也停止了活动。

  南祝仁道:“能感受到吗?哪怕只有一点点——它可能就在你的指尖,或者手掌里。”

  这段对话中,这种“通过回忆过去干得好的事情来反驳现在的失败”的对话技巧,其实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出现。

  很多人都能无师自通这种安慰朋友的技巧。

  但在咨询中出现,使用起来自然更加有讲究。

  除了对话节奏的循序渐进之外,咨询师还要去去引导来访者具体化并放大这种积极的身体感觉,将其作为一个内在的力量源。

  就看到李玲玲手掌处的毛毯又动了一下。

第600章 白庆华 翁娉婷:熟悉的激进味道

  伴随着李玲玲摩挲毛毯的动作。

  粗糙但是柔软的布料传递来了最真实的触感,同时唤醒了李玲玲的回忆。

  这微弱的触感好像构架出了一个桥梁,将李玲玲过去那种手头的“稳”重新带回到了她的掌心之中。

  半晌后,李玲玲点头道:“好像……有一点。”

  南祝仁追问了一句:“是那种‘稳’的感觉吗?能形容一下吗?”

  李玲玲沉默了一会,这是在组织语言。

  半晌后,她回答道:“就是……我也不清楚,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感觉。反正……和那种‘冷’、‘重’,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是吗?”南祝仁强调。

  “……对。”李玲玲迟疑着点头,“只是它在的时候,我可能感觉不到。只有在成功之后,我才能知道刚刚那种感觉出现了。”

  南祝仁要的就是这种细致的、有着充分个人认知的描述。

  南祝仁点头,用李玲玲的话来进行总结:“所以那种‘稳’的感觉,和你刚才说的‘冷’与‘重’,是同样的真实。只不过它们出现的形式不一样罢了,对吧?”

  在本次对话中,这是最后的关键一步了。

  将积极资源与消极体验置于同等真实的地位,进行整合,帮助来访者理解情绪和感受的复杂性。

  进而让李玲玲认识到——情况并非“全好”或“全坏”的。

  当然,只要是个成年人,基本上都会明白这个道理;但情绪和失调认知的洪流涌上来的时候,又是完全不讲道理的。

  所以才需要咨询师进行外部的认知支持。

  房间里面再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李玲玲的目光不再完全空洞,虽然依旧疲惫,但似乎有了一些内容。

  她时而看着自己的手,时而望向帐篷外。

  “……对,是这样的。”

  半天之后,她才点头,肯定了这个成年人都会明白、但又总是被刻意忽略的道理。

  到这里就可以了。

  南祝仁轻声道:“我们今天的交谈可以在这里停一下。我也是刚刚到这里,今天来这里只是看到你的档案,所以就过来进行一次比较正式的评估,看看你的状况。”

  不是正规的咨询,没有助手打配合,因此在来访者对本次咨询出现依赖的时候,还是要多找一点语言来修饰的。

  尤其面对李玲玲这种特殊的情况。

  李玲玲的脸上果然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不舍,甚至微微支起了上半身。但南祝仁给出的理由确实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所以李玲玲的动作在僵了半晌后,又慢慢地躺了回去。

  “至于你身上的感觉……”

  南祝仁又道:“你不需要立刻改变任何自己的感觉,无论是冷的石头,还是稳的手感,它们都在你的身上,你也要让它们都一直在。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允许自己休息,感受这份支撑。”

  这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允许”和“感受支撑”。布置这样一个极其简单、无压力的任务,巩固稳定效果。

  同时,把这个“布置作业”的任务放到告别之后,也能冲淡掉李玲玲的部分不舍的情绪。

  话毕,南祝仁缓缓站起身。

  “我晚些时候再来看你。”

  今天的咨询很短暂,来得突然,去得也快。

  李玲玲的目光跟随南祝仁的动作,虽然没有说话,但那个眼神已经不同于最初的彻底隔绝。那里面,有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被称为“连接”的东西。

  南祝仁微微点头,转身离开,留下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她消化和休息。

  ……

  “嘎吱”一声打开门,南祝仁看到刚刚带自己过来的工作人员还守在门外。

  对方的衣角还有一丝风,似乎是在听到南祝仁的脚步声之后临时从听墙角的姿势窜开,做出现在这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南祝仁看了看他的表情。

  没有那些不好的东西,至少没有针对李玲玲的不好的东西。

  那大概懂了。

  南祝仁心里认可工作人员的举动,同时面上露出温和的笑:“这里结束了。能带我回去找我的老师他们吗?我没有工作证,在这里乱走不太方便。”

  工作人员自无不可的应下,没有再往李玲玲的屋内张望,转身带着南祝仁离开。

  他们径直走回刚刚开会的帐篷,这里的会议居然还没有结束。

  翁娉婷等人看到南祝仁的时候脸上也露出讶异的表情——因为现在距离他离开时间根本没有过去多久。

  这可不符合南祝仁平时做咨询的风格。

  但是这种话不能当面问出,而恰好翁娉婷他们和负责人的谈话也到了结束的时候。

  在敲定了今后几天的工作之后,又有工作人员带他们到安置的住处,收拾行李。

  一行人可是在下了车之后就匆匆赶过来开会的。

  也是这个时候,翁娉婷才终于朝着南祝仁问道:“你这次咨询这么快就结束了?”

  在刚刚南祝仁走了之后,翁娉婷才看了南祝仁拿到的档案。在认出李玲玲之后,他们立刻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也明白了南祝仁为什么会展现出那种急切的样子来。

  南祝仁看了看四周,没有外人,眼下是密闭的室内。

  周围的又是同课题组的,又是一次类似案例交流的环境。

首节 上一节 432/4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