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97节

  “好,我看干脆这个暑假你开始实习!”

  陈乐怡说道:“好呀”

  她没有其她的心思,就是想帮母亲分担。

  蒋梅英的投资企业,陈文锦四年前也开始加入,但一直也是‘兼职’。

  而陈光良说过,蒋梅英这一房,女孩子也要分家产,所以不可能亏待陈乐怡。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1958年秋。

  香港的地产已经停止下跌,甚至开始回暖的迹象。

  此次下跌,只是单纯的供大于求,经过接近一年的消化,市场已经重新缓过来。更何况,随着香港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势必会带动地产。

  次轮下跌,地皮最高跌幅70%,但这也是少部分地盘,例如原业主破产和濒临倒闭,属于捡漏性质。

  而长实集团无疑捡漏成功,这段时间拿下10幢楼的地盘,可建2000多个住宅单元的庞大。

  会议室。

  陈光良说道:“从1959~1961年,长实集团计划要售出3000个住宅单元的目标,相当于每年销售1000个。而且,我们不能动用手中的那些唐楼地盘,毕竟才建十多年时间呢!也不能动用那些大幅地盘,那是将来的大型项目储备地盘。所以,所需地产原材料只能从外面购入。”

  长实集团的唐楼,有1000幢以上,很多都是一个区域,以后随时可以重建。

  长实集团的大幅地皮,像是包括北角的‘宋城’(原月园),九龙湾的时代拍摄基地(原)此类。

  当然,加上时代影城在北角园明山的‘原制片基地’,以及维他奶在北角的工厂等等,这些陈氏企业还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

  地产部负责人陆孝清,说道:“港府有意扩大西环的马路,而平安银行在那边的仓库必然要拆卸,我建议购入平安银行的在那里几个仓库,修建住宅大厦。与此同时,我们一边销售,一边再购入储备地盘。”

  平安银行毕竟是银行,不适合直接做地产。

  另外,此时的地皮和建筑费的比例在2:1,也不适合合作。

  买卖地盘,对平安银行最公平。

  “行,既然西环要发展,也不能拖累,就让平安银行卖出手中的仓库。”

  接下来,由陈文杰汇报了百德新街项目、长江广场项目的进展。

  长实集团动工的项目不少,还包括美丽华酒店的侧翼,建了一幢17层高的大厦,还有一幢等60年代再建。

  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长实集团的战略是‘以战养战’,即用发展地产(销售为主)赚到的钱,来投资商业地产(酒店、写字楼、购物中心,出租为目的地产)。

  与此同时,长实集团还要保持着充足的土地储备。

  会议结束后,长实集团的住宅楼盘立即开始准备陆续的动工。

  维港塑胶。

  李家成在办公室里,计算着财务。

  从1955年开始做塑胶花,也是哪一年遭遇‘最大危机’,但随后因为有平安银行的贷款,转危为安。

  1955年,盈利20万;1956年,盈利50万;1957年,盈利80万;而今年才过去9个多月,就已经盈利80万。

  虽然已经跻身年盈利近百万的企业,但李家成依旧感觉到——塑胶花产业不会长久,所以他想进入地产行业。

  只是他手中不过一两百万的资金,实力还是太弱小。

  “购买一幅工业地皮,应该是足够了。至于建筑费,我可以分期支出。应该问题不大!”

  李家成思考一番后,做出这样的决定。

  虽然李家成做出这个决定非常英明,但他现在受限于维港塑胶能提供他的资金不多,注定不可能有前世的成就。

  按照李家成的计划,他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建立起一座工业大厦。更重要的是,三年后的塑胶花可能走下坡路。

  哪怕是1967年他想抄底,也不会有太多的资金供应。

  陈光良当初也算到这些,才做个好人,扶持一下李家成。

  这一天,陈光良召回海外的侄子陈文博。

  他这个侄子是1935年出生,今年23岁,去年大学毕业后,便在欧美各大造船厂和航运公司学习。

  虽然侄子没有陈光良的子女聪慧,但也是刻苦稳健,而且也是毕业于英国名牌大学——帝国理工。

  所以,陈光良自然也会亲自培养。

  在办公室里,陈光良、陈光聪两兄弟,陈文铭、陈文博两堂兄弟,坐在一起。

  “文博,说说看,欧美的港口是个什么情况?”

  陈文博得到任务,自然有调查,他马上说道:“停了越来越多的船只,很多船只的年份比较久远。这第一是如今航运开始不景气,第二是这一部分船只到了淘汰的年龄。”

  “价格呢?”

  陈文博随即说道:“价格很优惠的,一艘船只要6万美金,还可以允许4万美金的贷款,简直就给送一样。我觉得一些船,维修保养一下,还可以使用一段时间。”

  陈光良点点头,这个侄子还是有认真调查,不是个草包。

  认真做事,就已经足以。

  稍后,陈光良说道:“那就给你一个任务,你去欧美的各大港口,买下这些船只。记得只要便宜的货。拿回来后,能使用的,我们就维修保养一下,可以卖给别人,也可以自己使用;不能使用的,就在将军澳拆卸,发展拆船产业。这一波,别说这些商船到了淘汰的浪潮,就是欧美的航母都到了拆船的时候。香港可以发展一波拆船产业。”

  虽然拆船污染环境,但此时英国都还没有摆脱污染的重工业,香港自然无从谈环保的话题。当务之急,是先发展经济。

  至于造成的污染,几年就消失了,毕竟大海是很大的。

  陈文博一下子感受到被重用,而且是大伯的重用,当即说道:“大伯,我保证做好这件事。”

  陈光良说道:“我们陈家的,自然没有弱者。好好去做!”

  “是,大伯”

  将这个侄子安排一番后,陈光良也算安心下来。

  如今在环球集团,有他的弟弟陈光聪,有他的三子陈文铭,还有他侄子陈文博,也算得上家族成员兵强马壮了。

  而环球集团虽然此时积攒了大量的现金(主要来自苏伊士运河关闭期间),但明年开始,也要造新船,造大船,所以不愁资金没有出路。

第427章 雄霸香港

  又是新的一年(1959)。

  九龙,观塘牛头角。

  荣昌重工业在这里买下一片土地,作为第二拆船场地。

  而此时,这里停着十数艘大船,正在等待检验。

  陈光良亲自登上一艘二手船,在船上检验起来,旁边还跟着他侄子陈文博,以及其余人员。

  “船龄三十年,设备方面的情况尚可这一艘,如果好好的维修保养一番,可再使用5年以上。”

  陈文博连忙说道:“是的,大伯,这一艘已经准备维修保养,而不是拆船。此次从欧美港口买回的24艘船只,有近一半是可以继续运营的。”

  陈光良点点头,这个侄子做事比较用心,不是个渣二代。

  他弟弟就这么一个儿子,陈光良有时候都亲自培养和安排陈文博的工作。

  陈光良说道:

  “拆船产业,是一个大产业。每一年都有数量非常可观的船只等待被拆卸,同时航运的形式又影响着拆船业的发展,例如现在世界航运不景气,欧美的船东认为这种船与其继续经营或停留在港口,还不如便宜出售掉,这样才符合利益;故而,如今等待被拆卸的船只增加很多。”

  “另外一方面,我们荣昌拆船要扛起香港拆船产业的大旗,制定拆船的工艺标准,晚一点要拿出实际经验来。因为我知道,后续必然有更多的香港人看到这里面的商机,所以参差不齐的拆船队,会让污染加重。而我们,要作为领袖,制定一些拆船的工艺,然后和港府一同规范拆船业。”

  荣昌重工旗下的荣昌拆船负责人乔冠昌,拿着本子记录下大老板的话,随后说道:“我们在去年,就有研究拆船工艺,以及去欧美考察,已经掌握比较先进的拆船工艺。最近的实际操作,也会总结经验,晚点整理一份资料出来。”

  陈光良当即说道:“直接拿给我”

  “好的”

  拆船产业,必然污染环境,但比起香港的经济发展,这又是必然要发展的产业。

  这一波拆船产业必然要兴旺三年时间,因为正好世界航运正好遇到寒冰期,以及船东们纷纷换新船、大船。

  香港如果把握机会,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个数千万港币的庞大产业,而拆船所产生的钢铁,重新锻造后,又可以用于建筑工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稍后,乔冠昌汇报道:“老板,英国军方有意让我们拆卸他们的航母,他们认为我们的拆船技术比较标准,且规模和设备齐全。”

  所谓的‘航母’,当然是二战时期的航母,和后世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好事,多拆卸一些航母、军舰,也是可观的业务。你自己去谈便是!”

  “好的,正好现在香港建筑业复苏,所需钢铁增加。荣昌重工那边对拆卸的钢铁,是有多少可以吃多少。”

  如今香港并不止荣昌重工一家钢铁厂,那个庞鼎元也在屯门建立了一家钢铁厂,以及另外还有两家钢铁厂。

  但是,荣昌重工却供应着香港近一半的建筑钢铁所需,如果再扣除进口的,其它三家钢铁厂占的份额很少。

  荣昌拆船厂一共采取两种拆船方式:观塘厂采取‘冲滩拆船’、将军澳码头采取‘码头浮拆’。

  稍后。

  陈光良来到将军澳码头时,便看到了‘码头浮拆’的方式。

  “码头浮拆”是一种常见的拆船方式,它涉及将废船通过系泊设施固定在码头岸边,然后利用岸边拆解设施和浮吊等设备,将废船逐段安全解体。

  乔冠昌介绍道:“我们在拆解过程中,通过围油栏将待拆船舶完全包围,以防止油污水的扩散,同时由吸油船回收围油栏内漂浮的油污水进行环保处理。仅这一步,就足以纳入拆船的教科书,规范香港拆船产业。”

  说完,他眼神透露着自豪。

  当一个行业能做到老大,并且能制定行业的规定时,当然就有自豪的资本。

  当然,这些也离不开老板的强调——尽可能的保护环保。

  “嗯,尽快制定好纲领,我要拿到港府去规范行业。另外一方面,拆船公会的事情也准备着,晚点你去担任这个主席。”

  “是,老板”

  陈氏在香港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纺织公会、成衣公会、塑胶花公会、塑胶公会、假发公会.都是长江工业集团旗下的管理层们。

  而且,大家还不得不心服口服,因为在这些领域,长江工业集团都是‘引导者’、‘创始人’。

  “荣昌拆船厂招工,包吃住,实习薪水80元/月,转正100元/月。”

  此消息一经被看到,立即迎来大批的应聘者。

  虽然已经是1959年,但香港的薪资涨幅依旧非常的缓慢,这得益于内地在源源不断的送来廉价劳动力;而由于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冲击,本土的市民薪水自然也涨不上去。

  在四十年代末期,香港工人的薪水是30~80元,而如今十年过去,香港工人的薪水也才涨到50~120。

  甚至一些‘资本家’非常苛刻,例如什么汽修厂、电器厂等,签署‘学徒合同’,一签就是六七年,每月薪水40元,然后只给你发20元,剩下的满师才给你720元的满师金。当然,这种合同一半是包吃住的,不然能把人饿死。

  “实习都有80元一月,这个工作很不错啊!”

  “那是,不过你没有看到么,只招募16~40岁的男性,这是体力活。”

  “体力活就体力活,反正包吃住,我觉得很不错。”

  一时间,应聘者多如牛毛。

  李高福便是其中之一,他很快被应聘上,然后被安排在牛头角的拆船厂。

  哪怕是冬天,拆船也能让人出一身汗,非常的辛苦。

  而且拆船还不能乱拆,这里配备技术人员,管理者拆船的步骤和工艺。

  工作半天,李高福忍不住叫苦起来:“好累啊”

首节 上一节 397/4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