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501节

  虽然大众排放造假、市场垄断、内部斗争激烈、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电动化转型,但只要它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力,一切都应该会好起来的。

  ……

  碳硅集团完成新一轮创造自身记录的融资,也同样是全球新能源项目的融资记录。

  这实际上是出乎不少人预料的。

  碳硅集团前后三轮融资获得13.35亿美元,再算上它数年内拿到将近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临港这里已经汇集超过100亿华夏币。

  等到融资消息曝光,这自然引来媒体好奇的探究。

  碳硅集团内部认为这种消息还算是正面的曝光,也就由崔之愚露面谈了谈公司的资金分配,绝大部分都是放在了研发和工厂建设之上,而因为存在后发优势,设备和技术都属于全球一流。

  记者还想采访BOSS俞兴,但这被委婉拒绝了,最终,他只能拍下碳硅集团愿意曝光的汽车品牌Logo与让人印象深刻的超大型压铸机。

  碳硅集团的汽车Logo很早就确定以闪电标志,但考虑到日常生活常见的电力警示标志,最终设计便是以盾牌为核心轮廓,采用银亮色金属边框,内部用深蓝与银灰色块拼接,再以银色闪电斜穿盾牌,营造出颇具科技感的氛围。

  记者觉得这个Logo还算不错,拿给同事评价普遍也有中上的看法,只是在谈论到‘九州’这款车的时候就急转而下了。

  “听说是明年上市,听说是至少30万起步的车,疯了,碳硅集团是真疯了!”

  “不是碳硅集团疯,是俞兴疯了,我有30万,我买BBA不香吗?什么样的人会拿出这样的钱去买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倒闭的新牌子?”

  “俞兴做互联网行,做移动互联网行,那个抖音还挺有意思的,但他去造车,那是真不行,年少成名就有傲气,真撞到南墙才知道不容易啊。”

  这次到临港采访的记者听着同事们普遍的质疑,倒是帮忙解释了句:“人家崔总倒是说了,说是差异化竞争,寻求认可安全和舒适体验的客户群体。”

  然而,除了BBA,沃尔沃更以安全性著称,汽车市场里的众多车型已经占据各种细分标签,这样的解释只得到更多的疑问和嘲讽。

  这也是新能源的新品牌的新车所应有的待遇。

  崔之愚在结束采访之后找到正在体验三排座椅的老板,提到公司里宣传的建议:“俞总,我们要不要邀请车评人来集体参观,再给提提意见,看看有没有什么再能改进的地方。”

  ‘九州’的内部设计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像三排座椅的乘坐体验,最新款就是通过面套吊紧工艺把二排往前推,从而给三排多创造出两指空间。

  “不用了,想想也能知道会有什么评价,要是再让我把六座改回去,那到底改不改啊。”俞兴笑着否决,“唔,不光不用,我感觉还得防着一手呢,我们欢迎正常的评价与建议,但也得注意不正常的某些动作。”

  崔之愚知道俞总又在不惮了,但行业里确实存在着一批不仅仅是靠评车吃饭的车评人。

  俞兴这个场合没有细谈这件事,而是与崔之愚一起体验最新的改进,这是没来得及向欧洲财团展示的内容。

  之前的第三排已经在努力提供舒适性,但难免还是有些“小板凳”,要么是从外面把车拉长,要么是从内部再抠空间,前者涉及到的设计和成本变化太多,后者便成为改进的选择。

  面套吊紧,二排座位的背部就能往前推,坐垫也使用优化后的发泡工艺,让腿部能够再抬出10mm的施展空间。

  俞兴坐起来还觉有点拘束,但175的崔之愚已经有了更明显的改进体验。

  崔之愚认为,这部分的最终设计也可以彻底确定下来了。

第512章 趁早

  碳硅集团完成C轮融资的新闻获得不少业内业外的讨论。

  行业之外的讨论主要是俞总操盘的项目似乎又获得认可,行业之内则是俞总这个碳硅集团凭什么获得这样40亿美元估值的认可。

  一车没卖,这就能到40亿美元了?

  国内40亿美元的车企有宇通客车,它是华夏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国外的则有标志雪铁龙,这更是一家创立百年的车企,其它的像多年造车的吉利,它如今市值甚至还不到40亿美元。

  所以,业内人士难免不忿,也就更想看看碳硅集团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车。

  因为这样消息的蔓延,俞兴还在别人的朋友圈瞧见同行的动态,直言碳硅集团是个泡沫,市场更是完全没有六座车型起来的可能性。

  俞兴对于这样的动静不觉生气,或者说,压根不太在乎。

  但话说回来,这轮融资最终能筹措到9亿美元也确实超出预料了。

  C轮40亿美元相较于B轮15亿美元的估值,出现高达260%的涨幅,着实是不低的提升。

  碳硅集团这一轮出让22.5%的股权,欧洲联合财团拿到8.75%,经纬资本拿到1.75%,方源资本拿到1.5%,浙产投是0.75%,申城国资是1%,IDG和今日资本叠加之前的股权各自是6.853%,启明创投则是3.575%。

  目前持股最多的机构是红隼资本的14.358%,俞兴个人的持股缩水至45.059%,知名不具的互联网朋友们还有3.294%。

  以及,公司期权池是6.258%。

  作为无人注意的机构股东之一,企鹅方面也自然接到这一轮详细的融资消息并被询问是否存在继续投资的兴趣,但很快就给出拒绝的回复。

  不过,刘炽平在瞧见最终的投资情况后忍不住给方源资本的BOSS唐葵打了个电话。

  他很不解的询问这位朋友:“唐总,你……你们怎么在临港投碳硅集团了?”

  “碳硅集团也是碳硅嘛。”唐葵开着玩笑,“我到了临港一看,那边有两个碳硅,都还不错,但抖音那边不给投,我看了俞总造的车,感觉还不错,正好有投资的契机就跟着投了。”

  方源资本这次拿出6000万美元,虽然在碳硅集团的C轮里不算显眼,但对机构本身也是一笔重要的投资决策。

  刘炽平知道这件事不会像唐葵说的那么轻巧。

  他左思右想,知道唐总不是会被轻易蛊惑的人,也就发出深深的好奇:“碳硅集团造的车真的有前途?”

  “我认为就目前的表现来看,那是很超出我的想象的。”唐葵这次的回答很认真,“这第一款车未必能成功,但我觉得按照俞兴这样造车的路数,后面也会获得成功的,我们这次也算是跟着国家政策走。”

  国内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同样是方源资本这次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政策就有试错空间。

  刘炽平不自觉叹了口气:“你对俞总的评价很高啊?”

  唐葵之前并没有和俞兴有过接触,这次到临港还真的就是受企鹅这边的驱动,自己也没想到会最终投出这一笔。

  他沉吟一会,给出四个字的评价:“名不虚传。”

  早就听说俞总这个人的事迹,真正接触之后很难全面评价他在临港的事业版图,但交流沟通之后的感受就是这样了。

  刘炽平心中滋味复杂,结束与唐总的电话,想了一会这个事便自嘲一笑,觉得下次再见俞总得让他跟自己说声谢谢。

  不管碳硅集团如何进展,那都和企鹅没有太大关系,他只期望碳硅集团的事务要更繁忙一些,最好完全拖住俞兴的精力。

  如果真如唐总所言,俞总能造出好车,那就让他在好车事业里彻底沉沦,让他多为国内新能源事业做贡献。

  次日,刘炽平还有意无意的注意碳硅集团的新闻,但一则来自竞品的消息让他皱起眉头。

  ——阿里的短视频APP“乐音”宣布与微博达成重磅合作,产品形式也会由音乐短视频扩展到全内容短视频。

  微博毫无疑问是网络最活跃的平台之一,具有极高的流量。

  但……这样要把微博旗下的“秒拍”置于何地?

  企鹅内部曾经详细分析短视频的竞争局势,不认为微博和阿里有太高联合的可能性,但随着这个消息的进一步确认,回头再看,阿里作为微博的股东,两者的联合竟然又显得没那么出奇了。

  更为重要的是,“乐音”迅速的转投“抖音”了……

  包括刘炽平在内,企鹅内部许多人以及“微视”都心情复杂。

  阿里在微信上已经和企鹅微聊亦步亦趋的对峙跟随数年,像“乐音”与“微视”尽管重现慕容复式打法惹人愤怒,但大家多少也有点习惯的感觉。

  然而,“微视”这边没有动,“乐音”这次却直接先变了。

  阿里那边学的时候吧,心烦。

  阿里那边现在不学了,好像更心烦了!

  明明是抖音要面临一个慕容复式的对手,微视这边却高兴不起来。

  一个之前被压下去的话题重新出现在微视的会议室里。

  ——微视需要像抖音那样做全视频吗?

  以及,微视如果这样做,微聊的朋友圈功能与资源要如何分配?

  刘炽平主持会议,聆听想法。

  有同事提出疑问:“阿里也有微信啊,微信朋友圈也有短视频功能啊,它怎么就直接推动‘乐音’的变化吗?他们应该也存在类似的顾虑才对。”

  另一位同事幽幽的说道:“阿里的心态大概不一样,他们也许觉得微信就是捡的,冲突也就冲突了,顾不顾虑的先做再说。”

  会议室里的众人陡然心塞。

  刘炽平眉头紧皱,考虑着市场里的竞争动态,提出一个观察的时间节点:“还有两个月时间就到公历年底,我们到时再以‘微视’的表现来评估下一步方向,既有抖音给我们探路,也有乐音从音乐短视频转型蹚水,我们可以更从容的来判断情况。”

  他对于重启的“微视”是有耐心的,但不管是阿里和微博的合作,还是临港那边对短视频的操盘,这又都是足以影响判断的重要情况,实在没法不跟着进行变化。

  只是,刘炽平认为自己还算从容,慢一步回办公室的时候却听到同事的嘀咕抱怨。

  “要学就直接学了,还什么等到年底,等到年底不也是学,趁早算了,有什么好装的。”

  刘炽平假装没听到,神态自然的回到自己办公室。

  他坐下来处理两份文件,又拿出手机体会最新版的“乐音”,然后又与“抖音”进行比较,这么把玩了半个小时,忽然有些茫然的伸手捂脸。

  我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我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

第513章 主次

  短视频市场里出现强烈的变化讯号,这也直接摆在了俞兴的面前。

  他是在碳硅集团开会的时候接到消息,然后就叹了口气,阿里的决策还是很快的。

  崔之愚等人瞧见老板这样的表现,还以为是C轮融资出现了变故。

  俞兴简单解释了一句便继续这场小范围供应链厂商的会议。

  会议室里不仅仅是碳硅集团的人,还有智波公司和孔辉科技的高管,两家一个是做毫米波雷达,一个是做空气悬架,也都是受到俞兴和碳硅集团的推动而加大投资。

  然而,即将推向市场的“九州”并没有搭载这两家的产品。

  空悬这个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没有要求孔辉科技上手就能完全把品质做上去,但它目前表现出的质量波动就没法进入碳硅集团的供应链。

  毫米波雷达嘛,这就有点额外因素。

  它属于成本不高但不被国外供应商销售的零件,碳硅集团基于这样的情况便也没什么选择的只能采用国产突破的雷达。

  只是,随着智波公司真的被证实存在研究突破和量产可能,再加上博世集团在过山峰引爆的行业危机里损失惨重,又加上碳硅集团采用了博世的线控系统,它就探讨了在华夏进一步开展毫米波雷达业务的可能性。

  博世集团占据着全球第一的毫米波雷达市场,但它今年的全年营收能做到500亿美元,这一块提供10亿美元上下营收的占比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虽然之前都是提供给奥迪、大众等品牌,可是,现在不提供给华夏品牌,他们也真要有自己的零件了,那不如就从封锁转为碾压的竞争。

  碳硅集团的立场吧,绝对支持智波公司的突破,但考虑到第一款车型上市的稳定性,考虑到更出色的硬件能力,还是把博世集团的前向雷达与后角雷达纳入采购。

  一辆“九州”需要1颗77GHz前向雷达和2颗24GHz后角雷达,用于实现自适应巡航、紧急制动等功能,一套下来包括基础算法的采购价是900美元。

  临港这边与博世集团进行了密切的沟通,最终拿到方案是,如能采购5万套则是降低7%,如能10万套,那便有16%的折扣。

  除此之外,博世集团还有别的收费项目,像目标分类算法是额外的15美元/套,传感器健康监测是10美元/套,数据支持是每年5美元/套。

  硬件赚一笔,技术服务还要细水长流赚一笔。

  碳硅集团倒是没有使用额外付费项目,而是沿用与智波公司在联合研发上的成果,但这对后者来说……货没卖出去,与之搭配的技术还被使用,又是临时遭遇变化,就格外难受了。

  所以,智波公司的总裁苏永强就必须要来有个说法。

  他这次代表公司利益,来之前的打算不说声色俱厉,也是要表明严肃态度的。

  只是,碰上了做国产空悬的孔辉科技过来,关系更近的苏永强就有点不好当着面说难听话,只能默默聆听俞总对碳硅集团政策的宣讲。

  第一款车型的口碑很重要,也需要开源造血才能让整个集团彻底运转起来balabalba……

  碳硅集团很难,需要体谅balabala……

  理是这个理,也看到孔辉科技的高管点头认可,表示理解,但苏永强心里就一直在吐槽,孔辉科技的空悬还不能量产,自家的毫米波雷达却初步具备量产能力了,他不耽误事,自己这边是真被耽误了,再这么搞下去,公司给你得了。

  苏永强保持体面,不想把怒气和委屈展现在外人面前。

首节 上一节 501/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