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391节

  俞兴看完小英关于三菱的研报,摸着上面的字迹,叹道:“这恐怕也不单单是不同标准的问题,三菱内部也是要做测试的,肯定会全部都测试,但这样一虚报就是这么多年,内部必然是一批人都知情,都要为它负责。”

  刘琬英微微点头,笑道:“我怀疑我们这篇研报发出来,三菱的BOSS可能就要鞠躬辞职了。”

  长达十多年的问题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必然要有高层担责。

  俞兴重新再看三菱研报的最后结论,不同国家的标准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对车企的要求存在漏洞……

  唔,他忽然想到了大众的排放门。

  俞兴之前并不清楚三菱到底是否存在发动机造假,但是记得大众确实是有一起排放的造假。

  同样的道理,大众和三菱这种体量的车企,它的产品都会经过多重检测,三菱是这样钻漏洞,大众又利用的什么漏洞?

  俞兴放下文件,悠然神往。

  过山峰要好起来了,三菱这桩案子已经能定下来,大众存在问题但需要排查,熊总很早前贡献的转板公司德尔集团也梳理过线索,再加上激进提价的凡利亚公司……

  俞兴有种过山峰要疯狂作案的感觉。

  他回过神来,笑着对刘琬英说道:“过山峰真好啊,比我们碳硅集团都要有进度。”

  刘琬英已经知道俞老板要把激光雷达运作进碳硅集团,闻言说道:“过山峰搞了钱就投你们碳硅集团,啧,这么看,碳硅集团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准呢。”

  她又摇摇头,以投资人的身份说道:“我还是觉得激光雷达很难搞,这就没有落地场景啊,再过十年二十年都落地吗?太早了吧?”

  “不用二十年,未来十年之内就能落地和发展,唔,恐怕也十年都不到。”俞兴感慨道,“科技的发展是很快的,就像我们看PC时代已经觉得很不错了,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是一大批东西冒出来,这是时代的滚滚浪潮啊。”

  刘琬英只觉滚滚浪潮中各种骗局。

  “刘股东,临港有个剪彩仪式在下周一,你要出席不?”俞兴想到一件小事,“沈航三菱的落地。”

  刘琬英微微摇头:“不去,过山峰就要藏在黑暗里。”

  俞兴提醒道:“是红隼,是红隼啊!”

  刘琬英笑了笑:“那也不去,不想抢俞总的风头。”

  俞兴不觉得有什么风头,也无所谓抢不抢。

  只是,临港这次针对沈航三菱的落地和获得部里支持却格外重视,以及,给了碳硅集团创始人很大的礼遇。

  自碳硅集团进入临港,不光本次的沈航三菱,相关供应链的企业已经有将近十家陆续落地,恰恰就是临港所希望的场景,也就希望千金买马骨更能响亮一些。

第371章 小水花

  沈航三菱的发动机合作对于碳硅集团来说算是比较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三电技术上的积累与研发。

  只是,沈航三菱确实是围绕碳硅集团的供应商里第一个拿到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也就自然有不同的待遇。

  俞兴本来觉得或许是“发动机”在燃油车上面的核心概念才让市里的领导也会出席,但朱泽辉主任给了极其明确的想法——既然增程器都可以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项目,序列更优先的三电为什么不可以?

  此外,像毫米波雷达、空气悬挂等国产突破方向的项目不也可以申请吗?

  “俞总,产业八年规划刚下来,我们要积极响应政策,争取搞一批示范项目出来,这样不管是钱还是荣誉,不都有了吗?”朱泽辉语重心长,生怕俞总不重视。

  俞兴怎么会不重视,不仅重视,还积极响应:“主任主任,这样搞一批有戏吗?能一批一批的申请吗?我这边刚谈的要从美国回来的激光雷达项目,这样的能给批多少拨款?”

  沈航三菱的合作本来还有所僵持,最终就是因为京城方面透露出1000万左右的经费支持才获得让步,落地在临港。

  要是能搞一批这样的项目,随便数一数,电机、电池、电控、毫米波雷达、悬挂就是实打实的五个,更上游的像超大型压铸机、铝合金材料等等都有足够的理由申请。

  “激光雷达?”朱泽辉看着跃跃欲试的俞兴,想着他毕竟年轻,不得不严肃的说道,“俞总,做事要靠谱啊,以前怎么没听你提过这个?”

  “这种太前沿了,我这边也是留学出去的三位人才近期才联系我的,也是因为太前沿,国内找不到资金投,我只能自己投。”俞兴解释。

  朱泽辉只捕捉到自己理解的观念信息,冷门的前沿、他自己的投资、想要拨款……

  他眼里闪着异色:“俞总,你……你要慎重啊,不要被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俞兴:“???”

  他完全没明白怎么忽然就变成这样的交流了。

  朱泽辉与俞兴大眼瞪小眼数秒后忽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误会对方,“咳”了一声:“我的意思是这个、这个……要有序的申请,咱们一步一步,这样做一批示范项目出来,不管碳硅集团还是临港都有益,还有,这次还有京城的领导过来,俞总,你要准备准备讲一讲这个汽车电气化的变革。”

  俞兴有些惊讶:“这还需要我来讲吗?大把的专家不都比我懂?”

  朱泽辉摇摇头:“不一样,就点名让你讲,你是做企业的,侧重不一样,专家的话是理论,实践能全部符合理论吗?专家的话要是都对,他们怎么不搞企业发大财?俞总,还是那句话,你得重视啊。”

  俞兴应了下来,这件事也简单,直接让探讨电气化的庄冠霖来写个稿子就行。

  其实,如果不点名,让庄冠霖发言也完全够了。

  沈航三菱的合作项目就坐落在碳硅集团旁边,原本也打算在厂区里挂牌,但这次声势颇大就只能独立在旁边,专门等候领导们的剪彩。

  8月12日的周一,不光碳硅集团的俞兴,还有沈航三菱的董事长陈茂雍等高管都来到临港,欢迎京城领导的到来。

  俞兴对于司里委里的来人着实意外,但想着朱主任的全程重视,又觉得临港本地这边出力不少。

  剪彩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差池,一切都很顺利。

  不过,俞兴在发言之前和主任的秘书闲聊,倒是知道一个新的消息,主任这次这么不遗余力的又是亲自来聊,又是鼓励项目申请,可能是希望临港这里出现一个整体的获得认可和支持的新能源产业区。

  “俞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最终都还是看碳硅集团的汽车能不能获得市场的反响。”秘书聊了很多,口吻不太像他自己。

  俞兴现在听到“系统性”三个字就忍不住有念头往过山峰那边跳,对于这话自是常规式的应许,作为创始人,他当然是最希望看到好结果的。

  临近中午,碳硅集团创始人在公司会议室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宣讲会,主题是“汽车的电气化变革”,内容来自庄冠霖的潜心供应。

  这属于庄冠霖的业务范畴,他的稿子自然洋洋洒洒。

  然而,俞兴讲到一半就被司里的领导打断了。

  “俞总,你谈的这个商业化验证、三电技术积累、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听起来是很有脉络的,但具体能不能搞起来,还是不太能摸着头脑。”司里领导询问。

  俞兴笑道:“能不能搞起来就是需要市场来验证,不管我说的怎么天花乱坠,都得我们的车面世之后看反馈。”

  领导换了个角度:“那你觉得你们这样做增程电动车,又用燃油车的发动机来搞东西,你们这样做项目,如果特斯拉进入国内,你们能不能比得上特斯拉呢?”

  这种口吻就显得没那么善意。

  “技术的积累是很重要的。”俞兴察觉到一些不妥,斟酌道,“特斯拉已经发展很多年了,但要说后来者就比不上先行者,也未必,我刚才说电气化的变革,接下来想说的有一段是它在汽车上面的具体进步,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线控制动技术,也就是通俗的刹车。”

  “我们现在的燃油车都是液压制动,通过液压油传递压力,刹车踏板和制动主缸通过机械连杆直接连接。”

  “线控制动则是通过电子信号来响应,更快更精准,还具有接收辅助驾驶系统的信号来实现主动刹车的潜力。”

  “传统的液压制动需要依赖发动机运转时的真空助力,一旦发动机熄火就会快速消耗这种储备,有可能导致制动助力减弱,但线控制动是独立于发动机的,可以提供稳定的……”

  领导皱眉再次打断:“这和我问你的有什么关系?这和你们这种增程车与特斯拉的竞争有什么关系?”

  “有的,领导,我说的这种线控制动是最新的成果,是特斯拉也没使用的,它今年的Model S也还是传统的液压刹车。”俞兴认真的说道,“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增程车上的技术积累与探讨都是可以迅速转化到纯电车上的,这种线控制动是我们和博世集团的接触所知道的前沿技术。”

  “特斯拉确实走在前面,但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是我们这种后来者也可以接洽合作的,也就具备在电车领域能够与之竞争的可能性。”

  “博世集团的这套还在研究的iBooster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司里领导还要说话,旁边一直听着的委里领导笑着打断道:“行了,别刁难人家俞总了,那个什么博世的这套东西这么好吗?国内能搞替代吗?”

  “博世这套系统很有技术前瞻性,它还没有量产,也还在完善,怎么都还得两年。”俞兴客观的说道,“从它量产到大规模使用就得有很长的时间,国内想做这个就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博世恐怕会有不少的专利壁垒。”

  委里领导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夸赞道:“俞总能把碳硅集团的局面做到这样是有道理的,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博世集团这样的研究。”

  “作为车企和供应商的接触会更直接一些,我们是把车的安全性放在第一,博世认为iBooster系统和电动车很契合。”俞兴扫了眼在座的领导们,浅显的说道,“比如,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湿滑路面防侧滑的能力,这种进步就是很不错的。”

  这样说就很直观了。

  会议室里的领导们纷纷点头,对于这位创立碳硅集团的年轻人有了不错的印象,至少,很扎实。

第372章 歪打正着

  京城的领导们这一趟到申就是为了新能源而来,除了视察碳硅集团,也很自然的要看了其它同样落地的合作供应商。

  午餐之后,朱泽辉找机会走到乐呵呵的俞兴旁边,问了个问题:“俞总,那个博世的什么系统是真的假的?”

  俞兴哭笑不得:“主任,当然是真的,宝马明年的纯电i3可能就要用博世的这套iBooster系统,但博世那边给的量产时间大概在2014年。”

  朱泽辉有些惊讶:“我还以为你是急智之下提到这个的,不是那种没法落地的技术?那它都要给宝马用了,怎么你们也能这么接触合作?”

  “……”俞兴给了个理由,“因为我们是做增程的,和宝马的纯电不一样,博世肯定乐意和不同动力平台进行合作。”

  朱泽辉再问:“那增程车用这个也还行吗?”

  俞兴耐心的答道:“线控系统不光电车能用,油车也是可以的,博世是想适配所有的动力平台,但它用在电车上可以优化动能回收的效果,增加续航,博世那边给我们的数据是宝马纯电i3的续航能够增加20%,所以,它和电车很搭,我们用起来也很好。”

  朱泽辉努力理解之后点了下头,声音放低一些:“听起来不错,这种东西应该多说说,项目申请的时候有专家论证,得让专家们都知道行业前沿的东西。”

  俞兴笑道:“专家们天天搞这些,还要我们说嘛,他们挺权威的。”

  朱泽辉皱眉道:“增程器的这次入选是有不同声音的,而且,专家们普遍不看好增程车的市场。”

  俞兴叹气:“专家们就是离市场太远,容易出现假权威,他们的话不能尽信啊。”

  朱泽辉硬生生被噎了三秒钟,然后才说道:“增程车有质疑的声音,单你们自己做还少些,这次的增程器有人帮忙推动,后面要搞一批示范项目,质疑的声音就会大了,这个还是得搞一搞。”

  俞兴自然点头,对于之前那位司里领导的表现也不觉奇怪。

  朱泽辉最后问道:“特斯拉那种国外电车的竞争,碳硅集团以后能碰一碰吗?”

  “我们首先是利用电气化的优势来吃燃油车的市场,然后才会是相同定位的竞争。”俞兴很平和的说道,“碳硅集团第一款定位家庭的车型肯定不会有这种竞争,但后面会有类似定位,我们最想的是不光在国内市场发展,也能在国际上有所竞争,不过,还是一步步来。”

  朱泽辉觉得有理,先做大蛋糕再说。

  他想了想,嘱咐道:“要和领导们聊聊这个电气化在车上的具体都什么表现。”

  俞兴“嗯”了一声:“之前台上聊了很多,基本就是通过电子化、集成化和软件化的实现路径。”

  朱泽辉颔首:“噢,我刚才没注意听。”

  俞兴和朱主任已经很熟,开了个玩笑:“那得好好听。”

  朱泽辉连连点头:“我好好听,你好好做,咱们把这个临港新能源搞起来,别人不看好,咱们自己得争气。”

  俞兴肯定是好好做的,反倒是担心主任能不能好好的。

  碳硅集团在公共关系方面比较迟缓或者说被动,盖因为,有时候确实不清楚能接触到的到底能不能可持续发展,那就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搞自己的研发和项目。

  临港本地对增程器项目成功获得支持之后的类似操作很有热情,但俞兴保持的是克制的热情,倒是在晚上接到李一帆电话的时候提了一嘴,意外发现这位也挺上心。

  “我晚上吃饭的时候聊了聊,激光雷达这种就算入选,扶持资金也不会太多。”俞兴谈到得到的反馈。

  激光雷达这个方向还没有实际的论证,听起来也不如增程器踏实,从理论到商业化的进程必然要很长时间,所以,还是得依赖于市场化的资金。

  “俞总,咱就要一个名声,有这样的名声也好招人啊。”李一帆热切的说道,“孙恺在斯坦福这几天也找人聊了聊一起回国做雷达的可能性,但效果不好,我觉得要是能有个这样的名头,可能会更好招人。”

  俞兴觉得有道理,但想着这种事申请的流程,笑道:“非要名头的话,也好弄啊,回头我找人成立一个似是而非的什么‘华夏新能源产业扶持基金’,别人也分不出来,反正钱是实打实的。”

  李一帆:“呃……”

  听起来是有些歪门邪路了……

  俞兴在电话里听到对方的反应,觉得毕竟还没那么熟,连忙找补了句:“孙恺那边招人效果不好是吧,那你就让他说,激光雷达项目正在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密切接触,有很大希望获得支持,这不就行了?我们确实在接触嘛。”

  李一帆觉得这种程度的歪邪就很容易接受了。

  他挂断电话便立即与孙恺商量,但刚把话说一半就被对方激动打断。

  “正在密切接触?能拨多少钱啊?这都要走什么流程?”孙恺很开心的询问。

  李一帆刚要解释就听到对面传来孙恺把旁边人拉过来的声音。

首节 上一节 391/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