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走了两步,邀请马伝:“马总,我这边有个一直在做的‘对话’栏目,你有兴趣录制一期吗?”
马伝听着邀请的词都没变,哭笑不得道:“行啊,微信上聊。”
俞兴点点头,线上交流也是很好的机会,挑好时间还能拿二马彼此的问题去问另一边。
两个目标都答应下来,这一趟的行程还挺圆满。
俞兴一念及此就高高兴兴的走了。
走……了……
座位在二马中间的李艳红抿了抿嘴。
这时,马伝和Pony马不约而同的看了看落选的李艳红。
李艳红感受到两侧奇怪的目光,无奈的摊了摊手,没有说话。
他也不能上杆子的去让别人来邀请自己啊。
马伝倒是好心的帮忙解释了一句:“他性格是比较……奇异的。”
李艳红只能保持笑容了。
……
这天晚上,IT行业的大小饭局出现在鹏城各大知名酒店,但大家或多或少的讨论了一个雷同的话题。
阿里这次的后院起火会有多大影响?
企鹅能否达成它想要的结果?
微信与微聊的竞争会走向何方?
两大巨头全方位的竞争让局势变得复杂起来,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又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未来一段时间注定是混乱中孕育着机会。
晚上八点钟,俞兴第二次见到比亚迪的王川福。
上一次的王川福意气风发,他谈到比亚迪在2010年的销量目标是翻一番,达到80万台,而私底下更希望能达到100万台。
然而,比亚迪在去年4月遭受蓉城金牌经销商的退网,随即成为蔓延到多个省份的集体退网,还在大河秋季车展上出现了厂商和经销商的现场斗殴。
最终,比亚迪2010年的销量只有52万辆,距离目标差距甚大。
这种颓势在今年Q1出现了延续。
按照如今媒体的观察和总结——2009年的比亚迪有多风光,2011年就有多狼狈。
以如今的趋势来看,今年的比亚迪销量别说增长,能不低于50万辆都比较困难,而且,除了汽车业务的问题,比亚迪给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手机代工订单也受到智能机发展的冲击。
以及,欧洲的双反让比亚迪在光伏业务上也出现巨大亏损。
如此种种都让比亚迪的现金与业务有着极大的压力。
所以,王川福今天出现在俞兴面前就显得颇为憔悴,面色也很凝重,只在刚握手的时候有一些礼貌式的笑容。
“王总,我月初的时候见到了特斯拉的马斯克,和他聊了很多电动车的事。”
俞兴谈起自己的对话。
王川福有些茫然:“是吗?喔,我知道他,他来华夏了?”
他近期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别的情况。
俞兴也不奇怪,兴致勃勃的聊起对电车的思考。
王川福默默听着,等到俞兴停歇,忍不住叹了口气:“俞总,你对电车有兴趣,这是好的,但是,不要急着入场,也不用投太多钱,就先看看吧,先看看再说。”
俞兴想了想,说道:“我是要看看,明天有人约我谈车载毫米波雷达的项目,我看看这方面能不能有什么推动,王总,我最近组了个考察小团队,调研到的这方面说是根本拿不到国外供应商的货吗?”
王川福听到“毫米波雷达”就很意外,管中窥豹,这个词就代表着俞兴考虑的定位是与比亚迪截然不同的。
毫米波雷达的成本较高,主要搭载在像奔驰S级、宝马7系等豪华车上面,用来实现自适应巡航、前向碰撞预警等高级辅助功能。
这个定位是极高极高的,普通老板开的四五十万的奔驰E也没有毫米波雷达。
王川福转着念头,给了准确的答案:“毫米波雷达是高级货,是博世、大陆集团她们垄断的东西,博世2000年的时候就搞出了第一代77GHz长距雷达,用在了奔驰S上面,它们是不卖给我们的。”
他说到这里又强调道:“就算花钱买,它们也是不卖给我们的。”
俞兴问道:“完全不向我们这边出货吗?”
“博世集团给奔驰在京城的工厂供应,德国大陆集团为一汽奥迪供应。”王川福严肃的说道,“我记得上次和你聊过车企和供应商的利益捆绑,它们至少在这几年都不会卖给我们的。”
他皱眉喝了口茶,补充道:“我听说奇瑞和吉利今年在尝试从国际供应商那里间接的买零件,但这种方式肯定只能是小规模,嗯,反正就是很难买到货,技术方面更是严格保密的。”
俞兴微微点头,说道:“能够自主配套的供应链是主要问题,我明天就和人聊聊这方面能不能做一做。”
王川福听着这几乎是有点轻巧的声音,欲言又止还是没止住:“俞总,你这……你这很难做吧。”
“这个倒不是我主动找到的,是一个联发科出来的总监听说消息之后给我打的电话,正好这一趟来鹏城就见面聊了。”俞兴解释道。
王川福沉默一会,还是给了结论:“很难搞,小心骗子。”
俞兴点了下头,说道:“我最近琢磨电车,想着还是需要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增加汽车产品的竞争力,我让人去东南大学考察了,明天见完人,我也飞去蓉城的电子科技大学问问情况,看看到底怎么把资源攒起来。”
王川福听到“东南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倒是眼睛一亮,这个路子是对的。
论起毫米波雷达的研究,东南大学有微波毫米波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那边的主任是工程院士孙忠良教授,而电子科技大学算是国内这一学科的第一名,也有号称“华夏微波之父”的林为干教授。
他吸了口气,问道:“你已经找好人了?有章程了?能做出来吗?”
俞兴两手一摊:“你问我?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啊,我得过去问问啊,他们才是专业的。”
王川福看着对面无辜的表情,无奈道:“那你这么……这么……淡定,我还以为有什么成果突破。”
俞兴笑道:“想突破,那不是得先攒人攒资源吗?攒起来之后再死磕,如果磕出来,一个问题就解决了。”
他伸手倒酒:“按照我们的行话来说,这叫赋能,上次见面的时候不是聊过嘛,我说会考虑做做铲子,争取做出来能给王总供货的T1。”
T1是Tire1,属于直接对工厂供货的一级供应商,要求很高,是供应链的最顶端。
不过,像这种被国外巨头封锁的技术,一旦能够做出来,恐怕彼此都会不惜全力的尽快纳入供应。
王川福想起了上次见面的一幕,再想着对面这次提起的两个大学,沉默几秒后说道:“好吧,俞总,敬赋能一杯。”
俞兴碰了碰酒杯,一饮而尽。
第294章 制造利好
相较于上一次,俞兴这次与王川福围绕着电车沟通了更多实际的问题。
他没有隐瞒自己的考量,希望借助于科技的进步切入市场的中高端,而倾向于增程路线是因为它绕开了变速箱的困难,可以缩短技术上的研发时间,如果能取得第一步的成功,也就有更多资源来发展纯电的技术。
王川福不太认可这种路线的选择,给出的理由也比较直接,认为增程式技术的结构简单,门槛不高,会缺乏护城河,只能是过渡技术,而比亚迪目前在做的插电混动研发将会集成燃油、插电、增程与纯电四种模式,属于覆盖全场景的全能技术路线。
以及,这种路线还能在油耗上有很好的表现。
俞兴与王川福稍有争论,争的是用户群体的定位,但也没有太过激辩。
毕竟,一个只在验证阶段,一个刚遭遇重大的市场挫折。
“反正,不管怎么样,供应链的进步是最重要的,王总,我是这么想的。”俞兴在辞别之时展露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我绝不认为一时半会就能搞出来,但也绝不认为会搞不出来。”
“现在就是需要制造利好。”
“我现在碰到的供应链上的难题就是一个个有待制造的小利好,像明天要谈的毫米波雷达项目,如果做出来,不光推进我的想法,也能推进国内这一块的进步。”
“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制造一个小利好。”
“等到把许多的小利好堆砌出来,再进行整合,那就变成一个大利好。”
俞兴笑着给了总结:“没有利好,制造利好。”
王川福挺欣赏俞兴这样乐观的精神,沉吟再三后握了握手,给了忠告:“俞总,千万别急,既然你是这样分解问题,那就看看一项项小问题如何解决,至少存在解决路线,然后再加大投入的成立项目,不然,你把旗号先搞了出来,各种方面的压力都会比较大的。”
俞兴感谢了王川福的建议,把他送到楼下,目送轿车走远才回到酒店。
今天这顿晚餐只有四个人,王川福那边带了一个总监,俞兴则是带上了秘书章阳煦,而他起到的作用是记录两边交流的关键部分。
晚上十点钟,俞兴坐在酒店房间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苦咖啡思考,一边看着章阳煦对记录的完善。
片刻之后,他拿着秘书递过来的文件,感慨道:“其实用手机或者录音笔,效果会更好,但就是有点不尊重人,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啊。”
章阳煦“呃”了一声,不知道该不该参与老板的自我批评。
俞兴简单过目内容,没发现有什么记忆上的遗漏,摇了摇头便把文件递了回去。
章阳煦给自己也冲了一杯咖啡,见老板陷入沉思便仔细的阅读手上整理出来的内容。
许久之后,他注意到俞总从沙发上起来活动,斟酌问道:“俞总,王总搞车搞了好几年,现在搞成这样的局面,这个确实很难啊。”
俞兴“嗯”了一声,仿佛又陷入沉思,片刻之后才答道:“确实没那么简单,但也没想象的那么难。”
章阳煦不知道老板口中的难易程度到底在什么边界。
俞兴走了几步,伸了伸懒腰,摇头道:“现在呈现出来的问题都是机会,这个路是能走通的,你去睡吧,我要再想想东西。”
章阳煦应了一声,起身离开。
“把你的烟留下。”俞兴见秘书要走到门口,喊了一声。
不过,他看到秘书掏烟的动作又反悔了,摆摆手:“算了,不要烟了,你去吧,明天九点钟我没找你,你就打电话把我喊醒。”
房间里只剩下一个人。
俞兴觉得自己戒烟的犹豫就有点像对王川福建议的心情,旗号不急着打出来似乎确实有道理,供应链不够成熟,进度不会那么快,资方的预期与资金链的压力都是问题。
他能感觉到王川福这话是颇为真诚的,而这和自己先前的考虑有所冲突。
俞兴左想右想,暂时没有结论,重新坐到书桌面前,随手在文件上写了“雷达”这两个字。
事实上,明天要谈的毫米波雷达不是最早的预期。
俞兴在年后组建新能源项目考察团队时提出的一个重点方向是“激光雷达”。
正如他与王川福的交流,科技进步在电车领域所带来的赋能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而这个关键除了电机、电池、电控的电车三大件,浮现在俞兴脑海中的就是两个加强产品力的秘诀。
一是一体式压铸带来的车身强度的提升,二是激光雷达在驾驶安全方面的提升。
这两点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尤其后者对用户带来的感知更是立竿见影,类似于只要处理一个“鬼探头”的意外情况,可能就已经值回车价了。
至于更后面的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的作用也很关键,以它为核心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和依赖于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至少是分庭抗礼的。
只是,想法很美妙,现实情况在初步调研之后就遇见很大的问题了。
激光雷达肯定是还没影,暂时了解到的情况是国外大厂存在探索,但距离落地还需时间,而真正让俞兴惊讶的就是,毫米波雷达这种他印象中很普遍的东西也没有。
高速开车用个自适应巡航,这样节省精力的驾驶在俞兴的认知里不是什么高端货,可是,实现这种功能的核心零件毫米波雷达现在竟然只应用在奔驰S级、宝马7系这类车里。
俞兴很确定这个东西后来必然是国产化了的。
那么……站在这个时间攒一攒资源,总能提前时间来把它催化出来吧?
一旦催化出来,这就算一个小利好吧?
俞兴直觉上认为没问题,理性的动作就是寻找靠谱的团队和技术,而随着他这边的询问与接触,本就不算大的圈子就有人靠了上来。
三月十五日,互联网舆论上正在谈及阿里与企鹅竞争的新一轮血雨腥风,俞兴则是见到了约自己聊毫米波雷达的张勇。
俞兴提前看过了张勇的资料,这位出身联发科,自04年离开之后就一直浸淫在汽车电子领域,单从信息来看是比较靠谱的。
张勇来之前已经知道俞总年轻,真见了面还是不得不感叹这位的年龄,转而又有些忧虑他对汽车行业兴趣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