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7节

  主考官对四位吏展示着完好的封条,表明没有问题后,缓缓的,拆开了封条。

  拿出了试卷。

  接着,高声朗诵道:“辞赋科,开考。令考生以‘书’为题,做一篇辞赋,要求文字流畅,立意深刻。”

  没过多久,主考官再一次的高声强调重复:

  “辞赋科,开考。令考生以‘书’为题,做一篇辞赋,要求文字流畅,立意深刻。”

  说完间隔几秒,最后又讲了第三遍。

  这是程序的一部分,科考的时候人会非常紧张,第二三遍防止考生没听到,或者是听错题。

  不过他说了第一遍后,宋时安就在草稿上记下来了,一个字不差。

  然后,开始审题。

  让他做一篇辞赋,那有点难为人。

  但985文科研究生宋时安,在自己的脑海里面翻出来一篇来,那是没什么问题的。

  提到书,自然就是那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嗯,能说出这种话确实是很超前了。

  宋时安了解过大虞的科考评定形式。

  可以说,非常的宽泛。

  只要与题干相关,或者说可以延伸的想到,就不算跑题。

  ‘书’这个半命题,能够延伸的就太多了。

  首先,书籍。

  古之先贤创造了书。

  书,总结那个时代的精华。

  可以从好书的意义,给人的道德启迪层面进行作文。

  然后,就是看书。

  这个时代有很多书,甚至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市民阶层的出现,话本小说都有了。

  当然,不能写你喜欢看这类书。

  这就好比高考的时候,题目是书籍,然后你写:平时就爱整点网络小说看看。

  虽说网络小说里面不乏一些好的小说,比如《我超》这种,但要考虑到阅卷老师自身的情况,以及考试的严肃性。

  科举这帮子阅卷大佬,基本上都是老学究。

  话本小说这种近些年出现的产物,不用说,他们绝对是厌恶至极的。

  可就那样去吹圣人书,无论文笔如何,立意确实是低了。

  对了,提升立意有个很好的方式——辩证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个角度写好,绝对是能够出彩的。

  但是…

  有冒犯的风险。

  最终,在思索一番后,宋时安逐渐的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书是什么?

  用来读的。

  读书是什么?

  学习。

  那么,关于学习,最经典,且相当富有文采的,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这一刻,博览古之先贤书籍,集千年浓缩精华于一身的宋时安,将毛笔蘸上墨汁。

  在大学的他,就学过毛笔字,还拿过区里的业余毛笔字大赛殿军。

  字还算不错。

  但这篇文章出世后,字的问题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提笔于稿纸之上,宋时安直接请神,挥毫落下两个大字:

  劝学。

第7章 究极难题

  国子监会室,七个老头倚坐在太师椅上,左边三位,右边三位,首席大学士古易新落坐中间在主位,手中端着一个小陶杯。

  “以‘书’为题,想必大多考生都会写圣人书。”

  “那就是根本就没有把圣人的书读进去。”有人道,“虽圣人有言,人生有涯,书海无涯。但亦说过,阅万卷书而不谙一事,乃学者之耻。”

  “读书是为了治世,空谈圣人书如何如何,就落了下乘。”

  “文采再优,也不可评定为甲等。”

  “以书为题。”这时,古易新下论断道,“实则以‘学’为题。”

  众人点首,十分认可。

  科考的题目为了不泄题,基本上是在考试前一阵子才决定出来的。

  所以现在讨论的是,评分机制。

  虽说这些人被认为是圣学的卫道士,但整个人生所积累的阅历和学识,毫无疑问能够让他们站在封建社会智慧的顶点。

  以为这些人只会舔皇帝,自造学术壁垒那就错完了。

  哪怕是八股文的考题,能够脱颖而出,也需要极高的思想深度。

  况且,为了迎合出题人和阅卷人,觉得对圣人书卖力阿谀吹捧就能考上,也不想想这个考生的基数?

  不是谁都配去舔的。

  而他们所定下的基调,辞赋的这个题目,倘若不延伸,就盯着‘书’的本意进行作文,基本上就凉了。

  倒也不是直接死掉,但想凭借着辞赋这一科上岸就别想了。

  这一题,如果不延伸,封顶乙等。

  “但最重要的,还是下午的策论。”

  这时,有位老者开口道。

  “能否考到亚元,也就看策论的水准了。”

  一般来说,两科的权重名义上是五五开。

  但实际,都是策论更为重要。

  而说出‘考上亚元全看策论水准’这话也就意味,辞赋成了添头,今年的录取方向出现重大的转折——实用性。

  一般在国家情况不太好,内忧外患,情势较为严峻时,浪漫就会变成廉价的替代品。

  写写诗就能够喝退百万大军吗?

  现在的朝廷,就面临这种情况。

  “我本以为陛下会通过北境战事的那个考题。”有人感叹说。

  “偏偏是把这个考题搬到台面上……”

  “策论优则为仕,都是为解君忧。既然确有其事,难道要避而不谈?”

  古易新打断了下面几人带着一些不明显‘牢骚’的发言,面带深沉。

  不过虽然他没直说,但所有的大学士心里都有数。

  策论优则为仕。

  但并不意味,下午的那场考试,你写得好就有用。

  不仅要皇帝满意。

  也要我们满意。

  或者说,

  我们的满意,才最重要。

  ………

  “策儿,你切记一点,策论那一科,你需要揣测的是国子监那七位大人的深意。”

  在临考的前一晚,父亲特意向自己强调了这一句话。

  并且让自己,一定要记在心上。

  今日早上走的时候,又叮嘱了一次。

  其实这一句话,宋策是有一点矛盾的。

  他不是读死书的人,自然知道人情世故。

  可是当今皇帝,开创科举,绕开‘世家代代相传’这一古律选取人才,同时设置了锦衣卫高压管控,可谓是大虞数代以来,权势最为鼎盛的一位帝王。

  为何父亲只让自己揣测国子监七位大人的深意,而非是皇帝的深意?

  难道,七位国子监大人,就能决断一切了?

  但父亲不可能错。

  要听他的。

  不过宋策现在的心情还是相当不错的。

  因为上午的辞赋科,他觉得自己发挥得不错。

  书。

  要读圣人书。

  但圣人之书,亦是圣人走过的路。

  读书人要读圣人书的同时,亦要行万里路。然后,再变成自己的书。

  搞清楚这个核心思想后,他便洋洋洒洒的创作出了一首文采斐然的辞赋。

  接下来,就是更重要的策论。

  咚的一声厚重回响,贡院的钟被撞响了。

  策论考试,开始了。

  主考官拿到试题后,便大声朗诵道:“去岁宜州蝗灾,百姓饥馑,流民四起,镇守之军队亦无粮饷,举国力方才平复。我朝数载无大战事,国库竟无余粮。令以此为题,作策论一篇。”

首节 上一节 7/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