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听到这里,渐渐感觉有些不对劲。
可仔细想想,又找不到头绪。
蹙眉道:
“仲达竟是对权势再无半点眷恋吗?”
“怎么可能没有?”司马懿哂然一笑。
“可问题是,权势为何?”
“是留在邺城,被万人称公,还是出镇河北州郡,为一方牧守?”
不等陈群回答,司马懿已经自行摇头道:
“都不是。”
“我方才说了,河东之后,我心已悲。”
“北守幽州这数年,与其说攫取兵权,不如说是万般不安之下的垂死挣扎。”
“若我真有心在邺城争权夺势,何必等到天子猜忌方才以这般窘迫的姿态南归?”
“实在是我打心底里认为,留在邺城,是没有前途的。”
话到此处,司马懿其实已经捅破了天窗,触犯了忌讳。
陈群不禁慨叹道:
“仲达何至于此!”
“北方尚有十万雄兵,有百万义士,更有满朝心向魏室的忠臣良将!”
“纵然国事艰难,也不至于效仿管幼安隐居于千里之外的山海之间,与鱼鳖为伴吧!”
司马懿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面露颓色的吴质,摇头不语。
片刻后,陈群重新落座,正襟危坐问道:
“仲达以为,邺城还能守几年?”
司马懿不假思索道:
“三到五年。”
“若不死守一城一地,且战且退,东西南北攀援,或可有望再坚守七到八年……不能再多了。”
陈群想到当年袁绍死后,曹操也是花了七八年时间才平定河北,于是接受了这个说法。
又问道:
“若将来事有不期,你我居于人下,何以存身保族?”
司马懿:“不外乎是抱团取暖而已。”
陈群:“与谁抱团?哪般取暖?”
司马懿环视全场,又遥遥指向门外,道:
“当然是与这满朝心向魏室的忠臣良将抱作一团!”
此言一出,在座不少人笑出了声。
但陈群没有笑。
吴质没有笑。
司马孚没有笑
就连初入社交场,虚岁才二十的司马昭,在愕然数息之后,也渐渐露出若有所悟的表情。
良久,陈群再度启齿,姿态比之前更加端正:
“若迫不得已,为保族,我等也只好背负不忠的骂名了。”
“然而强邻虽也算厚待士人,可对士庶一视同仁,远不如国朝天子那般宽宏大量。”
“我听闻诸葛孔明以严刑峻法治关洛,这些年不少人因乡议不佳,或是隐匿私户而罢官,受罚……”
陈群言到此处,满堂宾客皆露出惶惶之色。
哪怕先前司马懿两次说悲观,众人也不至于这般惊慌。
也就涉世未深的司马昭,不太懂个中门道,所以只是看到众人表情,本能一惊。
又不知到底该害怕什么。
司马懿没有过多关注次子。
他的心思一直落在众人的反应上。
见此情状,便知道自己所谋之事,大概是有把握了。
于是让仆人关上门户,点起蜡烛,然后才对众人推心置腹道:
“陈长文的忧虑,正是我的忧虑,想必也是诸位的共同忧虑。”
“这正是我要号召诸公抱团的原因。”
“汉天子不欲行九品官人之法,我等又以降人姿态归顺,将来哪有什么前途可言?”
“不瞒诸位,我此番南归路上,思前想后,以为去年曹子廉等人在淮南弄出个历阳之盟,虽然听起来荒唐,但根子上却是对头的。”
“将来我等与其当季汉的郡县之守,乡贤豪右,还不如当个裂土而封的王、侯!”
此言一出,司马孚和司马昭同时看向各自的兄、父。
前者微微惊愕,后者更多是惊喜。
反倒是陈群,面不改色道:
“若得封国,那是否乡议定品,倒也无所谓了。”
“关键是,季汉皇帝能答应吗?诸葛孔明能答应吗?还有那麋师善,他能答应吗?”
第360章 人心思安
“长文问错了。”
司马懿缓缓摇头。
“你应问,该如何才能让季汉的君臣同意我等所求?”
“我以为,答案不在于邺城,不在洛阳,更不在长安。”
“在于天下!”
“天下者何?天下人厌战久矣!”
说到这里,司马懿霍然而起,行至场中,于众目睽睽之下取出一卷布帛,猛掷于地。
卷布顺着惯性稍稍展开,约莫只有三分之一,却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迹,三两字一堆。
分明是人的名字。
“此物是蓟县请求我留任的万民请愿书。”
司马懿一言惊四座。
陈群更是失声惊叹:
“不意仲达在幽州竟得人心至此?!”
司马懿负手回头道:
“以长文的才干,若你来幽州,说不定比我还得民心。”
“叔达也是。”司马懿又指了指三弟司马孚。
其后目光扫过次子司马昭,在后者期待的目光中直接掠过,又指了指在座好几位老成的将、吏。
“诸君勿要以为我在自谦,我是真心这么认为的。”
“我这些年在幽州其实只做了两件事:剿灭来犯的胡虏,招抚愿意归附的。于是边境安泰二三年,士民无不感恩戴德。”
众人纷纷恍然。
虽不相信司马懿真的“只做了两件事”,但大体上的道理还是懂了。
天下人,苦乱世久矣!
幽州虽然偏远,自魏武帝横扫北方后就鲜有大战。
可汉家无内战,边胡却年年来犯,滋扰不断。
何也?
因为边胡窥见中原未定,暂无昔年大汉那般万里大国之威势,所以不惮于年年南下打秋风。
这还是乱世惹的锅!
“这就是人心大势所在!”
“也是我此番愿意南归会见诸君的原因!”
司马懿一语道破自己的底牌。
“我等抱团,非为向长安委曲求全,而是顺应时势人心,倒逼长安裂土封王侯!”
“假使能以不战、少战而安天下,则天下士人谁不翘首以盼?”
“若天下士心皆有所盼,纵然诸葛亮和麋威,又岂敢逆势而为,大失天下所望!”
此言一出,满堂宾客再次轰然,议论纷纷。
显然都有所意动。
就连陈群都忍不住跟身边的人讨论起来。
末了,其人对司马懿道:
“若仲达能办成一事,那今后我等自唯你马首是瞻!”
听到好友拿自己的姓氏稍稍打趣,司马懿翘唇道:
“长文还真是会给我出难题啊!”
“也罢。此事既然是我首倡的,那最难的一步,自该由我来完成。”
陈群二话不说,起身长拜,然后离去。
其余亲友故旧,见状无不效仿。
一时间,徒有将军号的司马懿,似乎再度成为了邺城士人的众望所在。
司马昭已经被这一幕惊呆了,对父亲的手段无比佩服。
上前跃跃欲试道:
“儿愿助大人办成此事!”
司马懿不回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