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71节

  他入城后,第一时间去清点官室内残存的书籍、地图、民籍等等文书。

  又命人打扫汉室太庙,封闭只修了一半的曹氏宗庙,以备将来之需。

  其后颁布临时法令,选任底层官吏等等琐事,不在话下。

  三日后,各方面数据大致盘点清楚。

  洛阳城连着周边十里八乡,在籍人口还剩下四五万户。

  不在籍的流民难以统计,但估摸着也有七八万人。

  毕竟这几年关张在本地招募了不少流民进入军屯。

  各方面数据一合计,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都市圈,二十万以上的人口还是有的。

  若把汉军从关中、南阳带来的民夫也算上,差不多能够到三十万。

  虽然远不如两汉鼎盛之时,但考虑到这是乱世,数年前又发生了曹叡迁都的大事件。

  这点体量,已经不能算少了。

  加上关张这几年有意识地维持本地的农业生产。

  那假以时日,这座“东都”必能重新焕发光彩。

  这日,麋威正与关、张讨论举荐谁为洛阳令和河南尹。

  诸葛乔忽然自长安而来,带来了诸葛亮的一份手书。

第335章 淮南搞了个大新闻

  诸葛亮在信里,首先说了一下他在关西的近况。

  西胡突然闹事,起因确实是马超的病逝。

  但以黄权和吴懿等人的手段,不至于酿成大患。

  所以在迅速平地胡乱之后,诸葛亮立即追查事件起因,最终源头却指向千里之外的幽并二州。

  具体来说,很可能与那位在幽州待了快两年的曹魏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有关。

  是不是某种声西击东的策略不好说。

  但肯定不能大意。

  只是诸葛亮此刻远在河西,鞭长莫及,只能提醒麋威这边多加提防。

  至于人事方面,马超去后,长安不打算再设置名位极重的凉州牧。

  所以让领金城太守的镇西将军黄权,改领凉州刺史,假节。

  又以骑都尉马岱为金城太守,继续配合黄权和吴懿两位大将镇守凉州的羌胡,维持西域道路畅通。

  除了关西的人事,诸葛亮还谈及河洛的人事。

  但这方面,他充分尊重关、张、麋三将的意见,只列出他认为合适的人选,分析他们的优缺点,然后让三将视情况决定。

  最终麋威三人一番商议。

  决定举荐车骑将军长史蒋琬为河南尹。

  裨将军马忠为洛阳令。

  选这两个人,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张飞今后将长期坐镇洛阳。

  因为张飞除了车骑将军之号外,还一直兼领司隶校尉的官职。

  而在长安划归雍州之后,洛阳便成了司隶的唯一中心。

  既已收复了洛阳,张飞本身名位够高,身体也还算健康,那这个坐镇洛阳的人选只能是他。

  正好蒋琬这些年与他配合默契。

  而马忠在落到麋威夹带之前,早就是张飞在巴西治下的汉昌县长。

  各方面都算合适。

  这三个最重要的人选一定,其他安排也就顺理成章。

  说完内治的事,接下来就是关于东吴。

  但这个事诸葛亮就没有直接写在信里面。

  而是让诸葛乔代为转述。

  麋威:“丞相认为你堂兄的忧虑不无道理,所以命你南下观望?”

  诸葛乔点点头,道:

  “我堂兄说,江东这几年内治算还算清明,但上下普遍有安于现状的风气,疏于武备。”

  “一旦遭逢不测,恐有倾覆之危。”

  麋威想了想,道:

  “江东扼天险而守,只要不疏于防范,足以割据数十年。”

  “于我等而言,吴国君臣疏于武备不见得是坏事。”

  “只是如今魏国的精锐还盘踞在淮南,若江东被其所得,兼有江淮,今后不利于我。”

  分析到这,麋威决定先行往颍、汝走一趟。

  一来,洛阳一定,颍汝便也都要陆续纳归治下。

  正好这两年他在方城的旧部有所进取,已经收复了不少城池,让他这个豫州刺史不再是空头司令。

  二来,作为豫州刺史,在州内行郡理所当然,不至于过度惊扰到江东的君臣。

  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若最终证明诸葛恪是杞人忧天,那麋威正好顺势在豫州文煎武炒,收拾人心,以彻底稳固河洛,为将来的河北大战作好必要准备。

  于是在打点完洛阳诸事后,麋威便辞别关张,自行率部南下汝水一线。

  ……

  汉建兴四年春,魏太和三年。

  淮南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件。

  其带来的震动性,较之数月前汉军收复洛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洛阳的易主是早有预期的。

  但这次会盟是大部分人始料未及的。

  具体来说,就是吴王孙登,尚书令兼扬州刺史吕范,交州刺史吕岱之子吕凯,魏下邳侯曹植,骠骑将军曹洪,后将军朱灵,扬州刺史臧霸,豫州刺史王凌,前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一同齐聚广陵郡历阳山下,歃血为盟。

  抛开明显是来凑数的吕范、吕凯、曹植、贾充等人。

  这事本质上就是江东孙氏政权与淮南的曹魏大将们的抱团结盟。

  盟约的内容也相当耐人寻味。

  既非针对大汉,也非针对大魏。

  而是各方共同约定,不管将来汉魏之间谁能最终获得神器,盟约各方都要共同进退,一起封王。

  要么都是大汉的王爵,要么都是大魏的王爵。

  毫无疑问,这种独走式的结盟,对于两方的君主来说,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背叛。

  因为长安、邺城的高层虽然通过各自的渠道,事前有所了解。

  但毕竟只是小道消息,没有正式的请示——当然也不可能拿这种事往上请示——所以这肯定是缺少程序正义的。

  不过当事情公开化之后,长安也好,邺城也罢,都没有第一时间跳出来指责。

  反而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和沉默。

  因为这次历阳之盟离谱归离谱,震惊归震惊,但从双方现实利益考虑,不见得完全是坏事。

  对于长安来说,只要放弃“非刘氏不得封王”的原则,那么今后只需要专注于打败邺城的曹叡,便可以勉强称得上一统天下,三兴大汉了。

  当年太祖高皇帝建国的时候,封出去的土地比这多多了,也不影响他上皇帝尊号不是?

  即便原则不可弃,坚定不走回头路,那一个“权宜之计”,也足以堵住大部分反对者的嘴。

  毕竟就算没有这一桩子破事,长安原本的战略不也是先北后南?

  能够分化曹魏南北两路兵马,于军事上肯定有好处的。

  邺城也是同理。

  而且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更没有底气去指责。

  总不能真的逼反大河以南的那些大将大牧吧?

  顶多指使兖州刺史毌丘俭和居家守丧的王肃,去搞些小动作。

  但明旨斥责是半点没有。

  而这种程度的沉默,对于历阳之盟的各方来说,便足以宣告胜利。

  若说还有什么遗憾,大概就是没能同时拉上交州士氏和辽东公孙氏。

  前者还在跟吴国闹别扭,后者则暂时没有音讯。

  不然影响力就能跳出江淮的窠臼,直达天南地北。

  不过对于主持会盟的东吴太傅张昭,以及俨然有了苏秦六国封相之姿的虞翻来说。

  这场胜利的会盟,足以让他们自豪和自诩。

  于是在会盟结束的两个月后,当年的三月初。

  吴王孙登在张、虞二人的陪同下,再次渡江来到历阳地界,与一众魏国盟友同贺上巳佳节。

  顺便借此进一步扩大历阳之盟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

  历阳山所属的历阳县,早在建安年间就因为曹操大规模迁徙江北之民而废弃。

  如今虽然稍有恢复,但仍是以军事化管理为主。

  比如说历阳附近的洞浦口,就有东吴所造的偃月垒。

  与大江南岸的牛渚矶(采石矶)共同构成夹江而守的江防体系。

  东吴君臣选择在历阳聚会,正是出于必要的安全考虑。

  不可谓不谨慎。

第336章 泰极生否

  “孤看吴王就是太谨慎了!”

  “今各家共聚结盟,天地同证,正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首节 上一节 371/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