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68节

  “那兖州刺史又是谁继任?”

  虞翻忍不住追问。

  贾充:“毌丘俭字仲恭,天子心腹。”

  这下众人彻底听明白了。

  那位远在邺城的大魏皇帝,很显然对大河以南的各路外军不太放心。

  于是趁着贾逵病退的时机,来一次大洗牌,并继王肃之后,再次往南安插了自己的眼线。

  怎么说呢?

  众人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贾逵病得真不是时候。

  不意外的是,这些年曹魏虽然渐渐落于下风。

  但那曹叡俨然有几分父祖的雄略。

  这么一位雄主,怎么可能对外将们不加以提防?

  虞翻搞清楚前因后果,顿时安心下来。

  自信的笑容重回脸上,对众人道:

  “魏帝虽有英略,但时势使然,各路将军们已有保存之心。”

  “他这一番轮换,除了安插了一个腹臣毌丘俭以外,哪有真正动摇大局?”

  “我倒是感激他如此提防,让将军们人人自危,反而促成了我和张公的谋划……大事成矣!”

  众人一想到那几位的使者不来则已,一来就同时过来,都感觉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于是悬了半个多月的心,终于平复了下来。

  纷纷恭维虞翻的隐忍和谋划,又为即将立功而感到高兴。

  只有诸葛恪,一直打心底里怀疑魏人的态度。

  此时看到同伴们弹冠相庆,心底不免感到厌恶。

  只是空口无凭,反驳也没有底气。

  想到这里,他再无看戏的心思。

  说起来,自己早前寄向北边的两封信,应该都收到了吧?

  为了谨慎不张扬,那两封信他都建议对方别直接回寄他手上,而是只作寻常家书,寄给身在江夏(吴属)的父亲诸葛瑾。

  于是翌日便向虞翻、张休等辞行南归。

  众人本就对这个只会说风凉话的纨绔子弟没什么好感。

  除了张休象征性地送一送友人,旁人巴不得他早些离去。

  总之,诸葛恪灰溜溜地跑回江边濡须口,寻了一叶轻舟,准备溯将西上江夏,去鄂县见父亲。

  但船行不过两三日,他就在上游的皖口附近,与诸葛瑾不期而遇。

第332章 伐交

  “大人何故东来?可是王命有宣?”

  登上诸葛瑾的舰船后,诸葛恪开门见山问道。

  诸葛瑾看了看浪荡无行的长子,心中想到弟弟诸葛亮在书信中对诸葛乔称赞有嘉,心中越发不是滋味。

  但还是照直答道:

  “陆伯言来信说边境空虚,请我东来接替他看守濡须口,免得被北人所趁。”

  诸葛恪闻言不疑有他。

  想起北行的见闻,忍不住吐槽起来:

  “大人辛辛苦苦为国戍边,也只能在江夏当个半郡之守。”

  “那虞公不过鼓弄唇舌,便轻轻松松得了六国封相的威望。”

  “我看明年此事,孙(邵)、顾(雍)怕是要退位让贤,让虞、张二人接替左右国相之位了!”

  诸葛瑾早就习惯长子口无遮拦。

  况且毕竟是自家船内,也不怕隔墙有耳,便问道:

  “你一路跟随虞仲翔‘游说六国’,却不知魏国的将军们有几分‘合纵’的诚意啊?”

  听到父亲跟自己一同打趣起来,诸葛恪不禁嘿嘿一笑。

  但一想到北边的见闻,神色又陡然一沉,道:

  “不瞒大人,儿始终对此事暗生疑虑,但苦于没有证据,难以说服诸公。”

  “单看表面文章,淮南的魏人确实算得上有诚意。”

  “好比说我辞行之时,两边已经在谈论边境设立互市之事。”

  “一旦开了互市,那这‘六国结盟’便算……”

  诸葛恪话未说完,却见诸葛瑾脸色变得异常严肃。

  心中蓦地一咯噔,凝目道:“方才大人说……边境空虚?”

  诸葛瑾重重点头:

  “士徽造反,交州刺史吕岱吕定公不能压制,陆征北已经督军火速南下。”

  诸葛恪瞠目结舌。

  好半天才道:

  “士徽有反意也不是一天半天的事了,吕使君怎会如此轻敌啊?”

  “况且步子山(步骘)不也一直驻守荆南吗?虽说昔年他也曾折戟于武陵,但他统兵的能力是公认的,何至于也不能压制士徽?”

  诸葛瑾摇头道:

  “非不能制,实不敢也。”

  “不敢?”诸葛恪没反应过来。

  诸葛瑾解释道:

  “两年前,士徽反意初显,吕定公确曾打算阴诱他投降,然后伏兵杀之。”

  “但那士徽自知独木难支,便遣使到长安,自请归附。”

  “吕、步二将畏于上国天威,不敢冒犯,只能暗自缓缓图之,这两年倒也收买了不少士氏的族人。”

  “哪曾想到了今年,那士徽见大势已去,一不做二不休,哄骗益州雍闿来投,然后将他绑了扭送长安。”

  “须知那雍闿在南中素来不服王化,还曾经绑了如今的南郡太守张裔张君嗣。”

  “士徽这般作为,不就是有功于长安了吗?”

  “于是吕、步二将只能再次罢手,观望长安方面的反应。”

  “而士徽则趁此机会,清理内患,迅速发兵,竟真让他成功击败了吕、步的人马……”

  说到这里,诸葛瑾不禁长长叹气道:

  “吕、步二将非懈怠于战,只是败在了‘伐交’之上。”

  “今者我吴国受制于北方上国,连边鄙宵小都敢仗势欺辱,如之奈何?”

  “总之,陆伯言已经南下处置此事,濡须兵力也已经空虚。”

  “为父只能勉力东来,替吴王守住国门,以不负王恩了。”

  又对诸葛恪道:

  “我已老迈,常常力不从心。”

  “你今后就别到处乱跑了,且留在我身边,替我执掌金鼓旗号。”

  诸葛恪只能应下。

  ……

  就在诸葛瑾父子为东吴未雨绸缪之际。

  远在数千里外的北方幽州,曹魏刺史王雄,也很有先见之明地为大魏清理边地胡患。

  但手段就不那么光彩了。

  具体来说,就是请一位叫韩龙的勇士前去刺杀鲜卑最具实力的头人,轲比能。

  而这位韩龙也不负所托,一击得手。

  按照王雄的计划,接下来鲜卑各部因为缺少强人压制,陷入无尽内斗,再难威胁大魏统治幽州。

  然而王雄千算万算,唯独算不到轲比能已经提前获悉自己将被刺杀的情报。

  以防万一,将手下一批精锐分别转交儿子和女婿。

  并对手下几个头领放话,一旦自己身死,谁能为他报仇,谁就可继承他的部落全部财产。

  于是韩龙刚刚刺杀了轲比能,尚未跑远,就被轲比能的儿子带人追杀上来。

  韩龙拼死突围,竟又当众刺杀了轲比能之子。

  但双拳终究难敌四手。

  最后还是被赶过来的轲比能女婿,名为郁筑鞬的鲜卑头人所杀。

  后者也成功继承了轲比能的部落,实力瞬间上了一个档次。

  虽说这种继承往往不是光凭一句口头承诺就能完全兑现。

  当中必然有人会趁乱出走,或者挑战新首领的权威。

  但因为轲比能生前的布置,鲜卑人到底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甚至还打着为轲比能报仇的旗号,集结起来,反攻州郡。

  王雄顿时头大不已。

  就在这时候,身处幽州的另一实力军头,所谓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毅然决然地发兵前来救援。

  其人所部本就招募了一批万人的杂胡骑士,非但熟悉幽州地理,更熟知鲜卑人的底细。

  经过数次奔袭,成功击败了郁筑鞬的人马。

  其后一路追亡逐北,直到将郁筑鞬驱赶到渝水以东的医巫闾山,方才振旅南归。

  经此一战,司马懿在幽州的威望一时无两。

  其后各种弹劾王雄,称赞司马懿的奏章,便如雪花一般呈递到曹叡的案前。

首节 上一节 368/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