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33节

  具体负责管理圣库的彭毅也是支持发军饷。

  圣库除了要负责给北殿人员发放粮食,也要负责发放油盐酱醋茶乃至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当初在广西的时候全殿就几万人,而且是集中坐船行军,人员较为集中。

  尚能勉强应付物资的发放。

  随着进入湖北,北殿人员急剧膨胀到近二十万人,现在各团各营又分散驻防。

  圣库物资发放的难度和工作量陡然上升。

  彭毅愈发感到力不从心。

  给士兵发军饷,让士兵们用军饷自行购买除了粮食以外的物资,能大大减轻圣库工作人员的压力。

  彭毅是支持发军饷的。

  只是此前圣库的一应物资来源,全部仰赖缴获清廷官库和大户。

  战事一停,战线趋于静止之后。

  圣库物资来源也就此中断,没有了进项,进入到了只出不进的状态。

  这让彭毅缺乏安全感,彭毅倾向于等正式开始征税,有了稳定的进项后,再发军饷,以维持圣库的盈余状态。

  “我殿将士分守武昌、汉阳、岳州、黄州四府各州县,再由圣库发配给,多有不便,难以做得面面俱到。”彭刚说道。

  “发军饷不仅仅只是为了方便驻防各地的将士们的生活,更是为了提振军心,振兴恢复各地商贸往来。躺在仓库地窖里的银子终究只是死物,只有流动起来的银子才是银子。

  再者,咱们可是守着武汉三镇的江关、汉关、朝关、宗关四大关,岂会沦落到坐吃山空的地步?”

  太平军盘桓武昌府、黄州府三个月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是摧毁了二府,尤其是武昌府的正常经济秩序。

  彭刚给北殿将士发军饷,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减轻圣库的工作的压力。

  更是为了尽早恢复武昌、黄州二府受到严重破坏的经济秩序。

  武汉三镇为九省通衢之地,只要盘活了武昌、黄州二府的商贸,恢复旧有的商路。

  守着武汉三镇传统的四大税关,在征收传统的夏税秋粮之前,也能解决大部分的军饷来源问题。

  所谓四大税关,即汉口开埠(1861年)前,武汉三镇地区江关、汉关、朝关、宗关。

  这些税关沿长江、汉水分布,覆盖主要商路,由布政使统筹,征收船料税、门摊税、契税和货税,为湖北省的最重要的商税来源。

  仅鹦鹉洲竹木交易征收的一种专项税,每年收入便高达两万一千八百余两。

  这还是建立在清廷管理四关的衙门上下贪墨无度的情况下。

  如能在四关建立起高效,相对廉洁的税收部门,武汉三镇的四大关,能贡献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

  “若是在四大关征收商税,倒是能立马有一笔稳定的进项。”彭毅想了想,觉得恢复四大关,在四大关征税可行,“咱们保住了汉阳、汉口,两地商贾的产业得以保全,他们一点银子也不出,也说不过去。”

  “圣库可有负责经略商关的人选?”彭刚询问彭毅道。

  其实彭刚心中有一个比较合适的,经略商关的人选。

  此人便是小亮刘蓉,刘蓉颇善经济,在湘乡县团练的时候,刘蓉主要便是负责管理湘乡县团练的后勤。

  只是刘蓉现在虽然身在北殿,但无意为彭刚效力,后续只能让左宗棠出面劝一劝试试。

  “不妨让刘兴旺先到汉口商关试试?”彭毅想到了曾经担任过碧滩汛汛守,把碧滩汛经营的有声有色的刘兴旺。

  “刘兴旺在圣库管粮管的还不错,手脚也还干净,如果不行,再换人也不迟。”

第283章 昔为堂上官,今为阶下囚

  陈兴旺此人彭刚还有些印象。

  毕竟彭刚是在平在山红莲坪发的家。

  陈兴旺担任碧滩汛汛守期间,碧滩汛一跃成为了黔江流域平在山江段的物资集散中心。

  陈兴旺每年能从碧滩汛这个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敛财小几百两,自己捞钱的同时,还捎带解决了碧滩汛大几十户绿营汛兵家庭的生计问题。

  陈兴旺在道光二十八年年末高升调走之际。

  谢斌和彭刚接手的是一个虽然不算富裕,但码头泊位齐全,公栈私仓完备的碧滩汛,甚至还发展出了定期前往浔州府城桂平的旬班(十日一班的定班航船)。

  虽说陈兴旺有能力运营管理好一个几百号人的小型沿江商汛,可他是否具备运营管理好的一个十几万人的巨型物资集散地,彭刚仍是心存疑虑。

  “陈兴旺在圣库干得还不错?”彭刚抬眼看向彭毅,问道。

  当初将陈兴旺安置到圣库,彭刚并不指望陈兴旺能干出什么成绩。

  只是看在陈兴旺搭救了他老师刘炳文的份上,顺手给陈兴旺安排了件差事。

  “不错是客气的说法。”彭毅笑了笑说道,“他现在是我的左膀右臂,若非近来圣库没有进项,我还真舍不得把他推出去。他这个三个月来都在汉口负责征买粮秣,每次给他的指标,都能足额准时完成。”

  “将他安置到了圣库后,也有快一年时间没见过他了,让他来见见我吧。”彭刚说道。

  汉口是湖北最大的商业市镇,物资集散中心,其在湖北境内的商业地位甚至要高于汉阳和武昌。

  具体经营汉口,征收汉口商税的人选,不得不慎重。

  他必须要亲自面试过陈兴旺之后,再决定是否让陈兴旺尝试着经略汉口,负责汉口的税收。

  收到面见彭刚通知,正在汉口的陈兴旺赶忙拾掇了一番,乘船前往武昌城的北王府面见彭刚。

  进入北王府之前,还不忘再整理一番仪容。

  尽管陈兴旺不知道彭刚为为何突然召见他。

  不过北王亲自召见,想来是大事,一定要给北王殿下留个好印象。

  “圣库典粮官陈兴旺参见北王殿下,北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步入西花厅,陈兴旺撩起圆领袍的下摆朝着端坐于案牍前的彭刚叩拜行礼。

  “起来吧。”彭刚虚抬了抬手,示意陈兴旺起身回话。

  “谢北王!”陈兴旺谢过彭刚后起身,等待彭刚的问话。

  “你在汉口办差三月有余,你觉得汉口如何?”彭刚缓缓开口问道。

  “汉口是卑职平生见过的最大的商市,繁华异常。”陈兴旺回答说道。

  “汉口有上八行头的说法,你可知这上八行头是哪八大行头?”彭刚继续问道。

  “汉口因商而兴,上八行头乃汉口利润最为丰厚的八个行业,分别为银钱(放高利贷)、典当、铜铅业、油烛、绸缎布匹、杂货、药材、纸张。”陈兴旺如数家珍地回答说道。

  在捐绿营把总之前,陈兴旺一族是在浔州府第一大圩江口圩干私牙的,他对商贾之事本就兴趣浓厚。

  在汉口采买粮秣军需,免不得要和当地的行头打交道,汉口的上八行头,陈兴旺还是有所了解的。

  有清一朝引导商业市镇社会经济的核心力量是各类行会,而非官府。

  牙行是经官府批准设立的中介机构,在特定区域或行业拥有官方特许经营权,干的是垄断买卖。

  牙行除了具有管理市场秩序,监督交易,调解纠纷的职能之外,还具有代征商税,如牙税的职能。

  牙行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

  牙行、牙人需向官府申请执照(牙帖、牙纪),缴纳保证金,定期更新并缴税,方能成为官牙。

  与之相对的,无执照,游走于黑灰色地带的中介,则属私牙。

  汉口上八行头主导着汉口市场,想要把手伸进汉口,在汉口征税,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当地的行头和牙行。

  “我殿若欲在汉口征税,当从哪里开始?哪些税又是大头?”彭刚对陈兴旺的表现较为满意,微微点头继续问道。

  “当从重发牙帖和牙纪着手,汉口的牙行、牙人原来买的是伪清官府的牙帖和牙纪,如今殿下才是汉口之主,自当颁行新的牙帖和牙纪,征牙税。”陈兴旺侃侃而谈。

  “于任何商圩商墟而言,牙税都是重税。就汉口而论,牙行的牙税,典当铺的当税,入市商货的落地税是大头,其余税种可暂缓。

  汉口乃湖北第一市镇,我殿若能在汉口成功征到税收,给其他地方打个样,日后在其他地方征商税,阻力会小很多。”

  私牙家庭出身的陈兴旺,对于怎么拿捏牙行、牙人再清楚不过。

  牙行的身份是牙帖和牙纪给的,没有官方背书,牙行、牙人什么都不是。

  通过回答彭刚的这几个问题,陈兴旺已经明白了彭刚此番专程召见他为的是在汉口征商税的事情。

  想在短时间内把北殿的手伸进汉口,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对汉口的牙行进行重新洗牌,培植起一批能听北殿话,能为北殿所用的新牙行、新牙人。

  面对彭刚的抛出的问题,陈兴旺对答如流,思路清晰。

  彭刚对陈兴旺的表现愈发满意,心里不由得感慨,小小的桂平县当真是人才济济啊。

  “若让你在汉口重发牙帖和牙纪,在过年之前征到牙税,你可能办的到?”彭刚问道。

  说归说,做归做。

  彭刚虽然对陈兴旺在这次面试中的表现比较满意。

  具体能不能胜任管理汉口,负责在汉口征收商税的重任,还需历练考核后再做决定。

  “给卑职一个税警连,再给卑职几个圣库或者学堂里会记账的小先生,若是过年之前卑职不能办好这件差事,听凭殿下处置。”陈兴旺立下军令状。

  对于杨壎这位故人,彭刚还是想见一见。

  获悉杨壎已经在黄梅县献城投降,交出了一个完整的黄梅县。

  彭刚命侯继用在正式接管了黄梅县后派人把杨壎送到武昌城的府邸。

  侯继用对杨壎还算不错。

  杨壎虽然是清廷的知县,侯继用并未给杨壎上镣铐,只是派人严加看管押送。

  饮食方面,杨壎当知县时的大鱼大肉肯定是没有了,主食还是能够管饱的。

  在一个排北殿士兵押送,乘船前往武昌的路上。

  抱膝坐在甲板上,吹拂着深秋凉意逼人的江风,凝望着长江两岸萧瑟的秋色。

  虽说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充满忐忑,但杨壎心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至少压在他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的两万一千八百四十九两利滚利的拉京债、对扣债、三敬债暂时不用还了,当然现在他这情况也没法还。

  拉京债、对扣债、三敬债是每个不是巨富之家出身的大清官员躲不过的高利贷。

  拉京债是用于支付赴任路费、雇佣仆从、置办官服仪仗的高利贷,通常为八扣九扣,加三利息。

  八扣九扣意为借一百两实际到手八十两、九十两,利息按照一百两本金计算。

  加三利息为年息在30%以上,利滚利叠加。

  对扣债为买官专项贷,用于支付捐官费用,及候缺期间在京生活费。

  对扣之意如借款四千两,实得两千两,按四千两还本付息。

  三敬债则为关系打点贷,三敬为别敬(离京赴任时向朝中官员告别礼)、炭敬(地方官向京官、上级冬季的孝敬)、冰敬(地方官向京官、上级夏季的孝敬)。

  三敬债为急贷,一般借三敬债的官员很着急使用这笔钱,故而三敬债利息最重,月息可达五分之高(年化60%),且需短期内偿还。

  几乎所有大清的官员,一纸委任状背后,是无数张吸食民髓的高利贷网络,杨壎也不例外。

  尽管杨壎已经算是其中的幸运儿,只排了七年的队就买到了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知县的实缺,在桂平县任上也捞到了三万多两银子。

  奈何三债利滚利之下,杨壎现在身上还背着两万一千多两的债务。

  至于杨壎上得了台面的收入,区区四十五两年俸和一千二百两养廉银。这点钱连还利息的零头都不够。

首节 上一节 233/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