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只要能按时发放饷银,定都南京城还是定都北京城,下面的官兵根本不关心。
有了军方的支持,内阁就可以尽情的施展权谋手段,分化拉拢各地的督抚。
万万没有想到,南京朝廷那帮掌权者就是一群软蛋,关键时刻缺乏担当。
该解决问题的时候,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没能及时处理京营和边军的安置问题。
他们可以磨蹭,但一线的官兵们等不起。
明确了各部的去处,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钱粮发放。
可惜内阁众人瞻前顾后,担心因为防区调整,背负丢城失地的骂名。
一个个都在寻找两全其美的办法,怎奈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
辽东军残部投降了北虏,山海关一线直接落入鞑靼人手中,直接导致北疆门户洞开。
连带着以往的北疆防线,战略价值大幅度缩水。
大虞需要一条新的防线,阻挡来自山海关一线敌军的威胁。
内阁没人愿意担责,朝堂上又争吵不休,对下面主要是敷衍了事。
再三催促,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答复,逐渐耗尽了军方的耐心。
见地方督抚挑事,他们也选择了跟着闹腾。
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两股政治力量选择了联手,向南京朝廷施压。
还都京师,这是政治正确。
从这上面入手,直接打在了南京朝廷的软肋上。
答应地方督抚们的要求,要不了多长时间,财政就会被拖垮。
拒绝这些人的要求,政治上又说不过去,只能先拖着。
站在南京内阁的立场上,哪怕鞑靼人立即入侵夺取了京师,都比现在的处境要好。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鞑靼人又不傻,明知道南京朝廷处境尴尬,自然不会跳出来给敌人解围。
朝堂上内斗升级,除了利益分配不均,外敌消失也是重要因素。
倘若鞑靼王国,选择在此时出兵入侵大虞,他们立即就会成为大虞各大政治派系的公敌。
在外患的压力下,矛盾重重的政治势力,也是能够短期合作的。
东西没抢到多少,还让敌人团结起来,这是妥妥的血亏。
“侯爷,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陛下年幼,权力尽数操持在大臣们手中。偏偏朝堂上缺乏一言九鼎,能在关键时刻扛事的人。
遇到事情就互相推诿,无人愿意承担责任,这样下去迟早会出现问题。
中央朝廷和地方之间的博弈,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
朝廷手中能打的牌,远比地方都督多,实在不行还能调整人事。
闹到现在这种地步,纯粹是朝中那帮酒囊饭袋,整天就知道争权夺利,一点正事也不干。”
为了避免李牧突发善心,再伸手拉大虞一把,兰林杰也是拼了。
沉积了三百多年的矛盾,到了帝国黄昏的时候,想要扭转困局绝不是官员勇于任事就能解决的。
南京朝廷高层固然无法解决问题,但他们也没瞎折腾啊!
如果不是前期分赃不均,引发了这场政治风暴,就这么和稀泥混着,还能够多坚持一些年。
“行了,还都之事朝廷自会决断,我们就不要插手了。”
李牧摆摆手说道。
大虞帝国积累的内部矛盾太多,靠上层发起的改良运动,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面他已经做得更多了,没能挽回颓势,那也是天命到了。
永宁帝北伐失败,就把大虞带到了深沟里。如果不是忠臣们奋力救援,当时帝国就要崩溃。
后面辽东镇造反,是帝国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李牧率领的勤王大军镇压了叛乱,但天下人心已经在发生变化。
靠着统治集团的自救,能够渡过一次危机、两次危机,却没办法渡过每一次危机。
第544章 鞑靼人的战略分歧
南京城。
随着李牧离任,顺势补位的一众阁臣,此刻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围绕着“还都之争”,朝堂上已经召开了三次会议商议,依旧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结果。
看似政见分歧,实际上暴露的却是他们几人对朝堂缺乏掌控力。
按理来说,皇帝年幼内阁辅政的背景下,应该是一届强势内阁才对。
现实恰恰相反,因为在官场上缺乏足够的根基,自身威望又无法服众,他们反而成了最近十几年里大虞朝最弱势的内阁。
前面的时候,没有闹出乱子来,那是李牧在上面担任首辅压着。
军政大权一把抓,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搞事情。
毕竟,惹火了李牧,那是真的会杀人。
换成了现在的文官执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和敢和中央朝廷闹腾,也不是一跃而就,都是一步步试探出来的。
如果内阁强势一些,刚冒出苗头就采取雷霆手段镇压,也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破事发生。
内阁的软弱,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之后,最后才闹到现在这种局面。
本该是朝廷百官团结一致,共同打压地方政治势力的时候,结果朝堂内部又闹出乱子。
因为各自的利益,朝中百官在还都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下面的逼宫,叠加朝堂内部的不稳,让内阁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首辅大人,他们闹的越来越过分,不能这么一直放任下去!”
安敬之愤愤不平的说道。
“还都之争”愈演愈烈,已经开始动摇他们的根基。
如果不能赶紧解决,刚刚收拢起来的小弟,也会出问题。
内部人心不稳,比外部的冲击,杀伤力更大。
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原本各自为政的一众阁臣,现在终于有了抱团的迹象。
不过涉及核心话语权分配,一时半会儿难以达成一致。
在联合之中,又夹杂着对抗。
为这个临时抱团的政治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安大人说的不错,朝堂上的混乱,确实到了该终结的时候。
不过朝中百官好处理,地方上的督抚怎么办?
尤其是边军和京营,他们也是支持还都的!”
万怀瑾当即表明了立场,也顺势抛出了问题。
要压制朝中百官简单,六部在他们手中控制着,只有内阁众人合力,下面的人就翻不起大浪。
搞定中央容易,难的是地方上。
理论上来说,朝廷可以调整地方督抚的任命。
到了实践操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得去了。
更换巡抚、布政使简单,难的是派谁过去,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控局势。
地方督抚们敢闹腾,绝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
没有地方士绅们的支持,没有各地官员的拥戴,这些督抚也不敢和朝廷闹。
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大肆更换地方督抚,很难令人信服。
一些地方督抚在任上还做出了成绩,朝廷若是进行人事调整,那也是升迁。
纵使玩儿明升暗降,那也要给相匹配的位置。
何况空出来的位置,也需要有人补上。
若是和平年代,地方督抚只要不瞎折腾,就能按部就班的履行职责。
现在的情况特殊,许多省份都面临各种压力,对巡抚、布政使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一时半会儿的功夫,他们的小弟中,也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选。
在大虞朝做官,可以贪腐、可以坏,唯独不能蠢。
相较于地方督抚,军方就更棘手啦。
京营和边军的诉求,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才扯上“还都京师”的政治虎皮。
想要他们放弃这个政治口号,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
因为围剿辽东叛军的缘故,边军中就诞生了好几位提督,安置到地方上就是执掌一省军务的大员。
在皇权持续衰落的当下,压制武将做大,也是内阁的核心工作。
边军将领想要到地方上任职,朝廷肯定不能答应。
连京营想要到南京保护皇帝,他们都没有答应,何况是边军将领到地方任职。
何况没有这些人在前面顶着,北虏的威胁,谁去抵挡啊!
满足不了人家的利益诉求,还都京师的政治口号,军方就会继续喊下去。
尽管还都京师,存在严重的隐患,但天下读书人还真吃这一套。
尤其是北方的士绅官员,更是上蹿下跳,催促着朝廷赶紧回京。
“首辅大人,升迁一两位地方巡抚进京,再把其他巡抚、布政使进行对调。
从偏远山区省份,调入富庶之地,也算是一次升迁。
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他们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会太过抗拒。
换了地方之后,光掌控地方局势,都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只有他们都忙了起来,才没功夫给我们添堵。
至于京营和边军的诉求,那就先拖着。
他们不是叫嚣着还都京师嘛,那就让他们去驻守京师,主持顺天府的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