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832节

  何况现在还是那位三边总制让你过来统兵追击鞑靼人?

  王守仁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今不突然掩杀而出,将来还有突袭的机会吗?把所有人马按照我之前所说的重新编阵。”

  “重新编阵?哦对,对。”

  朱晖这才想起来,王守仁之前早就做出安排。

  一个合格的主帅,一定是在遭遇敌人之前便做好各种应对方案,虽然当时朱晖等将领都觉得王守仁的作为很扯淡,但现在他们才知道这种提前筹谋的好处。

  朱晖道:“传令下去,火铳骑兵在前,火炮兵在后……反复冲击敌阵,切不可恋战!分批冲锋……”

  王守仁编阵的原则,是装备火铳的枪骑兵在前,炮兵在后。

  虽然王越并没有调给王守仁多少重武器,但还是有部分佛郎机炮用马驮着跟着部队前进……毕竟佛郎机炮作为传统的子母炮,其主炮管和装填火弹的子炮可以分开运送,每匹战马的负重都不重,等运送到位后再临时组装起来作战也不迟。

  子母炮虽然以密闭性缺失而牺牲发射距离,但胜在可以快速换子炮的“弹夹”,且分开运送,对于大明兵马出征草原非常有效。

  佛郎机炮作为霰弹炮的一种,在中距离对战时,对鞑靼人的骑兵有着很好的压制作用。

  张延龄创建的军工厂生产的这种特型佛郎机炮,母炮也就一百斤上下,正好可以用一匹马驮着,加上其他马匹所驮子炮,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把一些重武器通过急行军的方式带到战场上。

  朱晖麾下的炮兵,大概有五百余人……这部分人马主要是从大同镇调来,接触这种新火炮还不久。

  则王守仁则准备亲率配备新式火铳的新军骑兵,冲击鞑靼人的营地。

  朱晖见王守仁已做好策马冲锋的准备,赶紧道:“王兄弟,前面太过危险,你并非行伍出身,马术未必精湛,这样吧,你留守,在后面指挥作战,让在下领兵前冲,您看如何?”

  王守仁道:“带兵者,若不能与将士共进退,如何让将士效死命?”

  “这……”

  朱晖一听,瞬间觉得身边这货太莽撞了。

  主帅身先士卒,是可以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让别人头脑发热,跟你一起冲,但问题是……

  你死了,将士们岂不是没了主心骨?

  迎接队伍的必将是一场惨败!

  但现在的朱晖并没有备选方案。

  他跟王守仁,必须有一个带兵冲锋,他仔细想了想,其实王守仁这几天是给麾下将士好好上了一课,但始终王守仁只是个名义上的统帅,是辅佐他带兵的,就算其真的因为冲锋陷阵而殁,对全局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或许士兵们还会因为王守仁的死,激发战意,跟鞑靼人玩命到底。

  这么想来,那王守仁这条命,或许死比不死更有用。

  “听我号令。”

  王守仁已经把自己当成真正的主帅,丝毫也不给朱晖继续争辩的机会,“鼓起而挑旗,旗起而战不息。轮番冲击鞑靼人营地!不可恋战,冲击之后便回撤,吸引鞑靼骑兵反攻,用乱枪把他们打死!”

  “得令!”

  朱晖这边没应声,但周围那群中下层将领听说王守仁这个书生要跟他们一起冲锋,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般,涨红着脸准备玩命。

  朱晖心中暗骂不已。

  你们这群王八羔子,跟鞑靼主力交战,没见你们有这么大的热忱,现在知道对面多数都是没经过正规训练的牧民,以老幼妇孺居多,上去可先杀掠一波,你们就是这般反应?

  果然打仗还是得挑软柿子捏哪!

第848章 有本事在哪儿都能得到尊重

  迁移中的鞑靼部落牧民本在一片低洼地带休整。

  也是因为之前的雨雪天气,让他们行路艰难,再加上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进入到鞑靼本部即黄金家族正统子孙巴图蒙克统辖的察哈尔部领地,随时都会有察哈尔部的人马过来驰援,所以他们选择了地势低、周边还有一定水草的地方扎营……这里能够及时补充水源,还有就是能遮挡心怀叵测之人的视线。

  谁知这种选择,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就好像捉迷藏一样,你藏起来,顾头不顾腚,被大明军队找到,那大明军队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行奇袭。

  当大明军队从山坡上如海啸一般冲杀而出时,土默特部的牧民全都是懵逼的。

  之前几天的情报,说是大明军队已经在阴山南麓往东追了过去,并没有往北边来……他们也以为自己诱敌的计划大获成功。

  但未曾想,明军居然会派出一路奇兵,经过接连几日的急行军,追到这里来了……且带兵的好像还是个愣头青,在明知道他们主力健在的情况下,兵力不及却还是毅然发动突然袭击。

  信息差导致土默特部这边准备严重不足。

  因为土默特部为了跟察哈尔部斡旋,已把部分人马派驻到了北边,毕竟相比于大明军队,他们也怕察哈尔部在这时候趁人之危,吞并他们。

  谁曾想,就因为这个特殊的调动,导致他们在后方防备的人马数量不足。

  当大明军队从坡顶冲杀而下时,鞑靼牧民看到情况不对,赶紧驱赶牛羊去阻挡大明骑兵的冲击路线,可惜却是杯水车薪。

  王守仁亲率先锋人马,冲进了鞑靼人的营地。

  如威宁海之战时,大明军队突然出现在鞑靼营地前,鞑靼人的反应一样,他们对于眼前发生之事,完全处于懵逼状态。

  但鞑靼人生来就善于与残酷气候和险峻生存条件作斗争,所以他们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反应还是比较快的,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便积蓄起了力量,准备派出人马上前拦截。

  真要比短程骑射,弓马娴熟的他们自然不落下风。

  如果是草原部族前来偷袭,那他们跟对方在射程和实力上,相差不会太大,毕竟骑兵对骑兵,弓射对弓射,真要打到近战肉搏,双方在单兵作战实力上差距也不会很大,很多时候都是拼双方骑兵阵型。

  但这次……

  他们面对的是大明汹涌而至的火枪骑兵。

  这大明骑兵一改以往也用弓箭对射的传统,直接端着火铳就冲杀而来,这是大大超出鞑靼士兵认知的状况。

  一切就在于这时代的火铳都很沉重,单兵想要完成发射很困难,以往大明就算是用火器,也是用“火箭”,跟二踢脚差不多,只是在箭矢后方加装火药,射出去后,利用火药产生的爆炸冲力,再把弓箭往前推送一段距离。

  这样做会大大牺牲箭矢的精确度,经过火药助推后,弓箭都不知道会窜到哪儿去,所以鞑靼人对明军的火箭并不是很担心。

  而眼下跟着王守仁冲上去的大明新军士兵,近乎是人手一把燧发火铳,且是提前装填好的,即便不是制式火弹,至少能完成单人填装发射,且一次装填两发,可以打两次,打完之后再用弓箭,或者是重新装填后射击。

  在遭遇战中,开场能在中远距离完成两次发射,已经是非常大的优势,更何况还是这种奇袭作战。

  所以当王守仁带兵快速穿过草原的凹地,进入到火铳的射程范围之内时,鞑靼骑兵甚至连完整的阵型都还没有摆出来,而明军的火器已接二连三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射击声。

  “砰砰砰……”

  随着硝烟升起,一个个迎战的鞑靼骑兵,莫名其妙从马背上栽倒下来。

  他们身上大多身着铠甲,那是他们留守营地外层,负责充当挡箭牌士兵必须装配的护具,配合上机动性十足的巡逻轻骑兵,能做到对营地的全面守护。

  奈何这次他们面对的是大明骑兵装备的能够远距离发射的火铳,不但威力大,精度还比之前有着长足进步,加上鞑靼人属于临时集结,人马乱哄哄的,无法分散开来,导致他们的防御局限于小范围内,正好给了大明骑兵瞄准的机会。

  你们分散开来,或许我们还打不准呢。

  但谁让你们准备仓促,且你们的营地内牧民散布于各处,你们为了组织有效的反击,要把营地内有限的人马集结在一处,这不正好给了我们面打击的机会?

  鞑靼人完全没预料到,对面大明士兵手上拿着的不再是以前乱窜的火箭,且他们自认为身上的铠甲和手上的盾牌,能有效阻挡火箭的远距离攻击,这才没有分散列阵。

  却也因此,让大明骑兵在开战之初,就通过远程火力的压制,先拔头筹。

  当鞑靼人发现大明的火器能接连发射且自身的铠甲没有任何防护作用时,他们顿时慌张起来。

  顾不上集结阵势,开始四散开来,伺机进行反击。

  本来他们在营地后方布置的防御人马数量就严重不足,加上牧民大量牲口阻路,导致他们一旦分散,便好像落荒而逃一般。

  王守仁原本的计划,是带兵冲击一轮,在鞑靼人集结人马反扑时,他们便退回,到时再利用后方行动缓慢但覆盖面更大、射程更远的佛郎机炮,对鞑靼人形成更大的面打击。

  等于说,他计划自己带人上来充当诱饵,把鞑靼人吸引出来再打。

  结果没等诱饵冲到近前,他们手上更为轻便的燧发火铳便发挥了巨大的功用……直接导致几轮射击下来就把鞑靼人临时组成的防御阵型给打散了。

  如此大明先锋骑兵无须退回便乘胜追击,带兵直接杀入鞑靼人的营地中央。

  ……

  ……

  后方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朱晖,没想到王守仁带着不到一千人的火枪骑兵,干净利落地冲进了鞑靼人的营地。

  就好像狼入羊群,直接追着鞑靼牧民砍杀,即便土默特部的青壮年全都拿出武器反击也无济于事,毕竟对面的明军士兵有火器加持,且又是奇袭,成群结队而来,个人的努力简直不值一提,还没射出一箭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明军士兵在土默特部的营地内,几乎是所向披靡,大开杀戒。

  朱晖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一幕,整个人有些傻眼。

  旁边的裨将张起有些慌张,问道:“小公爷,就被他们这么冲进去了?咱好像落后了!功劳岂不都成别人的了?”

  “用得着你来说?”

  朱晖一阵上火。

  心道,早知道鞑靼人这么不堪一击,我就带人冲锋了。

  如此既显得我勇敢无畏,赚个身先士卒的好名声,又能抢夺功劳,功勋卓著……简直是功名利禄都能拿到的好局面……

  现在拱手把机会让给了王守仁?

  “听我号令,赶紧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朱晖赶紧下令全军全速前进。

  张起道:“以前鞑子也没见这么窝囊啊……咱冲锋的人马并不多,鞑靼人怎如此羸弱不堪呢?”

  朱晖怒道:“你以前有机会杀进草原腹地吗?”

  张起讷讷不言。

  以前的战略格局,基本上是鞑靼人负责攻,而大明士兵负责防守,有的明军士兵以前只负责躲在城塞里,连跟鞑靼人正面交战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也有像王越威宁海之战那般主动出击的时候,但亲身经历过的人少之又少。

  这反而让大明士兵不习惯这种势如破竹的感觉……

  总觉得印象中的鞑靼人是那么的骁勇善战,一对一几乎永远打不过,以前也都是以驱赶为主,从没有正面交锋的打算。

  而现在鞑靼人却好像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朱晖感慨道:“这到底不是鞑靼小王子的中军主力,咱还是小心一点,如果鞑靼人集结了人马冲杀而来,咱这点人手真未必能应付。”

  ……

  ……

  大明官兵,也在逐渐适应这种“以少打多”,且还是“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

  以前大多数时候,都是鞑靼人少,以轻骑兵来袭,走的都非寻常路,让大明士兵疲于应付。

  而这次却是大明士兵深入草原后发起奇袭,且人马数量还明显不如对面的鞑靼人。

  随后大明士兵发现,鞑靼人没有城塞驻守,对他们抢掠杀戮来说,那可真是太方便了。

  人畜财货就在眼前,直接杀,直接抢,抢不走的就放火烧。

  刚开战,土默特部的营地内便火光四起。

  朱晖面对各处放火的士兵,其实是比较反对和有所顾忌的,因为在他看来,放火会增加暴露自身兵马存在的风险,让鞑靼人知道主要敌人在什么地方,会吸引别的地方的鞑靼人往这边集结驰援。

  你烧杀抢掠,难道不能低调一点?

  果然文人带兵没啥经验,这点小事都没顾虑到?

  但王守仁带兵似乎真的就是不管不顾,要的就是把阵仗尽量往大了搞,好像是在虚张声势,但又好像是真有那实力,故意把鞑靼人吸引过来,完成预期中的战略决战。

  这可苦了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离开阴山之南生存地的土默特部族人。

首节 上一节 832/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