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第134节

  喜悦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工作的紧迫感便已接踵而至。

  张扬执导的《十七岁的单车》早已筹备好了,剧本和剧组都在等待着她们。

  高媛媛作为内定的女主角,几乎没有任何喘息,迅速进组报到。

  她被要求稍稍剪短了一些过肩的长发,使其更显清爽利落。

  高媛媛饰演的潇潇,是城市职高学生小坚暗恋的对象,象征着青春期的美好与朦胧情感。

  潇潇的存在推动了剧情发展,小坚为了追求她,偷拿家里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而这辆车正是小贵丢失的单车

  而她最终被另一个骑单车的男生吸引,反映了青春期的现实与残酷。

  是整个故事的引子。

  工具人角色,负责提供美貌就好。

  范小胖出演的女配,更是个可有可无的工具人,和高媛媛有一场冲突戏,引出小坚为潇潇挺身而出,暗恋的剧情线。

  总之,就是让两人先感受感受拍戏。

  ……

  八月的一天,烈日依旧无情地炙烤着一切,柏油路面软绵绵的,泛着扭曲透明的热浪。

  一个穿着汗衫、摇着蒲扇的行人,皱着眉头匆匆走过街角的报摊,只想快点躲回室内。

  一阵突如其来的、裹挟着尘土的热风卷起,将不知谁遗落在地上、被踩踏过的一张旧报纸,“呼啦”一下吹到了他的脚边。

  他下意识地低头瞥了一眼,泛黄脆弱的报纸头版上,几行加粗的黑色繁体标题,如同烙印般赫然映入眼帘:

  【北影厂捐款五千万】【盛影传媒捐款五千万】【张伯芝捐出全部家资,三百万元】【在东北取景的《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停止工作,王盛带剧组上百人参与……】

  标题下方配着模糊的黑白照片,似乎是堆积如山的物资,和一群模糊不清、正在忙碌的人影。

  “嚯,真够下本的……这得拍多少电影才能赚回来?”

  摇了摇头,他似乎无法理解这种“挥霍”,随手将报纸卷起,揉成一团,精准地抛进了路旁一个满是污渍的绿色铁皮垃圾桶里,然后继续摇着蒲扇,顶着能晒脱皮的烈日前行,很快消失在街角。

第192章:魔都电影人的好客

  一九九八年八月底的魔都,空气黏稠而湿热,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江水特有的腥气与都市的喧嚣,吹拂着外滩沿岸熙攘的人群。

  与北方初秋已显的干爽不同,这里的夏天依旧顽固地盘踞着,展示着其最后的余威。

  《当幸福来敲门》剧组,在停滞两个月后,于八月初重新开机。

  在完成了所有计划在东北取景的、关于陈建国(葛尤饰)下岗初期困顿挣扎的戏份后,王盛带着整个剧组,南下抵达了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都市。

  魔都的戏份,是影片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陈建国在绝境中抓住股票经纪人这个新兴行业的救命稻草,通过无薪实习,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逆袭。

  剧组下榻在南京路附近一家老牌宾馆。

  初来乍到,面临的挑战不小。

  陌生的城市,迥异的气候,以及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的众多拍摄场地,都考验着制片部门的协调能力。

  然而,出乎王盛意料的是,拍摄的阻力比预想中要小得多。

  上影厂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配合与热情。

  不仅以极优惠的价格提供了符合时代气息的室内摄影棚,用于搭建证券公司营业部和拥挤的“救助站”等场景,并且更是派出了得力的人手,协助剧组与当地各部门沟通,协调外景拍摄,甚至连群演的组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份善意,来得有些微妙。

  《泰坦尼克号》的余威仍在华夏大地回荡,其创下的票房神话与引发的观影狂潮,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出国产电影在工业水准、类型探索和市场运作上的巨大差距。

  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让所有电影人,包括曾经有些固步自封的上影厂,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与紧迫的危机感。

  或许正是这种“外患”当前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藩篱得以暂时松动。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朱泳德的个人态度。

  在一次由上影厂做东的接风宴上,朱泳德亲自到场。

  这位魔都电影电视公司的掌舵人,依旧保持着海派商人的精明与得体,但言语间对王盛的欣赏,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却流露得比以往更加明显。

  “王总,欢迎来到魔都。”朱泳德举杯,笑容温文尔雅:“《30天》一役,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后生可畏,这句话放在你身上,再合适不过。”

  “朱总过奖了,运气好,赶上时机而已。”王盛与之碰杯,态度谦逊。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融洽。朱泳德挥退了想要上前倒酒的服务员,亲自给王盛斟了一杯茶,喟叹道:

  “说句实在话,看到北影厂在你和韩厂的带领下,风生水起,接连打出《30天》、《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好牌,我这心里,是既羡慕,又不是滋味。”

  他摇了摇头,目光坦诚地看着王盛:“有时候真想不通,韩三坪那家伙,是走了什么大运,能把你这样的‘鲶鱼’揽到麾下。这小子……真不是我们上影厂的人,可惜,可惜了啊。”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真心。

  在场几位作陪的上影厂高层,闻言也皆是面露复杂之色。

  王盛的存在,他的眼光、他的魄力、他那些打破常规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势力盘根错节的魔都影坛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只是,这条过江猛龙,终究是别人家的。

  王盛闻言,只是微微一笑,并未接这个敏感的话茬,而是将话题引向了当前的合作:“朱总,上影厂底蕴深厚,人才济济,只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力点。这次《当幸福来敲门》在魔都的拍摄,还得多仰仗朱总和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

  “这个自然!”朱泳德拍板道:“王总你的项目,在我们魔都的地界上,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别的不敢说,协调地方、提供便利,我们上影厂还是能做得到的。我们也想看看,你这部聚焦下岗工人、讲述绝境翻身的电影,能拍出什么新意来。”

  有了朱泳德的这番表态和上影厂的鼎力支持,《当幸福来敲门》在魔都的拍摄进展得出奇顺利。

  剧组首先拍摄的是陈建国初到魔都,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都市所产生的迷茫与震撼。

  镜头跟随葛尤饰演的陈建国,走过外滩,仰望东方明珠塔,穿梭在充满市井气息的里弄与骤然拔地而起的摩天楼群之间,那种时代巨变下的个体渺小与无措,被葛尤用细腻的肢体语言和眼神精准地传递出来。

  随后是重头戏——证券公司的戏份。

  在上影厂提供的摄影棚内,美术部门精心还原了九十年代末期证券营业部的景象:墙壁上挂着巨大的手工书写行情板,红绿数字不断跳动;拥挤的大厅里,挤满了神情亢奋或焦虑的股民,空气中弥漫着汗味、烟味和一种名为“财富”的躁动气息。

  葛尤和饰演证券公司经理的演员(由上影厂一位老戏骨客串)的几场对手戏,张力十足。

  尤其是陈建国在实习期间,一边要应对残酷的竞争,一边要利用下午五点后的时间去蹬人力三轮车赚取微薄生活费的艰辛,通过几个交叉剪辑的镜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盛作为总制片人和剧本的灵魂人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监视器后。

  他要求极高,对演员情绪的捕捉、镜头运动的节奏、乃至背景群众演员的状态,都有严格的要求。

  有时一个镜头为了达到他想要的“时代质感”和“情绪浓度”,会反复拍摄十几条。

  执行导演和霍健起(担任本片艺术顾问)从旁协助,他们已然习惯了王盛的这种工作方式。

  饰演儿子陈小强的芭图(宋玬玬的儿子),在剧组里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小家伙继承了母亲的表演天赋,与葛尤的父子互动自然真挚,尤其是在“澡堂过夜”、“街头分食一个茶叶蛋”等煽情戏份中,那双清澈懵懂又带着依赖的眼睛,几次让现场工作人员看得眼眶发热。

  戏份已经杀青的宋玬玬也特意抽空来探班,看到儿子在王盛和葛尤的引导下表演得如此投入,欣慰之余,对王盛更是感激。

  时间在紧张的拍摄中飞速流逝。

  当剧组在魔都证券交易所实地取景,拍摄陈建国终于被录取,穿着略显宽大但浆洗得干净笔挺的西装,抱着儿子,眼眶微红地走入熙攘交易大厅的结尾镜头时,已是九月下旬。

  “咔!”

  随着王盛一声令下,整个片场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命运多舛、历经停拍又异地复拍的电影,终于在这一刻,于充满象征意义的魔都,完成了全部前期拍摄工作。

  王盛从监视器后站起身,看着相拥庆祝的葛尤和芭图,看着疲惫却满脸兴奋的剧组同仁,看着一旁面带微笑的上影厂协调人员,心中也涌起一股复杂的成就感和疲惫。

  “收工!”

  王盛对全体剧组人员宣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今晚我请客,地方随便挑!不醉不归!”

  回应他的,是更加响亮的欢呼声,瞬间淹没了黄浦江上传来的低沉汽笛。

第193章:不赚白不赚

  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日,京城。

  一场夜雨又带来了几分秋意,清晨的阳光透过北影厂会议室的窗户,洒在略显陈旧的暗红色地毯上。

  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人。

  王盛坐在主位,左手边是美术指导霍健起、执行导演,以及《当幸福来敲门》的剪辑师、录音师、配乐师等核心后期主创;右手边则是制片主任、财务代表以及盛影传媒负责宣传的负责人。

  会议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综上所述,《当幸福来敲门》的全部拍摄素材已于昨日清点、整理并完成了初步的场记对接工作。

  从技术层面看,曝光、焦点、声音基准都没有出现重大瑕疵,可用素材充足。”剪辑师傅推了推眼镜,结束了他的前期汇报。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王盛。

  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剪辑笔记。

  “素材我看过大部分毛片了,”王盛声音平稳道:“基础很好,老葛和芭图的表演,尤其是情绪递进,非常精准。摄影指导在镜头语言的把握上,也完全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于平淡中见惊雷的效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剪辑师和霍健起脸上:“现在,我们面临最关键的一步——定下剪辑的魂。我要的,不是一部单纯的苦情戏,更不是一部粉饰现实的赞歌。”

  他的语气加重,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我们要的,是‘励志’,是能够‘振奋人心’!要让观众看到,陈建国这个东北下岗工人,他在困境中每一次挣扎、每一次跌倒又爬起,不是因为他天生强大,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那份不肯向命运低头的‘韧劲儿’!”

  “这种韧劲,不是靠煽情的配乐和慢镜头堆砌出来的。”

  王盛的手指在剪辑笔记上划拉着:“是靠细节!是他蹬三轮车时,背心被汗水浸透,紧紧黏在脊梁骨上的那个镜头;是他躲在证券公司厕所里,就着冷水啃干馒头,却对着镜子努力练习微笑的那个瞬间;是他拿到第一笔微薄佣金,第一时间不是给自己买件新衣服,而是给儿子买了支奶油冰棍,看着儿子舔舐时,自己喉结滚动,却露出满足笑容的那个眼神!”

  他语速不快,但描绘的画面极具感染力,让在座的人都仿佛看到了那些鲜活的片段。

  “节奏!”王盛强调:“前半部分下岗后的迷茫和困顿,节奏可以沉,但不能‘闷’,要让观众感受到那种无处不在的生活压力,喘不过气。

  中间部分在魔都实习的艰辛,节奏要‘紧’,像上紧了发条,展现竞争的残酷和体力、精力的双重透支。最后,当他穿着不合身但干净的西装,抱着儿子走进交易大厅,那一刻……”

  王盛微微眯起眼睛,似乎在构想那个画面:“节奏要‘扬’起来!不是靠音乐硬推,而是靠前面所有压抑情绪的积累,在这一刻得到释放!

  要让观众觉得,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他应得的!是千千万万个在时代浪潮里挣扎求生的普通人的缩影!看完电影,观众走出影院,心里应该是暖的,是充满希望的,是觉得自己也能像陈建国一样,再咬牙坚持一下的!”

  他顿了顿,总结道:“总之,剪辑上,我要求刀锋更利落,情绪转换更果断。”

  剪辑师认真地点点头道:“我明白,王总。这部戏的‘魂’在于抗争和希望,”

  “好!”

  王盛对剪辑师道,“老张,就按这个方向,你先出一个十五分钟的精剪片段,重点把‘下岗初期的混乱’、‘实习期的挣扎’和‘最终录取的释放’这三个关键情绪点做出来。一周后,我们看初剪。”

  “没问题,王总。”剪辑师老张信心满满地应下。

  接着,会议又讨论了后期配音、音乐风格、以及初步的宣发构想。

  王盛明确指出,这部电影不仅要赚钱,更要赚口碑,要成为盛影传媒乃至北影厂在现实主义题材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

  会议持续到临近中午才结束。

  众人收拾文件,陆续离开会议室,脸上都带着明确目标后的干劲。

  王盛和霍健起落在最后,两人一边低声交流着对几个特定镜头处理的看法,一边朝门口走去。

  刚推开会议室的门,就看到艺办主任史栋明正等在走廊里,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搓着手,显得有些激动。

  “史主任?”王盛有些意外,“有事?”

  “王总!霍导!”史栋明快步上前,声音因为兴奋而略微拔高:“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首节 上一节 134/35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