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物是魂,决不能动。无情、铁手、追命、冷血,包括诸葛先生、反派如蔡京、十三凶徒等,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确定的人物小传来塑造,任何情节都不能以牺牲人物性格为代价。观众爱上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情节的工具。”
“第二,节奏是骨,必须紧凑。我同意李导的看法。四十集的篇幅(暂定),我们要做到张弛有度,但绝不允许注水。采用‘主线贯穿,单元推进’的模式。
每个单元案件不超过三集,单元内要破案完整,单元结尾要留下与主线相关的悬念或线索。确保观众每集都能获得满足感,同时对接下来的发展保持期待。”
“第三,情感是血,要润物无声。”王盛看向蔡怡浓和那位老编剧:“感情戏要加,但不能硬加。所有的情感发展,无论是兄弟情、师徒情还是男女之情,都必须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推动。
要的是细腻的互动、眼神的交汇、关键时刻的舍身相互,而不是直白的告白和狗血的误会。把心动藏在细节里,让观众自己品出来,那才高级,才长久。”
“第四,风格是皮,要独特鲜明。”他继续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又一部普通的武侠剧。‘武侠侦探悬疑’这个定位很好。武打设计要创新,要体现出四大名捕各自的特点,可以请最好的武术指导团队,结合威亚和实战,拍出美感与力量感。
画面要有电影质感,服装、化妆、道具要考究,营造出北宋末年那种繁华与危机并存的独特氛围。配乐也要精心打造,烘托情绪,强化记忆点。”
最后,王盛一锤定音:“总结一下,我们的《四大名捕》,要的是——人物立得住,节奏抓得人,情感动人心,风格打得响。
目标不仅是收视率,更要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武侠记忆,成为我们北影厂联盟和盛影传媒在电视剧领域的标杆之作!”
他看向李囯立和蔡怡浓:“李导,蔡制片,剧本后续的修改和完善,就按照这个方向,由你们牵头,与武侠组紧密合作,尽快拿出前二十集的修改稿。需要什么资源,直接向我或者盛影这边提。”
他又看向赵老师和他的团队:“赵老师,辛苦你们了。方向已定,大胆去改。既要吸收李导他们带来的先进制作理念,也要守住我们原著的内核精华。”
“明白,王总!”李囯立和蔡怡浓异口同声,眼中充满了被信任和明确方向后的干劲。
“王总放心,我们一定尽快拿出让您和大家满意的本子!”赵老师也激动地保证,身后的武侠组成员个个摩拳擦掌。
王盛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那今天就这样。《四大名捕》这把剑,能否在今年的电视荧屏上寒光出鞘,就看各位的了。散会!”
会议结束,众人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饱满的热情离去。
第177章:太残暴了
三月四日,星期三。
最新一期的《中国青年报》在文化版以近半版的篇幅,刊载了记者张建伟对王盛的那篇专访,主标题颇为醒目:《王盛:〈30天〉近亿票房只是起点,国产电影需构建可持续生态》。
副标题则点出了访谈的核心:“青年制片人谈市场导向、分账制改革与行业未来,强调‘拍电影不要远离观众’”。
文章详尽梳理了王盛对《30天》成功因素的系统性分析(产品力、发行创新、营销配合、时代机遇),以及他对行业现状的犀利剖析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发行体系改革、院线制、多元化内容布局)。
王盛那句“不会停下脚步”的表态,以及将盛影传媒定位为构建内容、发行、人才、技术综合体系的野心,清晰地传递出一种超越单一项目成功的格局与力量。
这篇文章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特定的圈层内激起了新的涟漪。
北影厂内,一些退休老职工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着,有的面露赞许,有的则陷入深思。
厂里的年轻职工和子弟们,则更是将王盛视若神明,报纸在传阅中被摩挲得起了毛边。
京城电影学院的管理系课堂上,有教授直接将这篇文章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发关于“制片人中心制”与“市场敏感性”的热烈讨论。
一些原本对王盛“跨界”成功抱有疑虑或单纯视为“运气”的圈内人,在读完这篇逻辑清晰、视野开阔的专访后,也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个年轻人的内核实力。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某些坚守“艺术至上”或习惯于旧有体制的导演、评论家,私下里对王盛强调“市场导向”和“体系构建”的言论不以为然,认为这可能导致电影的过度商业化,挤压作者表达的空间。
但无论如何,这篇专访成功地将王盛从一个“偶然成功的弄潮儿”,进一步推向了“行业思考者与变革实践者”的位置。
它所引发的讨论,虽不似票房数字那般直观轰动,却更深入地触及了产业肌理,为王盛和盛影传媒后续的行动铺垫了更复杂的舆论土壤。
……
就在专访文章引发业内热议的同时,湘西的群山之间,由霍健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剧组,已于三月初顺利开机。
开机仪式选在凤凰古城外一处雾气缭绕的山脚下,简单而庄重。没有明星云集,没有媒体长枪短炮,只有剧组主创和当地前来帮忙、看热闹的多民。
饰演父亲的滕汝骏老师,穿着粗布邮递员制服,脸上已提前浸染了风霜感。
年轻的黄小明则一身略显土气但整洁的青年装束,眼神里带着对陌生环境的好奇与一丝即将踏上邮路的忐忑。
李晓冉客串的侗族姑娘戏份安排在后面,尚未进组。
霍健起在开机前,带着全体成员再次研读剧本,强调“真实”与“意境”。
王盛虽未亲临,但通过电话与霍健起进行了简短沟通,再次表达了充分信任与支持。
镜头下,湘西如画的山水、古朴的村寨、蜿蜒的邮路开始被胶片记录。
剧组的工作节奏与《30天》的都市喜剧截然不同,这里更慢,更注重等待合适的光线,捕捉细微的情感流动。
这无疑是王盛布局中,与商业类型片形成互补的重要一环。
……
时间滑至三月六日,星期五。
下午时分,京城难得的露出了些许暖阳。
王盛和李晓冉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淮扬菜馆用了午餐。
餐厅环境清雅,菜品精致,两人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
李晓冉穿着米色的针织长裙,外搭一件浅咖色风衣,长发慵懒地披散着,比起前年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如今眉宇间多了几分从容与星味。
她饶有兴致地跟王盛分享着学校里的趣事。
王盛大多时间在倾听。
用餐结束后,两人并肩走出餐厅,午后阳光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浅金。
司机大军早已将黑色的奥迪轿车停在门口等候。
刚拉开车门坐进后座,王盛的手机就响了起来。
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是一个来自星城的陌生号码。
按下接听键,听筒里立刻传来一个年轻女孩略显急切,又带着明显粤语口音的普通话,正是张伯芝。
“大佬!系我啊,伯芝!”
她的声音因为紧张而有些发颤:“今晚……今晚就系《快乐女声》总决赛啦!系直播+录播喔,好新颖噶!你……你今晚有冇时间睇啊?”
王盛能清晰地感受到电话那头的紧张与期待,他嘴角微扬,语气却故意放得平淡:“怎么,紧张了?想听我鼓励两句?”
“系啊系啊!”张伯芝立刻在电话那头猛点头,仿佛王盛能看到似的:“好紧张啊大佬!心跳好快!你睇嘅话,我会定d噶!”
“行了,我知道了。”王盛语气依旧平稳:“晚上回去我会看的。好好唱,别想太多,把你平时练习的水平拿出来就行。”
“多谢大佬!我一定尽力!”张伯芝的声音瞬间明亮了许多,带着如释重负的欢喜。
挂断电话,王盛收起手机,发现旁边的李晓冉正斜睨着他,嘴角微微下撇,小声嘀咕了一句:“哼,电话追得可真紧……还‘大佬’……”
语气里那股淡淡的酸意,在车厢密闭的空间里清晰可辨。
王盛伸手揽过她的肩膀道:“怎么,吃醋了?一个小姑娘,比赛前紧张,找老板求个安慰而已。”
“最好是!”
……
是夜。
李晓冉住所。
客厅里只开了几盏暖黄的壁灯,电视屏幕的光芒变幻闪烁。
空气中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暧昧与激情过后的慵懒气息。
几个小时前。
正如李晓冉所“期待”,两人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
旷了几日的身体格外敏感投入,李晓冉从一开始略带赌气的主动,到后来完全沉浸于感官的浪潮,直至精疲力尽,几乎要化在王盛怀里。
此刻,她身上只松松垮垮地套着一件王盛的白色衬衫,纽扣都没扣全,像只慵懒的猫咪般瘫软在沙发上,脑袋枕着王盛的大腿,连抬起手指的力气似乎都欠奉。
王盛倒是神采奕奕,一只手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抚着她汗湿的鬓发,另一只手拿着遥控器,将频道调到了湘省卫视。
时间指向晚上九点三十五分。
《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片头准时响起。
充满动感与悬念的音乐,快速切换的选手特写镜头,将夜晚的静谧瞬间打破。
与此同时,京城HD区一间租来的简陋单间内。
前杭城电视台实习记者李秀秀,也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桌上那台小小的电视机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正是湘省卫视的《快乐女声》总决赛。
自从上次在鹿城采访王盛未果,反被“教育”了一番后,李秀秀对这位年轻得过分却手段老辣的导演兼商人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持续关注着王盛及其产业的动向。
张伯芝在节目中“无意”透露签约“光线传媒”,以及后续关于其“凄惨身世”的报道铺天盖地时,李秀秀敏锐地察觉到,这绝非偶然。
她深入研究下去,果然发现光线传媒与王盛的盛影传媒关系密切,甚至可能就是其旗下的子公司。
这一发现让她豁然开朗。
王盛搞的这套东西,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或一档节目的范畴。
他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造星链条!
从《快乐女声》这样的选秀节目挖掘有潜力的素人,通过精心策划的“故事”和密集的媒体曝光迅速积累人气,再签约到自己公司进行后续的商业开发。
其实,王盛就是随意碰到了,也没想到时代的浪潮会把这件事推向一个不曾预料到的角度。
“挖掘漂亮,身世凄惨的姑娘,把一档节目的红利吃干净……”李秀秀看着电视里光芒四射的张伯芝,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混合着惊叹与一丝批判的光芒,“简直太残暴了,也太……高效了。”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商业运作深度捆绑,利用时代对“草根逆袭”叙事和特定地域形象的好奇与同情,快速制造话题偶像的模式,在她看来,充满了资本的精明与冷酷,却又无比契合这个开始追逐流量与快感的新时代。
前两天,她在报纸上看到光线传媒放出招聘艺人经纪的消息,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
她并非单纯想找份工作,更多的是想亲身进入这个体系,近距离观察、理解王盛所构建的这套“造星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她对这种新模式充满了探究欲。
当然,也是为姐姐找找别的路子。
第178章:爱你一万年
一九九八年三月六日,星期五,晚。
湘省卫视演播大厅内,灯火璀璨,人声鼎沸。
《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的氛围被烘托至顶点。
尽管这档节目的互动性受限于时代技术,未能开启短信投票的狂潮,但其新颖的赛制、选手们真实的故事与梦想,尤其是张伯芝这颗横空出世的“港岛明珠”,已成功点燃了无数电视机前观众的热情。
晚上九点三十五分,伴随着激昂动感的片头音乐与快速闪回的比赛精彩瞬间,总决赛直播(混合部分录播备播内容以保障播出安全)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登场的是盛大的开场表演环节。
正如策划者所料,一上来就直接进行冠亚军对决,不仅显得仓促,也无法充分利用这黄金时段的天价广告位。
于是,未能晋级最终决赛的全国第三名至第十名选手,以及几位受邀前来助阵的嘉宾,依次登台献唱。
每位选手或嘉宾约有四分多钟的表演时间,或独唱,或简短串烧,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自身特色,给全国观众留下最后的印象。
灯光、舞美虽不及后世奢华,但在当时已属精良,尽力营造着梦幻的舞台效果。
这个环节,既是对其他优秀选手的展示与告别,也是拉长节目时长、平衡广告收入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