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实业,一手金融,这是父亲给他说的话。
在1967年时,陈文骅收购联合麦迪逊,此时其只是一家500万美金的上市微型企业;然后他快速的通过收购人寿保险和泰扬,并投入股票市场大量的资金。
等到1969年初旬的时候,联合麦迪逊的市值已经突破1600万美金;更重要的是,他在年初已经陆续套现成功。
高抛低吸,让他在华尔街开始暂露头角,成为继蔡志勇的第二代华裔‘股神’。
当然,伴随着‘便利贴’的成功,华尔街发现——陈文骅不仅仅是股神,更是一位投资高手。这和那些只知道金融投资的不同,如今便利贴成功,便有了一个基本盘。
与此同时,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 3M公司总部,CEO比尔麦克奈特正对着一份市场报告愁眉不展。
报告显示,泰扬公司的便利贴上市仅一年,便占据美国办公用品市场 10%的份额,且增速仍在加快。而这份“爆款产品”的核心技术,竟与 3M六年前的一项研发成果高度相似。
“召集管理层会议,让斯宾塞博士也过来。”比尔放下报告,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懊悔。
1967年,3M研发人员斯宾塞西尔弗博士在研究高强度粘结剂时,意外发现一种“粘性不强却可反复粘贴”的胶水。但当时 3M正聚焦工业用高强度粘结剂,没人意识到这种“鸡肋胶水”的价值,甚至未为其申请专利。如今,泰扬公司不仅用同款胶水研发出便利贴,还通过专利布局垄断了市场,这让比尔既自责又惋惜。
会议室里,气氛格外沉重。比尔率先起身,对着众人深深鞠躬:“我要向大家道歉。六年前斯宾塞博士研发出可反复粘贴的胶水,我们没能重视,更没申请专利,如今让泰扬公司抢占先机,错失了一个潜力无限的产品。”
话音落下,有人连忙劝慰:“比尔,这不能怪你。当时谁能想到,这种‘粘不牢’的胶水能做成办公用品?泰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华裔 CEO针对性研发,我们缺乏这样的契机而已。”
斯宾塞博士也点头附和:“没错,当时我也没想出这款胶水的应用场景,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听着众人的安慰,比尔渐渐平复心情,但眼神依旧坚定:“泰扬只是家小公司,没有全球销售网络和生产能力,知名度也远不如我们。我会亲自去纽约,和他们谈便利贴的授权合作——就算不能夺回主导权,也要通过合作弥补这次失误,不能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
这个决定,立刻得到管理层的一致支持。在他们看来,3M遍布全球的工厂和经销商网络,是泰扬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能拿到授权,凭借 3M的渠道能力,完全可以将便利贴打造成全球性产品,甚至反超泰扬的市场份额。
当比尔带着团队奔赴纽约时,陈文骅刚完成致股东信的最后修改。得知 3M有意合作,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正是他期待的局面。“告诉比尔先生,我在华尔街 40号的办公室等着他。”陈文骅对助理说,指尖轻轻敲击着桌上的便利贴。
“3M的渠道,正好能帮我们把便利贴推向全球;而我们的专利,能让 3M弥补遗憾。这是一场双赢的谈判。”
此刻的陈文骅,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初入华尔街的“华裔新人”。联合麦迪逊的市值飙升,让他在金融圈积累了足够的话语权;泰扬公司的便利贴专利,又为他增添了实业谈判的筹码。
他清楚,与 3M的合作,不仅能让便利贴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更能借助 3M的行业地位,提升联合麦迪逊在实业领域的知名度。
而另一边,比尔坐在飞往纽约的航班上,反复翻看泰扬公司的资料。
他知道,这次谈判的核心是“授权费”与“市场划分”——3M需要全球生产和销售权,泰扬则希望保住专利主导权并获得合理分成。但他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华裔 CEO,会在谈判桌上提出一个远超他预期的合作方案。
1971年初的纽约,一场围绕便利贴的商业谈判即将展开。一边是初露锋芒、手握专利的陈文骅,一边是底蕴深厚、渴望弥补遗憾的 3M。
这场谈判的结果,不仅将决定便利贴的全球命运,更将成为陈文骅“金融+实业”布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又是一年春(1971)。
在和3M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陈文骅来到泰扬公司,召开了管理层和工程师会议。
“我希望,我们向3M这样优秀的公司看齐,鼓励员工思考、发明.在组织架构上,泰扬采取不断分化出新分部的分散经营形式,组织新事业开拓组或项目工作组,人员来自各个专业,且全是自愿,提供经营保证和按酬创新。只要谁有新生意,他可以在公司任何一个分部求助资金。新产品搞出来了,不仅是薪资,还包括晋升。比如开始创新是一位基础工程师,当他创造的产品进入市场,他就变成了一位产品工程师,但产品销售额达到100万美元,他的职称和薪资都变了。当销售额达到2000万美金是,他已经成为产品系列工程经理;达到5000万美元时,就成立一个独立的产品部门。”
此话一出,现场的掌声雷动,不少工程师纷纷鼓掌起来。
当然大家也明白,便利贴的成功与他们关系不是最大,算不上他们的主要功劳,因为是这位华裔老板带来的灵感。
但另外一方面,大家的薪资确实涨了。
CEO沃伦随后说道:“如今我们有便利贴的成功,未来至少有上亿美金的盈利,这是支撑起泰扬公司转型成一家综合性创新企业的关键。而带来这个灵感的,正是Blues先生,我们为他鼓掌!”
在场的人再次鼓掌起来,面对强者,大家是佩服的。
接下来,陈文骅笑着说道:“生活中有很多灵感,但关键还是在于工程师的努力。这次便利贴的成功,多亏凯尔博士的团队,所以凯尔博士接下来将领衔成立‘便利贴’产品部门。可以进入口红胶行业,这个也是和便利贴一样优秀的产品。”
这也怪陈光良没有想起来,不然这个口红胶水(固体胶)就是泰扬的了。
凯尔博士高兴的说道:“好,多谢Blues先生的信任。”
会议散去后,陈文骅私下找到泰扬的总裁沃伦。
他说道:“我上次生病去医院,发现一个情况。护士在我手上放进去‘留置针’,她用的是纱布包裹。这让我根本看不见里面的情况,是否已经回血或者感染。所以,泰扬需要成立一个医疗部门,将粘结和薄膜技术结合,发明透明敷料。这样一来,能解决医疗上的一大问题。”
沃伦眼睛一亮,说道:“Blues先生不应该是华尔街的股神,而是一个发明家,这个想法非常的好。”
陈文骅谦虚的摆摆手,说道:“我算什么发明家,须知这样的技术看似简单,实则很难,我们不像3M拥有足够的技术,就那这个粘结和薄膜技术,那都是3M的优势。”
沃伦当即说道:“可以去取得授权,就像他们给我们专利费一样,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专利费,更快的发明。”
“好,这个事情你去办吧!”
两人交流了很多细节,也成为了朋友,而非上下级关系。
或许泰扬不会成为3M那么优秀的企业,但也会有自己的发展,未来一定也可以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而陈文骅投资泰扬,其实其中投资的一部分,他旗下的联合麦迪逊将成为一家大型投资控股企业,这是他的目标。
春,香港大屿山北岸的愉景湾,青山环抱、碧海粼粼。
长实集团旗下香港兴业打造的高尔夫会所与游艇码头正式开业,受邀的香港富豪名流们乘游艇齐聚,在海风与绿意中,见证这片“离岸岛屿的城中之城”的亮相。
上午十点,高尔夫会所前的广场上,香槟塔与花艺装置相映,工作人员身着笔挺制服迎客。
会所采用米白色石材与落地玻璃窗,兼具欧式典雅与现代化通透感,内设 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球道沿山势蜿蜒,一侧是海景,一侧是绿植,步步是景。
“陈先生眼光真毒!”恒基兆业李兆基感慨,远离市区打造顶级豪宅区,唯有陈氏家族有此魄力。
新世界郑裕彤则说道:“据说初步投资就高达三亿多,而且这还是见不到钱的投资,也就是基础建设。”
几个新兴地产商人不由得惊叹,内心也在庆幸——这些资金拿来发展香港住宅,他们哪里还有蛋糕分啊。
走进会所,一层宴会厅可容 200人用餐,水晶吊灯与银质餐具尽显奢华。
愉景湾高尔夫会所入会门槛极高,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即便如此,不少富豪当场表达入会意愿:“这里不仅环境顶尖,更是结交人脉的顶级社交场。”
不远处的游艇码头,上百艘香港品牌游艇停靠,香港兴业安排观光艇带宾客沿海游览,白海豚偶尔跃出水面,引得阵阵惊叹。“以后周末来这里出海,比维多利亚港清净多了。”一位船运大亨说。
庆典过半,宾客乘复古观光车游览项目。
车行至会所西侧,几十幢低密度小洋房正在施工,灰色屋顶、浅色系外墙,每幢带独立庭院,间距宽敞,与市区“鸽子笼”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低密度洋房,仅临高尔夫球场,每幢两层,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尺”项目负责人介绍。
车厢里议论纷纷:
“这么大的房子,不知道价格怎么样”
“不会贵吧,这里只能靠码头去中环,交通是硬伤”
观光车行至球场东侧山脚,六幢现代简约风格独立别墅藏于绿荫中,每幢配无边际泳池与观景露台,视野俯瞰整个愉景湾。
“这是香港兴业的自留物业,对外出租为主”
负责人话音落,宾客暗自咋舌——恐怕是陈氏家族将最好地块留作自用,更显愉景湾的顶级定位。
庆典尾声,香港兴业总经理致辞:“我们要为精英阶层打造‘离尘不离城’的居所,不追求高密度,只保留自然风貌。”
当晚,会所举办盛大晚宴,灯光照亮球场夜空,宾客举杯畅谈,满是对愉景湾的赞叹与对洋房的期待。
1971年的这场开业,不仅为香港富豪圈添了一处顶级社交场,更揭开陈氏家族打造“世界级豪宅区”的序幕——这片山海秘境,自此成为香港地产史上的传奇开端。
在3月份(1971),香港第三家证券交易会——金银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
对此,陈光良看完新闻是露出了笑容。
他希望香港的股市越火热越好,这样他才能在这一波‘洗劫’大量的财富。例如1970年的股市成交额,仅为78亿港币,那么陈光良家族的庞大资本,很容易造成影响。
但陈光良知道,接下来每年的股市成交额,将呈现出成倍成倍的增加;例如前世1972年的成交额是455亿,那么这一世的1972年可能达到500亿以上,因为香港的财富比前世增加了。
而前世1973年的第一季度,交易额便高达150亿以上。
如此高的成交量,陈光良家族获利5亿港币,算是不会造成塌方。
至于怎么赚,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方式——现在每上市一家企业,‘陈光良家族办公室’的资金就会买入这家企业的一定股票,等到平安指数达到一定的程度,便顺势抛售掉。
抛售的时机,其实很好把握,无非就是平安指数达到1200以上,便可以持续套现;亦或者,香港炒股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市井之人纷纷跟进的时候,差不多就是套现的时候。
历史再怎么改变,很多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目前,陈氏家族投资香港股市分为两部分:平安投资、陈光良家族办公室。陈光良将这两部分分配好,投资并不重合。
第495章 电子产业的发展
时间匆匆,转眼来到下半年(1971)。
这一天,陈光良带着严人美、陈文胜,视察了平安银行大厦的地下金库。
推开厚重的大门,地下金库的负责人介绍道:“陈生、陈夫人,这批18吨的黄金都在这个保险库。”
稍后,陈光良和严人美来到一个货架上,一块块金装摆放在上面,十分的耀眼。当然以陈光良目前的身家来说,区区价值1亿港币的黄金,不过是洒洒水。
但他就很享受这种‘投资赚钱的快乐’,从去年八月份开始,美国便已经维持不住黄金和美元的汇率,美国的国库黄金被各国快速的掏空。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取销之前,黄金就已经从35美金每盎司,涨到现在的40美金每盎司。相信很快,美国政府就要坚持不住了。
‘陈光良家族办公室’投资18吨黄金的成本,均价不到40美金每盎司,大概在38美金每盎司左右,主要是包括了运输、手续等成本。
陈光良说道:“平安投资的黄金储备呢?”
平安银行的总经理方润兴,马上指着一个区域,说道:“这边是平安投资储备的黄金,总计20吨。”
平安投资这些年拥有很多‘分红’,即平安银行的利润在充裕的时候,会拨给平安投资。
平安银行基本只从事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贷款.注重个人零售业务的发展等。
但是,陈光良准备将在1972年底,将平安银行进行上市,所以更会抓紧时间将充裕的资金拨给平安投资。
等平安银行上市后,筹集的资金,则可以自行投资物业、证券,并且是以职业经理人模式进行发展。
陈文胜不是不可能担任平安银行的总经理,而是没有必要;他以后可以担任‘平安金融集团’的总经理,并且兼任平安投资的总经理。
让平安银行在‘职业经理人’的带领下发展,除非陈文胜的子女中,又适合担任这一职位的人才;否则,还不如让职业经理人管理,陈氏只需要以大股东和董事长身份掌握便可。
看到黄金后,陈光良才满意的离开现场。在关闭保险库的6吨大门时,是由三个人在操作,也就是每次打开这扇门,需要三个人到齐才行,否则单独是开不了门的。
回到平安银行大厦的办公室。
严人美亲自给陈光良倒茶,看陈光良还在思索着事情,便说道:“儿女们能得到的已经够多了,你也该休息休息,不要总想着给他们留太多。”
陈光良回过神,接过茶杯,笑着说道:“总归要为他们出谋划策的,未来的事情很难受,不进则退。可以说,我完全还不能退休的程度。”
严人美来到他的背后,给陈光良按摩着,她的手依旧是芊芊玉手,岁月没有留下什么的痕迹。
“我不是说退休的意思,而是让你多放松放松自己。”
陈光良握着她的手,说道:“正好,马上奥黛丽她们要来香港,到时候我们去愉景湾好好的休息一周时间。”
严人美娇嗔的说道:“让你好好休息放松,不是让你享受齐人之福的。”
陈光良握着她的玉手,笑道:“没办法,需求旺盛!”
严人美娇羞起来,这个男人一点都不像61岁,当然她也不像56岁,年轻二三十岁,而且是在生理年龄上真正年轻。
对于这个男人的要求,她们四个也是有求必应,只要这个男人不去再找;或者说,不再搞个五房,便是可以了。
目前看来,这个男人也不会找五房。因为大家发现一个情况,陈光良找女人不是单纯的好色,很重要就是一个需要在当地发展家族分支。
至于将来她们老了不能伺候,能不能管住这个男人身体,她们其实也没谱,只不过绝对不允许再生孩子和带进家门。
在1971年的香港,长江工业集团早已凭借新丰纺织、荣昌重工、华泰玩具三大支柱,稳坐香港制造业龙头宝座。旗下第四大集团——美的集团也正式完成架构升级,下设美的电器、美的电子、美的游戏娱乐三大部门,以“电子消费”为核心,在收音机、录音机、街机等领域多点开花,与另外三大集团共同撑起香港工业产值的 10%,贡献的利润占比更是高达 15%——1970年长江工业集团净利润近 3亿港币,远超汇丰银行 2亿出头的盈利,成为香港商界名副其实的“利润王者”。
此时香港的地产虽然已经开始很赚钱,但实际上在七十年代以前,香港开工厂还是更赚钱一些。
这一天,陈光良带着长子陈文恺走进美的电子大厦,从车间到会议室,每一处都透着蓬勃的研发活力。
彼时的美的,产品矩阵已颇具规模:收音机月出口量突破 30万台,让香港坐稳“全球第三大收音机生产地”(仅次于美国、日本);录音机凭借领先的技术,在海外市场与索尼、三洋同台竞技;电话机采用海外定制芯片,性能跻身世界一流,成为美国五大通信运营商的稳定供应商;而 1970年底推出的“乒乓街机”,更是以“现代电子游戏机开端”的身份引爆全球,尽管美日媒体酸溜溜地声称“核心技术来自美国工作室,香港仅负责生产”,但“街机起源于香港”的事实,早已被市场认可,成为香港电子产业的“骄傲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