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462节

  吴恩达没有反驳,虽然觉得国内做起来的希望比较渺茫,但自己研究的领域如果真能冒出来新的力量,那自然再好不过,他这次之所以回来,心里秉承着的也是类似想法。

  只是,百度真的不行吗?

  吴恩达心里存疑。

  这个疑问肯定没法短时间里得到验证,然而,仅仅次日,他就怒气冲冲的把电话再度打给了还没离京的余凯。

  吴恩达发出强烈的质疑:“不是,你怎么把李飞飞挖走了?!”

  李飞飞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权威。

  吴恩达确定加入百度之后就联系了多位业内专家,其中就有这位,但昨晚打电话一问,对方觉得相较于百度,一个非盈利组织听起来更有意思,已经改变了心意。

  最重要的是,他昨天就和余凯一起喝酒,结果余凯对这件事连提都没提!

  “她觉得你那个深学院不如我这个深学院呗。”余凯笑道,“又没和你们签合同,谁请来算谁的啊。”

  吴恩达吐了一口气,忍住痛骂,不满道:“余凯,你不能只顾着你自己啊,你把我忽悠来百度然后撂挑子走人,这就算了,现在还撬走我的帮手,你让我在百度怎么办?”

  他加入百度,自然也是想做出成绩的。

  余凯建议道:“我这边基金会要是成立了,不如你也从京城过来,两难自解啊。”

  吴恩达结束通话,没法聊了。

  但他心里对于临港的俞兴忽然涌现强烈的好奇,到底怎么就把余凯弄得五迷三道了?

  四月份的最后一天,余凯第三次抵达临港。

  相较于前两次,他已经没了包袱,只想在未来数年做两件大事,一是芯片方案,二是深度学习的研究,后者的推进或许在未来也会反哺自己的创业。

  余凯在创业方面还需要再思考思考,但深度学习基金会就能继续着手了。

  他在临港蹲了两天才等到从宁德返回的俞总。

  余凯注意到俞总心情似乎也不错,寒暄问了对方的项目:“俞总,你的车是越来越接近市场了吧?我看你们的原型车好像越来越多。”

  “我们三大件的总体情况都定下来了,后面都是测试和调整,包括配置的考虑。”俞兴笑道,“大家都很急,区里也和我聊了好几次,我们初步打算明年春节之后就开一次产品发布会,正式试水市场。”

  他这么一说,情不自禁的也谈到后续工作:“接下来要很忙了,造车难,卖车也难,这个销售渠道的体系得好好搞。”

  余凯眨眨眼,只提取关键信息,赶紧说道:“俞总,DL基金会的融资怎么安排?我这边准备了大半,你只要约好风投的时间,我这边都尽量打电话把人喊来。”

  “约他们很简单啊。”俞兴问道,“随时都可以约,主要是,你有考虑好怎么谈吗?”

  余凯煞有介事的点头:“我想好了,就谈百度怎么重视,谷歌怎么投入,斯坦福怎么推进,就好像这个技术明年就能面世,就能推向市场了。”

  俞兴愣了愣,笑道:“余博士,怪不得你要创业啊。”

  余凯谦虚道:“确实在临港这边受益良多。”

  “你吹嘘别把我吹进去,碳硅数据就是一个投资方,我也只是撮合。”俞兴思考道,“三天之后吧,先约5家,看看大家的兴趣,其实,最好还是从BAT那边弄点资源,这样好画饼。”

  余凯听着定下来的时间,心中一紧,忽生忐忑,自己应该能说好吧……

  俞兴对于和资方见面没什么担忧,不成就换一批,这次就是广撒网而已。

  不过,他在见面之前还是先给小英打了个电话,询问红隼资本的意向,把这件事和前后的考虑都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

  刘琬英人在国外,正在操刀对雷诺的资金运作。

  她把这个事当成闲聊来听,只在最后的时候问道:“你是真的问我意见?我意见要是和你不一样呢?”

  “不一样就不一样呗。”俞兴笑道。

  “那红隼不乐意投这方面。”刘琬英说道,“这还不是投一次的事情,后面还要追加,看不到头。”

  俞兴真听到反对意见,反而不说话了。

  “不过嘛,要是今年顺利……”刘琬英话锋一转,“这个基金会要筹措1亿美元是吧,既然碳硅数据能挤出来1000万,要是最后真就差个1000万美元,你本来也就能用境外的钱。”

  她的意思是红隼可以最后补齐到整数。

  俞兴勉强满意:“小英还是给面子的哈。”

  “这个钱是能赚到更多钱的。”刘琬英没出意外的也提到钱生钱的事,这在过山峰上面尤其明显。

  俞兴知道这个话题持续下去就要谈到对钱用法的异议了,钱生钱容易看不到头,他还是喜欢把资金落到实处,只是这次的用途显得没那么“实”罢了。

  他不再聊这个,转而聊起雷诺和大众。

  过山峰先攻雷诺,再取大众,时间也就在这个月开启,而考虑到大众在雷诺暴雷之后存在也被迅速验证排放的连锁反应,这次的资金就要在两边有所分配。

  同时,刘琬英准备延续上次做空凡利亚的经验,希望以美国律所来发起消费者的集体诉讼,如此扩大不同市场的监管碰撞,尽量把话题发酵到最大。

  她在电话没有说的太具体,基本都是委婉的代指,要在中旬回国后再详细的面谈。

  俞兴也就大体听个脉络,相信车圈的剧震难以避免。

  这天晚上,正在考虑Q3和Q4工作的俞兴在家里收到余凯的电话。

  余凯兴冲冲的通知一个消息:“俞总,俞总,DMLC听说咱们国内准备筹建深度学习基金会,也愿意一起加入进来,我已经把人约回国了。”

  他接着解释了DMLC,这是一个由华人学者主导的分布式机器学习开源社区,目标是通过协作来开发高效、可扩展的机器学习框架。

  这是今年由陈天奇号召成立的,他和李沐、张铮等人在北美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上交流,发现大家独立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在分布式训练、内存优化等底层技术上存在大量重复工作,于是决定整合资源,联合开发统一框架。

  机器学习的圈子不大,里面的华人专家更是经常互通有无,余凯上个月一直在联络回国筹建基金会,消息自然而然的传到大家耳中。

  陈天奇在和联合创建者商议之后代表DMLC打来电话,愿意共襄盛举,加入深度学习基金会。

  “有意思哈,这种事我经历过。”俞兴笑道,“招牌旗号亮出来,愿意同行的就过来了,这听起来就是好事,你明天可以和经纬创投他们聊聊这个好消息。”

  余凯颇为激动,觉得明天的风投肯定会被这样的消息打动。

  自己没开口,人家就愿意一起来做,这岂不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然而……

  次日的会议室里,余凯很明显的注意到今日份的五家风投都对俞总更加热情,他们好像不是来参加“深度学习基金会”的宣讲与融资,而是来参与碳硅的会议。

  虽然是碳硅的会议室,虽然是碳硅的老总,虽然是碳硅的投钱,但这确实不是碳硅……

  俞兴对于这种状况其实有预期,像经纬创投的张颖张总,他也是第一次见,可是,对方曾经在刘炽平的朋友圈里辩驳空头,刘琬英那时候就提到他对碳硅集团的兴趣。

  “我知道大家是冲着临港项目来的。”俞兴跟着听了一阵,不愿多费功夫,把话点明,“不过,余博士的这个深度学习就像他刚才说的,很受谷歌、百度、微软的重视,这次也有很多全球顶尖科学家愿意一起来做,机会还是很难得的。”

  张颖代表着大家说出心声,笑吟吟的说道:“俞总,不管是碳硅集团还是碳硅数据公司,今天只要想融资,我们都不会有第二句话,但是这个‘深度学习’嘛,非要我说,我宁愿等B轮或者C轮才进来,就怕前面的钱都打水漂。”

  俞兴有点无奈:“你们的钱不经常打水漂吗?互联网数据价值的挖掘不是事到临头才能做的。”

  张颖兀自摇头,不愿轻易试水深度学习,仍旧表达了对俞总项目的热情。

  俞兴简单寒暄,避开自己的融资话题,只把场面交给余凯。

  余凯心里的憧憬被凉水浇灭,深深意识到现状比自己想象的要残酷,难免就显得失落。

  “马总不投,经纬他们也都谨慎,这个事,这个事……”俞兴趁着晚餐招待之前与余凯交流,“这个事比我们考虑的要难啊。”

  余凯默默点头,接过俞总递过来的烟。

  俞兴一口口的抽着烟,考虑面前的情况,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都是很有热情的,甚至出现了DMLC这种举家来投的情况,但资方这边就遇冷了。

  他琢磨来去,忽然问道:“余博士,我感觉可能也得自力更生一部分,你们炒币或者炒股吗?阿里快上市了,我觉得是能来一波增值的。”

  余凯怔然:“俞总,这……内幕消息吗?包赚的吗?”

  俞兴摇头:“不包赚,就是可以为梦想而搏,马总不支持你们,阿里股票能支持你们。”

  余凯捋了捋情况,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我搞了一批科学家做研究,你要先带着大家炒股?”

  “不是带,是指点,我对别的不了解,但阿里这个上市的局面,我比较有把握。”俞兴比较认真,“它上市就一定会大涨的。”

  余凯思考片刻,问道:“那我创业也需要钱,我也可以先买阿里的股票搏一搏吗?可以上杠杆吗?你能借我点钱吗?”

  俞兴看着余博士:“……我发现你这个人赌性有点重。”

  “我都在临港了。”余凯慨然道,“人生难得几回搏!大不了摩托变单车,临港分行李,卖身回百度!俞总,你炒股到底行不行!?”

  俞兴做空还行,炒股……

  他点点头:“应该行。”

第458章 赠品

  余凯的热情在现状面前有所黯淡。

  以及,他对俞总的“应该”也觉得要进行更多的考虑。

  没听说俞总炒股厉害啊,虽然他一定对阿里这种互联网公司十分了解……

  余凯思虑很久,趁着第二拨五家风投到来之前提出一个极其合理的要求,想看看俞总的炒股账户。

  俞兴双手一摊:“我哪有什么账户,我又不炒股,余博士,我就是提个建议,今年要是真没筹够钱,只能说不管是研究力量还是研究环境都不够成熟,我们以后也可以搞后发嘛。”

  他确实觉得眼前是个很好的撮合时机,也愿意付出行动,但结果要是不尽如人意,那也能接受。

  余凯闻言却不愿就此作罢,充分表达自己的疑虑:“俞总,这个事不太对啊,我这边拉人过来,还要人家自己掏钱上班……”

  “余博士,你看我的碳硅集团,我就是把卖了微信的钱都几乎砸进去,然后才有投资人跟着进来。”俞兴笑道,“领头的人可以技术入股,也可以资金入股,就看大家一起做这个事的意愿,能成就成,不能成就算,碳硅这边现在就是一个投资人的角色。”

  他问道:“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你们自己都不愿意掏钱,让别人怎么有信心跟着一起玩,哪怕少点呢。”

  余凯难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同时,这个问题也像是在问他自己的“地平线”项目。

  最终,他只能叹道:“融资这事真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归根结底,余凯轻松的得到了俞总的支持,本以为能顺理成章的达成目标,没想到掏钱的人都抠抠搜搜,但转念一想,让自己掏钱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拨风投的接触仍然以失败告终。

  临港仍旧按部就班的邀请着投资人,丝毫没有因为十家风投的全军覆没而有所波动,但余凯已经暂停了在机器学习圈的呼朋唤友。

  这么算一算,他发现自己已经被十一连拒,人已经有点麻了。

  然而,共襄盛举这件事在传播上是有滞后性的,余凯遭受资本的吊打,机器学习的华人学术圈却已经被点燃了热情,相互打听着情况就一起约来临港。

  等到又有一批投资圈抵达,学术圈的人也基本齐了。

  两拨人就在两间相邻的办公室。

  东边是华创、真格、同创、五源、普华五家投资机构。

  西边是微软研究院的刘铁岩、麻省理工的朱俊彦、脸书AI研究院的何恺明以及代表DMLC社区的陈天齐等人。

  余凯为此就很煎熬,东边是资本市场的受挫,西边是热火朝天的讨论。

  两边都很纯粹!

  一个太偏商务,一个太偏学术!

  没过两天,俞兴忽然接到临港副主任朱泽辉的电话,本以为对方是再次询问碳硅集团的电车进展,没想到对方佯装批评的调侃自己这边做了大事不汇报。

  “主任,我有点糊涂了。”俞兴颇觉讶异,要说大事,确实有一桩过山峰将要袭击车圈的大事。

  “你们那个机器学习暨通用人工智能大会都胜利召开了,你怎么也不说一声啊?”朱泽辉先责怪,后热情,“还没结束吧?得让咱们临港去报道报道啊。”

  俞兴在心里重复了一遍这个会议名,已经知道怎么回事。

  他有些哭笑不得,那边的钱还没着落呢,名字倒是很大气。

首节 上一节 462/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