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第460节

  “我给俞兴打电话问了这事,首先确实是真的,碳硅数据公司去年就盈利了,但一直没宣布,我们之前有听说那个‘最新热点’的广告效果很不错,没想到能提升这么多,其次,他说是技术驱动的效果。”

  “具体这个技术,内里是怎么实现的不清楚,但追求的效果都大差不差,就像是淘宝在推的‘千人千面’,让每个人都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中间再穿插广告。”

  “这个事还是很厉害的。”

  “所以,也难怪碳硅数据这次和百度撕破脸,既然是技术驱动,那肯定需要技术人才。”

  来自门户时代的幸存者不无感慨的竖起了大拇指。

  百晓生论坛在转载来自搜狐的评价后给出总结——小西天出了个真大圣。

  只是,不光百度新闻,企鹅新闻、搜狐新闻乃至UC都开始有所调整,想要在这个方面获得发展,既然方向能被确定,那无非就是投入多寡,反而是相对容易的了。

  碳硅数据面临的竞争压力有所变化,钟志凌把这些事情汇总,单独和师兄聊了聊,又谈到另外一件事。

  “MusVid确实很有藏着的必要性,碳硅数据也还没怎么样呢,这个竞争就要起来了。”

  俞兴很理解这个事:“因为这个事不简单啊,不是一点两点,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了,大家都知道智能手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而且,大家是时刻带着手机,还不像PC那样,这种规模的提升是能预示的,碳硅数据一公布,里面的利益更得修正规模。”

  大家都对广告很熟,也都觉得自己能做,大概率不认为最新热点有什么了不起,自然就想着一起分分蛋糕。

  这是对整个市场利益的判断。

  同样因为这一点,碳硅数据这次融资就十分顺利,完全没受阻碍,而且,不光IDG它们,包括红杉、老虎基金等知名风投都有很迅速的接触,但没能参与进来。

  这次就属于只对有票的朋友开放。

  俞兴聊了一会碳硅数据的竞争,基础的商业模式确定,关于接下来的运营,他很尊重钟志凌等人的意见。

  “对了,余凯要从百度走了,他明天会再来一趟临港,不过,这次不光是聊他创业的事,还想找碳硅数据聊聊深度学习,你就让翟总、杨总他们一起列席吧。”

  他想了想,又补了句:“小颖有空也可以来听听。”

  “百度的那个深度学习?”钟志凌感受到师兄的态度,问了句,“兴哥觉得深度学习很有前景?”

  俞兴心里涌现很多理由和措辞,最终还是简单的给出肯定:“是的,很有前景。”

  百度的眼光确实很不错。

  次日下午,还没彻底从百度离职的余凯抵达临港的碳硅数据公司,见到的是俞兴、钟志凌、翟逸飞、杨震原、吕海颖、葛智杰等这么一批核心决策层。

  他自己首先吃了一惊,没想到碳硅数据的态度这么正式。

  余凯坐在会议室,踌躇半天后还是觉得要表明立场:“俞总,我是不会加入碳硅数据公司的啊,你知道的,我打算创业了。”

  他瞧着这个阵势,觉得碳硅数据是想要打动自己。

  俞兴笑道:“我知道你要创业啊,我就是觉得谷歌、微软、百度这样的公司都这么重视深度学习,碳硅数据也得重视,这就喊人过来听听余博士的宣讲。”

  余凯点点头,觉得“宣讲”这个词的定位很不错,或者说,他这次过来是带着些游说的意味。

  这位真正的“余”博士喝了两口茶,没多客套就聊起深度学习这个小众又尖端领域的变化,以他参与的百度竞拍作为开始,阐述了大公司对深度学习的态度。

  余凯是被邀请回国的,进入百度前的身份是杰出的旅美人工智能华人学者,还在清华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所开设了“机器学习”的课程。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这些标签就是相对小众的方向。

  在余凯进入百度没几个月的时间,他就秘密代表百度参与了一场对知名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创建公司的竞拍,另外三家的对手里已知的就是微软和谷歌,还有一家不清楚来历。

  起拍价是100万美元,余凯在百度拿到的资金授权上限是2400万美元,结果拍到了4400万美元,杰弗里结束了拍卖,还是选择进入谷歌。

  钟志凌听了个小故事,举手示意地稍微表达了疑惑:“余博士,我刚才搜了杰弗里·辛顿的成绩,大概明白你们对他的重视,不过,一会是机器学习,一会是深度学习,这是有差别的吧?”

  余凯没有介意这种外行的问话,他除了科研的身份,也经常和企业打交道,在百度里也没少解释基础的东西。

  “钟总,这么说,机器学习有两个流派,一个叫Shallow Learning,是浅层学习,一个叫Deep Learning,是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早前是主流,是显学,深度学习是少数的领域,但这几年的形势出现变化了。”

  “我刚到美国的那会,全球大概研究深度学习的只有5个专业机构,我当时在的NEC Lab算一个,我也是那时候认识的辛顿。”

  “NEC Lab呢,它是硅谷最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之一,算是由我和龚怡宏、林元庆一起建设到这一步的,现在有很多华人特别是去美国名校的人实习。”

  “所以,钟总,你看,这个世界在某些时候就是少数人的眼光更正确。”

  余凯提到了自己做学术的渊源,虽然是和钟志凌描述,但目光也没忘记瞧一瞧静静聆听的俞兴。

  他早年不会这种游说方式,和企业接触的多了就知道还是需要展现能力和资历的。

  钟志凌明白了,余博士是大佬,而且是比想象中更大佬的大佬。

  他在百度只是一个研究院副院长,但在国际的机器学习领域有着很强的成绩和很深厚的人脉。

  余凯接着就提到了自己的人脉,着重提到由自己邀请到百度的吴恩达等人,他们全部都是世界顶尖的机器学习领域的专家,而吴恩达一到百度就担任的是“首席科学家”的职务。

  目前已经确定,吴恩达将会接替余凯,成为百度深学院的下一任负责人。

  对于吴恩达的份量,他加入百度这事还被美国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展望,认为“百度将领导一个创新的软件技术时代,更加了解世界”。

  余凯讲述完这一段,瞧着面前出乎自己意料的阵容,犹豫几秒后给出想法:“只是吧,我现在有点后悔,俞总,机器学习是有很大潜力的,我前面提到的就是希望你们能重视,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做一个深度学习研究院,或许可以进一步引进全球知名的专家。”

  “如果有条件,如果有基础,很多人是愿意回国来做这方面研究的。”

  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一块,华人有最顶尖的一部分。

  会议室里的众人都明白了余凯这次的来意。

  俞兴没想到余凯上次的话还挺认真,不光是感慨,现在是真的想怂恿自己做一个新·深学院。

  他沉吟思考。

  杨震原这时说道:“余博士,你能邀请回来哪些专家?”

  “这是需要一个个去谈的,我现在没法说。”余凯解释道,“就像吴恩达,我是去美国见的他,他之前在美国搞在线教育,我学着当年乔布斯忽悠百事可乐那哥们,‘你是继续卖糖水,还是来做改变世界的科技’,然后是这么把他拐回国的。”

  他目光炯炯地说道:“也还是这句话,机器学习是能改变世界的,碳硅数据面前就有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你们是想继续卖广告,还是改变世界?”

  俞兴没开口,会议室里没有声音。

  余凯等了等,觉得上一套忽悠吴恩达的方式可能在这里的效果不好,于是换了一套说辞:“机器学习的研究是能帮助你们更好卖广告的!你们也许能成为卖广告的国内第一!”

  吕海颖忍不住笑了,也问了个问题:“余博士,不知道你方不方便透露,吴恩达来百度的薪资是什么水平?”

  “我们从国外回来,其实没多要钱,基本是同样的薪资,基础薪酬是100万美元。”余凯说道,“其他人也应该这样,不会超出很多,就是百度那边有股票,你们这边可以给期权。”

  翟逸飞点点头,问道:“余博士,百度已经在做深学院,吴恩达也出任了首席科学家,既然都这样了,你又何必来让我们也涉足这领域呢?”

  余凯简洁地说道:“我感觉百度不太行,至少没我想象的那么好,预算方面投入也不够大方。”

  他这时看向一直没说话的俞兴,问道:“俞总,你怎么想?”

  “百度是比我们有钱的,碳硅数据虽然刚拿到融资,但都有用处。”俞兴微微皱眉。

  余凯听到这话,比较失望,游说没有效果。

  “这样吧,我给IDG他们打个电话,聊聊这方面,看看能不能挤出来资金。”俞兴拿出手机,“我明白余博士的意思,我也看好这个领域,本来考虑碳硅数据进一步发展之后能有余力,但余博士今天来这,又有相关的国际尖端资源,咱们也许能试试。”

  余凯的笑容立即就掩盖不住了。

  钟志凌、翟逸飞等人相互看了看,这方面……

  吕海颖直接把话说出来:“我本来以为今天这是师兄和我们坐在一起,共同听听余博士的看法,没想到是师兄和余博士才是一起的啊……”

  俞兴给了个眼神,刚要说话,电话就通了。

  他起身踱步的走出会议室,介绍这次的情况。

  过了许久,俞兴重新回到座位,摇头道:“IDG和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都不同意这种方向的资金投入,原因嘛,也和余博士你之前说的差不多,一个难以量化和没有预期时间的方向,这对碳硅数据的发展很难说正向。”

  余凯皱起了眉。

  “但他们显然是没掌握真理的多数人了。”俞兴给了定义,“不过,这种资金的使用确实也得和他们通气,碳硅数据明年还要融一笔大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样吧,余博士,碳硅可以先投一笔,然后咱们搭一个框架,一个让专家们拥有股权的公司,后面不管是融还是骗,我都给你们搞一搞钱,你觉得怎么样?”

  “这个公司或者说实验室,可以和碳硅数据的资源互通,但碳硅数据公司掌握一件事的否定权,它不能出售给阿里、企鹅这种公司,我这边对股权拥有优先购买权。”

  余凯上次来临港,提到一个现状——大公司们的一个挑战是必须容忍和接受一群最聪明的头脑做一些流程不好量化、ROI也难以计算的工作。

  很显然,IDG、今日资本他们也一样难以应对这样的挑战,给出的理由也很现实。

  俞兴能够理解彼此的立场,但也适时的找出对标的解决方式,类似于OpenAI的架构是可以试试的。

第456章 章程

  在余凯第一次来临港拜访的时候,俞兴提过“碳硅数据公司”的名字,谈到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这个话不是空话。

  他早在刚涉足创业时就当众聊过的互联网不同发展阶段,有过前瞻式的判断。

  只是,现在和余凯说的也是真心话,看好自然是看好这个领域,但规划上是想等到碳硅数据进一步发展之后能有余力,那才考虑更从容的来加入其中。

  不过,顶尖专家不等人啊,错过了或许就是错过了。

  就像余凯自己提到的秘密收购,谷歌买下了杰弗里·辛顿的公司,直接把他和他的团队收入囊中,那后面就很难有机会再寻求与这样人物的接触。

  包括余凯自己,这样一回国就让百度愿意以之为中心组建深度学习研究院的专家,等到这阵风过去,他也许也就没了热情和精力来推动这种事情。

  余凯要创业,要有自己的项目,必然要集中精力,偏硬件侧的出行方案本身也是一个难题。

  俞兴很难拒绝这样热情的“投怀送抱”,哪怕时机上显得有些尴尬。

  “余博士有愿景,但一直没提这样机构的资金。”吕海颖已经明白师兄的意愿,在宣讲结束之际提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半是玩笑的说道,“难道是怕吓到我们吗?”

  余凯今天过来是不太愿意谈这个的,或者更想和俞总私下谈。

  现在即便是瞧见俞总比较干脆的支持,他还是有点吞吞吐吐的说道:“要是,要是能有个1亿美元就好了。”

  吕海颖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闻言却还是脸色微微一沉。

  会议室里其他人的反应有些类似。

  杨震原更是忍不住说道:“好家伙,余博士,好家伙……要是全国每个人都能给我1块钱就好了。”

  他想起了年轻时的梦想。

  “非法集资的事不能干。”俞兴对于来自余凯口中的数字也有点皱眉,但还是笑道,“融资的事是能干的,这个钱……”

  他沉吟一会,想了想碳硅集团,又琢磨碳硅数据,乃至想到过山峰或者加密货币,觉得还是难以强行筹措。

  时机的问题就在于,明知道钱运转起来能变成更多的钱,那就很难拿出来投在这样的项目上面。

  余凯屏气凝神的看着俞总,生怕他听到资金规模后就推翻了前面的支持决策。

  “巨头是有钱的,百度就有,但它没那么愿意投,是这样吧。”俞兴思量半晌后说道,“余博士,你看,光咱们这么商量,钱是不太好商量出来的,你能不能拟个邀请名单,不管是全职也好,兼职也好,顾问或者委员之类的名义,你把名单搞出来,然后我帮你们来化缘,就算是去找企鹅聊聊也不是不行。”

  余凯听到俞总这么说,心里真是有些感动了。

  他点了点头,自然是愿意拟定个成员章程的,这一趟过来,心里也已经存在大概的范围。

  俞兴既然决心撮合这件事,也就转着念头的继续说道:“公司方面愿意投资,那就技术共享,嗯,这个感觉很难盈利,那你拿着一批人的名单,没准就能得到那些风投的资金,IDG和今日资本它们不愿意是基于碳硅数据公司的立场,现在是这边发展的关键期。”

  “这方面的资金潜力是很大的,毕竟机构很多,一家掏一点,也能凑很多了。”

  “余博士,正好你的公司也需要融资,那就这么一起见见,谈不成A,或许能谈成B,也是好事。”

  “唔,我帮你约人,就约个三四十家,看看大家的热情怎么样。”

  俞兴很快的给出了资金方面的措施。

  余凯由衷的说道:“俞总,你比……”

  他的由衷只说了一半就收住。

  “不要吐槽罗宾了,情况不一样。”俞兴把话接过来。

首节 上一节 460/53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