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一公配三母,公的多了会打架,不过陈凌要的就是这效果。
有洞天溪水滋养着,公鳖受伤也不会死,打架还能选出来最凶的一个完成交配,也算一种优良基因的选育了。
放完鳖,然后扫了眼旁边池塘里的鱼。
洞天环境适宜,早在前几天,里面的鱼就已经产卵,现在上面漂浮着一层小鱼苗,陈凌一接近便一哄而散。
“好好长吧,再长一阵子就能吃了。”
陈凌提了桶,往两个池塘里面又倒了些溪水,瞬间老鳖和鱼群都兴奋起来,一阵哗啦啦的在水里,跟撒欢似的。
站在池塘边上,陈凌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就出了洞天。
再次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就从洞天里取出来满满两筐子东西。
是蔬菜和花生各一筐子。
蔬菜也不是在洞天里栽种的蔬菜。
就是跟花生一样,在地里快速催生出来的。
照样不用压蔓,不用爬架,支起来两根竹竿任它们生长就行,依然长得好好的。
黄瓜,西红柿都有。
他准备趁大集的机会,去给乡里的油坊和供销点送过去试试。
看一下价格怎么样。
不行的话,就摆个摊,照例以大棚蔬菜的名头卖一卖。
即便比起在洞天土生土长的瓜果蔬菜,是一个天一个地。
但是绝对是比普通蔬菜要好的。
无论是尝口感,还是看外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好东西。
只不过陈凌心里还是有些没底……
现在老百姓兜里没啥钱啊。
蔬菜卖贵了没人要的。
地里种的菜,还想比猪肉贵?
大棚蔬菜又咋样,老百姓不认这个。
“先按照县城菜市场的价格来试试吧,就先两块钱一斤,送到供销社里试试……”
县里的大棚蔬菜是两块钱上下,但现在全国总产量也不高,所以一直在鼓励种大棚。
这年月乡里的有钱人虽然没有那么多,但长乐乡也还是有那么几个的。
他在大集上晃悠的时候,卫生院附近可是有几处小洋楼的,他还看到有个从小洋楼走出来的婆娘,打扮的花枝招展,小手嫩的,挑块布都翘着兰花指。
这样的家庭,绝对不差钱。
“嗯,先去供销社和油坊,试试蔬菜和花生能不能出手,不行就去那几个小洋楼边上摆摊去。”
陈凌心里有了打算。
就蹬上车子往供销社和油坊赶。
长乐乡的供销社和油坊各有一个。
供销社在乡政府的对面。
油坊在村内。
陈凌带着花生、蔬菜赶过去,结果跟他预料的差不多。
花生还算顺利。
榨油现在还是比较赚钱的,油坊老板有钱,虽然给的价格比县城低一毛钱,但也收下了。
蔬菜就差点意思,一是嫌贵,二是看他脸生年纪也不大,想压价。
谈来谈去,陈凌觉得供销社的人脸太臭,懒得多费口水,就拍屁股走人了。
大集上人来人往,他出了供销社也没把蔬菜往洞天里收。
心说:“现在时间还早,再摆一个小时摊子试试,不行就买牲口去喽。”
结果刚推上车子没走多远。
就听脑后“砰”的一声,直接把陈凌吓了一跳。
扭过脸瞧了瞧,才发现是自行车的后胎炸了。
“狗日的,真晦气。”
陈凌暗骂一声,找了个空地扎起车子,蹲下来检查。
以前的自己干啥都不中用,结婚时候买的这辆自行车,只顾着骑,并不知道修。
现在这一检查才发现,不仅车后胎,车前胎也憋了老鼠疙瘩。
所谓的老鼠疙瘩,就是车胎上的气疙瘩,像是长虫吃了老鼠,鼓起来的一块一块的疙瘩。
这是乡下的土叫法。
“前后胎都得换了,这车链子也得上油……”
陈凌叹息一声,就站起身准备找个修车摊子去。
“后生,后生,快过来帮俺个忙。”
粮站门口,刚才剃头的黄脸老汉,戴着黑解放帽,驼着背,正手持摇把,准备发动手扶拖拉机。
这辆拖拉机一看就有年头了,机身遍布黑乎乎机油,看着脏兮兮的,似乎特别难发动,老汉连着摇了四五把,连个声音都不响。
见陈凌蹲在这儿检查车子,就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喘息着招手:“后生,快点过来帮俺摇两把,粮站这破玩意儿太难搞了,放段时间不用,再想开就得费老鼻子劲。”
“你试试看能不能帮俺弄开,不白耽误你工夫,俺待会带你去找个好的修车摊子……”
“好嘞。”
陈凌也没推辞,走上前接过摇把。
弯腰,搬动减压,右手使劲,摇得飞快。
不知道是机油没换,还是怎么回事,转起来特别重,呼哧呼哧作响。
不过这点重量对陈凌来说不算啥,没摇几圈,就把机器摇热了,突突突的冒起来黑烟。
“到底是年轻人,身上有力气啊……”看他脸不红气不喘的,黄脸老汉夸赞一句。
紧跟着就告诉陈凌哪里的修车摊子好,换胎补胎换零件啥的,都是紧着好的给,绝不坑人。
陈凌道谢一声,就推上车子准备离去。
“后生先别走哩,你这咋还有黄瓜跟西红柿?”
黄脸老汉注意到陈凌箩筐里的东西,一下瞪圆了眼睛。
“这些啊,都是大棚里的种的,不然咱们这边,现在哪有这些菜?”
陈凌笑着解释道:“怎么,你老买点?”
“大棚里的菜啊,俺听过这个大棚,去年乡里喇叭喊过好几次哩。”
黄脸老汉走到跟前细细打量两个箩筐里的菜:“到底是大棚里的东西,这黄瓜和西红柿,看着就不错,俺都闻见黄瓜那股子清爽味儿了。”
“贵不?”
陈凌微笑着伸出两根手指。
老汉一愣:“两毛?”
陈凌摇摇头:“两块!”
“嚯,好家伙,你这都赶上猪肉了哩……”
老汉顿时失去了兴趣,砸了咂嘴道:“年底猪肉才一块八,牛肉不到五块哩,你西红柿和黄瓜卖这么贵,在集上能卖得出去么?”
陈凌笑而不语,推着车子往外走。
这老汉或许不知道,等今年水灾过后,普通的小白菜都要涨到1块钱一斤。
其他菜更是贵得离谱,现在他就是按县城里的大棚蔬菜价格卖的,真没往高了要价。
“正好趁着修车子的工夫摆个摊,中午还卖不出去就去买牲口了。”
第40章 柳银环
老汉说的修车摊子在长乐乡村口的大牌坊底下,既修车也修鞋。
摆摊的是个胡子拉碴的中年汉子,绷着坑坑洼洼的大方脸,生意还不错,陈凌把车子推到牌坊前面,箩筐放在地上。
见摊子前修鞋的、补拉链的人不少,估计还得等一会儿。
他掏出怀表看了下时间,正好十一点刚过,这时候正是赶集人多的时候,在这里等着,不如试试,能不能把菜卖一点。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黄瓜、西红柿,两块钱一斤,不好吃不要钱嘞!”
陈凌吆喝起来。
这一吆喝就吸引了大片的目光。
什么玩意,黄瓜和西红柿都敢卖两块钱一斤,这是抢劫呢。
旁边摆摊的也忍不住往这边看过来。
“黄瓜、西红柿,大棚里的新鲜菜,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两块钱一斤,不买也可以尝尝鲜嘞。”
陈凌不管其他人怎么看,继续吆喝着。
这么一吆喝,刚才好奇的人们,很快就围了上来。
包括修自行车的,跟一个卖糖人的。
“哟,俺说这才刚三月,咋就有黄瓜的哩,敢情是大棚种出来的。”
“盖个大棚花不少钱吧,俺听说羊头沟有人盖大棚种蘑菇。”
“你知道个啥,种蘑菇的大棚不占两亩地,花不了多少钱,种蔬菜的才花钱哩……”
“那又咋了,那也不能卖这么贵啊,猪肉涨价也才两块五,青菜卖两块钱一斤,把人当牲口宰呢。”
“……”
围过来七八个人,说什么的都有。
陈凌也不在意,抽出两根黄瓜,掰成几截递了出去。
“乡亲们先别说贵,来尝尝味道,要是不好吃,打死我也不敢卖这个价啊,你们说是不是?”
“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么说倒也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