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5小农庄 第257节

  关键吃了对孕妇好处还多。

  这群大肚子婆娘来了精神,有的还从医生办公室借来纸笔把陈凌说的法子写了下来,并又多问了几种鱼的做法。

  这场面王素素见了感觉特别脸红。

  也是,刚才人家来问她的时候,她自己还不觉得有啥,都是家里常备的,有啥吃啥,但是陈凌这么一讲出来,再看别人的反应,她也明白过来。

  自己这生活真的有点过于奢侈了。

  虽然知道这是丈夫疼她,心里甜似蜜,但毕竟脸皮薄,被陈凌大喇喇的往外一说,竟是都有点待不下去了,老想往陈凌身后躲。

  倒是王存业和高秀兰听得乐呵呵的,笑容满面。

  自家闺女这日子过得,可是比县长的媳妇还舒坦啊。

  “那你们怎么睡觉的?我家媳妇夜里老睡不着,白天睡觉不想动弹,醒了身上又没劲儿,就总没好气。”一位县城的男同志问道。

  陈凌对他笑了笑:“这个多带你媳妇出去散散心就好了,白天多走走,夜里睡得香,也不用走太快,注意着点慢慢来,稍微出点汗就行了。”

  “人老腿先老,听过这话吧,每天走走不是坏事,走完回来给她泡泡脚,夜里就能睡下了,再不行就捏捏小腿,嘿,你还别笑,捏小腿管用的很,捏完之后,媳妇白天浑身有劲,精神头也就跟着好了。”

  这位男同志听了皱起眉头,轻声嘀咕道:“这又是洗脚,又是捏腿的,怀个孩子,我还成了保姆了?”

  变着花样做点吃的他能接受,但是给媳妇洗脚他却觉得很是为难。

  显然这也是个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者。

  旁边的男男女女也都没啥惊讶的,在这时候这种心态在大多数人看来才是正常的男性心理。

  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全靠他挣钱养家、下地劳作,哪里能弯腰去给婆娘洗脚?

  这不成那啥了吗。

  陈凌见此也不多说,带着家人离开。

  倒是很多医生护士好奇得很,几个小护士,还偷偷把他说的法子都记下来。

  “你啊,干嘛那么说,咱们家自己吃就行了,说出来多不好,听着可怪了。”王素素看了爹娘一眼,对陈凌嗔怪道,她就是个害羞的性子。

  “这有啥怪的,按你的法子说,人家根本不信啊。”陈凌笑眯眯的瞅了媳妇一眼,然后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她柔软的大肚皮,咧嘴乐了两声就扶着她走上汽车。

  “什么叫按我的法子说,你知道我要说什么呀?”王素素弯了下嘴角,轻轻靠在座椅后背上。

  “当然知道了,我还不知道你,你不就想说家里有啥就吃啥,就是平时吃的家常便饭嘛。”

  “你……”

  “咋样?我说对了吧?”

  “嗯。”

  王素素顿时气闷。

  ……

  王存业和高秀兰坐着车后面看着他们小两口拌嘴,互相对视一眼,轻轻笑起来,而后便默契的去看窗外的风景。

  “这县城就是好啊,小洋楼多气派。”

  县城的新城区确实不错。

  趁此机会,陈凌便开着汽车载着家人绕着县城转了转。

  而后去新家瞧了瞧,又去梁红玉家吃了顿饭。

  主要是借了人家汽车来县城了,不去上门走一趟,实在说不过去。

  王存业和高秀兰之前就跟这家人见过几面,由于一些无法明说的原因,梁红玉一家子表现的很是热情,没人端架子,所以相处起来也非常愉快。

  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数是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得有一方热情主动,才能交往渐深厚,若是都不主动交往,怕打扰对方,时间久了,关系就越发疏远冷淡。

  陈凌和梁红玉一家子的交往便是如此。

  刚认识的时候,人家很主动热情,当然了,也对脾气,几次都是主动上门,拿东西送礼物,起先他只是当成两个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喜欢到处玩,也没在意。

  没想到,时间久了,最后倒是越处关系越好了。

第223章 农庄建成

  除了孕检、会友、赶庙会,陈凌基本就是忙着在田间锄草、打药、侍弄西瓜、通渠引溪流,平平淡淡,不慌不忙,他乐在其中。

  就这样,很快又是半个月时间过去,到了农历三月底,农庄如期完工。

  陈凌带着人仔细检查了两遍,竹楼、木楼、走廊等各处建造都没啥问题,既然如此,他也不含糊,把工钱当场结算掉后,就请工程队的人热热闹闹的喝了顿酒,隔天送他们离开。

  接下来呢,他也不慌着往农庄搬,而是去给各个朋友通知了一下,说是家里的农庄建成了,啥时候空闲了可以过来玩耍两天,农庄的房间很多,一家子过来玩都没问题。

  这主要是跟赵大海、山猫、梁越民这些朋友打电话通知的,他们事先就说过,让陈凌建好农庄了记得告诉他们,他们来捧个场,赵大海还总是嚷嚷着拉着他干妹妹过来唱戏。

  山猫也说过等他农庄建成要再带杜鹃过来玩几天。

  人家都很热情,陈凌也不能不放在心上,就全给他们通知到了,反正媳妇没俩月就要生娃,他除了在农庄里瞎鼓捣几下子,没心思忙别的,有的是时间接待他们。

  在给这些人打过电话后,赵大海那边和山猫互相商量了下,说是四月初九往后的几天有时间过来,正好对上了周六周日,陈凌打电话问了问梁越民,他那边也没事,前两个月梁越民带着媳妇孩子回京把事情忙完了,现在也在市里。既然这样,陈凌把日子就定在了四月初九这天,让他们都过来,到时候一块热闹。

  但在这之前呢,陈凌就将农庄施工时候残留的木料和竹材清理干净,堆成柴堆在农庄的厨房后面,预备着烧火用。

  由于居住的房屋是竹木建造的二层小楼,这种建筑散热快,通风防潮,夏秋季节住着凉爽舒适,但有一点不好的就是很怕失火,所以就把厨房建在了农庄的后面,厨房旁边还有两个石头垒出来的大火塘,是陈凌专门为了烧烤用的。

  厨房后面则用来堆柴。

  这边处理完,他就把家禽全都从家里赶过来,给家里腾地方。

  另外,村里多年不用的牲口槽也全被他运了来,摆放在农庄外面果园的各处地方。

  果园内有鸡舍、鸭圈、鸽子窝、羊圈、牛棚等等啥都有,绕着农庄大大小小建了一圈,全乎的很。

  这天,王聚胜、王立献两家子知道后就过来给他帮忙。

  牛羊管起来简单,目前在家就行,关键是家禽,现在加上孵出来的小鸡小鸭,有上百只了,很容易乱跑,就都装上笼子往农庄运。

  而家禽易受惊,当鸡鸭鹅装进笼子里,摞的高高的,往牛车上抬的时候,好多鸡鸭吓得翅膀乱扑腾,互相踩踏,撞笼子,羽毛乱飞,咯咯嘎嘎的叫唤个不停,还窜了很多屎。

  其中一只老母鸡还下了一枚蛋,从鸡笼滑出来,正好砸在王聚胜脑门上。

  张巧玲发现汉子的脑袋碎裂的鸡蛋,赶紧拿出手绢帮他去擦,“没事吧,可别流进眼里。”

  “没事,这鸡蛋香着哩。”王聚胜浑不在意,嘿嘿一笑,舌头一勾,把淌下来的蛋黄勾进了嘴巴里,而后砸着嘴,回味无穷。

  “又乱吃东西。”张巧玲横他一眼,看到刘玉芝等人都看她,就不好意思的笑笑,继续往牛车上搬。

  “巧玲,你跟聚胜也建个土棚吧,你看富贵都弄这啥子农庄了,比起这个,建棚不算个钱,占地方也不大,平常在家好管的很。”王立献笑道。

  他这段时间卖蔬菜发了笔小财,冬天的蘑菇早就让他回了本,所以现在干劲足得很,以后也不准备去外边打工了,就准备在家琢磨怎么种大棚。

  目前整个凌云,除了羊头沟的老杨鱼儿就是他在弄大棚,二柱那个搞成了烂摊子,不提也罢,反正这玩意儿现在弄的人少,是能挣钱的时候。

  “献哥你现在咋跟富贵一样啦?富贵去年觉得巧玲腌的咸菜好吃,就说让俺弄个咸菜加工的厂子,你现在又劝俺搞大棚,就俺两口这脾气哪里搞得来这些?”王聚胜舔干净嘴角的蛋液,就摇摇头。

  他和张巧玲都是不适合做买卖的那种人,价格不会谈,摆摊也没耐性,不会跟陌生人打交道,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年,一直到现在还是和大多数村民们处的不亲近。

  “这可是能挣钱的时候,真不用花啥心思。”王立献皱眉再劝。

  张巧玲也知道这是好心,“献哥,俺家这个不是做这个事的料,我更笨,就会腌咸菜,别的啥也不行。”

  她也不是外向的人,连以前山猫那没过门的媳妇在家借住,还是冲着赵大海和王聚胜相熟,她又是支书的儿媳妇,这才由她招待着。

  “咋了,这是说啥呢?”这时候,陈凌收拾完东西,带着老丈人和丈母娘出来。

  “想让聚胜也建个棚他不干……”王立献冲那两口子努努下巴。

  “嗨,不干就不干呗,反正看面相,巧玲嫂子是发大财的面相,这个财发不了,以后发别的财,总不能见钱就往兜里揣,是吧?”

  陈凌乐呵呵对两人笑道。

  “富贵就会说好听话,俺这样的穷婆娘,除了种地啥都不会,哪有发大财的命。”张巧玲摇摇头。

  这也是现在这时候大多数山民的心态。

  她腌的菜确实很好吃,做的辣酱也很香,但没有把这个做成买卖的心思,连想都不敢想,觉得不过就是个腌咸菜,顶了天也是腌咸菜,咸菜疙瘩还能腌成金疙瘩不成?

  陈凌清楚这一点,所以去年提了一嘴后,就没再说过。

  “这可说不准,该到发财的时候,钱就跟大风刮来的一样,一挣就是一麻袋,那钱数的手指头疼,手跟着抽筋。”

  “嘿,你这说的是你自个吧。”

  “看来去年肯定挣得不少。”

  大伙就都笑起来。

  陈凌也跟着笑笑,随后就着大棚的事情,谈起羊头沟老杨鱼儿前阵子在骡马市买马闹出的乱子。

  “这老杨鱼儿太倒霉了,刚建了两年大棚,把钱挣上来,就碰上这事。”

  “呵,那得怪他做事不地道,抢人家的马,他是活该。”

  几人边往农庄赶,路上也热热闹闹的说着。

  嘴上有的聊,干起活来不觉得枯燥,一伙人忙碌起来,很快就把鸡鸭鹅,还有鹌鹑都给安排好了。

  鸡鸭没啥操心的,关键是鹌鹑。鹌鹑这东西数量多了不能散养,尤其是在家里以前的老鹌鹑卖光的情况下,小鹌鹑和鸡鸭不熟,放出去不知道跟着鸡鸭回家,往往刚放出门就跑得一干二净。

  而农庄处在山脚下,这地方更是要注意。

  所以陈凌就在养鹌鹑的地方用青砖建围墙拦起来,和猪圈一样,加上拦网圈起来一块地方,里面再简单的搭建鹌鹑窝,这就不怕它们跑丢了。

  鹌鹑这玩意儿,只要吃的管够,营养充足,除了冬天,每天都能下蛋。

  当然了,要是冬天放在温室养,甚至能全年不停产蛋。

  但那样太没人情味,还不如趁着过年的喜庆气氛,做些炸鹌鹑来得实在。

  上午把养殖家禽的地方收拾的干净妥当,把家禽分类放进去,先让它们适应环境,等过段时间,熟悉环境之后再把鸡鸭鹅放出来散养,那时候也不用每天去特地的喂食了,有狗帮忙看着,可以到处去找吃的,天黑回圈即可。

  这些弄完之后,他们晌午就在陈凌家吃了顿家常便饭。

  晌午饭高秀兰早就给做好了,回去就能吃。

  而这个空当,老两口则是牵着羊出去到村外放羊,顺便去农庄看着那些家禽。

  即便有黑娃小金两只狗看着,他们也还是不太放心。

  这一点,让很多村民家里都在羡慕陈凌,说这娃真是他娘的有福气。

  以前有个好老子,现在有好媳妇好丈人,那么个混蛋小子,运道咋这强?

  陈凌也不管别人咋念叨他,有二位老人照料着总归是件好事,他也能忙点他想做的事。

  于是隔天又把新家具全都搬到了农庄。

  这样慢慢收拾着,王聚胜两家仍然是时常过来帮忙。

  有时候留下吃饭,有时候帮着干完活就走。

  主要是农庄这个东西在村民们看来,和家里建房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跟乔迁新居完全是两码事。

  总之,村民这边也不用特意邀请着庆祝,离得这么近,啥时候闲逛到了北山脚下,就去陈凌的农庄歇歇脚,白话几句,这是常有的事。

  现在就是在那边养养家禽,过段时间养养鱼,眼下人还不搬进去住。

  由于王素素生产期越来越近,他们家短时间内没有往农庄内搬的打算,等到了农历六月左右把娃生下来之后再搬过去也不迟。

首节 上一节 257/1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