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我见你对商业谈判这么专业,所以才问问。”
“好了,我直接说吧。”
“首先,首次融资金额我会向公司投入1000万美刀,有足够资金你们去完善软件开发。”
“另外我只需要49%股权,而你们共占公司51%股权,如此你们可以放心了吧?”
“还有,我自己是有生意的,所以我也没时间过来管理公司或者任何职位,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营、发展等等,我一概不会过问,全由你们打理。”
“只要公司不陷入巨大危机当中,我都不会过问你们。”
“如此你们放心了吧?”
对于他们的想法,雷家港早就猜透了。
比尔盖茨再利害,也是未来的事,而他现在也只不过是一位20岁的小伙子而已。
和他谈判,对雷家港而言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罢了。
他自己既然也是年轻人,但他好歹已经25岁,也在商业上混迹好几年,和不少巨擘已经交过手,甚至就连一些部门大佬也接触不少,怎么会是初出茅庐的比尔与保罗能相比呢。
在雷家港开出他自己条件后,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二人又是相互而望着。
保罗此刻内心也是非常复杂,他是研发狂人,一心只对技术突破、研究新的技术感兴趣,对于公司突然加入陌生人,还是资本家,他确实很抵触的。
不过对那份软件的数据又是非常不舍,因此此刻让他难以抉择,不知道如何选择。
只能看去比尔盖茨这边,因为像这种事他以前一向是听从他的,想从他这边获得答案。
而比尔盖茨听到雷家港的话后,眼睛也是一亮。
投入1000万美刀占比49%股权,而他们俩人占比51%股权,确实是非常有诚意的融资,而且还能保证到他们的所有权。
最重要的是,雷家港答应不会过问公司一切事情,这才是他最看重的。要是对方融资后就对公司指手画脚,样样都要过问,那么就会违背他们初衷,对他们前期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在听到雷家港不会过问公司后,比尔盖茨潜意识是没意见的。
而且对方除了带着庞大的资金入股之外,还带有一项让他们都感到心动的技术入股,诚意足够让他们无法拒绝。
要是在他们成立公司之前,遇到雷家港带着这份技术数据过来找他们合作,甚至他们不用雷家港带资入股也会同意呢。
但现在毕竟他们已经成立了公司,而且也已经开发了软件,也有了公司的发展方向,虽然一切都还没有成绩,但他们也不想突然插入新的合作伙伴。
对方还是资本家呢。
“雷先生抱歉,对于你融资的事,我们需要回去好好商量考虑清楚才行。”
“当然,这几日我都会在华成顿游玩,在我离开之前如果没有得到你们答复,那么我就当你们不同意,那我只好再去找人合作,又或者自己组建公司。”
“OK,我等你们消息。”
说完雷家港带着人离开。
对于他们最终的结果雷家港还真不是很在意。
如果最终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真不同意,那么雷家港肯定会自己组建团队,建立一家科技公司,专门抢了他们的成果,将那些系统、软件研发出来。
要是他们识趣一些,选择和自己合作,那么未来在计算机软件研发的行业上至少还会有他们一席之地,还会让他们功成名就,获得泼天财富。
他们未来人生路,是成是败,也在他们一念之间而已。
他们如果不同意他融资,那雷家港肯定不会让他们有路可走,历史上属于微软公司研发出的一切系统、软件、技术他都会提前占领研发出去。
会让他们失去一切机缘。
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
打不过就能加入抱大腿。
但得不到,那只能毁了他。
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如何,雷家港完全不在意,选择与他合作,那么会让他省去不少事,可以安心做一个天使投资人。
不选择他的话,也许在未来的计算机行业内,不会再有保罗这位技术大能,更加不会有超级富豪比尔盖茨这号人。
“亲爱的,你到底看好这家公司什么,你居然要投入一千万美刀只占49%,还提供技术指导,真值得吗?”凯瑟琳仍然非常不解的问道。
她对这家公司确实没有看到一点前景,唯一亮点就是这家公司经营的行业是属于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但仅仅是可能性而已。
在她认为,作为专业的投资人,投资任何项目都必须看得到前景,有值得投资的回报。
可她在这家微软公司真看不到任何一点的前景。
“值得,以后你就知道。”雷家港淡淡回了一句,随即并没有再多说。
现在计算机行业才刚刚冒头,因此他解释再多,恐怕凯瑟琳也不会理解他的意思。
所以还不如不说呢。
往后两日时间,雷家港果真带着凯瑟琳在华成顿到处游玩。
也幸亏他们身边保镖够多,不然就以他们俩随意大摇大摆的在街头乱窜,恐怕早被抢不知道多少次了。
直到第三日。
雷家港终于得到比尔盖茨他们的联系,再约见面。
第214章 展开对科技公司的布局
见面后……。
毫无疑问同意雷家港的条件,以雷家港投入1000万美刀购买他们公司49%股权。
同时承诺期间在公司没有遇到巨大危机情况下,他不能干涉公司任何决策以及管理运作。
另外在公司之后的融资,雷家港需要配合公司融资方案,配合股东引入新股东,三年内更不能以任何方式去增持公司股权。
对于这个条件,雷家港一并答应,毕竟他不是奔着控股这家公司而去,等公司上市后,他也不可能一人独占49%股权的。
因此在他计划中,对于这些科技公司,不管是微软还是之后的平果等等,又或者后世的互联网公司,他只会控股在20%-25%左右,最好成为大股东。
而这些公司他全部都不会参与直接管理,更加不会过问公司的发展,纯属的投资而已。
到时这些股权统一交给他集团投资公司的人负责打理就好。
这些科技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水实在太深了,更是未来备受大众关注的对象,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雷家港没必要将自己推进大众幕前。
他只需要好好稳固他的实业,仍然过于出众的产业权当投资赚钱,让他们去折腾好了。
特别随着社会进步,未来进入到网络大数据时代,世界的消息也会同步化,大众也会越来越仇富,他更没必要去做这个出头鸟,让更多人注意上。
不是说他怕这怕那的。
而是雷家港想要闷声发大财,低调做人做事而已。
另外当他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直接控股就会显得太过局限了。想要做大做强还是懂得分散投资,让别人帮你赚钱,这才是财团真正的策略。
如果家家公司都是你直接控股的,别说是同行与百姓会对你眼红妒忌,就算是当地部门也会对你强大的势力感到不安,也想想方设法将你打压控制呢。
这些还真不是雷家港乱猜的。
就好像米国那些古老财阀,如“洛克菲勒”、“柴尔德”、“摩根”、“杜邦”、“波士顿”、“梅隆”等等财阀,全是发展已经超过百年以上的老牌家族了。
这些家族在19世纪时家族财产就以亿为单元来计算,生意就已经遍布全世界或者垄断某个地区、是行业中的巨擎。
在19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亿万富翁的“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20世纪70年代,足足100年历史时间了。
据资料记载,人家洛克菲勒家族在19世纪末,生意就涉及全球,那时候世界有多乱的,但也不影响他做生意发大财。
在全世界做了100年生意的家族,而且从来没有破产过,生意更是越做越大,你认为这个家族的钱会不多,会没底蕴吗?
更别说在20世纪这个家族就开始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中心形成庞大金融帝国,通过银行去控制冶金、化工、航空、电讯等产业,并涉足真理生产呢。
波音相信大家都知道吧?
马丁真理公司知道吧?
这两家公司背后真正操控者就是洛克菲勒家族。
至于这两家公司影响力有多大,我也不多说,自己查。
反正你要相信米国这两家公司所在的州,而作为一州最高管理者任职后,最大职责就是为了保护好这两家公司。
至于为何之后网络大数据根本查不到太多关于这些超级财阀的信息,只有为数不多的控股公司与产业经营呢?
难道是这些超级财阀家族的资产都缩水,真被后来的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超越了?
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家早就实施化整产业,家族暗中操盘,不再对任何实业、金融、科技、互联网等等公司直接控股管理。
如此一来,避免网络大数据监控到他们家族真正财富,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世界仇富心理严重啊。
摩根、杜邦、洛克菲勒、波士顿、柴尔德这几个家族任何一个家族的财富都可以用恐怖如斯来形容,而且这些家族在全世界都对那些大家熟知的大集团有投资,也许是最大的投资人呢。
就好比你们粑粑“阿狸”。
对这家公司不了解的人都以为那头“马”是公司真正的老板,他才是公司最大的效益者。
殊不知他其实也是打工的,只是有股分的打工人而已,真正的大老板其实是那些财阀的人,是小鬼子那边姓孙的人。
所以说……。
当一家集团想要发展成为财阀时候,就得舍去直接控股,扩大团队,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力,领着一群人才能在世界各地区征战沙场,扩大版图的。
如果家家公司你占了大头,还是直接控股,话语权都被你一个家族说了算,谁还会和你玩?
搞一言堂的时代过去了。
而现在雷家港就是这个打算,首先是他自己挤身进去这些科技公司,等之后的融资,他就会拉属于自己的人过来投资,一同分享这个蛋糕。
有了利益关系在,别人跟着自己吃到肉了,那么自然就会以自己为中心,一步步跟着自己扩大脚步,往更大地区去发展。
财阀就是如此形成的。
直到上午11点左右。
“雷先生……不,以后你就是我们的Boss,应该叫雷Boss才对,现在可以将那份软件的详细数据给我了吗?”
刚签完合同,保罗艾伦就迫不及待的问去雷家港。
在他眼中,似乎公司股权以及那1000万美刀毫无吸引力,反而心心念念雷家港之前给他们参观的那份软件的研发数据。
说真的,这次雷家港能够成功融资微软公司,这份软件数据绝对是献出最大功劳的存在。
而雷家港给他们那份软件数据也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只是微软公司成立之后,保罗第一次研发出的计算机翻译器而已。
虽然这个软件并不是什么举世之作,但放在这个年代,计算机刚刚出现时期,绝对算得上非常牛逼的软件了。
如今雷家港将这个软件的数据用作成为微软大股东,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反正软件还是属于微软公司的。
BASIC解译器的诞生在1975年底,也是微软公司第一个软件诞生,打开公司知名度的产品。
1975年,微软两位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发现初代计算机存在很多不完整,从中他们看到了商机,便研发出当时计算机缺乏适配的编程语言支持。
开发过程,两人基于Altair的硬件架构,用汇编语言编写了BASIC解译器,允许用户通过键盘输入命令直接与计算机交互,极大降低了编程门槛。
由此第一代翻译器诞生,出售当时牛逼哄哄的MITS公司(Altair制造商)采用,成为微软首个商业化产品。
尽管早期版本需通过纸带或卡片输入,但其易用性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奠定了微软公司在编程工具领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