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请放心吧,这次渔民迁移地方对他们更有利,目前还没有出现渔民不肯迁移的。”
“那就好。”
“至于航运公司这边的未来发展,我也有一个新的想法,你记录好,回去之后与团队商量、计算过,如果可行就出一份详细的方案给我。”
“董事长请说。”
“之后让航运公司与克拉里奇银行展开合作,可以推出分期贷款,提供想要做大做强的渔民、公司等购入新船只。
又或者公司购入一批不同排量的货轮,专门拿来提供长期出租为主,租给个人、公司等等都可以,没有规限目标。”
“长期出租?”
“董事长,我打断一下。”
“你说。”
“与银行合作提供客户分期贷款购入新船只我能理解。”
“但购入新船用作长期出租是什么意思,购入新船难道短租不做吗?”陈志豪不解问道。
雷家港闻言耐心解释道:“长期出租的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来我们公司租船,但租期至少要半年、一年以上,对于短租这个业务我们当然也要做。”
“董事长,如果要展开长期出租业务,还不如一心做好提供贷款让有需要的人购买新船更好。”陈志豪提议道。
雷家港摇了摇手再解释道:“贷款购入新船并不是所有人都符合这个条件的。”
“需要贷款购入新船的审核条件肯定比较谨慎,并不是谁都可以贷款,这个问题到时银行会给出审核方案的。”
“推出长期出租业务正好可以补上当中不足,那些不符合贷款购新船的人就选择长期租船。”
陈志豪闻言勉强能理解雷家港的意思了,但他又想到目前集团的航运公司是属于居间方身份为客户寻找业务的,并非是真正的航运公司。
而购入新船推出长期租船业务,这些客户业务怎么进行?
如果这些租船的客户还是需要自己公司提供业务的,这还不如自己公司去经营,必须要把船租出去,把业务送出去呢?
建立航运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公司不需要拿大笔钱出来购买货轮,依靠香江那些私人船只来帮公司赚钱。
如今董事长推出的想法,完全与建立航运公司,也就是他最初的经营模式背驰而行了。
雷家港又怎么会察觉不到陈志豪的心思呢?
他之前同意陈志豪的方案,目的就是为了让航运公司作一个起步,不需要一开始没有任何经验与业务就投入大笔资金。
毕竟航运业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插足进去的。
更何况70年代末时期,航运业将会十分低迷,是航运业一大改革时期,他怎么可能这时候投入大笔资金发展航运呢?
因此才会同意陈志豪建议,集中渔民的船,展开航运业务。
可现在航运公司已经有了一定业务,而且运作还不错,最重要渔民的船也不多,也不够大,想要发展好航运公司,单以渔民的船肯定远远不够。
不推出新的想法,扩大业务,那么他这家航运公司相当于摆设,无法真正发展起来。
因此才有雷家港提出建议。
“董事长,如果推出长期租船方案,而这些人的业务还是需要公司去提供吗?”
“当然,难道你还想将这些客户推出去吗?”
“不是董事长,既然这些客户的业务还是需要我们提供,那为何我不自己经营呢?”
雷家港就知道他是这种想法,仍然很耐心解释道。
“第一:自己经营确实会赚得更多,但如今市场低迷,我个人并不看好往后航运业。”
“第二:出租船只我们不用担心受到短期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因为船租出去了,同时也能定期收取停泊费、维护费、搬运费等等各种稳定收入。”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点,我们公司对航运业还没有一定的底蕴,冒然投入大笔资金自主经营,你认为没有风险吗?”
明知道接近70年代末是航运业低迷期,雷家港又怎么会去购入大量船只经营呢,这不是为自己公司挖坑吗?
而他这个建议推出如果可行的,公司不需要担心航运业低迷期的到来会带给公司危机。
危机是有,但有客户为他分担一部分,不需要他自己承担。
现在推出这个方案,船只租出去,或者提供贷款让别人购买船只,以后任何风险都是别人承担,而且业务又在自己公司交易。既能让现在的公司得到发展扩大公司的同时,又不需要担心任何风险问题,这就是雷家港提出这种方案的想法。
经过雷家港解释后,众人也就明白董事长的心思了。
其实并不是雷家港不愿意发展壮大航运业,只是时机未到,只是等70年代危机过去再说。
这段时间的航运公司就当是熟悉业务,打开一定路线与合作渠道后,等到80年代之后,他肯定会大力发展的。
毕竟航运业在以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产业链,他怎么可能不去插足呢?
不单止航运业,各地区的码头他能够拿下,通通拿下。
就好像李超人一样,在未来控制全球各地区核心码头,赚钱是一回事,最主要控制经济命脉,让很多人忌惮你,从而也让自己在国际上的身份加大。
“海外与地产情况呢?”
“新加坡与大马这边,置地已经铺开业务,开始参与当局的拍地与购入地块发展。”
“这是新加坡与大马计划发展的新楼盘方案,董事长请过目。”
雷家港接过来看。
而陈志豪开始陈述道。
“在新加坡近期一共投入6400港币临近在新发展中心区域拿下两块接近3万平方米的地块,计划3年内起建3期新楼盘出售,总投入超过2.5亿港币。”
“第一期发展1万平方米地块,容积率高达7成,每栋预算800平方米可建9栋,每栋共16层,每层6户共96户,第一期总预算可以回笼成本。”
“往后两期是纯利,至于总收益会有多少,得按照之后市场楼市情况才能计算出来。”
闻言的雷家港在心中计算着,一个楼盘投入2.5亿分三年时间发展,不算到时楼价会涨,单算现时价格,这个楼盘就能让他赚到至少5个亿港币。
怪不得会有这么多人投身地产业,确实是暴利行业啊。
要知道这五个亿还不算两年后新加坡那边楼价上涨的收益。
如果到时候新加坡楼价翻了一倍,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这个楼盘项目收益也会翻了一倍,也就是他公司能赚10个亿。
想到这些雷家港感慨万千。
同时也让想起历史上楼市发展的情况,进入80年代可是各地区楼市发展高速期,要是他在任何地区有大量的地,一个项目就赚几十亿是非常正常的事。
这也是为何香江各大地产商只要能够熬得过这个时期的低迷期,那么在未来都是大家族的原因,全因80-90年代地产实在太能赚钱了。
看恒基与新世界、长实这些地产大户就能明白一切。
“这块地皮有开发限期吗?”雷家港问道。
因为按照各地区不同政策制度,某些部门推出拍地的地块会有规定时间让你规划发展的。
特别是人家发展中心的区域,推出拍地后就是为了加快城市的发展,怎么可能让你控制着地皮等以后慢慢再去起建呢,这不是拖着人家计划吗?
“有,三年时间。”
“三年?”
雷家港暗自叹息一声。
“那行吧,按照你的计划展开项目吧。”
“好的董事长。”
既然有时间限制,雷家港也就没有阻止这块地的发展,他本来想着这块地在发展新区,而且又这么大,等几年再去发展的,毕竟他现在不差钱,不需要尽快拿地套现,但现在被时间限制,他不得不批准这个项目。
“对了董事长,新加坡当局放松起建高楼限制,最高上限至250米,我建议将置地在新加坡发展中心那块地皮重建。”
“重建吗?”
“计划有了没有?”
“抱歉,我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出方案。”
“行,出方案给我。”
对于像新加坡、鬼子国、棒子国、宝岛这些地区都尽快起建一栋高楼作为办公总部是必然的,而且越早起对他而言越好,再等几年就需要投入更大了。
十几分钟后……,置地这边才汇报完毕。
“下一位吧……。”
雷家港继续问去其他子公司负责人。
九龙仓的李文斌立即汇报。
但九龙仓这边也没有新的项目展开,目前就参与香江几个建设项目而已,其他在郊外的新楼盘也寥寥数语就汇报完。
九龙仓与置地一样,除了地产业务之外,新的投资暂时没有展开,因此汇报工作也不多。
接着传媒公司、电器公司、海外投资公司、服务管理公司、餐饮公司等负责人轮番汇报。
目前星耀集团主业发展的还是传媒、餐饮、服务管理、电器、银行等等公司。
这些公司的投入新项目非常多,毕竟都是实业发展嘛。
会以经过足足两个小时,各子公司负责人才汇报完。
而雷家港也作出总结。
“很好,各子公司发展都非常不错,我很满意。”
“同时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是传媒集团这边。”
“梁总经理,可以大力发展唱片公司,对有潜力的歌手多宣传,捧红,制造更多话题。”
“我个人对唱片业未来非常看好,所以多考虑唱片公司的发展走向,创造更大出路吧。”
“另外可以多想一些综艺节目或者毕竟有创意的节目,让电影公司、电视台与唱片公司艺人联合出台去表演。”
“艺人需要更多曝光量才行,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闻言的梁淑仪若有所想的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期的传媒行业,综艺节目是有了,但并没有火爆,因此不管是无线还是丽的,对于综艺节目也没有大力发展。
而雷家港也是想要提醒她一下,让她注重这方面的发展。
当然,雷家港完全可以一意孤行去拍板,在系统拿出各种综艺节目剧本让她主力去往这方面发展。但如此一来,梁淑怡就很难独立起来,样样都要他自己亲力亲为,他哪有这么多时间?
更何况随着集团多元化发展,雷家港已经不可能对某单一公司亲力亲为的了。
他相信按照历史上的梁淑仪才能,她能领会自己意思,策划出收视率不错的综艺节目。
解决传媒这边,雷家港看去电器公司负责人这边。
“电器公司目前除了电视机属于领先技术之外,像电风扇、吹风机、电饭煲等产品销量平平无奇,没有引起太大轰动,这个进度我并不是很满意。”
“我能理解你想让公司先铺满各类电器品牌,先去打开市场,逐渐再去研发新产品。”
“但没时间了。”
“回去后,立即投入研发新产品推出,占领电器市场。”
“好的董事长。”
作为未来人的雷家港,他当然知道未来电器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