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穿越指南 第146节

  “老张啊,工业方面我不是很懂。

  我问问你,你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热棒,直接插到路基里面。

  我是这么想的,这种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

  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这样就可以达到了主动降温的效果。”

  张显听到陈平安这话,整个人不由开始思考起来。

  良久之后,这才开口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要设计一种单向传导能量的装置是不是?”

  陈平安听到这话连忙点了点头,说道:“对,就是这样。”

  “我想了一下,你说的这种热棒还真有可能设计出来。

  按照你说的功能,我想着咱们可以用一个密闭空心长棒。

  然后在内装上一些液氨,液氨沸点较低,在冬季土中热量使该液体蒸发,到顶部,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冷却后又液化回到下部,保持冻土冷冻状态不松软。

  在夏季,液体全部变成气体,气体对流很小,热量向底部传导很慢。

  这样就可以达到单向能量传递的作用。”

  陈平安听到张显这个想法,也是不由得拍着自己的大腿,说道:“老张,你还真是一个天才。

  来来来,抽烟。”

  他说着,直接拿出香烟给张显分着。

  两个人一手夹着香烟抽着烟,一手拿着材料看。

  炉子上还放着一些没吃完的烤土豆红薯。

  要是有人拍照保存下来,放在后世也算是珍贵的历史素材了。

  怎么也能放在铁路博物馆对外展览了。

  “老张,咱们战斗组气象部门有没有参加?”

  张显听到陈平安这话,摇了摇头说道:“没有啊,这气象部门对咱们这个也是没有多少关联啊。”

  陈平安摇了摇头,说道:“最近整理材料,我发现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多年冻土作为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它的存在与变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和指示作用。

  位于多年冻土之上的活动层是多年冻土与大气的接触面,多年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首先通过活动层与大气间的能水交换来实现。

  冻土的形成与地表面的辐射热量交换有关,辐射热量平衡的结构对冻土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有决定作用。

  就拿噶大山举例,这里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在 6月~7月最大,在 11月~12月最小。

  土壤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远小于其它各因子,且收、支转换明显。随着地表能量的季节转换,土壤热通量有明显的正负交替。

  整个冻融过程,大致 4月~10月为融化期,11月~次年 3月为冻结期。

  原因就是,11月~次年 3月活动层土壤温度在 0℃以下,活动层土壤处于冻结期;土壤温度由 4月中下旬开始升至 0℃以上,土壤开始融化。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特点,4月中下旬开始融化,到 9月底 10月初达到最大融化深度,10月开始减少乃至消失。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融化期间,从 4月中下旬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增多,融化厚度逐渐增大,至 9月底 10月初融化厚度达到最大值。

  10月初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减少,融化厚度逐渐减小,当地表能量积累为 0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

  你说这能跟他们没关系吗?

  要我说啊就应该让他们也一起来研究。”

  张显放下手里文件,又重新拿起了一个红薯,笑着说道:“嘿,那不可能,他们现在可是忙着建立气象站,研究大气,哪会跟我们研究这地质问题啊。”

  陈平安当然是没有放在心上,刚刚那番话也不过是吐槽罢了。

  这会他直接将手里的文件丢到了书桌上,然后便赶紧拿过一个土豆。

  赶紧吃了起来。

  这要是再不赶紧吃,可都要被张显一个人吃光了。

  他算是看出来了,这家伙绝对没吃晚饭。

  就是准备交流技术的时候顺便蹭一顿晚饭,这家伙估计原本是准备去王安全家蹭饭,结果没想到王安全生病,这才跑来跟自己一起吃土豆了。

  脸皮是真的厚啊!

  都快赶上他自己了。

  “老张啊,你慢点吃。

  那边有茶叶,你自己泡吧。”

  陈平安看着都快要噎死的张显,这会还使劲往嘴里喂红薯,便指了指暖水瓶的方向说道。

  “嗯嗯嗯。”

  张显听到这话,虽然满嘴答应,可是身体却是丝毫都没动。

  陈平安见了,便没好气的说道:“老张啊,今晚上是不是没吃饭?”

  “哎,你怎么知道的?”

  陈平安听到这话,没好气的翻了一个白眼。

  指了指对方手里的红薯说道:“你说我怎么知道的?

  这本来是我给自己准备的晚饭,你这吃的比我还多,我能不知道?”

  陈平安说完这话,便起身从麻袋里重新掏了几个土豆和红薯。

  简单的清洗了一下,拿到案板那里用菜刀切成了厚厚的片。

  然后将这些切好的土豆片和红薯片,放这个火炉子上面烤了起来。

  “你这没吃,还不早点说。”

  “嘿嘿,主要是你这烤的太香了,我实在是没忍住。”

  这也就是一个插曲,陈平安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结。

  反正就几个土豆和红薯,对于他们的收入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对了,老张,京城那边的专家,最近有没有什么消息?”

  原本说好的,正月十五之前,战斗组所有的专家都要前来报道。

  今天已经是正月初十了,陈平安还没有见到一个人,所以便问了起来。

  毕竟,按照之前的分工,联系专家的事情是由张显负责的。

  “哦,这事儿呀。

  专家们都已经动身了,大多数都在火车上,有一部分明天就到。

  我今天过来,就是要跟你说这件事情。

  明天,咱们俩就去火车站接人。”

  陈平安听了这话,点了点头,然后问道:“那你有没有跟局里后勤处打好招呼?

  明天专家们来,都是拖家带口的行李可不少。

  要是没有车子,怕是不方便。”

  张显点了点头,说道:“早就沟通过了,明天的时候绝对会派出四辆吉普车,两辆卡车跟我们一起去车站。

  宿舍也已经腾了出来,后勤处将给修理的地方也修理好了,简单的家具都已经准备好,专家们,明天来了就可以直接入住。

  唉,都是铁科院的老同志,局里领导也很关心他们,所以这些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陈平安听了也是点了点头,就像张显说的那样,这些专家都是铁科院的老同志。

  当初这些人很多都在,部里的各个院校教过书,当然主要是集中在京城铁道学院了。

  他们有很多学生啊,如今都在各个局当领导。

  自然是对他们极为重视。

  还有一点就是,别看这些专家们现在好像混的不如以前了,可是他们的级别一直都没有变。

  很多虽然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可是享受的行政待遇一点都不低。

  从行政十三级,到行政八级大有人在。

  这时候,张显又小声说道:“我听说呀,有两位还是铁科院的元老,当年跟白教授他们一起成立了铁科院。

  关键是这些人,都给咱们部里的阎主任教过书,是真的手眼通天的人物。

  明天见到的时候,可要当心点。”

  陈平安听了这话,便连忙点了点头。

  突然就想到,既然这些人资历这么老,那白教授明天会不会也一同前去?

第125章 上高原

  “来,平安,这位是咱们铁科院的之前的周家具副所长,你叫周老师就是了。”

  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到了火车站接上专家,回来的路上,白教授便将陈平安喊到了他自己的车上。

  陈平安看着他介绍的这位专家,七十岁左右的年纪,身材瘦巴巴的,不过眼神很亮。

  “老周啊,这是我新收的学生陈平安,你可要帮我好好培养培养。”

  “周老师,您好。

  叫您受累了。”

  对方听到这话一边点着头,一边审视着陈平安。

  听到陈平安这话,点了点头。

  便转过头看着白教授说了起来。

  “老白啊,你这都一把年纪了,怎么还想起带学生了?”

  白教授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要知道,他们这些人不仅是学科奠基人,更是毫不客气的说门生故吏遍布整个体系内。

  这收学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毕竟这不是大课堂授课,而是跟收徒一样,可以享受他们资源和科研方向的弟子啊。

  虽不能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也是牵连甚多。

  所以,不仅要考察对方的人品,最重要的还是要考察对方有没有这个资质。

  简单的来说,要是智商不够,当他们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资格。

  “老周啊,你是不知道。

  这小子,以前只是初中毕业。

  后来在家里干了几年农活,去年的时候才被招工,这才到了咱们铁路。

首节 上一节 146/20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