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秦王一锤定音:“就按照周大人说的去做吧,要多少人、多少船,多少粮草,点谁为将,都尽管说,本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粮草船只等详细内容,臣都已经提前半年计算完毕,稍后会写成折子呈递给内阁,殿下只需要批阅即可。只是……”
周荣短暂闭眸,叹出一口悲凉之气:“朝中无大将。”
朝中无大将!
这些年,南徐等三国不断损兵折将,大盛朝廷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数年前的明州董安,到太子党麾下的诸多成员、再到不久前的镇南王曹嵘、姜元伯……
每一名统帅的战死,都会牵连一大批中高层将领。
这些中高层将领或许没办法参与到重大决策,但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军队稳定的基石,是军队如臂指使的关键。
但现在朝廷……
无人可用了。
“严某可以举荐。”
小阁老严茂兴接过话,从怀里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名单:“这上面都是最近这些年来京城内外的武将,无一不是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也是时候拿出来好好培养培养了。”
“小阁老……”
齐王瞥了眼监国皇子,然后有些为难地说道:“你确定这些人可堪重用?朝廷已经不再有退路,一旦用错人就是万劫不复啊。”
这话说的委婉。
但在场的人都为官多年,哪里不懂怎么回事。
严茂兴……
这是想趁此机会,再往军中安插一批他们严家的门生!
此等结党营私,文武勾结之事,本来是朝廷大忌。
但此时此刻,竟然无一人提出异议。
因为……
前兵部尚书明青锋走后,朝廷之上再也没有两党之分,满朝皆为严党,就连秦王都是在严党的辅助下才坐上监国之位置。
如此情况下。
秦王和齐王就是不想同意,也不得不同意。
“小阁老!”
唯有周荣毫不留情地直接挑明道:“如今可是我朝廷生死存亡之际,你怎么还想着结党营私?!”
“结党营私?!”
严茂兴辩驳道:“严某人为国举贤,何来私心?!”
“有没有私心,你自己清楚!”
周荣冷冷道:“如若不是你严家父子作乱,朝廷又岂会到无人可用之地步!殿下,实在不行的话,臣便从京军的年轻人当中挑选任用。”
“嗯……”
秦王沉吟道:“两位各自拟一份名单上来吧,本王会从中亲自挑选一部分启用。”
商讨国事间。
司礼监秉笔太监来到殿内:“殿下!大明宫外,今日来了许多旧臣,说是要求见殿下。”
“旧臣?”
秦王问道:“都有谁?”
司礼监秉笔太监低头道:“有燕老、曾老,张敬武大人……他们自称是知道朝廷危急,特意前来请命出战。”
“他们?!”
严茂兴神色一凛。
在场众人也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些人……
可都是被贬之人!
比如前上柱国‘燕弘渊’,当初在皇帝陛下修建万寿宫时曾经死谏阻止,希望不要劳民伤财,把人力物力用来赈灾,被贬。
比如前卫国公‘曾韧’,曾经上书“灵禾”祸国殃民,被贬。
前兵部左侍郎兼骠骑大将军‘张敬武’曾经弹劾严党的在改稻为桑中的所作所为,最后满门流放。
前户部尚书‘池冬平’……
总之这些人。
都是朝廷曾经亲手驱逐出去的文官武将。
但此时此刻,居然是自己找上门来。
“让他们进来。”
秦王说道。
很快。
在太监的带领下。
一名名头发花白的布衣老臣来到大殿之内,他们躬身行礼,异口同声地发出铿锵之声:“臣燕弘渊!”
“臣曾韧!”
“臣……”
自报姓名之后。
他们齐声高呼:“臣等请战,北伐平叛!”
……
“你、你们……”
严茂兴瞠目:“你们并无官职在身,前方战事与你们何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北凉叛逆来势汹涌,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岂能袖手旁观!”
“更何况,我等曾是朝臣!”
“严茂兴!你也不必担心,我们不是回来收拾你的,等到战事结束,我们若是还活着,自然会重新辞官归隐!”
说着,这群老臣的声音再度拔高,慷慨激昂,震耳欲聋。
“秦王殿下!”
“臣等皆愿为马前卒,与北凉叛逆……”
“死战!!”
“好,好,好!”
秦王猛然起身,连呼三声:“我大盛朝廷有诸位忠良,何愁不千秋万代?!
“本王做主!
“给诸位全部官复原职,即日跟随周荣出征,北伐叛军!
“江山社稷,就全靠各位了!
“此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
这是他们大盛朝廷的……
背水一战!
第233章 大盛周郎,阳谋无双
朝中无新人,老将做前锋。
这些朝廷的忠直之臣,在危难关头,没有明哲保身。
即便是晋王的新朝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也还是有很多人从“叛军”占领的州府当中想尽一切办法来到京城之内。
数日之后。
朝廷北伐的策略就确定下来,开始在保密的状态下按部就班地执行。
“周大人。”
临别之前,升云宗单良成,叫住即将离去麒麟阁之首的后人,开口道:“此行攻打寿阳,有诸多凶险,还请兄台务必小心。”
“单仙师不必替我忧虑。”
周荣在门槛前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来,轻轻行抱拳礼:“百万之师,就交给单仙师了。”
“于公,单某身为宗门真传,自当为师门解忧,于私,陈三石杀我同门,诛我道友,单某不报此仇,恐怕心境难平。”
单良成同样抱拳:“所以周郎尽管宽心去,单某必定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周荣没有再多说,只是冲其轻轻点头,而后便毅然转身跨过门槛,踏入到烈日的光明当中,直到最终又消失在宫门的阴影下。
旧历隆庆七十七年八月下旬,盛廷任命周荣为督军府总督,齐王随行监军,率领四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北上樓州,攻打寿阳城。升云宗单良成坐镇后方,调度十五万兵马从西路古刹道北出灵峰山攻打茂州,直逼北境腹地,两路齐出,共计兵马五十五万,所耗辎重粮草,无数。
……
玉陆州。
幽兰京城。
太极殿。
“禀奏陛下!”
兵部尚书明青锋上前一步:“长安叛逆,已经派出两路大军北上,一路水陆并进攻打樓州,另一路西出攻打攻打茂州,总计五十五万大军。”
“贼子竟然还敢北伐?!”
正统皇帝曹焕显然没有料到,他连忙说道:“诸位爱卿,有何对策?”
“这两路兵马,以周荣统领兵马众多,但是西路单良成指挥之下的人马,高阶修士要更加众多,两路攻打皆为要害之地。”
明青锋有些苦恼地说道:“尤其是樓州寿阳,更是我朝廷水路枢纽,关乎到半壁江山的水利,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罗霄江。
为整个大盛朝中原第一大江,贯通南北,连接无数城池,漕运发达,码头众多。
用来运输兵力,可以节省兵卒体力,虽长途跋涉而不精疲力尽。
用来运输粮草,可以极大减少损耗,陆路运输粮食,启程之时有十石粮食,抵达前线时可能只剩下一石,可水路就没有如此巨大的浪费,尤其是连年征战,粮草珍贵的情况下,减少损耗极其关键。
用来出击,更是可以做到兵贵神速,奇兵制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