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347节

  就在虞燕联军正常行军之时,前方的探子迅速回报,骑马到了项平的面前,双手将军报上呈:“将军!殿下让交给你的!”

  项平伸手接过。

  打开之后认真看着。

  “地图。”项平伸手。

  很快,一名偏将便将地图打开,举在项平的面前。

  “喊县丞过来。”项平道。

  不出一会儿,一名燕国的县丞便快步跑过来,对着马上的项平行礼:“参见将军!”

  “小燕山鹤翅坡一带,地势如何?”项平问道。

  “回将军,都是山地,几无平地,只有一条小径,两匹马并行都过不去。”县丞说道。

  “能够藏住千人的伏兵吗?”项平问。

  “将军,这绝无可能。”县丞道,“顶多数百人,且要分散布置,还得是轻兵,主力为步兵,方可隐匿。”

  “你能确定吗?”项平严肃的质问道。

  “将军,除非说是什么新开辟的小道,不然不可能藏住千人的伏兵。”县丞十分笃定道,“下官绝无虚言!”

  见这燕官这般斩钉截铁,项平便点了点头:“知道了。”

  而后,陷入了思索。

  前军右部,一个不可能藏匿千人伏兵的地方,被我军的斥候所侦查到,有近千人的伏兵。

  有两个可能。

  第一,天降神兵。

  第二,夸大军情。

  前一个姑且不谈。

  而夸大军情意欲何为?

  “给六殿下回信。”表情一凝,项平下令道,“建议全军暂停行军,不要轻动。”

  ………

  临时休息的主帅大帐之中,魏忤生收到了项平的回信。

  “小燕山鹤翅坡并无伏兵千人的可能,疑似齐军故设伏兵,请大军暂且停止行军,待重新侦查后,再行进发……”

  看到项平将军的回信,魏忤生连忙起身,走到地图的面前。

  看向那个因为山地如鹤翅般陡峭锋利而取名为鹤翅坡的地方,他陷入了思索。

  千军的右翼来报,说是侦查到了千人的伏兵。

  是通过辎重,帐篷数量而判断出来的。

  而随行的燕国官吏又说,那里根本无法藏住千人的伏兵,顶多数百人。

  也就是,数百人带了千人的辎重帐篷。

  不对。

  不是很对。

  在古代,的确是有那种能够埋伏近千人且不暴露的地形。

  可那一般都是很经典的埋伏地点。

  一个没有具备大规模埋伏的地方,却有埋伏的意图?

  魏忤生要是齐军,他想要拖延自己的军队,只会布置疑兵,干扰判断。

  因此,哪怕连千人的辎重和帐篷都是不可能的。

  “来人。”魏忤生道,“前军右翼部队,是何人领兵?”

  “回陛下,是军司马华衢。”他答道。

  哦,华家的子弟啊。

  华政,还有皇后的亲戚。

  魏忤生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

  什么人才会谎报军情?

  一者,逃脱责任。

  二者,贪图功劳。

  现在都还没有出现失败,何来甩锅?

  谎报,意为贪功啊。

  “传我命令,全军停止,就近靠水扎营,任何人不可擅动。”魏忤生抬起手道,“违令者,斩!”

  ………

  “六殿下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就近靠水扎营,任何人不可擅动,违令者斩!”

  命令传达到了华衢这里后,斥候便折返。

  而在他的军帐之中,他与一位低级军官,同时也是他的小表弟商议起来。

  “你说,咱们探查到千人伏兵这事,殿下会相信么?”表弟问。

  “这里是藏不了千人,但咱们发现了千人的辎重,这话有问题吗?”华政道。

  “哥,你的意思是齐国故意虚张声势被我们发现了?”表弟懂了。

  不是撒谎,是咱们实话实说。

  看到了啥,就说啥。

  当然,千人的伏兵是没有的。

  但的确是侦查到了一些疑兵。

  总数大概在五十六人的样子。

  故意的山谷之中制造动静。

  继续的,华衢说道:“他们的这些人,就是吓唬咱的,不会真的来偷袭。而跟着我们行军的燕国人说了,有一条小道,可以绕行过去,出其不意,就把这些跳梁小丑给宰了,一点风险都没有。”

  “可殿下不是不让我们乱动吗?”表弟担忧的问。

  “就这么一路下去,别说打仗了,遇到齐贼都难。”华衢道,“咱早就得知内幕,这一仗是绝对不可能打。”

  “所以?”表弟问。

  压低声音,华衢道:“杀几十个齐贼,缴几面齐国军旗,再加上拿点燕国野人的耳朵,凑个百十人,就说我们遭遇了袭击,英勇作战,齐贼死伤数百,我们斩杀就有百余。”

  “这有点危险吧?”

  “偷偷的摸过去,骑马的不要。”华衢相当自信的说道,“我们就派百人迂回轻袭,要是没遇到人,那就回来。要是成功,这个功劳我们直接献给殿下,他还能生气吗?”

  不然这出来一趟,纯白跑了。

  至于小胜?

  大输算平,小输算赢,平局算大胜。

  只要能够有点功绩,到时候有人会可劲吹的。

  殿下大功,我沾点小功,这不美滋滋?

  “要是无功而返,又被殿下知道……”

  表弟说了一半,看向了面前的大哥,又很快安心了:“也是,哥您可是华氏的人,当今皇后的人。”

第297章 皇后的人照样杀!

  赵毅督前军,约五千人在他的本部。

  左右两翼乃是护卫,各千余人。

  不过并非全部都是作战部队,只有半数的兵员。

  但左右翼和前军相隔只有不足十里,一旦发生危险,可以迅速策应靠拢。

  而主要的大部队,则是都在中军。

  古代行军基本上都是如此,所谓的三军,并非是像《新三国》所说的步军,骑军,水军,而是前中后三军。

  更不可能出现《新三国》里动辄几十万大军,十几万骑兵,十几万水军,那是相当雷人的。

  在古代骑兵规模最大的,就是蒙古骑兵,巅峰时期二十四万。

  而赵毅本部这七千多人,最大的作用便是,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

  当侧翼传来有千余伏兵的时候,他迅速就进入了战斗状态。

  并且找当地的燕国军官求证,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华衢这小子谎报军情。

  哪来的千人伏兵?

  哪来的!

  于是,他继续派人盯着那边。

  果然,发现了问题所在。

  “将军,华都监派小部分军队,往小燕山里进了。”一名斥候到了他的营帐,急忙的禀报道。

  “有这事?!”赵毅流露出颇为严肃的神情,看着这张地图,“他们干什么去?”

  “不知道,但殿下说过不可轻动,违令者斩杀……”斥候感觉到大事不好了。

  “小部分?那是多少?”赵毅问。

  “应该不足百人。”他答道,“或者百人左右。”

  听到这话,赵毅彻底懂了。

  这小子,想要拔得头筹,先胜一盘。

  至于什么千余人的伏兵,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小子真的疯了。

  怪不得当时他要对自己说那种话。

  肯定是什么人跟他讲过,宋时安再这样下去,他们勋贵的好日子就没了。

  至于是什么人……

  华衢,那是华政宗族的人,四舍五入,那就是晋王的人。

  “将军,该怎么办?”斥候问道,“要现在前去制止吗?”

  “那家伙已经出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的命令或许没用。”赵毅道,“迅速向殿下禀报这件事情,询问该怎么做。”

首节 上一节 347/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