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庶子 第18节

  你们可是最专业的大学士。

  “陛下让殿下督科考,当我等权衡不定时,自然是由殿下决断。”古易新说。

  “是这样的吗?”

  晋王看向其余几位大学士,不确定的问道。

  于是,众人一致的回应:“殿下,是的。”

  晋王发现确实是自己的职责后,重新的审视起了这三篇文章。

  眉头,越皱越深。

  自己确实是可以下一个决定,评定出一二三名。

  可这次的策论成绩,就是科考成绩,万一父皇对司州解元的人选不满意,那不是全怪到我头上来了?

  越想,他压力就越大。

  最终,他决定道:“本王,得去征求陛下的意见。”

  “全凭殿下决定。”古易新道。

  于是,晋王便起身了,拿着这三份试卷。

  七位大学士跟着起身,同步的双手交叠,朝着往外走出的晋王的背影,缓缓弯腰行礼。

  待到他走后,七个人重新的回到了位置上。

  “《大河赋》应该是孙司徒的儿子所作。”有人道。

  听到这个,孙康急忙的开口说道:“我只是从文章水平去评判,跟是何人所作并无关系。而且我虽然姓孙,可不是扬州孙氏!”

  在他急得都快脸红时,古易新将头转过去,声音低沉的提醒:“没人这么说。”

  孙康抿嘴,不做声了。

  “《屯田策》应该和《劝学》,乃一人所作。”张兆道。

  对此,七个人都认同。

  字迹是一样的。

  甚至说,他们心里全清楚。

  辞赋的第二名,作者就是《大河赋》的作者,三公之子,孙谦。

  其实按照人情世故来说,这个解元直接颁给他都没问题。

  但今年的情况,不太一样啊。

  “那《屯田策》的考生倘若第一,那这个解元就是……”

  “双科甲等第一。”

  ………

  晋王带着三份试卷,急忙的赶到了宣宇殿。

  这不是上朝的地方,是皇帝的寝宫。

  陛下平常休息和简单的办公都在这里。

  “参见父皇。”

  晋王见到了在御案前批改奏章的皇帝后,缓缓跪拜。

  皇帝看了他一眼,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瞥了下陈公公。

  接着,陈公公便搬了个圆凳到晋王的身旁,笑着道:“晋王请坐。”

  晋王坐下后,将试卷呈给了陈公公,并解释道:“这是大学士讨论出前三的三篇策论,但关于如何排名,存在争议。于是儿臣便拿来,请由父皇决断。”

  皇帝没有看他,将三篇文章拿到手里后,一言不发的阅读起来。

  直至三篇看完后,放下了试卷,看向了晋王,这个面带老实微笑的皇子,毫无情绪道:“晋王殿下怎么看?”

  晋王笑不出了。

第18章 《屯田策》最优

  晋王肉眼可见的紧张起来。

  他能够感觉到,这是一道考题。

  不仅如此,他觉得父皇对自己所有的提问,都是在试探。

  毕竟以父皇的英明神武,什么是需要问我的?

  而既然有考题,那么就有答案。

  正确的答案。

  晋王的挣扎,皇帝看在眼里。他的出发点不是吓他,所以便没有继续盯着,看着御案上的试卷,他又作出随意的说道:“就说说,这三篇文章的见解。”

  听到这个,晋王那紧张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一些。

  他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相反,这些文章他都看得明白。

  除了对于《劝学》竟然那么好有些意外,其它的基本上和考官们的想法保持趋同。

  那就是这三篇文章,真的很好。

  再加上一直在督科考阅卷,听到了国子监师傅们的讨论,所以他的信心一下子就上来了。

  稍作酝酿后,晋王道:“这三篇文章,皆为出类拔萃的优秀策论。分别,提出了三种不一样的,解决储粮困难的思路。”

  “《梯税法》,按照拥有田亩的多寡进行税收的提高。原本那些大地主和普通百姓的税是一样的,而现在对大地主加了重税,对商贾加了重税,短期内应该能够解决储粮危机。后续的,看执行的力度,或许能够贯彻。”

  聊到这里,他又谈及了自己的认识:“此举,并未改变当官不纳税的根基。只是将那些在职官员名下以外的田亩加增税赋。儿臣想,是柔和的,世家大族也是能接受的。”

  缓缓的,皇帝点了点头。

  看到自己被认可,晋王脸上的笑容重新出现。

  说话,也更加从容一些:“相反,《大河赋》就不是为了短期。治理河道,开垦新地,此举周期漫长,不过一旦成功,或可解决百万民生。钱的话,也是从那些世家出。北边齐贼压境,国势动荡…正是考验他们忠心的时候。”

  “捐的越多越忠心。”

  皇帝轻描淡写搭茬。

  见父皇还能开玩笑,晋王身上的负担全部没了。

  “最后,《屯田策》。”

  晋王继续认真的说道:“它主张,将除开边境重地的地方军队、民团集中,然后收拢流民,集体生活。因为兵力和人力集中,开垦,修渠,治河效率大大提高。人均可种田亩,至少比散户多出一倍。虽同样按照三七的赋税比,但可得税粮,大大增加。”

  自始至终,皇帝听的很认真,没有一次打断。

  “但这样做,也有一点问题。”

  语气突然严肃起来,晋王分析道:“世家遮荫人口,靠的就是让那些没有田亩的佃户给他们种植,赚取仅够糊口的口粮。而屯田,虽田亩依旧不属于流民,但分成为三七,所得余粮远超于给世家当佃户。甚至说,相当于重新拥有了土地。屯田实质上,是与世家争夺人口。”

  听到这一番话,皇帝第一次的,认真的看向了晋王。

  这些话,大学士们不会说。

  所以,这是晋王自己琢磨出的道理。

  这是他,自己的话。

  “所以三篇里,晋王喜欢哪一篇?”皇帝凝视着他,问道。

  明白了,父皇心仪《屯田策》!

  “回父皇,儿臣觉得《屯田策》最佳。”

  相当果断的,晋王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并且,与皇帝对视。

  大臣直视皇帝为冒犯不臣。

  但儿子与父亲这样做,并无问题。

  对于他的回答,皇帝没有说话。

  接着,将御案上的一份奏折抽了出来,交给了陈公公。

  陈公公呈着奏折,缓缓走到晋王面前,弯腰献上。

  带着一些疑惑,晋王打开了奏折。

  看到的那一刻,他睁大了眼睛。

  《为赈灾事屯田五策》

  日期,三月十五。

  早在三个月之前,与《屯田策》类似的奏疏已经由军机大臣提出了!

  有些错愕抬起头,晋王不解道:“难道这篇策论有抄袭嫌疑?”

  这句话一出,皇帝的整张脸都垮了。

  脸色阴沉看着晋王,隐约透露出一丝的‘无语’。

  “应,应不是抄袭。”

  晋王连忙改口。

  这种直接对皇帝的秘密奏疏,怎么可能泄露出去。

  而且科考学子都能够想到的治国良策,高官厚禄的军机大臣想不到?

  那为什么这个奏疏上报了三个月,朝廷却一点屯田的讨论都没有……

  难道说,皇帝并不认可?

  “《屯田策》虽然能治标本…但做法过于激进,还有待商榷。”

  不然为什么这封奏疏能够压几个月,一点讨论都没有?

  “那晋王觉得应是哪一篇?”皇帝问。

  晋王思索后,根据皇帝的反应道:“可行性看来,还是《大河赋》。而且…能治根本。”

  “你刚才不是喜欢《屯田策》吗?”

  一个问题,把晋王的脑子问空灵。

  《大河赋》也不对吗?

  的确,《屯田策》最优,治河是会失败的。

  可是,为什么《屯田策》最好,父皇却不用呢?

  为什么?

  为什么?

  晋王的脑子飞速转动,越来越热,心也慌了。

首节 上一节 18/4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