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332节

  “……将军、尚书、侍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弋之任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念到最后,主记室杨戏,放下邸报,忽而感觉视线有些模糊。

  揉了揉眼。

  再看眼前的卫将军麋威。

  却见对方正负手远眺窗外,眼眸幽沉如渊,不知在思量什么。

  片刻才回头道:

  “禁中护卫太少了,把府内的兵士抽调一半入宫,交由陛下处置。”

  杨戏一边应诺,一边提笔记下。

  麋威:“廖立、李平那两人也给我盯紧一些……此事你让邓士载去办,大军出征后,他也清闲下来了。”

  杨戏继续应诺记下。

  麋威:“我举荐徐景山(徐邈)的文书,送到相府没有?”

  杨戏抬头道:“前日已经投递到府上。”

  “不过胡主薄说,徐公非百里之才。丞相此战若能克复河东,郡县有所出缺,正好以徐公出任一郡二千石,以示朝廷重视贤能的决心,故暂未除官。”

  胡主簿便是丞相主簿胡济。

  麋威微微点头道:

  “丞相思虑周全。遣人将就此话原样转告徐公吧。”

  杨戏再次提笔记下。

  麋威:“还有什么疏漏的吗?”

  杨戏想了想,道:

  “巴西郡汉昌句氏有一子弟,名扶,字孝兴,自称便弓马,通军事,昨日投递名刺。”

  麋威道:

  “我记得马德信(马忠)曾为汉昌县长?”

  杨戏点头道:

  “马将军确曾有提及县中有一壮士名为句扶。但句孝兴并未提及故旧,应是担心若不得用,反而连累故人名声。”

  “倒是会替他人着想。”麋威点点头。

  “詹君年迈,旧疾发作,早前已经向我告老。我已经同意他转任卫将军府的门亭长,在长安养老。”

  “如今正好缺一员哨骑军侯,可以让句孝兴试试。”

  “若名副其实,就让他接替姜伯约担任帐下督。”

  杨戏郑重记下,却不仅仅是手抄,而是正式的用人任命。

  稍后需要加盖卫将军的押印的。

  而麋威则微微感慨道:

  “如今中枢转到长安已一载有余,天下名士心存汉室者,纷纷入关来投,益州自不例外。”

  “过往先帝极力厚待贤长,天下士人来投也不过十有其一。”

  “自我朝入主关中,朝廷还于旧都,不过一载而已,来投的士人已经数倍于往昔,不愁无人可用了。”

  此言一出,杨戏写字的手微微一顿。

  麋威侧目道:

  “怎么,文然也有故友来投吗?”

  杨戏微怔道:

  “下吏的好友各有前程,无须下吏费心。”

  “倒是前些时日听人说,巴西西充有一学士谯周字允南,有意去投相府门下。”

  “哪知虎贲中郎将(关兴)逢人便说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谯周羞愤于此论,将名刺丢入井中,忿忿离去。”

  麋威眼神终于有了一丝波澜。

  “谯周今何在?还能追回来吗?”

  杨戏道:“将军想要征辟此人吗?”

  麋威点点头:

  “哪怕为了挽回安国的名声,我也要有所表示。”

  杨戏闻言莞尔道:

  “若如此,倒是不难。”

  “实不相瞒,下吏有一好友程祁,乃是益州祭酒程季然之子,与谯周乃同郡人。”

  “他曾建议谯周来投将军。”

  “但谯周跟他说,将军能文能武,通晓诸子百家,又深谙谶纬之学,他的才学在将军这里几无用武之地。除非将军有意征辟,否则他不敢来班门弄斧,徒惹将军发笑。”

  麋威表情彻底难绷。

第298章 难题

  麋威身兼将军与刺史二职,门下自然不缺职务。

  很快就以一个掾属的闲职把谯周给征辟了回来。

  不过征辟一个乡野学士到底不值一提。

  长安上下议论的焦点,始终是出征河东的诸葛亮。

  就在麋威处置好府内各项人事不久。

  诸葛亮与魏延会师于蒲坂的消息也传了回来。

  同时传来的还有关平在弘农挡住了魏军的一轮反攻,保住了此前与魏延的战果。

  这无疑再次提振了关内的士气。

  因为这两个方向一旦稳住,那关中的东边门户就算彻底关上,稳如泰山。

  得益于此,本年度秋收没什么波折就平稳落地。

  原本即将见底的仓廪也因此得以恢复。

  继而又缓解了益州方向的压力。

  趁这年关将近,朝廷威望正隆,麋威上书刘禅,将早在蜀中便已经开始试行的选士制度,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为来年正式颁行天下做好准备。

  大体上,就是将每岁一举的常规科目固定为孝廉,茂才,明经、明法、文学、算术、兵法。

  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笔试和试守之制,为期半年到一年。

  吏员结束试守一年后,其原任职地的乡议仍与其官秩挂钩。

  且往后每三年重新评议一次。

  最关键的则是最后一条。

  除了孝廉和茂才之外,其余科目的举士、试守、评议,皆不论品第出身。

  只看个人的德行与才能。

  这无疑是在不过度侵夺士族固有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将上升渠道往底层倾斜了。

  这也是为何麋威坚持征辟谯周的原因之一。

  因为谯周的父亲虽是乡中难得的读书人,但绝对算不上高门大户,反而没少挨饿。

  到了谯周这一代,按照后世的标准,已经沦为“寒门”。

  全靠满腹经纶才得以名扬乡里。

  正是察举寒士的一个绝佳榜样。

  总之,借着诸葛亮的东风,很多麋威原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得以提上日程。

  不过,就在时近仲秋,麋威即将迎来两个新家庭成员的时候,一个坏消息突然从前线传来。

  征北将军魏延吃了败仗!

  ……

  “胜败事不期。”

  “文长后续能稳妥收拢败军,便是其能耐,不必深责。”

  诸葛亮看着主簿胡济手上沾满血污的军报,神色淡然。

  胡济原本被这坏消息弄得有些慌神。

  见诸葛亮如此姿态,气息不由平稳下来,道:

  “此败倒是损失不大。”

  “关键是魏军出其不意自轵关陉东出,切断了我军直接从涑水上游连接汾水的通道。”

  “如此一来,我军除非改道大河,逆流上汾水出河口,否则便与赵征北的人马脱节了。”

  诸葛亮闻得此言,无须看桌上地图,便摇头道:

  “那一段河道常年在河东河西两岸摆荡,暗滩极多,不利于行舟。今将入冬,此险尤甚。”

  “若舍船就步,未免损耗巨大,而我军粮本就不足,能省则省。”

  “还是要设法打通隘口,接应上子龙。”

  胡济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不过:

  “那司马懿明明破了魏征北的军围之后,有足够时间乘胜追击。”

  “却反而果断收兵去占据隘口,夹关布置角围。”

  “可见他是铁了心要跟我军消磨下去的。”

  原来轵关陉的西边出口,恰好落在涑水上游与汾水支流浍水的分水岭之间。

首节 上一节 332/3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