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林十三的这个法子狠,太狠了!
杨博是多聪明的人,当即从林十三的话音中听出了深意。
老杨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起笏板,高声道:“禀皇上,臣举荐左通政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实补应天巡抚一职!”
徐阶傻眼了,郭朴傻眼了,一众保守派官员全都傻眼了!
应天十一府一州,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也是世家大族最多的地方。
不光徐阶的老家在应天巡抚辖区内。许多保守派官员的老家亦在那边!
第227章 京察
林十三暗示杨博将海瑞调往徐阶的老家、文官集团的老巢做巡抚。这是一招狠棋。
杨博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推荐海瑞巡抚应天,宛如在皇极门前广庭前引燃了一桶火药,石破天惊!
文官集团却无一人站出来反对。
海瑞是大明的一面旗。代表着清廉如水、刚正不得。人家要高升应天巡抚,谁站出来反对谁便是贪官,谁便是奸臣,谁便是心中有鬼。
谁敢反对?
内阁的两位阁员高拱、张居正适时站了出来,为杨博的建议站台。
高拱道:“禀皇上,海瑞乃是本朝第一清官,清廉之名享誉天下。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镇得主奢靡成风的应天。”
“臣高拱,赞同杨老部堂的建议。”
张居正道:“高阁老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附议”,说白了就是“俺也一样”。
吏部尚书提名,两位阁老附议。这条人事任命几乎板上钉钉。
隆庆帝开了金口:“准奏。内阁拟旨,升左通政海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实补应天巡抚。”
海瑞出班跪倒谢恩。
徐阶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似吃了一百只苍蝇。
下朝后,众臣从御门散去,出金水桥过御河。
走到金水桥上时,林十三和杨博相视一笑。
高拱从他们身后快步踱了上来。低声道:“你们俩够阴的。”
林十三笑道:“高阁老,杨部堂那是为国举贤。”
杨博颔首:“我身为吏部尚书,劝皇上重用贤臣是我的分内事。普天之下,没有人比海瑞更适合做应天巡抚。”
杨博这人孤傲的很,朝中大臣没几个能让他看上眼的。很奇怪,他却唯独欣赏高拱、张居正。
对于假仁假义,贪得无厌的徐阶,他打心眼里憎恶。
此番经林十三提醒,杨博顺水推舟,把大明的利剑插到了江南士族的腚眼上,这让高拱喜不自胜。
高拱转头望向林十三:“自打十几年前,你在驯象所寻宠出了名。我就觉得你今后必大有一番作为。”
“今日看,果然如此。你这个锦衣卫三掌柜前途无量啊。”
林十三毕恭毕敬的拱手:“多谢高阁老夸赞。”
林十三心中暗道:高拱夸我这话怎么耳熟?呵,我爹整天说打小就看我有出息。
结束早朝,林十三回到了北镇抚司。
林十三升了官儿,胖徒弟孙越也跟着沾光,升了北司千户。
孙越这人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胜在不贪财、不争名、不夺利,性格纯良,他对林十三有一种近乎孩童一般的愚忠。
也只有这样的人,林十三才能引为心腹。
如今孙越在北司负责搜集百官言论那摊子事儿。
林十三一回到北镇抚司坐堂,孙越便来到他面前,手里捧着厚厚一沓耳目搜集来的百官言论。
孙越道:“师父,这月上旬的百官言论整理出来了。”
林十三关切的问:“对通关开海一事,百官如何议论?”
孙越答:“无非两种看法。一种说糟的很,一种说好得很。”
“说糟的很的那群人,大部分出身江南士族豪强,几辈人都当官。”
“说好得很的那群人,大部分则是寒门出身。”
林十三接过孙越递过来的百官言论,仔仔细细的翻看起来。
林十三道:“这上面除了通关开海一事,议论最多的是吏部京察啊。”
京察是大明吏部对在京官员的考核,无定期。有时一年一察,有时三年一察。
要考察就要得罪人,有些圆滑的吏部尚书,在任期间一次京察都不搞。
嘉靖朝的最高纪录,是连续六年没有进行过京察。
如今新皇登基不久,杨博刚刚做了吏部尚书,上来就搞京察。可见杨博是个尽职尽责之人。
京察不是简单的给京官分个好坏。要细分考察四格、八法。
四格分别是守、政、才、年。
四格一等曰“称职”,二等曰“勤职”,三等曰“供职”。
四格三等又细分为“守”三等,一等廉、二等平、三等贪。
“政”三等,一等勤,二等平,三等怠。
“才”三等,一等长,二等平,三等短。
“年”三等,青、中、老。
八法则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
若在八法中得了“有疾”、“年老”的考语,强制致仕还乡。
得了“浮躁”、“才弱”考语的,降一至三级任用。
得了“贪”、“酷”、“不谨”、“无为”考语的,罢官夺职。
而京察一等者,则会优先外放地方实职。但每次京察,往往一等者寥寥,落入“八法”受处分者数百。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句话,京察是京官的噩梦。
孙越道:“师父,那群京官最近都在问候杨老部堂的祖宗八代。说他搞京察是新官上任烧邪火。”
“您老看,要不要重办几个嘴不干净的?”
林十三却道:“京官有牢骚,是因世宗时的京察,往往不看官员优劣,只看官员给察官送的银子数目。”
“京官们有钱的人人出血。没钱的就只好等着被定三等或入八法。”
“杨老部堂掌了吏部,这次京察会大不一样。”
“咱们北镇抚司总不能因京官们发几句牢骚就抓人。”
孙越笑道:“师父,您老人家真是菩萨心肠。”
林十三道:“雷霆手段、菩萨心肠缺一不可。不过咱们北司当务之急不是关注京察之事。而是关注通关开海之事。”
“你让下面的弟兄把精力多往通关开海的事情上放。”
林十三不是穿越者,自然不知蝴蝶效应一说。
隆庆元年的京察,将直接影响通关开海的国政。
接下来的半个月,海瑞坐着一艘破船经运河去了应天赴任。
朝中开海派和禁海派的论战如火如荼,双方吐沫星子乱飞,奏疏雪片一般飞向乾清宫。
林十三则忙着整理禁海派官员的不法情事,搞他们的黑档。万不得已时,他将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官员隐事要挟,影响国政。
与此同时,把京城官场闹得鸡飞狗跳的京察开始了。
第228章 都几伯老乡
让京城鸡飞狗跳的京察开始了。的确是鸡飞狗跳。
吏部尚书杨博提前放出话来,新朝新气象。这一次京察不是走过场,要切切实实淘汰一批贪官、庸官。
京察第一日,杨天官不在吏部坐堂,竟出人意料的来到了北镇抚司。
林十三赶忙迎了上来。杨博是朝中公认的功臣、能臣。林十三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国之柱石。
他见到杨博二话不说,立即触发被动技能——呐头便拜,梆梆梆给杨博磕了三个响头:“杨老部堂大驾光临,十三有失远迎,还请赎罪。”
杨博笑道:“你如今是北镇抚司的掌司官。照规矩,见到我拱手便是,何必行如此大礼,快快请起。”
林十三感情真挚的说道:“杨老部堂经年征战沙场。抚甘肃、镇蓟辽、掌宣大,任夏官。论战功,您老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再论文治之功,您久掌吏部,澄清吏治,任贤用能,惩贪治恶。功在万代。”
“您老简直就是大明的脊梁呐!我见到您老给您磕三个头算什么?恨不能顶礼膜拜!”
别看林十三在驯象所蹲了几年,嘴上功夫不减当年。
做官嘛,无非是花花轿子众人抬。就算后世的什么大总统被戴高帽他也乐,戴高乐嘛。
何况林十三说的这些话有个七八分是发自内心,说的情真意切。老杨博脸上乐开了花,心里美滋滋。
杨博笑骂道:“你小子,不愧是锦衣卫第一戴高帽的高手。”
“罢了,我今日找您来是有要事。”
林十三有些奇怪的问:“杨老部堂。今日是京察大计的第一天。您老不在吏部坐堂,怎么来北镇抚司了?”
“您说的要事,跟通关开海相关?”
老杨博却道:“不,跟京察相关。我跟你借人来了。”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吏部尚书借锦衣卫的人,显然不合规矩。
刚才一通海夸归海夸。林十三谨慎的说:“杨老部堂,您若要调用北司袍泽,需跟皇爷打声招呼。”
“皇爷若首肯,有圣旨下来。那没二话,我林十三愿唯您马首是瞻,粉身碎骨、投江跳海、倒立窜稀、吞粪自尽都绝无二话。”
杨博解释:“没那么复杂。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好容易来北司一趟,你总该赏碗茶喝吧。”
林十三连忙做了个“请”的手势:“恭请杨老部堂入大堂训话。”
孙越跟着林十三这么多年,很有眼力见。他领着一众北司袍泽齐齐拱手高声道:“恭请杨老部堂入大堂训话。”
杨博进得北司大堂,喝了几口茶后娓娓道来:“你知道,吏部和都察院管着京察。就等于掌握着京官们的官帽。”
“免不了有京官要拉关系、走门子,给吏部和都察院的人送银子、婊子。以求在京察之中过关。”
“故,我跟都察院那边的两位掌院都御史商议了一番,下了一道令。”
“京察期间,吏部、都察院所有官员,吃住全在衙内。不得踏出官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