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事,比今日之事更重要,莫不是左右已然在来刀斧手杀我不成?”吴用自就是那惊慌失措的模样……
高量成还得安慰:“不会不会……我不也在此处?谁人会杀你?那我自挡在你身前,杀你先杀我就是……”
“当真不敢杀你?”吴用连忙就问。
“万万不会!”高量成笃定非常,却偏偏心中一紧,当真不敢?这……
“唉……不敢就好,那若真是如此,你可一定要护住我才是……”吴用只管怕死,却处处往人心里去暗示……
“坐,安坐……”高量成再把吴用请在座去,他自己也去落座,却也是越等越是焦急,心中不安无数……
许久许久……
才终于把那国主等来,国主只管往中间吴用身侧去坐,眼神里也不多看人,先吃早已凉了的茶,吃一口,又叫人换热茶来……
如此几番,才看吴用去。
吴用连忙说话:“不知国主可有定夺?”
段和誉一语:“我大理,以释儒立国,释言因果,儒言取义。说因果,昔日宋天子,待我大理不薄,待我个人更是恩重……”
说到这里,段和誉顿了顿,也不全是借口假言,昔日段和誉能真正坐稳国主之位,赵佶的加封,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只听段和誉再说:“说取义,那皇子到此,寻求庇护,我初应之,自当一诺千金,若是此时又交出去让他殒命,来日天下人,如何看待我身为国主之小人行径?所以,还望天使归去,好生与大燕皇帝陛下说清道明其中之理。”
吴用听来,面色难看至极,却是心中大气一松,可把他吓坏了,他自是生怕段和誉把赵构绑来了……
甚至刚才吴用也想,段和誉这么久不来,是不是真的去绑赵构去了?至于什么刀斧手之言,那自是托辞……
好在,不是这般,好得紧,越是好,吴用脸上越是要怒。
高量成那是真急,已然起身上前:“国主万万不可如此啊,再如何,不可将一国之社稷置于危墙之下!”
段和誉自是平和非常,淡定自若,轻轻抬手,微微安抚:“你还年轻,不懂其中道理,国以何立?信诺为重,与外邦为信,与友人为信,与臣子为信,此立国之本也!若失信一遭,那就是失信天下,必有灾殃!”
高量成都听懵了,看着段和誉,只想一件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忽然,高量成激动一言:“国主容禀,臣万万没有借势夺权之意,臣一心只为家国算计,万万没有一丝一毫为自身算计之念,也还请国主以大局为重,万万不可做这般不利社稷家国之事啊!”
高量成,是急火攻了心,一时间,在吴用一个外人面前,有些口不择言了。
但……他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唯有把这事摆到台面上来说,想着便是把这件事说清楚。
一定要说服国主!
却看段和誉听得此言,陡然眉目一转,盯向高量成,岂能不是目有寒光?
他听来,此乃何言?
岂不就是示威胁迫之意?
却是吴用立马起身,满脸愤怒:“好好好,段和誉,你记住今日之语,来日,我大燕之雄兵,必然踏碎你这宫殿之墙瓦,你等着,我这就回去禀报,好教你知晓,自古天子一怒,当是流血漂橹,伏尸百万!”
说着,吴用大袖一拂,转身就走,赶紧走,走得越快越好!
这可把高量成给急坏了,这边他还想着继续说服国主,那边,也当去追回吴用……
“哼!泼皮之辈,不为大国!”段和誉岂能一点脾气都没有?
高量成脚步前后来去两番,先是一语与国主:“国主啊,万不可如此啊,我大理本就刚刚经历兵灾连绵,再经刀兵,那是多少生灵涂炭……”
段和誉竟是一语不发,甚至多不去看高量成。
高量成又转头去看吴用背影,吴用越奔越远了,他犹豫之下,又连忙起身去追,还留一语与国主:“国主万万不可自误才是……”
这是臣子说的话吗?
管不得那么多了,一定先要把吴用追回来,稳住了,不然,怎么努力都晚了。
吴用自是越奔越快,可不能给人家反悔的机会,车也不坐了,快步奔回住处去,左右甲士护卫跟着奔,若不是马还在住处,他连住处都不愿回了,只管出城快走。
后面高量成在追,自也一路追着吴用往住处去。
自也是追得上的,拉着吴用的手臂,高量成连连在语:“学士稍安,稍安啊……国主许就是置气而已,一二日去,必然气消,赵构自往边境送去!”
“休要拉拽,我再不走,必死无疑,便是走慢半拍,也是活不到天子当面!”吴用只管去甩,快步飞快在走……
高量成倒也不是当真泼妇拉拽,只是跟着一路也走,话语不断:“国主许是受了点蛊惑,只待我细致说项,定是无碍……”
“你还是赶紧派人护着我走吧……我回去也好与陛下说,说大理国主无谋无礼,但高公子却是有智,如此来日还可以给你与大理留一条斡旋之路……若是我半道真死了,无人把此事明禀天子,那往后一点斡旋的可能都没有了……唯有不死不休!”
吴用有的是人心智慧。
这话倒是把高量成说得一愣,他知道这话很有道理,却还是一语去:“若是此番能斡旋好,岂不是学士之功?”
他显然也知道吴用要什么……
吴用一语来:“死人还要什么功?”
高量成闻言无奈,只感觉到吴用是越走越快,下意识用力一拉,还真把吴用拉停当场……
吴用忿忿一语:“怎么?你真要我死?还是你要将我擒拿扣押?”
高量成连忙放手:“不敢不敢……不是此意,一时心急……”
“好了,你既放手,我自快奔,你赶紧派人护送,万万不能教我身死才是……如此来日许也能少死一些人……”
吴用这回是语重心长,还把高量成的肩膀拍了拍,岂能不是情真意切?
“唉……”高量成无奈之叹,他又是左边看看右边看看,此时拦不住大燕使节,怎么办?
那就得速速回头去了,一定要马上说服国主,如此,许还转头来能追上吴用……
“学士放心,我自有军汉相送去,学士可走慢些,许国主马上就能回心转意……”高量成不多言了,拱手一礼,赶紧再奔,再见国主去。
只看高量成转身飞奔的模样,吴用也叹息一语:“是个不错之人呐……”
说着,吴用拔腿就跑,走慢些?
奈何不能飞,若是能飞,吴用只怕当场就飞走了,飞都有点嫌慢!
吴用笃定,段高,必要翻脸!
只愿高量成能安然不死,否则这般大好青年,那真可惜了……
自是回到住处,快马加鞭先出城去,只待城外稍待,自有高家兵士来护送,其实吴用并不很担心,只要远走往东百十里地,自当把这些高家甲士甩了去,他们走得慢……
吴用住处之外,岂能没有眼线之人?
眼线之人看得吴用带着众人打马飞奔就走,自是高兴不已连忙回去禀报……
不得多久,赵构住处,曹成正是大喜:“殿下,吴用跑了,哈哈……事成也!”
“当真?”赵构更是惊喜而起。
“千真万确!”
“事成了事成了……”赵构激动之下,搓着双手,脚步来去不断,也有一语:“再备车,去见段家国主!当还得让他们当真打起来……”
且说千里外的苏武,此时岂不也是万事俱备……
好似所有人都谋成了所谋之事,唯有热血青年高量成,输得一败涂地!
第428章 他说天下最大的皇帝陛下也如此小气
吴用回来了吗?
还没有!
苏武进军了,因为已经准备好了,夜苴与罗雄两部,已然联系了不少部落,至少有七八个沿途部落已经派人来拜过苏武……
更也派人给苏武头前开路,是为向导。
最重要的是这些部落与邕州的蛮部还不一样,这些人对大理是仇怨深重,恨之入骨,是极好的马前卒,不必苏武多言,些许粮草供应着,足以让他们往前死战。
大理蛮部叛乱之事,也是由来已久,不是此时此刻,历史上也不会就到此终结,这是一件极为长久之事……
即便此番苏武不来,要不得多少年去,这些蛮部,还会联合起来再干,那时候再剿他们的就是高量成了……
终归是这山林之间,大理国再如何剿,也不可能把山林里的人都杀尽,一茬一茬总是要长出来的……
乃至未来,许多年,哪怕明朝,此处叛乱之事,也多如牛毛,大规模的就有四次,小规模的难以计数。清朝,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了也还有,叛乱与匪患都有……
封建王朝时期,其中主要矛盾,一方面是统治者欺压被统治者之事,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外地人统治本地人的矛盾,这两方面有关系,但也有区别……
其实段氏虽然归为白族,但就是汉人,其祖上是河西武威人,乃唐将出身,天宝安史之乱前后,也与唐战,真正崛起也没多长时间,最多不到二百年……
段氏自就是中原人的那一套东西,包括统治,便也就避免不得这些事……
苏武进军途中,显然在思索这些事,将来归于版图的大理国,其实很大,部落众多,远不是三十七部这么简单……
要想长治久安,其实还是个负担……
若是不用段氏之法,那就得用中原王朝赋税来补贴这里,至少要补贴两三代人去……
许这也是当年赵匡胤在金沙江边为何要说“此非吾地”的原因,皆是山川,贫瘠非常,唯有小小几处可以大规模农耕……
管理起来也麻烦,在当地来摊行政与军事成本,那必然要出事情,若是中原来补贴,得不偿失……
这也是为何邕州会有四十四个羁縻州的原因,羁縻之意,说白了就是你认我就行,别给我找麻烦就行,我也不多管你……
但苏武要的不是这般,羁縻,就是有限责任,苏武要管制,那就是无限责任,就得管人家活得好不好,吃喝拉撒顺不顺……
中国之统治,自古就是无限责任之统治,若想长治久安,本地人真正归心归德……
那就得用别处赋税来补贴此处军政成本……
苏武进军路上,不免也是压力山大,但这里,在苏武脑海中,那也是祖宗之地,祖宗之地不可失,没办法,得要……
不仅得要这里,还要以这里为前进基地,下山而去,许多地方便有了广大的平原,有了那一年两熟三熟之种稻米之处……
云南,是重要节点,中南半岛,吐蕃之地,还有印度半岛,这里其实都是可以去的,物理距离上相比而言也很近……
反正,还是得干……
大军向前去,当地蛮部之人不断从山林里下来相会,越汇越多,已然也有了六七千之数,沿路还有更多等着苏武一路去聚……
何以苏武说动就动?因为苏武相信吴用,这般之事,他一定能办好。
即便吴用办不好,苏武还是要进军的……
此来,就没打算收手,这个理由不行,总有那个理由,苏武之军,纸面上的实力对比是以弱击强,不能等人家准备好了再进兵……
云南,真是个好地方,大多数地方冬暖夏凉,一路去,其实是沿路而上,善阐府海拔可不低,近两千米之高。
可见大理国着实不好征讨,若不是苏武而今金属货币极多,能雇佣来人,若不是大理国内本就刚刚有三十七部作乱之事,诸部之人皆来帮衬……
要想打进大理善阐府与羊苴咩城,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之难,不难想象……
时也命也,仿佛上天真有天命之事一般……
不得四日,大军已然屯在石城,所谓大理八府四郡之一的石城郡,便是后世云南的曲靖所在,过了此处,就可直入善阐府……
此时此刻,苏武身边聚的大理蛮部之人,已然有一万三千左右……
这大概也是三十七部最后的壮丁了,虽然依旧还有陆续在来,但再来也来不得多少了……
石城之城池,并不显得如何高大,苏武依旧亲自绕城而视,也登高去望,城池所在,自是平地,高处望内,其中屋舍连绵,皆是大火烧过的痕迹,破败不堪……
也不见城内有多少居民,估摸着算,这里以往至少住得五六万人之多,但而今怕是连几千人都没有了……
当然,守军还是在其中的,至少有四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