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自诩很厉害?
为何对张家父子就没什么戒备心理呢?
“炳坤,我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打仗还是很容易的。”
李孜省志得意满道,“或许是我没经历过失败,也可以说我有来瞻父子相助,根本就不可能会失败!
“你看看眼前,我大明将士何等威风?在此前提下,我接受他们归降,那是给他们长脸了……他们就该爬着过来接受朝廷的赐封,我也勉为其难,把他们迁徙到别处!”
飘了,飘了!
庞顷心里在想,道爷已经无可救药了。
不过谁让眼下打仗确实是一帆风顺呢?
你一个只上过一次战场,这才是第二次领兵的人,就因为有张家父子给你撑腰,你现在觉得自己老有能耐了。
千古名将说的就是你,是吧?
“那道爷,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庞顷无奈问道。
李孜省道:“这还用得着问吗?”
“这……不该问吗?那是……接受?”
庞顷有点摸不着头脑。
还是说,压根儿就不该接受?
“当然是问问吾延龄贤侄的意见啊……好不容易带兵杀到这里,不听他的吩咐,让我自行决断吗?我只负责带兵打仗,把鞑靼人打得满地找牙,剩下决策上的事,还是让贤侄延龄做主吧。”
李孜省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这下庞顷彻底无语了。
心说,原来你所说的“这还用得着问”,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说的是要去问你大侄子张延龄的意见?
还以为你终于有了主见呢!
感情你的主见,就是听你大侄子的主见?
中毒太深了!
“可是道爷,咱……怎么跟二公子取得联系?”
庞顷道,“虽然咱也知道,二公子的人马就在附近,但此前接触的都是二公子麾下分兵出来的兵马,想要找到他本人,怕是不那么容易。”
李孜省道:“不容易就先找着呗……一边打,一边谈。我估计啊,鞑子现在比我们还着急!
“你看看他们现在内部人心离散成什么样子了?明明我大明就这点儿人马杀到这里,他们把所有能调遣的部族武装全都给调来了,但还不是被我们压着打?”
庞顷点头道:“这倒是,就算眼前的仗不再打了,以后咱大明对鞑靼人,可以说是完全占据优势,不用再跟以前一样动辄进入相持阶段。”
李孜省突然笑了起来:“听说鞑子的女人能歌善舞,虽然粗犷了些,但粗犷也有粗犷的好,回头我给来瞻带些回去……嘿,他就这一口!”
“……”
第879章 倒戈
庞顷瞬间感觉到什么叫无耻。
你李孜省到现在,都还想着如何去巴结你的来瞻老弟呢?
“道爷,你这样很不妥啊……当初蓝玉出征漠北,私藏元帝的妃子,导致身败名裂,最后抄家灭族的旧事……您莫不是忘了?”
庞顷善意地提醒。
大概意思是,鞑靼女人最好不要碰。
李孜省扁扁嘴道:“蓝玉招惹的是元朝末代皇帝的妃嫔,话说,今时不同往日,你看看现在他们风吹日晒,哪里还有当初养尊处优的温婉样?
“再者说了,我又不是给自己找女人,是送人的……你想想来瞻跟陛下是什么关系?莫说现在只是给他挑选一些美女回去,就算真的是把鞑靼小王子的王妃给他送去,陛下也不会说什么。”
“难保不会……兔死狗烹啊。”
庞顷不以为然道。
李孜省摆摆手,奚笑道:“那你是不了解当今陛下。兔死狗烹之事,换作别的君主或许真有可能,但咱这位陛下是何等宽厚仁慈之人?
“再说了,来瞻又是何等聪慧?他参透天机,早就与世无争,就算换作猜忌心很重的先皇,也不会对他有嫌隙……这就叫能耐!”
“啊!?”
庞顷心说,差点儿忘了,你不但中了你大侄子的毒,你那位好兄弟的毒你中得也不轻哪!
在你眼中,他父子俩简直是世间完美人设的典范。
但这个世界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李孜省道:“这一仗打得可真不过瘾,简直是摧枯拉朽,敌人连丝毫还手之力都没有……咦,我看那边好像有鞑子在行动……给他们脸了,马上派人把他们剿灭!”
庞顷连忙道:“那是泰宁部落的人……他们是最早表示要归降我大明的,还上表愿意听从您的差遣……转眼咱就把他们打了,怕是不合适吧?”
“卧槽,那边呢?”
李孜省又指了指另一边。
“那是朵颜卫,也不合适……”庞顷道,“不是说,得听听二公子的意见么?如果他说打,咱再打也不迟!且他们现在对我们……好像已经不设防了,有点儿予取予夺的架势,打过去……有违信义啊!”
“两路敌人就这么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缴械了?我没说要接受他们归顺啊。”
李孜省有些气急败坏,“全都投降了,影响到老子得战功该当如何?老子还想以此来封侯拜相呢!”
庞顷无奈道:“只能从正面的鞑子入手!呶,那边,就是察哈尔本部人马,功劳得从他们身上想办法!”
“就打他们!”李孜省气呼呼地道,“去跟朵颜三卫的人说,想要归顺,得拿出点诚意来,有助于破敌的或能留住自己领地,将来可以成为大明的藩属,否则……玉石俱焚,让他们片瓦无存!”
……
……
战场形势出现重大变化。
也就是李孜省统领的援军抵达后,草原上的外围势力,尤其像朵颜三卫这些边缘部族,陆续出现倒戈的情况。
不为别的,就为生存。
之前大明派个三千多人在草原上,他们都没法打,后来分兵到一路人马不过三四百,他们仍旧束手无策。
还能怎么办?
投了呗!
反正投降大明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从大明开国伊始,这些草原上的边缘部族就跟大明各种虚以委蛇。
最好是赶紧把大明的军队送走,大不了多增加些贡品,反正天朝上邦的皇帝也会回礼,然后心悦诚服个几年,在此期间不惹事,不闹事,过个十几年多生一些人口,等大明内部出乱子再找回场子!
朵颜三卫最先加入到大明阵营,随后一些边缘部族,都在往李孜省方向靠拢。
之所以都找李孜省的缘故,是因为这路大明的援军,数量非常多,差不多有五千了,且装备也很先进。
按照道理来说,这时候来的,一定是大明高官带来的队伍。
也是因为之前张延龄那路人马杀人如麻,太过冷血无情,且不接受他们和谈……主要是实力差距太大,连鞑靼人都觉得跟张延龄谈底气不足。
而新来这路人马看起来更多,更像是“王者之师”,应该会跟他们“讲仁义”,并同意他们归顺。
当他们得知这路人马的主帅是大明赫赫有名的权臣李孜省时,投降的使臣更是前仆后继地赶往明军营地,恨不能早些归顺,生怕投降晚了,最后被其他早归降的部族把他们的领地给瓜分了。
“情况不太对啊。”
山头上,朱晖拿着望远镜观察李孜省所部的动向。
同时也在观察周边十几个大小鞑靼部族的活动轨迹。
王守仁道:“有哪里不对?”
朱晖道:“感觉鞑子不想打了……怎么都扎堆往那边去了?这是鞑靼小王子调他们去跟大明新来的兵马决战?都这会儿了,还不知道援军的统帅是谁……”
现在鞑靼不少部族都知道大明领兵来的是李孜省,但被诸多鞑靼部族军队阻隔的王守仁所部,还连来的是谁都不清楚。
王守仁简单整理行装后,冷声道:“我要去见覃云……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他吗?”
“不用了。”
朱晖摇头苦笑,“您二位有什么要谈,尽管谈去,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话说,这路人马根本是来抢风头的……明明冲锋陷阵的辛苦活儿我们都干得差不多了,他们现在赶到,莫非是要捡现成的?”
王守仁没有心思去跟朱晖探讨这路援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自行带人往覃云的营地去了。
……
……
覃云军中。
此时的覃云,收到了张延龄那边传来的正式通知。
“王将军。”
覃云见到王守仁,显得分外敬重。
过去这些日子,他和他麾下的将士对王守仁、朱晖也是从傲慢到平视,再到逐渐认同。
王守仁和朱晖这路人马看起来像是散兵游勇,但毕竟是经过草原连续作战、长途跋涉而来,且装备的也是大明次顶级的火器,更是王越派来的军中精锐……更主要的是王守仁的能力,为覃云所折服。
作为领兵之人,覃云深刻地感受到,隔壁那两千人马绝对是他打胜仗的保障,而不是来添乱或者混吃等死的。
王守仁道:“可是有张国舅的消息?”
“有。”
覃云未做隐瞒,开诚布公地道,“来援的正是新任蓟州巡抚,当朝挂礼部尚书衔的李孜省李尚书所部人马……陛下以其所部从蓟州镇出塞,本是巡视大宁卫等故地,未曾想他却带兵来此。”
王守仁释怀:“果然是从蓟州那边开来的朝廷兵马。”
覃云点头:“如此一来,我各路人马基本已到齐。”
王守仁问道:“朝廷不会从大同和宣府增派援军来了吗?”
“未曾听到相关的消息。”
覃云道,“但是……如果战局有变的话,可能会有,但眼下……”
王守仁叹道:“朝中人似乎对此战并不看好,不过以眼下局势发展,大明灭虏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或就在此战。”
“是啊。”
覃云也显得很振奋,眉飞色舞地道,“草原东部的兀良哈等部族,已对李尚书提出归顺请求,目前还在等张国舅给出最后指示。接下来,就是联合各路人马,将鞑靼察哈尔本部一举击败,彻底平定草原。”
王守仁心中颇为奇怪。
朵颜三卫归顺大明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向李孜省提出归顺也在情理之中,李孜省接受实乃顺势而为……
但是——
就这还要等张国舅同意?
算什么道理?
不过他马上就想明白一件事。